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渔家傲

苏轼

临水纵横回晚鞚(1),归来转觉情怀动。梅笛烟中闻几弄。秋阴重,西山雪淡云凝冻。

美酒一杯谁与共,尊前舞雪狂歌送。腰跨金鱼(2)旌旆拥。将何用,只堪妆点浮生梦。

注:(1)鞚,有嚼口的马笼头。(2)金鱼,宋代高级官员的一种佩饰。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临水纵横回晚鞋”,词人骑马奔驰于水滨,很晚才踏上归程。此句凸显了词人豪迈英武的气势。
B.“归来转……闻几弄”,骑马归来,耳闻暮霭中传来笛奏的乐曲,词人情绪发生转变,若有所悟。
C.“秋阴重……云凝冻”,秋天阴暗沉重,西山去雾笼罩,天寒雪淡。景物反衬出词人内心的郁闷。
D.“美酒……旌旆拥”,饮酒话别,席前歌舞狂欢;词人腰挎金鱼饰,护卫前呼后拥,场面壮观。
【小题2】“尊前舞雪狂歌送”一句中,“舞雪”形容舞姿回旋如雪花飞舞。这里把人比作物去写,给人一种别样的美感。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一手法写人的一项是
A.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赠别》)
B.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
C.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D.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赵嘏《江楼感旧》)
【小题3】苏轼常以“梦”感叹人生。此词结语“将何用,只堪妆点浮生梦”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结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分别表达了苏轼怎样的思想感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12-03 10:54: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

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上片“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两句远近结合,既有动景,又有静景,意象开阔,层次分明。在短短的两句中竟然写出了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景物。
B.“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本词的点睛之笔,“殷勤”运用拟人手法,使雨有了人的情意。在这两个字里,还含有某些意外之意,即是说:有谁还能想到几经贬谪的词人呢?大概世人早已把我忘却了,唯有天公还想到我,为我降下这场雨。
C.“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状态。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
D.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描写了作者村中游赏时偶遇细雨,但仍欣赏了一派树林葱郁、蝉声四起的夏末秋初雨后村舍之景。
【小题2】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日:“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日:“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日:“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虞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日:“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有改动)

(注)①巉(chán)岩:高峻的山岩。②蒙茸:茂密的乱草。③冯夷:水神名。④畴昔之夜:在这里指昨夜。畴昔,往日。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霜露降,木叶尽脱 既:已经
B.其所止而休焉     听:听任
C.有孤鹤,横江东来 适:恰巧
D.道士笑,予亦惊寤 顾:只是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B.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C.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D.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小题3】把此篇文章(后赋)与课文(前赋)相对照阅读时,对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后赋是苏轼初游赤壁三个月后再游赤壁时所作,前赋着重写水,后赋着重写山,前赋着重写秋景,后赋着重写冬景。
B.后赋写的也是月夜游赤壁,但描绘的不再是江上明月,而是山间草木,景色也由清幽转为峭拔。
C.前赋谈玄说理,以议论为主,寓悲愤于旷达之中;后赋则以记叙,描写为主,写奇景以抒怀。
D.后赋抒发了作者坚韧不拔、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壮志豪情。从文中即可看出作者的这种精神风貌。
【小题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履巉岩,披蒙茸,踞虏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2)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3)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小题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方其破荆州(当) 而吾与子之所共食(享用)
B.徘徊于斗牛之间(星宿名,指斗宿、牛宿) 举匏尊以相属(葫芦)
C.寄蜉蝣于天地(一种小飞虫,古人说它朝生暮死,这里用来比喻人生短促) 知不可乎骤得(轻易得到。骤,突然)
D.酾酒临江(酿酒)   固一世之雄也(固然)
【小题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A.舞幽壑之潜蛟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侣鱼虾而友麋鹿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小题3】下列句子与其他各句的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而今安在哉B.何为其然也
C.何陋之有D.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小题4】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③固一世之雄也
④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⑤句读之不知 ⑥渺沧海之一粟
⑦哀吾生之须臾 ⑧羡长江之无穷
A.①②⑦⑧/③④⑥/⑤B.②⑦⑧/①③⑤⑥/④
C.①③④⑥/②⑦⑧/⑤D.②④⑥/①③⑦⑧/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