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九龄传

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九龄幼聪敏,善属文。年十三,以书干广州刺史王方庆,大嗟赏之,曰:“此子必能致远。”

开元十年,三迁司勋员外郎。时张说为中书令,与九龄同姓,叙为昭穆,尤亲重之。十三年,车驾东巡,行封禅之礼。说自定侍从升山之官,多引两省录事主书及己之所亲摄官而上,遂加特进阶,超授五品。初,令九龄草诏,九龄言于说曰:“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唯令公审筹之,无后悔也。”不从。及制出,内外甚咎于说。

初,张说知集贤院事,常荐九龄堪为学士,以备顾问。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珪以裨将安禄山讨奚、契丹败衄,执送京师,请行朝典。九龄奏曰:“禄山狼子野心,面有逆相,臣请因罪戮之,冀绝后患。”上曰:“卿勿以王夷甫知石勒故事,误害忠良。”遂放归籓。

二十三年,加金紫光禄大夫,累封始兴县伯。李林甫自无学术,以九龄文行为上所知,心颇忌之。乃引牛仙客知政事,九龄屡言不可,帝不悦。二十四年,迁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后宰执每荐引公卿,上必问:“风度得如九龄否?”

九龄为中书令时,天长节百僚上寿,多献珍异,唯九龄进《金镜录》五卷,言前古兴废之道,上赏异之。又与中书侍郎严挺之、尚书左丞袁仁敬、右庶子梁升卿、御史中丞卢怡结交友善。挺之等有才干,而交道终始不渝,甚为当时之所称。

至德初,上皇在蜀,思九龄之先觉,下诏赠。

(《旧唐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惟令公审筹之,无后悔也  贻:造成,遗留
B. 不从  竟:竟然
C. 卿勿以王夷甫知石勒故事    故事:旧旧例
D. 下诏赠 褒:褒奖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说利用皇帝泰山封禅的机会,推荐和自己亲近的官员代理官职登山,并对他们特别加以晋级,张九龄认为这样做会引来非议和指责。
B. 张九龄认为要防患于未然,处死安禄山,但皇上特别赦免了他,后来玄宗到了蜀地,才体会到张九龄的先知先觉。
C. 张九龄的品行被皇帝赏识,而李林甫不学无术又妒忌他,于是张九龄只好推荐牛仙客担任知政事。
D. 中书侍郎严挺之、尚书左丞袁仁敬、右庶子梁升卿、御史中丞卢怡都是有才干的人,他们与张九龄的交情被世人广泛地称道。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
(2)唯九龄进《金镜录》五卷,言前古兴废之道,上赏异之。
(3)初,张说知集贤院事,常荐九龄堪为学士,以备顾问。
【小题4】用几个短语概括张九龄的主要品质。(不超过15字)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05 10:01: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苗晋卿,字元辅,潞州壶关人,世以儒素称。擢进士第,调为修武尉,累进吏部郎中、中书舍人,知吏部选事。方时承平,选常万人,李林甫为尚书,专国政,以铨事委晋卿及宋遥,然岁命它官同较书判,核才实。天宝二年,判入等者凡六十四人,分甲、乙、丙三科,以张奭为第一。奭,御史中丞倚之子,倚新得幸于帝,晋卿欲附之,奭本无学,故议者嚣然不平。安禄山因间言之,帝为御花萼楼覆实,中裁十一二,奭持纸终日,笔不下,人谓之“曳白”。帝大怒,贬倚淮阳太守,遥武当太守,晋卿安康太守。

明年徙魏郡即充河北采访使居三年政化大行尝入计谒归壶关望县门辄步吏谏止晋卿曰:“公门当下,况父母邦乎?”郡太守迎犒,使所属令行酒,酒至,必立饮白酹,侍老有献,降西阶拜而饮,时美其恭。安禄山反,窦廷芝弃陕郡不守,杨国忠本忌其有望,即奏“东道贼冲,非大臣不可镇過”,授陕郡太守、陕虢防御使,晋卿见帝,以老評,忤旨,听致仕于家。车驾入蜀,搢紳多陷贼,晋卿间道走金州。

