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为儿时,门人有被害者,吏就诘,众争辨对,仁杰诵书不置,吏让之,答曰:“黄卷中方与圣贤对,何暇偶俗吏语耶?”举明经,调汴州参军。为吏诬诉,黜陟使阎立本召讯,异其才,谢曰:“仲尼称观过知仁,君可谓沧海遗珠矣。”荐授并州法曹参军。亲在河阳,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同府参军郑崇质母老且疾,当使绝域。仁杰谓曰:“君可贻亲万里忧乎?”诣长史兰仁基请代行。仁基美其谊。

稍迁大理丞,岁中断久万七千人,时称平恕。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坐误斧昭陵柏,罪当免,高宗诏诛之。仁杰奏不应死,帝怒曰:“是使我为不孝子,必杀之。”仁杰曰:“汉有盗高庙玉环,文帝欲当之族,张释之廷诤曰:‘假令取长陵一抔土,何以加其法?’于是罪止弃市。犯不至死而致之死,何哉?今误伐一柏,杀二臣,后世谓陛下为何如主?”帝意解,遂免死。

左司郎中王本立宠自肆,仁杰奏其恶,有诏原之。仁杰曰:“朝廷借乏贤如本立者不鲜陛下惜有罪,亏成法奈何臣愿先斥为群臣戒”本立抵罪。繇是朝廷肃然。使岐州,亡卒数百剽行人,道不通。官捕系盗党穷讯,而余曹纷纷不能制。仁杰曰:“是其计穷,且为患。”乃明开首原格,出系者,禀而纵之,使相晓,皆自缚归。帝叹其达权宜。

天授二年,以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武后谓曰:“卿在汝南有善政,然有谮卿者,欲知之乎?”谢曰:“陛下以为过,臣当改之;以为无过,臣之幸也。谮者乃不愿知。”后叹其长者。

后将造浮屠大像,度费数百万,官不能足,更诏天下僧日施一钱助之。仁杰谏曰:“工不役鬼,必在役人;物不天降,终由地出。不损百姓,且将何求?今边垂未宁,宜宽征镇之傜,省不急之务。就令顾作,以济穷人,既失农时,是为弃本。且无官助,理不得成。既费官财,又竭人力,一方有难,何以救之?”后由是罢役。

(节选自《新唐书·狄仁杰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仁基美其谊     咨:嗟叹
B. 岁中断久万七千人 狱:下狱
C. 左司郎中王本立宠自肆   怙:依仗
D. 仁杰奏其恶     劾:检举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朝廷借/乏贤如本立者不鲜/陛下惜/有罪亏成法/奈何/臣愿先斥为群臣戒
B. 朝廷借乏贤/如本立者不鲜/陛下惜有罪/亏成法/奈何臣愿先斥/为群臣戒
C. 朝廷借乏贤/如本立者不鲜/陛下惜有罪/亏成法/奈何/臣愿先斥为群臣戒
D. 朝廷借乏/贤如本立者不鲜/陛下惜/有罪亏成法/奈何臣愿先斥/为群臣戒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狄仁杰少时读书不受外界干扰,官吏到家中查案仍诵书不止。后阎立本赏识其才华,推荐他做了并州法曹参军。
B. 狄仁杰心怀孝道。登太行山时因见白云孤飞而思双亲。为了不使郑崇质有远离生病的母亲,主动申请代替郑崇质前往边疆任职。
C. 狄仁杰敢于直谏。权善才和范怀义误砍昭陵柏而使高宗有处死之意,狄仁杰据理力争才保全了他们的性命。
D. 狄仁杰胸怀宽广。在汝南任职时,对诋毁他的人不心存计较,被武后赞许为忠厚有德行的老者。
【小题4】(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工不役鬼,必在役人;物不天降,终由地出。
(2)把下面《过秦论》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19 08:02: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非道之于人远也,而是求学的人(过于)沉湎(于)其他方面学者有所溺焉尔。盖文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则曰:“吾学足矣”。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此其所以至之鲜也。

昔孔子老而归鲁,六经之作,数年之顷尔。然读《易》者如无《春秋》,读《书》者如无《诗》,何其用功少而至于也?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故孟子皇皇不暇著书,荀卿盖亦晚而有作。若子云、仲淹,方勉以模言语,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后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此足下所谓“终日不出于轩序,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也,道不足也。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

(欧阳修《答吴充秀才书》

足下所为文用意甚高卓然有不顾世俗之心直欲自到于古人。今世之人用心如足下者有几?则乡曲之中能为足下之师者谓谁?交之间能发足下之议论者谓谁?学不师则守不一,议论不博则无所发明而究其深。足下之言高趣远,甚善,然所守未一而议论未精,此其也。窃惟足下之交游能为足下称才誉美者不少,今皆舍之,远而见及,乃知足下是欲求其不至。此古君子之用心也,以言之不敢隐。

夫世无师矣,学者当师经,师经必先求其意。意得则心定,心定则道纯,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施于世者果敢。三代、两汉之学,不过此也。足下患世未有合者,而不弃其愚,将某以为合,故敢道此。未知足下之意合否?

