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定风波》一词,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意即风雨骤至,盖顶而来,穿林打叶,声声入耳,然而诗人却且吟且啸徐步向前。
B.“一蓑烟雨任平生”中“一蓑”意思即“一阵”,烟雨弥漫,冒着漫天风雨,漫步在崎岖的旅途上,任其自然,乃是平生的惯常经历。
C.“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意思即骤雨已过,云开天晴,春风料峭,略带寒意,前路山头,夕阳斜照,诗人原来的酒意经过风雨的洗礼,早已消散了。
D.“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讲诗人沐浴着雨后的凉爽,回望刚刚过去的风雨萧瑟之处,则已是云消雾散,斜阳也收敛了光辉。
【小题2】这首词的上阕叙事写人,描写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小题3】这首词在写法上有怎样的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3-09 10:02: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刑赏忠厚之至论

(宋)苏轼

、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一善,从而赏之,又有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吁俞之声,欢忻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

《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

》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之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诗》曰:“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乱庶遄/沮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B. 乱庶遄/沮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C. 乱庶遄沮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D. 乱庶遄沮/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尧因为文治和武功俱臻美备,自古以来就被尊为古昔圣王。汉武帝刘彻对他的评价是:“千古帝范,万代民师,初肇文明,世人敬赖。”
B. 书即《尚书》,位列儒家重要核心经典。“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C. “仁”被孔子列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包括了孝、弟(悌)、忠、信、礼、义、勇、严、仁、爱、和、平等内容。
D. 爵禄指官爵和俸禄。爵位往往是政治权力、名位和经济权利的标志,禄制一般指政府按规定给予各级官吏的报酬或官吏食禄的品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苏轼二十一岁考进士的试卷文字,开篇就指出上古时代的那些名主爱护百姓,用君子长者的态度对待天下人。
B. 作者指出,穆王告诫吕侯要用“祥刑”的话慈爱而能决断,有哀怜无罪者的好心肠,因此而成的《吕刑》被选入《尚书》。
C. 可赏可不赏、可罚可不罚的问题,是上承“疑”字而来,这一层挖掘,既深化了主旨,又体现了作者认识事物剖细入微的能力。
D. 文章提出的赏善惩恶、一本忠厚的原则,只不过表现出了试官和作者希望要善待杀人犯、要求推行“仁政”的善良愿望而已。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善,从而赏之,又有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
(2)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留侯论
苏 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①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②,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节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钞》)
注①圯:yí桥。贲、育:战国时勇士。周代时著名勇士,卫人,传说能力举千钧。
【小题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节:节操
B.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过:过分
C.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平:平素
D.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 弊:疲惫
【小题2】下列各项中,都能表现“人情有所不能忍者”的是
①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     ②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③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 ④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⑤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⑥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A.①③⑤B.②③⑥C.①④⑥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依苏轼之意,圯上老人并非司马迁之所谓鬼物,而是秦代有远见卓识的隐君子,他的出现其意也不在授书,而是有意试一试张良的隐忍度的。
B.苏轼认为人人都有不能忍受的事情,一旦被辱则拔剑而起,此为匹夫之勇。临事不惊,泰然能忍,心有丘壑,方为有志之人。
C.苏轼以“忍”字作为评论张良的重心,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
D.苏轼认为豪杰之士之所以能做到“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是因为胸怀远大的志向,张良虽然身材魁梧奇伟而状貌妇人女子,但这不妨碍他成为一代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