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春,二月,曹操攻黎阳,与袁谭、袁尚战于城下,谭、尚败走,还邺。诸将欲乘胜攻之,郭嘉曰:“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今权力相侔,各有党与,急之则相保,缓之则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操曰:“善!”五月,操还许,留其将贾信屯黎阳。
后袁尚果自将攻袁谭,大破之。谭奔平原,遣辛毗诣曹操请救。辛毗至西平见曹操,致谭意,群下多以为刘表强,宜先平之,谭、尚不足忧也。荀攸曰:“天下方有事,而刘表坐保江、汉之间,其无四方之志可知矣。袁氏据四州之地,带甲数十万,绍以宽厚得众心;使二子和睦以守其成业,则天下之难未息也。今兄弟遘恶,其势不两全,若有所并则力专,力专则难图也。及其乱而取之,天下定矣,此时不可失也。”操从之。
后数日,操更欲先平荆州,使谭、尚自相敝,辛毗望操色,知有变,以语郭嘉。嘉白操,操谓毗曰:“谭必可信,尚必可克不?”毗对曰:“明公无问信与诈也,直当论其势耳。今一旦求救于明公,此可知也。尚见谭困而不能取,此力竭也。兵革败于外谋臣诛于内兄弟谗阋国分为二连年战伐介胄生虮虱加以旱蝗饥馑并臻天灾应于上人事困于下民无愚智皆知土崩瓦解。此乃天亡尚之时也。以明公之威,应穷敌,击敝寇,无异迅风之振秋叶矣。天以尚与明公,明公不取而伐荆州,荆州丰乐,国无亡衅。今因其请救而抚之,利莫大焉。且四方之寇,莫大于河北,河北平,则六军盛而天下震矣。”操曰:“善!”乃许谭。
冬,十月,操至黎阳。尚闻操渡河,乃释平原还邺。尚将吕旷、高翔叛归曹操,谭复阴刻将军印以假旷、翔。操知谭诈,乃为子曹整娉谭女以安之,引军还。
注:①辛毗(Pí),字佐治,颍川阳翟人。辛毗先事袁谭,后归附曹操,官至卫尉。谥肃侯。②衅:征兆。
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四》,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毗至西平见曹操,致谭意    转告
B.力专则难图也  谋取
C.谭必可信,尚必可克不 克服
D.谭复阴刻将军印以假旷、翔    暗中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今一旦求救于明公 步余马于兰皋兮
B.尚见谭困而不能取 夫孰异道而相安
C.绍以宽厚得众心 磕死以流亡
D.此乃天亡尚之时也 乃许谭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曹操把袁谭、袁尚打得逃到邺城,但曹操听了郭嘉的建议后就没有乘胜追击。
B.袁氏兄弟内讧时,曹军将领都认为此时不须进攻,只有辛毗力主要抓住机遇。
C.曹操不愿援助袁谭的原因是认为袁谭不可信任,并且对袁尚的实力心存戒备。
D.曹操通过袁谭送印的事,明白了袁谭并非真心归降,就用联姻计稳住了袁谭。
【小题4】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兵革败于外谋臣诛于内兄弟谗阋国分为二连年战伐介胄生虮虱加以旱蝗饥馑并臻天灾应于上人事困于下民无愚智皆知土崩瓦解
【小题5】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使二子和睦以守其成业,则天下之难未息也。
(2)以明公之威,应穷敌,击敝寇,无异迅风之振秋叶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30 05:01: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姚崇尝有子丧,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卢怀慎不能决,惶恐入谢于上。上曰:“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崇既出,须臾,裁决尽,颇有得色,谓紫微舍人齐浣曰:“余为相,可比何人?”浣未对,崇曰:“何如管、晏?”浣曰:“管、晏之法虽不能施于后,犹能没身。公所为法,随复更之,似不及也。”崇曰:“然则竟如何?”浣曰:“公可谓救时之相耳。”崇喜,投笔曰:“救时之相,岂易得乎!”