肃宗至扶风,召赴行在,拜左相。平京师,封韩国公,食五百户,改侍中。玄宗崩,肃宗疾甚,诏晋卿摄冢宰,因让曰:“大行遗诏,皇帝三日听政,稽祖宗故事,则无冢宰之文,奉遺诏则宜听朝。惟陛下顺变以幸万国”帝不听。后数日,代宗立,复诏摄冢宰,固辞乃免。时年老蹇甚,乞间日入政事堂,帝优之,听入阁不趋,为御小延英召对。宰相对小延英,自晋卿始。永泰初薨,年八十一,赠太师,京兆少尹护丧,谥曰懿献,元载未显时,为晋卿所遇,載方相,故讽有司改谥文贞。

(选自《新唐书·苗晋卿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明年/徙魏郡/即充河北/采访使居三年/政化大行/尝入计/谒归壶关/望县门辄步/吏谏止/
B.明年/徙魏郡/即充河北采访使/居三年/政化大行/尝入计/谒归壶关/望县门辄步/吏谏止/
C.明年/徙魏郡/即充河北采访使/居三年/政化大行/尝人计谒/归壶关/望县门辄步/吏谏止/
D.明年/徙魏郡/即充河北/采访使居三年/政化大行/尝入计谒/归壶关/望县门辄步/吏谏止/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古代官职名,最初是指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B.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还给君主,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C.搢绅:“搢”,插;“绅”,束在衣服外面的大带子。原义是插笏于带,文中借指官宦。
D.京师:京城及其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其所在地的行政长官称作“京兆尹”。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苗晋卿利用职务,攀附权贵。苗晋卿主持吏部选官时,因张倚得到皇帝的宠幸,于是将张倚之子张奭评为第一,想借此攀附张倚。
B.苗晋卿为人谦恭,深受称赞。苗晋卿回乡,郡太守迎接犒劳他,他对劝酒的官员和老人都极尽礼数,受到当时人们的赞扬。
C.苗晋卿颇有声望,受到排挤。安禄山反叛时,杨国忠因忌恨苗晋卿有声望,违背皇帝的旨意,任命苗晋卿为陕郡太守、陕虢防御使。
D.苗晋卿历任要职,深受器重。苗晋卿多次被朝廷授予高官,唐肃宗任命他为左相,唐代宗优待他,驾临小延英殿同他议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禄山因间言之,帝为御花萼楼覆实,中裁十一二。
(2)稽祖宗故事,则无冢宰之文,奉遗诏则宜听朝。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魏知古,深州陆泽人。方直有雅才,擢进士第。以著作郎修国史,累迁卫尉少卿,检校相王府司马。神龙初,为吏部侍郎,以母丧解。服除,为晋州刺史。睿宗立,以故属拜黄门侍郎,兼修国史。
会造金仙、玉真观,虽盛夏,工程严促,知古谏曰:“臣闻‘古之君人,必时视人之所勤,人勤于食则百事废’,故曰‘不作无益害有益’。又曰‘罔咈百姓以从己之欲’。此皆兴化立治、为政养人之本也。今为公主造观,将以树功祈福,而地皆百姓所宅,卒然迫逼,令其转徙,扶老携幼,剔瓦,呼嗟道路。乖人事,违天时,起无用之作,崇不急之务,群心震摇,众口藉藉。陛下为人父母,欲何以安之?愿下明诏,顺人欲,除功役,收之桑榆,其失不远。”不纳。复谏曰:“自陛下戡翦凶逆,保定大器,苍生颙颙以谓朝有新政。今风教颓替日益甚,府藏空屈,吏员浸增,诸司试补、员外、检校官已赢二千,太府之帛为殚,太仓之米不支。臣前请停金仙、玉真,讫亦未止。今前水后旱,五谷不立,繇兹向春,必甚饥馑,陛下欲何方以赈之?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帝嘉其直,以左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
先天元年,为侍中。从猎渭川,献诗以讽,手制褒答,并赐物五十段。明年,封梁国公。窦怀贞等诡谋乱国,知古密发其奸,怀贞诛,赐封二百户,物五百段。玄宗恨前赏薄,手敕更加百户,旌其著节。是冬,诏知东都吏部选事,以称职闻,优诏赐衣一副。自是恩意尤渥,由黄门监改紫微令。与姚崇不协,除工部尚书,罢政事。开元三年卒,年六十九。宋璟闻而叹曰:“叔向古遗直,子产古遗爱,兼之者其魏公乎!”赠幽州都督曰忠。
(节选自《新唐书魏知古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
B.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
C.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
