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琪,字台秀,五代祖憕,天宝末,礼部尚书、东部留守。安禄山陷东都,遇害,累太尉,谥曰忠懿。憕孙寀,元和朝,位至给事中。寀子敬方,文宗朝,诚议大夫。敬方子縠,广明中,为晋公王铎都统判官,以收复功为谏议大夫。

琪即縠之子也,年十三,词赋诗颂,大为王铎所知,然亦疑其假手。一日,铎召縠宴于公署,密遣人以《汉祖得三杰赋》题就其第试之,琪援笔立成。赋尾云:“得士则昌,非贤罔共,宜哉项氏之败亡,一范增而不能用。”铎览而骇之,曰:“此儿大器也,将擅文价。”

昭宗时,李谿父子以文学知名。琪年十八,袖赋一轴谒谿。谿览赋惊异,倒屣迎门,谓琪曰:“余尝患近年文士辞赋,皆数句之后,未见赋题,吾子入句见题,偶属典丽,吁!可畏也。”琪由是益知名,举进士第。天复初,应博学弘词,居第四等,授武功县尉,转运巡官,迁左拾遗、殿中侍御史。自琪为谏官宪职,凡时政有所不便,必封章论列,文章秀丽,览之者忘倦。

庄宗入汴,素闻琪名,因欲大任。同光初,历太常卿、吏部尚书。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陈经国之要。琪因上疏曰:

臣闻王者富有兆民,深居九重,所重患者,百姓凋耗而不知,四海困穷而莫救,下情不得上达,群臣不敢指言。今陛下以水潦之灾军食乏阙焦劳罪己迫切疚怀避正殿以责躬访多士而求理则何思而不获,何议而不臧?

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俄遇萧墙之难而止。

琪虽博学多才,拙于遵养时晦,动而见排,由己不能镇靖也。以太子太傅致仕。长兴中,卒于福善里第,时年六十。

(节选自《五代史•卷五十八列传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陛下以水潦之灾/军食乏阙/焦劳罪己/迫切疚怀/避正殿以责/躬访多士而求/理则何思而不获
B. 今陛下以水潦之灾军/食乏阙焦/劳罪己迫切/疚怀避正殿以责/躬访多士而求/理则何思而不获
C. 今陛下以水潦之灾/军食乏阙/焦劳罪己/迫切疚怀/避正殿以责躬/访多士而求理/则何思而不获
D. 今陛下以水潦之灾军/食乏阙焦/劳罪己迫切/疚怀避正殿以责躬/访多士而求理/则何思而不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赠,古代皇帝为已死官员加封官爵称号。《清史稿·岳起传》:“帝深惜之,赠太子少保。”
B. 辟,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文中含义为“任命官职”。
C. 同光,与文中“天复”都是用以纪年的年号,古代帝王“改元称帝”,都有独立的年号。
D.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与《张衡传》“上书乞骸骨”中“乞骸骨”之义略有不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琪簪缨世胄,算得上几世之泽。先祖中有多人曾担任不同朝代的显要官职,有的忠烈垂范,有的功勋卓著。
B. 李琪博学多才,堪称文坛俊杰。他十三岁就因辞赋为晋公所知,在晋公偷偷测试他时,以文思才学令其大为称赞。
C. 李琪辞无所假,可谓远近知名。李谿忧虑当时文人辞赋不能及时体现主题,赞赏李琪文章典雅,李琪因此更加闻名。
D. 李琪擅长政论,仕途却最终受挫。庄宗欣赏他的奏书言策,任命其为国计使,后又直升辅相,不久因祸起萧墙而停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琪年十八,袖赋一轴谒谿。谿览赋惊异,倒屣迎门。
(2)琪虽博学多才,拙于遵养时晦,动而见排,由己不能镇靖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06 08:05: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文言文阅读

史弘肇,字化元,郑州荥泽人也。为人骁勇,走及奔马。梁末,调民七户出一兵,弘肇为兵,隶开道指挥,选为禁兵。汉高祖典禁兵,弘肇为军校。弘肇为将,严毅寡言,麾下尝少忤意,立楇杀之,军中为股慄。以故高祖起义之初,弘肇行兵所至,秋毫无犯,两京帖然。迁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领归德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高祖疾大渐,与杨邠、苏逢吉等同授顾命。隐帝时,河中李守贞、凤翔王景崇、永兴赵思绾等皆反,关西用兵,人情恐惧,京师之民,流言以相惊恐。弘肇出兵警察,务行杀戮,罪无大小皆死。是时太白昼见,民有仰观者,辄腰斩于市。市有醉者忤一军卒,诬其讹言,坐弃市。凡民抵罪,吏以白弘肇,但以三指示之,吏即腰斩之。侍卫孔目官解晖狡酷,民抵罪者,莫敢告诉。燕人何福进有玉枕,直钱十四万,遣僮卖之淮南以鬻茶。僮隐其钱,福进笞责之,僮乃诬告福进得赵延寿玉枕,以遗吴人。弘肇捕治,福进弃市,帐下分取其妻子,而籍其家财。