(欧阳修《答祖择之书》)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之学者往往之  溺:沉溺
B.故孟子皇皇不暇著书品 皇皇:匆匆忙忙的样子
C.交之间能发足下之议论者谓谁 游:游览
D.此其也 病:缺陷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学者有所溺尔 方勉以模言语
B.盖文为言  圣人义虽不可及
C.何其用功少而至于也   文不难而自
D.则乡曲之中能为足下之师者谓谁 以言之不敢隐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义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
因为文章语言难以精细工巧而喜悦,容易(使作者)喜悦而自我满足。
B.若子云、仲淹,方勉焉以模言语,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
像扬雄、范仲淹,(他们)勉强模仿圣人的语言形式,这就是道理不够却要勉强写作的文人。
C.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
如果道理充分,(文章)就会驰骋于广大的天地,沉游在幽深的渊泉,没有到达不了的。
D.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施于世者果敢
心胸充实写成文章就能光彩绚烂,这样世人看后才会果断勇敢。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
(2)夫世无师矣,学者当师经,师经必先求其意。
【小题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文章都阐述了文与道的关系,欧阳修认为二者之间,道应为先。
B.欧阳修注重实践以求道,反对弃百事不关心,在书斋里空谈作文。
C.欧阳修在书信中批评了当世学者过于追求文辞的现象。
D.欧阳修认为祖择之的文章言高趣远,议论精深,因此大加赞赏。
【小题6】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完成以下试题。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

①先生:与“弟子”相对,指长辈。②馔:吃喝。
请概括这两则内容中“孝”的内涵。春节来临,你认为践行“孝道”最重要的是什么?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靖,字药师,京兆三原人。姿貌魁秀通书史尝谓所亲曰丈夫遭遇要当以功名取富贵何至作章句儒其舅韩擒虎每与论兵辄叹曰可与语孙吴者非斯人尚谁哉。仕隋为殿内直长,吏部尚书牛弘见之曰:“王佐才也!”左仆射杨素拊其谓曰:“卿终当坐此!”大业末,为马邑丞。高祖击突厥,靖察有非常志,自囚上急变,传送江都,至长安,道梗。高祖已定京师,将斩之,靖呼曰:“公起兵为天下除暴乱,欲就大事,以私怨杀义士乎?”秦王亦为请,得释,引为三卫,从平王世充,以功授开府。九月,舟师叩夷陵,铣将文士弘以卒数万屯清江,孝恭欲击之,靖曰:“不可。士弘健将,下皆勇士,今新失荆门,悉锐拒我,此救败之师,不可当。宜驻南岸,待其气衰乃取之。”孝恭不听,留靖守屯,自往与战,大败还。靖每参议,恂恂似不能言,以沈厚称。时遣使十六道巡察风俗,以靖为畿内道大使,会足疾,恳乞骸骨。帝遣中书侍郎岑文本谕旨曰:“自古富贵而知止者盖少,虽疾顿惫,犹力于进。”帝将伐辽,召靖入,谓曰:“公南平吴,北破突厥,西定吐谷浑,惟高丽未服,亦有意乎?”对曰:“往凭天威,得效尺寸功。今疾虽衰,陛下诚不弃,病且瘳矣。”帝悯其老,不许。二十三年,病甚,帝幸其,流涕曰:“公乃朕生平故人,于国有劳。今疾若此,为公忧之。”薨,年七十九,赠司徒、并州都督,给班剑、羽葆、鼓吹,陪葬昭陵,谥曰景武。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十八》)