D.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第”是科举考试录取考选进士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进士”是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服除”是古代丧礼仪式之一,即除去丧礼之服。亲族中,按五服制度,各人所服及服期不同,除服时间亦先后不一。
C.“赠幽州都督”中的“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赐死者以官爵或荣誉称号,也可称“追赠”。
D.“谥号”是古代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平民等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知古才能卓著,仕途顺利。他曾先后以著作郎和黄门侍郎的身份编修国史;考中进士后多次升迁,历任卫尉少卿、检校相王府司马、吏部侍郎等职。
B.魏知古为人耿直,敢于进谏。他针对给公主造道观而劳民伤财一事两次进谏;随从皇帝在渭川打猎时,献诗婉言规劝,但也称颂了皇帝的政绩。
C.魏知古忠于朝廷,敢于揭发。魏知古得知窦怀贞等将阴谋乱国,就秘密地揭发了他们的阴谋,终使窦怀贞被杀,他被赐封二百户,物五百段。
D.魏知古深受赏识,屡受封赏。他先因皇上赞赏他耿直而担任左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后在担任侍中期间,多次受到封地、财物的赏赐。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乖人事,违天时,起无用之作,崇不急之务,群心震摇,众口藉藉。
(2)玄宗恨前赏薄,手敕更加百户,旌其著节。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于休烈,河南人也。至性贞悫,机鉴敏悟。自幼好学,善属文。举进士,授秘书省正字。转比部员外郎、郎中。杨国忠辅政,排不附己者,出为中部郡太守。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休烈迁太常少卿,知礼仪事,兼修国史。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尝谓休烈曰:“君举必书,良史也。朕有过失,卿书之否?”对曰:“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无史籍检寻。休烈奏曰:“《国史》《实录》,圣朝大典,修撰多时,今并无本。伏望下御史台推勘史馆所由,令府县招访。有人别收得《国史》《实录》,如送官司,重加购赏。”前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陷贼,入东京,至是以其家藏《国史》一百一十三卷送于官。休烈寻转工部侍郎、修国史,献《五代帝王论》,帝甚嘉之。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代宗即位,甄别名品,宰臣元载称之,乃拜右散骑常侍,依前兼修国史,累封东海郡公,加金紫光禄大夫。在朝凡三十余年,历掌清要,家无儋石之蓄。恭俭温仁,未尝以喜愠形于颜色。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笃好坟籍,手不释卷,以至于终。大历七年卒,年八十一。是岁春,休烈妻韦氏卒。上特诏赠韦氏国夫人,葬日给卤簿鼓吹。及闻休烈卒,追悼久之,褒赠尚书左仆射,赙绢百匹、布五十端,遣谒者内常侍吴承倩就私第宣慰。儒者之荣,少有其比。
(节选自《旧唐书·于休烈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幼好学,善属文 属文:撰写文章。
B.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    践祚:帝王即位。
C.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  励精:专心致志。
D.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    荡覆:动荡倾覆。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B.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C.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D.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休烈忠诚机敏,谨遵职业操守。他自幼好学,入仕后受到杨国忠排挤,离京到地方任职;安禄山叛乱后,他直言不讳地回答了肃宗关于史官职责的问题。