怀慎与崇同为相,自才不及崇,每事推之,时人谓之“伴食宰相”。

臣光曰:昔鲍叔之于管仲,子皮之于子产,皆位居其上,能知其贤而下之,授以国政,孔子美之。曹参自谓不及萧何,一遵其法,无所变更;汉业以成。夫不肖用事,为其僚者,爱身保禄从之,不顾国家之安危,是诚罪人也。贤智用事,为其僚者,愚惑以乱其治,专固以分其权,媢嫉以毁其功,愎戾以窃其名,是亦罪人也。崇,唐之贤相,怀慎与之同心戮力,以明皇太平之政,夫何罪哉!

(取材于《资治通鉴》)

(材料二)

唐卢怀慎,清慎贞素,不营资产。器用屋室,皆极俭陋。既贵,妻孥尚不免饥寒,而于故人亲戚散施甚厚。

后为黄门监兼吏部尚书,卧病既久,宋璟、卢从愿常相与访。常器重璟及从愿,见之甚喜,留连永日,命设食。有蒸豆两瓯、菜数茎而已,此外翛然无办。因持二人手谓曰:“二公当出入为藩辅,圣上求理甚切,然享国岁久,近者倦于勤,当有小人乘此而进,君其志之。”不数日而终。疾既笃,因手疏荐宋璟、卢从愿、李杰、李朝隐。上览表,益加悼惜。

(取材于《明皇杂录》)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须臾,裁决尽   俱:全都。
B.谓紫微舍人齐浣曰 顾:回头。
C.以明皇太平政   济:救济。
D.近者倦于勤     稍:渐渐。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自才不及崇 / 皆美于徐公
B.爱身保禄从之 / 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C.宋璟、卢从愿常相与访/ 犹且从师而问
D.上览表,益加悼惜 / 今智乃反不能及
【小题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 委积:聚积,堆积。
B.夫不肖用事 用事:执政,当权。
C.宋璟、卢从愿常相与访焉    相与:互相,交相。
D.公当出入为藩辅    出入:指出将入相。
【小题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以卿坐镇雅俗耳。
(只是想)让您安坐而对雅士俗人起镇抚作用罢了。
B.崇曰:“然则竟如何?”
姚崇(又)问道:“那么到底我是什么样的宰相呢?”
C.一遵其法,无所变更。
完全奉行萧何制定的法度,没有变化或修改的内容。
D.不顾国家之安危,是诚罪人也。
没有顾及到国家的安全和危险,的确是有罪的行为。
【小题5】请把文中“材料一”处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能知其贤而下之,授以国政,孔子美之。
【小题6】当时有人称卢怀慎为“伴食宰相”,含有说他是“吃闲饭的宰相”的意思。司马光则对此发表了不同的看法。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谈谈你对卢怀慎为相的认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刘备入益州

法正至荆州,阴献策于刘备曰:“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响应于内;以取益州,犹反掌也。”备疑未决。庞统言于备曰:“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孙车骑,北有曹操,难以得志。今益州户口百万,土沃财富,诚得以为资,大业可成也!”备曰:“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利而失信义于天下,奈何?”统曰:“乱离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且兼弱攻昧逆取顺守古人所贵若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备以为然。乃留诸葛亮、关羽等守荆州,以赵云领留营司马,备将步卒数万人入益州。

