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墨池记
[宋]曾巩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如何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    章:显扬
B.于楹间以揭之    揭:标明
C.使后人尚之如此  尚:尚且
D.被于来世者如何哉 被:影响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以有尺寸之地
B.而因以及乎其迹邪 其可怪也欤
C.羲之之书晚乃善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    多于南亩之农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短文以王羲之墨池遗迹的传说为题,并不死扣“墨池”,只讲书法,而是由小及大,从书法论及治学,进而引申到道德品节,最后推衍出对先德仁人的追慕。
B.这是一篇以“记”为体裁的说理散文,全文用于记“池”的文字较少,议论文字却很多。它先记叙,后发议论,泾渭分明,最后题旨的点出可谓水到渠成。
C.作者开头写墨池,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一边实写墨池地理方位、环境形状,一边虚衬推测遗迹来历、命名根据,虽文字俭省,下笔却仍摇曳多姿,令人赞叹。
D.巧用和多用问句堪为这篇短文的绝妙之处,大量问句的错落变化运用,兼收停顿、舒展之功,避免了一泻无余之弊,使文章平添了一唱三叹的情韵。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
(2)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11 09:23: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士燮论

苏轼

料敌势强弱,而知师之胜负,此将帅之能也。不求一时之功,爱君以德,而全其宗嗣,此社稷之臣也。鄢陵之役,楚晨压晋师而陈。诸将请从之,范文子独不欲战。晋卒败楚。楚子伤目,子反殒命。范文子疑若懦而无谋者矣。然不及一年,三却诛,厉公弑,胥童死,栾书、中行偃几不免于祸,晋国大乱。鄢陵之功,实使之然也。

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功。非常之功,圣人所甚惧也。夜光之珠,明月之璧,无因至前,匹夫犹或按剑,而况非常之功乎!故圣人必自反曰:此天之厚我乎?抑天之祸余也?故虽有大功,而不忘戒惧。中常之主,锐于立事,忽于天戒,日寻干戈而残民以逞,天欲全之,则必折其萌芽,挫其锋芒,使其知所悔。天欲亡之则以美利诱之以得志使之有功以骄士玩于寇仇而侮其人民至于亡国杀身而不悟者天绝之也。呜呼,小民之家,一朝而获千金,非有大福,必有大,何则?彼之所获者,终日勤劳,不过数金耳。所得者微,故所用者狭无故而得千金,岂不骄其志而丧其所守哉。由是言之,有天下者,得之艰难则失之不易,得之既易,则失之亦然。汉高皇帝得天下,亲冒矢石与秦、楚争,转战五年未尝得志。既定天下,复有平城之围。故终身而不事远略,民亦不劳。继之文、景不言兵。唐太宗举晋阳之师,破窦建德,虏王世充,所过者下,易于破竹。然天下始定,外攘四夷,伐高昌,破突厥,终身师旅不解,几至于乱者,以其亲见取天下之易也。

故兵之胜负,不足以为国之强弱,而足以为治乱之兆。盖有战胜而亡,有败而兴者矣。会稽之栖,而勾践以霸。黄池之会,而夫差以亡。有以使之也夫。昔虢公败戎于桑田,晋偃知其必亡,曰:“是天夺之而益其疾也。”晋果灭虢。此范文子所以不得不谏。谏而不纳,而又有功,敢逃其死哉!使其不死,则厉公逞志,必先图于范氏,赵盾之事可见矣。赵盾虽免于死,而不免于恶名,则范文子之智,过于赵宣子远矣。

(选自《新编东坡海外集》有删改)

[注]①士燮:即范文子,名燮,士为其官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晨晋师而陈 压:逼近
B.必有大    咎:罪过
C.故终身而不事远略     远略:长远的谋略
D.是天夺之而益其疾也 鉴:镜子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无因至前  奚以之九万里南为
B.此天之厚我乎 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
C.汉高皇帝得天下     卒以吾郡发愤一击
D.过于赵宣子远矣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鄢陵一战,范文子深藏谋略但胆小无能,在各位将士请求出征的情况下,始终坚持“不欲战”,从而导致了一年内晋国大乱。
B.作者善于设喻说理,以普通人家突然获得大量钱财必有大祸临头的事例设喻,引出了君王若得天下容易,那么丧失天下也会很容易的观点。
C.作者高度评价了范文子的政治智慧,认为他“不求一时之功”正是由于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盛赞他“过于赵宣子也远矣”。
D.本文是一篇史论,语言明快畅达,议论颇有思辨色彩,表明了作者对历史规律的看法,在为历史人物定性的同时,也为当下现实提供了借鉴。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天欲亡之则以美利诱之以得志使之有功以骄士玩于寇仇而侮其人民至于亡国杀身而不悟者天绝之也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不求一时之功,爱君以德,而全其宗嗣,此社稷之臣也。
(2)故兵之胜负,不足以为国之强弱,而足以为治乱之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王羲之(《兰亭集序》)
【小题1】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可乐也    信:相信
B.茂林修竹    修:长
C.向之所欣    向:过去
D.终期于尽    期:注定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及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列坐其次    其远而无所至极耶
B.夫人之相与  先妣抚之甚厚
C.当其欣于所遇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从良辰、美景、贤人、雅事等方面描写兰亭聚会的盛况,其中“畅叙幽情”四个字,为下文抒发感慨埋下伏笔。
B.第二段作者触景生情,乐极生悲,辨析“生”与“死”的关系,发出了痛惜的感慨,主张珍惜生命,及时行乐。
C.第三段作者力斥“一死生”“齐彭殇”的荒诞,并点明写作缘由,发出了对生命永恒的思考。
D.《兰亭集序》不仅是一篇诗集序言,更是一篇立意深远的散文,语言骈散结合,而以散句为主,代表了东晋散文清淡的风貌。

同类题4

阅读《师说》,完成文后各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小题1】下列两组加点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①其为也,终不解矣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矣③圣人之所以为圣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不同
B.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亦相同
C.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也不同
D.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相同
【小题2】下面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小题3】用课文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老师的职能是:__________
(2)择师的标准是:__________
【小题4】把下列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不爱珍器重宝,以致天下之士。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撤走)
B.夫晋,何之有?(讨厌)
C.焉用亡郑以邻(增加)
D.行李之往来,其乏困(供给)
【小题2】对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于楚也(从属二主)
B.以乱整,不武(容易)
C.之(答应)
D.使杞子、逢孙、杨孙之,乃还(戍守)
【小题3】对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不能早用(古代对人的尊称)
B.晋,何厌之有(发语词,不译)
C.阙秦以利晋,君图之(只有)
D.吾还也(表示祈使语气,还是)
【小题4】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有()
A.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秦王说,与郑人盟。
D.以乱易整,不武。
【小题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小题6】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类型为意动用法的句子是()
A.晋函陵,秦氾南
B.缒而出,见秦伯
C.越国以远,君知其难也
D.焉用郑以陪邻
【小题7】翻译句子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