B.休烈审察形势,做好本职事务。当时历经战乱,典章史籍散佚,他提出购求当朝大典以备查检使用,最终得到前修史官韦述家藏《国史》一百余卷。
C.休烈淡泊名利,终生好学不倦。他虽遭贬职,却恬然处之,毫不在意,在朝三十余年,历任要职,并无多少积蓄;喜好典籍,终日捧读,直至去世。
D.休烈夫妇去世,尽享身后哀荣。他夫人去世,皇上特诏追赠她国夫人;他本人去世,皇上追念许久,追赠他尚书左仆射,并派专人到他家表示慰问。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
(2)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
(3)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大亮,雍州泾阳人,少有文武才干。隋末,在东都与李密战,败,同辈百余人皆就死,贼帅张弼见而异之,独释与语,遂定交于幕下。义兵入关,大亮自东都归国,授 土门令。属百姓饥荒,盗贼侵寇,大亮卖所乘马分给贫弱,劝以垦田,岁因大稔。躬捕 寇盗,所击辄平。时太宗在藩.,巡抚北境,闻而嗟叹。其后,胡贼寇境,大亮众少不敌, 遂单马诣贼营,召其豪帅,谕以祸福,群胡感悟,相率前后降者千余人,县境以清。高 祖大悦,以功赐奴婢百人。大亮谓曰:“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 隶乎?”一皆放遣。贞观元年,出为凉州都督,以惠政闻。尝有台使到州,见有名鹰, 讽大亮献之。大亮密表曰:“陛下久绝畋猎,而使者求鹰。若是陛下之意,深乖昔旨;如其自擅,便是使非其人。”太宗下之书曰:“有臣若此朕复何忧古人称一言之重侔于千金 卿之此言深足贵矣今赐卿胡瓶一枚虽无千镒之重是朕自用之物。”
八年,为剑南道巡省大使。十七年,晋王为皇太子,东宫僚属,皆盛选重臣。以 大亮兼领太子右卫率,俄兼工部尚.书.,身居三职,宿卫两宫,甚为亲信。大亮每当宿直,必通宵假寐。太宗尝劳之曰:“至公宿.直.,我便通夜安卧。”其见任如此。每怀张弼之恩,而久不能得。弼时为将作丞,自匿不言。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多推家产以 遗弼,弼拒而不受。大亮言于太宗曰:“臣有今日之荣,张弼力也。”太宗遂迁弼为中郎 将。时人皆贤大亮不背恩,而多弼不自伐也。寻遇疾,太宗亲为调药,驰驿赐之。卒, 时五十九。太宗为举哀于别次,哭之甚恸,废朝三日。谥曰懿,陪葬昭陵。
(删节自《旧 唐书》)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有臣若此/朕复何忧/古人称一言之重/侔于千金/卿之此言深/足贵矣/今赐卿胡瓶一枚/虽无千镒之重/是朕自用之物
B.有臣若此/朕复何忧/古人称一言之/重侔于千金/卿之此言/深足贵矣/今赐卿胡瓶 一枚/ 虽无千镒之重/是朕自用之物
C.有臣若此/朕复何忧/古人称一言之重/侔于千金/卿之此言/深足贵矣/今赐卿胡瓶 一枚/虽无千镒之重/是朕自用之物
D.有臣若此/朕复何忧古人/称一言之重/侔于千金/卿之此言/深足贵矣/今赐卿胡瓶 一枚/虽无千镒之重/是朕自用之物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藩,封建时代称属国属地或分封的土地,文中指太宗尚未登基,在藩镇为封王。
B.衣冠,“衣”指衣服,“冠”指帽子,“衣冠”借服饰指代士大夫、缙绅。
C.宿直,官员夜间值守官舍,主要任务是防护守卫、应对变故等,相当于“值夜班”。
D.尚书,最初指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唐代确定六部各部以尚书、员外郎为正副长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大亮为官一任,治理有方。担当土门县令一职时,面对饥荒、盗贼侵寇的局面,他卖马分钱,鼓励百姓垦荒种田,获得丰收;他抓捕寇盗,确保一方平安。
B.李大亮面对险境,有勇有谋。面对胡人进犯、敌众我寡的局面,他独闯敌营,面 见敌帅,晓谕祸福,说服群胡,使得前后有千余人归降,县境因此清静和平。
C.李大亮身处要职,忠诚谨厚。作为朝廷重臣,他被皇太子同时委任了三个重要职务。他身居三职,宿卫两宫,均获得太子和太宗的信任。
D.李大亮知恩重义,一心图报。他感激因张弼的救命与赏识之恩,作高官后仍不忘报恩,寻找张弼而不得,后来两人偶遇,他要把家产赠给张弼,张弼拒绝接受。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是陛下之意,深乖昔旨;如其自擅,便是使非其人。
(2)时人皆贤大亮不背恩,而多弼不自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