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五代距今百有余年,故老遗俗,往往垂绝,无能道说者。史官秉笔之士,或文采不足以耀无穷,道学不足以继述作,使五十有余年间,废兴存亡之迹,奸臣贼子之罪,忠臣义士之节,不传于后世,来者无所考焉。惟庐陵欧阳公慨然以自任盖潜心累年而后成书其事迹实录详于旧记,而褒贬义例,仰师《春秋》,由迁、固而来,未之有也。至于论朋党宦女,忠孝两全,义子降服,岂小补哉,岂小补哉!
(选自陈师锡《五代史记序》)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小题2】后世有三部注释《春秋》的书,合称“春秋三传”。请写出书名。
【小题3】根据文本概括欧阳修创作五代史的背景。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20 02:01: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明月逐人来
李持正
星河明淡。春来深浅。红莲正、满城开遍。禁街行乐,暗尘香拂面。皓月随人近远。
天半鳌山,光动凤楼两观。东风静、珠帘不卷。玉辇待归,云外闻弦管。认得宫花影转。
(注)①本词描写汴京上元之夜灯节状况。②“凤楼”即宣德楼,“两观”宣德楼东西两阙。
【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词从天空与季节入手,“星河明淡”刻画上元夜月圆星稀,“春来深浅”描写春虽至、寒犹厉,气温是有反复,故有春意忽深忽浅之说。
B.次句描写红莲开满全城,人们在京城游玩观赏,极力描写热闹欢乐的场景,衬托形成的富庶与繁华。
C.“光动”点明上元夜楼上的万千彩灯熠熠发光、璀璨辉煌,“珠帘不卷”句指的皇帝垂下帘子观赏花灯,而有了“东风静”三字使自然与人事巧妙相融。
D.“云外闻弦管"体现出皇帝驾临赏灯听到的民间艺人们奏响的美妙音乐,虚无缥缈、引人入胜。
E. 最后一句说臣僚们官帽上簪着宫花,宫花在彩灯的映照之下,花影也随之转动,富有动态的美感。
【小题2】南宋词人辛弃疾有一首著名的词《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请指出这首词与李持正的词在内容、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重展西湖二首(其一)

(宋)宋庠

绿鸭东陂已可怜,更因云窦注西田。

凿开鱼鸟忘情地,展尽江河极目天。

向夕旧滩都浸月,过寒新树便留烟。

使君直欲称渔叟,愿赐闲州不计年。

(注)① 皇祐年间,宋庠贬官许州,兴工疏浚了西湖,并凿断横堤,使东西相通,连成一片。完工后,他写下《重展西湖》二首以记其事。②东陂,指西湖的东部分。③云窦,指从山穴或山谷中涌流而出的云。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绿鸭”写水的色彩。东半湖绿波荡漾,水光粼粼,风景已经十分可爱了,“更因”承接上文,描写西半湖流云涌动,其风景更令人陶醉。
B.颔联凿通了东西两湖,鱼和鸟得到了更广阔的天地。“展尽”是个双关动词,既是说湖面开阔了,就像大江大河一样无边;又是说诗人极目远眺,看到水天一色,胸怀顿觉开阔。
C.尾联作者抒情达意。古人称太守、郡守、刺史之类的地方长官为使君。这时宋庠正贬官许昌,为知州,故自称“使君”。
D.诗人善于寓情于景,通过鲜明生动的意象,表达丰富的感情,自然而含蓄。诗人的观察力比较细密,故状物、写景细腻传神。
【小题2】本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结合诗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