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醉白堂记

[宋]苏 轼

故魏国忠献韩公,作堂于私第之池上,名之曰“醉白”。取乐天《池上》之诗,以为醉白堂之歌。意若有羡于乐天而不及者。天下之士,闻而疑之,以为公既已无愧于伊、周矣,而犹有羡于乐天,何哉?

轼闻而笑曰:公岂独有羡于乐天而已乎?方且愿为寻常无闻之人而不可得者。天之生是人也,将使任天下之重,则寒者求衣,饥者求食,凡不获者求得。苟有以与之,将不胜其求。是以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涂,岂其所欲哉!夫忠献公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浩然将归老于家,而天下共挽而留之,莫释也。当是时,其有羡于乐天,无足怪者。然以乐天之平生而求之於公,较其所得之厚薄浅深,孰有孰无,则后世之论,有不可欺者矣。文太平,武定乱略,谋安宗庙,而不自以为功。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杀伐果敢,而六军安之。四夷八蛮想闻其风采,而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此公之所有,而乐天之所无也。乞身于强健之时,退居十有五年,日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府有余帛,廪有余粟,而家有声伎之奉。此乐天之所有,而公之所无也。忠言嘉谋,效于当时,而文采于后世。死生穷达,不易其操,而道德高于古人。此公与乐天之所同也。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将推其同者而自托焉。

方其形于一醉也,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非独自比于乐天而已。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以孔子之圣而自比于老彭自同于丘明自以为不如颜渊后之君子,实则不至,而皆有心焉。臧武仲自以为圣,白圭自以为禹,司马长卿自以为相如,杨雄自以为孟轲,崔浩自以为子房,然世终莫之许也。由此观之,忠献公之贤于人也远矣。

昔公尝告其子忠彦,将求文于轼以为记而未果。既葬,忠彦以告,轼以为义不得辞也,乃泣而书之。

(注)①魏国忠献韩公:即韩琦,谥忠献。②伊、周:指商伊尹和西周周公旦。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文采于后世 表:表露
B.文太平 致:传达
C.而皆有心焉  侈:夸大
D.方其形于一醉也 寓:寄托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以孔子之圣/而自比于老彭/自同于丘明/自以为不如颜渊/
B.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以孔子之圣/而自比于老彭/自同于丘明/自以为不如颜渊/
C.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以孔子之圣而自比/于老彭自同/于丘明自以为不如颜渊/
D.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以孔子之圣而自比/于老彭自同/于丘明自以为不如颜渊/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首叙明建堂和命名的来由,并由“醉白”二字推出“有羡于乐天而不及者”的猜想,从而在读者面前设下悬疑。
B.作者通过古之君子与后之君子的比较,来说明真正君子的品德和行为远远超过他们的名声,从而烘托出韩琦就是一位难得的君子。
C.文章通过对韩白的比较,颂扬了韩琦才华出众,功勋卓著,却不以功高自诩的谦谨态度,也否定了他恬退的志趣。
D.文章议论风生,文思翻涌,似远实近,似泛实切,颇能直现出苏文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
(2)崔浩自以为子房,然世终莫之许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1-29 03:22: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拖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豁。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 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 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节选自《古文鉴赏辞典》)
【注】 ①子瞻:即苏轼。②乱流:横渡江湖。③一旦:一天。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力极而息  极:穷尽
B.子瞻杖策载酒 杖:拐杖
C.然将适西山 适:到,往
D.辄睥睨终日 睥睨:斜视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 鼓作气,再而衰
B.不可加以斤斧 以故荆轲逐秦王
C.其旁古木数十 吾其还也
D.为之怅然   夫晋,何厌之有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无一字具体描写九曲亭,重在描写苏轼游览武昌诸山之乐。
B.第二段叙述重建九曲亭的经过,强调了苏轼纵情山水的旷达情怀
C.第三段作者追忆少年时随苏轼游山玩水的情景,称赞苏轼的达观。
D.文章以重建九曲亭和赞美“适意为悦”为线索,而以前者为主主线。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各题。

①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轼铭其墓曰:

②君讳弗,眉之青神人,乡贡进士方之女。生十有六年而于轼。有子迈。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从轼于凤翔,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听之,退必反复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将死之岁,其言多可听,类有识者。其死也,盖年二十有七而已。始死,先君命轼曰:“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他日汝必葬诸其姑之侧。”未期年先君没,轼谨以遗令葬之。铭曰:

③君得从先夫人于九原,余不能。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呜呼哀哉!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生十有六年而于轼。    (2)从轼于凤翔
(3)君立屏听之 (4)未期年先君没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乡贡进士方女  蚓无爪牙
B.其后轼有忘   此人一一为具言
C.已而果 有穴窈
D.由是始知其敏静也 微波入焉,涵淡澎湃为此也。
【小题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
(2)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
【小题4】妻子对丈夫结交的朋友细心观察,提醒丈夫要警惕的两类人,一类是 二类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5】第②段作者精心描绘了夫妻日常生活的言谈,请简要概括妻子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