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课内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亲附、亲近
B.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洎:等到
C.礼天下之奇才   礼:礼遇
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当:应当
【小题2】下列句中的“以”字与“以地事秦”中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赂者以赂者丧B.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C.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D.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C.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D.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小题4】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智勇多困于所溺
A.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D.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09 12:04: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文言文阅读,完成下列小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戍卒叫,函谷 举:拔,攻占。
B.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     速:加速。
C. 终继五国灭    迁:改变
D. 六国互丧,赂秦耶?     率:都、全
【小题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吾祖死是  齐人勿附
B. 破灭道也  暴秦欲无厌
C. 不赂者赂者丧  秦攻取之外
D. 赂秦力亏   秦兵又至矣
【小题3】下列对第一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段文字分析了齐、燕、赵三国的情况,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观点。
B. 作者通过假设,得出的结论是“或未易量”,从反面证明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观点。
C. 齐国灭亡的原因是“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而燕国灭亡的原因是“惜其用武而不终”。
D. 这段文字与文章第一段的观点相照应,形成一种总分论证的结构。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广士

苏洵

古之取士,取于盗贼,取于夷狄;古之人非以盗贼、夷狄之事可为也,以贤之所在而已矣。盗贼下人,夷狄异类,虽奴隶之所耻,而往往登之朝廷,坐之郡国,而不以为怍。彼虽不能绳而尺步,华言而华服。然而其才果可用于此,则居此位可也。古者,天下之国大而多士大夫者,不过曰齐与秦也。而管夷吾相齐,贤也,而举二盗焉;穆公霸秦,贤也,而举由余焉。是其能果于是非而不牵于众人之议也,未闻有以用盗贼、夷狄而鄙之者也。今有人非盗贼、非夷狄,而犹不获用,吾不知其何故也。

夫古之用人,无择于势。今也,布衣寒士持方尺之纸,书声病剽窃之文,而至享万钟之禄;卿大夫之子弟饱食于家,一出而驱高车,驾大马,以为民上。若此者,皆非贤也,皆非功也,是今之所以进之之途多于古也。而胥史贱吏独弃而不录使老死于敲榜趋走而贤与功者不获一施吾甚惑也不知胥吏之贤优而养之则儒生武士或所不若。

昔者汉有天下,平津侯、乐安侯辈皆号为儒宗,卒不能为汉立不世大功。而其卓绝隽伟震耀四海者,乃其贤人出于吏胥中者耳。夫尹翁归,河东之狱吏也;王尊,涿郡之书佐也。是皆雄隽明博,出之可以为将,而内之可以为相者也,而皆出于吏胥中者,有以也。夫吏胥之人,少而习法律,长而习讼,老奸大豪畏惮慑伏,吏之情状、变化、出入无不谙究,因而官之,则豪民猾吏之弊,表里毫末毕见于外,无所逃遁。而又上之人择之以才,遇之以礼,而其志复自知得自奋于公卿,故终不肯自弃于恶以罪戾,而败其终身之利。

今之吏胥则不然,始而入之不择也,终而遇之以犬彘也。平民不能自弃为犬彘之行,不肯为吏矣,况士君子而肯俯首为之?然欲使之谨饰可用如两汉亦不过择之以才待之以礼恕其小过而弃绝其大恶之不可贳忍者,而后察其贤有功而爵之、禄之、贵之,勿弃之于流之间。则彼有冀于功名,自尊其身,不敢丐夺,而奇才绝智出矣。

夫人固有才智奇绝而不能为章句名数声律之学者,又有不幸而不为者。苟一之以进士、制策,是使奇才绝智有时而穷也。使吏胥之人,得出为长吏,是使一介之才无所逃也。进士、制策网之于上,此又网之下,而曰天下有遗才者,吾不信也。

(本文有删节)