(注)①铣:萧铣隋末起兵,自称梁王,次年称帝,后兵败降唐,被杀于长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姿貌魁秀/通书史/尝谓所亲曰/丈夫遭遇/要当以功名取富贵/何至作章句儒/其舅韩擒虎每与论兵/辄叹曰/可与语孙吴者/非斯人尚谁哉
B.姿貌魁秀/通书史/尝谓所亲曰/丈夫遭遇/要当以功名取富贵/何至作章句儒/其舅韩擒虎每与论/兵辄叹曰/可与语孙吴者/非斯人尚谁哉
C.姿貌魁/秀通书史/尝谓所亲曰/丈夫遭遇/要当以功名取富贵/何至作章句儒/其舅韩擒虎每与论兵/辄叹曰/可与语孙吴者/非斯人尚谁哉
D.姿貌魁秀/通书史/尝谓所亲曰/丈夫遭遇要当/以功名取富贵何/至作章句儒/其舅韩擒虎每与论兵/辄叹曰/可与语孙吴者/非斯人尚谁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床,文中指坐具;文中和“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中“床”的意思相同。
B.大业是隋炀帝年号;君主时代帝王以年号纪年,中国古代所有帝王皆有年号。
C.第,原指按一定品级为王侯功臣建造的大宅院;后来上等房屋也通称为“第”。
D.诸侯或有爵位的官死去称“薨”,也可用于妃嫔、皇子公主或封王贵族之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靖志向远大,学深多才。他渴望建功立业取富贵;韩擒虎非常认可他的军事才能;牛弘、杨素都很欣赏他的政治才华。
B.李靖审时度势,懂得机变。秘密告发李渊失败后,面对将被李渊处斩的处境,又能以理相争;李世民求情得释,后被重用。
C.李靖精通兵法,擅长谋略。在夷陵之战中,统帅李孝恭急于集结兵马出击,李靖认为应等对方将士锐气衰竭后才可以进攻。
D.李靖年老病苦,不忘报国。皇帝想要派他攻打高丽,前去征求他的意见,他向皇帝表达了带病征战的决心,令皇帝感动不已。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起兵为天下除暴乱,欲就大事,以私怨杀义士乎?
(2)自古富贵而知止者盖少,虽疾顿惫,犹力于进。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祖择之书

(北宋)欧阳修

修启:

秀才人至,蒙示书一,并诗、赋、杂文两策,谕之曰:“一览以为如何?”某既陋,不足辱好学者之问,①又其少贱而长穷,其素所为,未有足称以取信于人。亦尝有人问者,以不足问之愚,而未尝答人之问。足下然及之,是以愧惧不知所言。虽然,不远数百里走使者以及门,意厚礼勤,何敢不报。

某闻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笃敬,笃敬然后能自守,能自守然后于用,果于用然后不畏而不迁。三代衰,学校废。至两汉,师道尚存,故其学者各守其经以自用。是以汉之政理文章与其当时之事,后世莫及者,其所从来深矣。后世师法渐坏,而今世无师,则学者不尊严,故自轻其道。轻之则不能至,不至则不能笃信,信不笃则不知所守,守不固则有所畏而物可移。②是故学者惟俯仰徇时,以希禄利为急,至于忘本趋末,流而不返。夫以不信不固之心,守不至之学,虽欲果于自用,而莫知其所以用之之道,又况有禄利之诱、刑祸之惧以迁之哉!此足下所谓志古知道之士世所鲜,而未有合者,由此也。

足下所为文,用意甚高,卓然有不顾世俗之心,直欲自到于古人。今世之人用心如足下者有几?是则乡曲之中,能为足下之师者谓谁?交游之间,能发足下之议论者谓谁?学不师守不一,议论不博则无所发明而究其深。足下之言高趣远,甚善,然所守未一而议论未精,此其也。窃惟足下之交游能为足下称才誉美者不少今皆舍之远而见及乃知足下是欲求其不至此古君子之用心也是以言之不敢隐。夫世无师矣,学者当师经,师经必先求其意,意得则心定,心定则道纯,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施于世者果致。三代、两汉之学,不过此也。

足下患世未有合,而不弃其愚,将某以为合,故敢道此。未知足下之意合否?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选》)