孙权闻备西上,遣舟船迎妹;而夫人欲将备子禅还吴,张飞、赵云勒兵截江,乃得禅还。

刘璋敕在所供奉备,备入境如归,前后赠遗以巨亿计。备至巴郡,巴郡太守严颜拊心叹曰:“此听谓‘独坐穷山,放虎自卫’者也。”备自江州北由垫江水诣涪。璋率步骑三万余人,车乘帐幔,精光耀日,往会之。张松令法正白备,便于会袭璋。备曰:“此事不可仓卒!”庞统曰:“今因会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备曰:“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璋推备行大司马,领司隶校尉;备亦推璋行镇西大将军,领益州牧。所将吏士,更相之适,欢饮百余日。璋增备兵,厚加资给,使击张鲁,又令督白水军。备并军三万余人,车甲、器械、资货甚盛。璋还成都,备北到葭萌,未即讨鲁,厚树恩德以收众心。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六十六卷)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乱离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且兼弱攻昧/逆取顺守/古人所贵若/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
B.乱离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且兼弱攻昧/逆取顺守/古人所贵/若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
C.乱离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且兼/弱攻昧逆取顺/守古人所贵/若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
D.乱离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且兼弱攻昧/逆取顺守/古人所贵/若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股肱本指大腿和胳膊,喻为辅助得力的帮手,辅佐帝王的重臣,此指主要官员。
B.孙车骑指官职为车骑将军的孙权,车骑将军是皇帝册封的位次仅次于大将军及骠骑将军的高级军官。
C.行大司马指担任大司马,领司隶校尉指监管指挥司隶校尉。
D.益州牧指益州的最高官员,总理益州的治安、民政、军事的最高长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一段叙述了法正、庞统都劝说刘备把握时机,杀死刘璋,攻取益州,以图大业。尽管刘备不赞同,但还是听信了庞统的主张,率兵进入益州。
B.选文第二段写张飞、赵云与孙权争夺刘备的儿子刘禅,表现了张飞、赵云对刘备的忠诚。
C.选文两次写到了刘备与庞统的对话,两人的意见不一致,第一次刘备采纳了庞统的建议,但第二次却拒绝了庞统,说明刘备还是有主见的。
D.选文在叙述事件发展的过程中,突出了刘备宽厚仁慈,尚德崇义,讲究诚信为人的处世态度,为后世的统治者提供了借鉴。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利而失信义于天下,奈何?
(2)璋还成都,备北到葭萌,未即讨鲁,厚树恩德以收众心。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第各题。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匿,罪灭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髡钳季布,衣褐衣,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因谓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间,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季布召见,谢,拜为郎中。
孝惠时,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②吕后,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
楚人曹丘生,辩士,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及曹丘生归,欲得书请季布。窦长君曰:“季将军不说足下,足下无往。”固请书,遂行。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且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何足下拒仆之深也!”季布乃大悦,引入为上客。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季布母弟丁公,为楚将。丁公为项羽逐窘高祖彭城西,短兵接,高祖急,顾丁公曰:“两贤岂相厄哉!”于是丁公引兵而还,汉王遂解去。及项王灭,丁公谒见高祖。高祖以丁公徇军中,曰:“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遂斩丁公,曰:“使后世为人臣者无效丁公!”

(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臣光曰:高祖起丰、沛以来,网罗豪桀,招亡纳叛,亦已多矣。及即帝位,而丁公独以不忠受戮,何哉?夫进取之与守成,其势不同。当群雄角逐之际,民无定主,来者受之,固其宜也。及贵为天子,四海之内,无不为臣;苟不明礼义以示之,使为臣者,人怀贰心以徼(求取)大利,则国家其能久安乎!是故断以大义,使天下晓然皆知为臣不忠者无所自容;而怀私结恩者,虽至于活己,犹以义不与也。戮一人而千万人惧,其虑事岂不深且远哉!子孙享有天禄四百馀年,宜矣!

(选自《资治通鉴第十一卷·汉纪三·太祖高皇帝中》)

[注]①为气任侠:任性使气,见义勇为。②嫚(màn):用言辞轻侮。
【小题1】为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
B.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
C.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
D.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布本为项籍旧将,打仗时屡次陷汉王于困境。项羽灭后,汉高祖悬赏缉捕季布,鲁人朱家通过汝阴侯滕公劝说高祖,季布才最终得到赦免。
B.汉惠帝时,单于写信侮辱吕后,吕后极为气愤,樊哙表示要率军痛击匈奴。季布援引历史故事,认为贸然出兵难以取胜,说服吕后收回成命。
C.汉文帝时,有人称赞季布贤能,文帝想任命他为御史大夫。季布到京后,在住所滞留一个月,拟议却未见实行;季布说起此事,文帝无言以对。
D.曹丘有口才,他听说季布不喜欢自己,仍然坚持前往拜访。见面时,他热情地赞扬季布,尽力与之联络感情,终于使季布改变看法而善待自己。
【小题3】下列对司马光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不仅认为高祖处置季布和丁公是必要的和恰当的,而且对处置的深远意义评价很高。
B.司马光认为高祖之所以这样做不是恩将仇报,而是因为“进取”与“守成”的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C.司马光认为,高祖将丁公处死的目的是要让天下千千万万人明白礼仪并引以为戒。
D.司马光写这段话的目的是赞扬高祖富有远见、与时俱进的政治才能。
【小题4】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匿,罪灭三族。
(2)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