(注)①由余:人名,西戎大臣。②贳:赦免,宽大。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彼虽不能绳而尺步   快走
B.长而习讼  讼案
C.故终不肯自弃于恶以罪戾 招致
D.勿弃之于流之间     烦乱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卒不能为汉立不世大功 幽于粪土之中不辞者
B.乃其贤人出于吏胥中者耳 以为凡是州山水有异态者
C.况土君子而肯俯首为之 其皆出于此
D.此又网之下 沛公居山东时,贪财货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选拔官吏应不拘一格,不问门庭贵贱、身份高下,应重真才实学,对管仲、秦穆公曾经的举荐行为大为赞赏。
B.作者将汉代未能立大功的“儒宗”与震耀四海的吏胥对比,又将宋朝对待吏胥的态度与汉代相对比,强调从底层官吏中选拔人才。
C.文中指出,宋王朝一些长官未择人以才,导致吏胥待平民如犬彘,平民和士君子都不愿为官吏,这与作者的主张相违背。
D.本文笔力雄健,语言明畅,议论锋利,尖锐地指出当朝科举制度的局限性,不能只知道以声律之学来考量人,否则易埋没人才。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而 胥 史 贱 吏 独 弃 而 不 录 使 老 死 于 敲 榜 趋 走 而 贤 与 功 者 不 获一 施 吾 甚 惑 也 不 知 胥 吏 之 贤 优 而 养 之 则 儒 生 武 士 或 所 不 若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是其能果于是非而不牵于众人之议也,未闻有以用盗贼、夷狄而鄙之者也。
(2)则彼有冀于功名,自尊其身,不敢丐夺,而奇才绝智出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弥繁,侵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秦,二败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赂秦而力亏,破灭之也   道:途径
B.盖失强援,不能独 完:保全
C.子孙之不甚惜   视:观看
D.以事秦之心天下之奇才   礼:礼待
【小题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赂者赂者丧 洎牧谗诛
B.二败三胜  起视四境,秦兵又至矣
C.奉弥繁    侵愈急
D.赵尝五战秦 并势弱
【小题3】下列对课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论》的本意不在悲叹六国的灭亡,而在借此批评北关统治者贿赂契丹、西夏以求苟安的政策。
B.作者对赂秦的“韩、魏、楚”三国持否定批判的态度:对“燕、赵”义不赂秦,最后战败而亡,持赞赏和惋惜的态度。
C.选文中第四段采用假设推理的方式,推论六国若有不同于史实的做法,必不至于亡国。
D.作者指出赂秦的根本原因是“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这也为“讽今”做了准备。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管仲论

宋苏洵

管仲相威公①,霸诸侯,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②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顾其用之者,威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③,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④。彼桓公何人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威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威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五伯莫盛于威、文。文公之才,不过威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⑤之虐,不如孝公⑥之宽厚。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袭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威公之薨也,一败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桓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而又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吾观史鰌,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①威公:即齐桓公,这里改“桓”为“威”,是宋人为避宋钦宗赵桓名讳的缘故。②竖刁、易牙、开方:齐桓公宠幸的三个近臣。管仲死后,这三个人共同专权。桓公死后,诸子争位,竖刁与易牙等杀害群臣,立公子无亏,太子昭奔宋,齐国因此发生内乱。③四凶:旧传共工(古代的世族官)、罐兜(人名)、三苗(古族名,这里指其族首领)、鲧(人名)为尧时的四凶。④少正卯:春秋时鲁国人。⑤灵公:晋灵公,晋文公之孙。 ⑥孝公:齐孝公,齐桓公的儿子公子昭。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相桓公,霸诸侯,夷秋     攘:排斥
B.其祸蔓延,简公 讫:至,到
C.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桓公之手足耶 絷:拴,系,捆住
D.而又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 逆:违背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彼固乱人国,顾其用之者,桓公也 ②廉颇,赵之良将也
B.①仲之疾也,公问 ②项伯乃夜驰沛公军,私见张良
C.①则三子者可以弹冠相庆矣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负赵
D.①萧何且死,举曹参自代 ②作《师说》贻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齐国的安定强盛,不是由于管仲,而是由于鲍叔。齐国的祸乱,不是由于竖刁、易牙、开方,而是管仲。
B.这是一篇史论,以管仲死而齐国乱为例,论证了举贤任能是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指明了政治家培养选拔接班人的重要性。
C.桓公死后宫廷发生内乱,五位公子争抢君位,此祸蔓延,直到齐简公,齐国无一年安宁。
D.全文析理精细,反复对比,层层深入,笔锋流畅犀利,见识独特,很有说服力。
【小题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2)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
(3)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