(注)祖择之,名无择,今河南上蔡人。为袁州知州时,首建学官,置生徒教育,由此知名当世。《宋史》有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蒙示书一 通:封。一通即“一封”。
B.足下然及之 卒:通“猝”,突然。
C.能自守然后于用   果:果真。
D.此其也   病:缺点。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足辱好学者之问 但刘日薄西山
B.三代衰,学校废 巫医乐师百工
C.学不师守不一 于其身也,耻师焉
D.足下患世未有合 能克终盖寡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作者从自身学问、出身两个角度出发,说自己一般不评判他人的诗文,但祖择之不远千里,亲自登门拜访,作者感于他的真诚,写了这封回信。
B.文章第二段作者运用对比,指出两汉以后从师风尚败坏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为祖择之解释了“所谓志古知道之士世所鲜而未有合者”的原因。
C.文章第三段肯定了祖择之的诗文立意甚高,追及古人的成就,但也坦率地指出其缺点:见解还不够纯粹,议论还不够精辟。可见作者为人诚恳坦率。
D.文章第三段作者既中肯评价了祖择之诗文的优缺点,同时也指明了方法:研究经书,获得真谛;坚定心意,追求学问的纯粹;充实心灵,成就文章的绚烂。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窃惟足下之交游能为足下称才誉美者不少今皆舍之远而见及乃知足下是欲求其不至此古君子之用心也是以言之不敢隐。
【小题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其少贱而长穷,其素所为,未有足称以取信于人。
(2)是故学者惟俯仰徇时,以希禄利为急,至于忘本趋末,流而不反。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元轨,武德六年始王蜀,后徙吴。多材艺,高祖爱之。太宗尝问群臣曰:”子弟孰贤?”魏徵曰:”臣愚不尽知其能,唯吴王数与臣言,未尝不自失。”帝曰:”朕亦器之,然卿以为前代孰比?”对曰:”经学文雅,汉河间、东平也。”帝由是遇益厚。诏纳徵女为妃。尝从猎,遇群豕,帝使射之,菩不虚毂,豕为尽。帝抚其背曰:“尔艺过人,顾今无所施。方天下未定,得若岂不用乎?”贞观七年,为寿州刺史。高祖崩,去官,毁瘠甚,服除,遂菜食布衣终身,至忌日,辄累昼不食。十年,徙霍王,历绛、徐、定三州刺史,实封至千户。所至闭阁读书,以吏事委长史,谦慎未尝与物忤。数引见处士刘玄平,为布衣交。或问王所长于玄平答曰无长问者不解玄平曰人有短所以见长若王无所不备吾何以称之突厥寇定州,元轨令开城门,偃旗帜,虏疑,不敢入,夜遁。州人李嘉运潜结贼,诏穷诛支党,元轨以寇近且强,人心危,但杀嘉运,余无所诘,因自劾。帝喜曰:”朕固悔之。非王之明,几失定州矣。”王文操者,与贼战,败,二子凤、贤更以身蔽父,得全,二子死。县抑不为言,元轨廉知之,遣使吊祭,上其事。诏赠凤、贤朝散大夫,旌礼其闾。元轨每朝,数上疏陈得失,多所裨正,帝尊重之,有大事,常密驿咨逮。帝崩,与侍中刘齐贤同知山陵事。元轨淹练故事,齐贤叹曰:“是非吾等及已!”尝遣国令督封租,令请贸易取赢,答曰:“汝当正吾失,反訹吾以利邪?”不纳。越王败,徒黔州,薨。

(节选自《新唐书▪李元轨传》)

(注)①指汉代的河间王、东平王,他们都好经学。②菩(kuò):箭尾,即射箭时搭在弓弦上的部分。③訹(xù):引诱,诱惑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或问王所长于玄平/答曰/无长/问者不解玄平/曰/人有短所以见/长若王/无所不备/吾何以称之/
B.或问王所长于玄平/答曰/无长/问者不解/玄平曰/人有短所以见/长若王/无所不备/吾何以称之/
C.或问王所长于玄平/答曰/无长/问者不解/玄平曰/人有短/所以见长/若王无所不备/吾何以称之/
D.或问王所长于玄平/答曰/无长/问者不解玄平/曰/人有短/所以见长/若王无所不备/吾何以称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朕是第一人称代词,秦以前不论尊卑,皆可自称朕,秦始皇开始专用作皇帝自称。
B.忌日一般指父母及其他亲属等去世的日子,忌日当天因禁忌饮酒、作乐等事,故称。
C.实封是食邑制度之一,唐朝封户有虚实之别,唯加实封者,才能享有封地的租税。
D.山陵既有山岳的意思,旧时也指皇帝或妃嫔、大臣的坟墓,文中指皇帝的陵墓。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元轨箭法高超,得到夸奖。他曾经跟随太宗皇帝外出打猎,将一群野猪全部射杀,百发百中,因此受到了皇帝的夸赞。
B.李元轨精通经学,为人至孝。在魏徵看来,他的经学文才就是前代先贤也比不上;高祖去世,他离官守丧,并以终身吃素穿布衣等寄托哀悼之情。
C.李元轨富于谋略,稳定局势。突厥侵犯定州,他巧设计策,令敌人不战而逃;为了稳定民心,他违背皇上旨意,只杀李嘉运一人,从而保全了定州。
D.李元轨熟知典礼,不谋私利。他熟悉各种典章制度、朝廷礼仪使刘齐贤自叹不如;面对国令想用租赋经商谋利的建议,他予以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