弘肇不喜宾客,尝言:“文人难耐,呼我为卒。”周太祖出镇魏州,弘肇议带枢密行,苏逢吉、杨邠以为不可,弘肇恨之。明日,会饮窦贞固第,弘肇厉声举爵属太祖曰:“昨日廷论,何为异同?今日与公饮此。”逢吉与邠亦举大爵曰:“此国家事也,何必介意乎!”遂俱饮爵。弘肇曰:“安朝廷,定祸乱,直须长枪大剑,若‘毛锥子’安足用哉?”三司使王章曰:“无‘毛锥子’,军赋何从集乎?”弘肇默然。隐帝自关西罢兵,渐近小人,与后赞、李业等嬉游无度,而太后亲族颇行干托,弘肇与杨邠稍裁抑之。太后有故人子求补军职,弘肇辄斩之。帝始听乐,赐教坊使等玉带、锦袍,往谢弘肇,弘肇怒曰:“健儿为国征行者未有偏赐,尔曹何功,敢当此乎!”悉取所赐还官。隐帝春秋渐长,为大臣所制,数有忿言,业等乘间谮之,以谓弘肇威震人主,不除必为乱。隐帝颇欲除之。夜闻作坊锻甲声,以为兵至,达旦不寐。由是与业等密谋禁中。

乾祜三年冬十月十三日,弘肇与杨邠、王章等入朝,坐广政殿东庑,甲士数十人自内出,擒弘肇、邠、章斩之,并族其三家。周太祖即位,追封弘肇郑王,以礼归葬。

(节选自《新五代史·汉臣传第十八》,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高祖禁兵 典:掌管
B.高祖疾大 渐:转好
C.弃市 坐:定罪
D.遣僮卖之淮南以茶 鬻:买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史弘肇武断专行的一组是
①麾下尝少忤意,立楇杀之
②弘肇行兵所至,秋毫无犯,两京帖然
③弘肇出兵警察,务行杀戮,罪无大小皆死
④但以三指示之,吏即腰斩之
⑤文人难耐,呼我为卒
⑥太后有故人子求补军职,弘肇辄斩之
A.①③⑤B.②④⑤C.①②⑥D.③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弘肇少言寡语,但治军相当严厉。他的一个手下由于不听从命令,被史弘肇当场乱棍打死,将士们见状都吓得腿直发抖,因此,他的军队纪律十分严明。
B.史弘肇辅政后只知道严厉治理,但不知明辨是非。燕人福进被诬告并被处死,他的妻子儿女被史弘肇的手下人分别霸占,财物也被瓜分。
C.史弘肇重武轻文,不喜欢和文人来往。在窦贞固家的宴会上,史弘肇力陈安朝廷,定祸乱,有武将就足够了,至于文臣没有什么用处,因此他受到了三司使王章的反诘。
D.史弘肇凶暴无端,树敌很多。隐帝亲近小人,又想摆脱大臣的控制,自己主政,于是与李业在宫中密谋,诛杀了弘肇与杨邠、王章三人,并族其三家。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侍卫孔目官解晖狡酷,民抵罪者,莫敢告诉。
(2)健儿为国征行者未有偏赐,尔曹何功,敢当此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范延光,字子瑰,临漳人也。唐明宗为节度使,置延光麾下,而未之奇也。明宗破郓州,梁兵方扼杨刘,其先锋将康延孝阴送款于明宗。明宗求可以通延孝款于庄宗者,延光辄自请行,乃怀延孝蜡丸书,西见庄宗致之,且曰:“今延孝虽有降意,而梁兵扼杨刘者甚盛,未可图也,不如筑垒马家口以通汶阳。”庄宗以为然。垒成,梁遣王彦章急攻新垒。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庄宗入汴,狱吏去其桎梏,而出之。庄宗见延光,喜,拜校工部尚书。
明宗时,为宣徽南院使。明宗行汴州,至荥阳,朱守殷反,延光曰:“守殷反迹始见,若缓之使得为计,则城坚而难近。故乘人之未备者,莫若急攻,臣请骑兵五百,驰至城下,以神速骇之。”乃以骑兵五百,自暮疾驰至半夜,行二百里,战于城下。迟明,明宗亦驰至,汴兵望见天子乘舆,乃开门,而延光先入,犹巷战,杀伤甚众,守殷死,汴州平。
明年,迁枢密使。明宗问延光马数几何,对曰:“骑军三万五千。”明宗抚髀叹曰:“吾兵间四十年,自太祖在太原时,马数不过七千,今有马三万五千而不能一天下,吾老矣,马多奈何?”延光因曰:“臣尝计,一马之费,可养步卒五人,三万五千匹马,十五万兵之食也。” 明宗曰:“肥战马而瘠吾人,此吾所愧也!”
是时,王淑妃用事,遂凝兄弟与淑妃有旧,方倚以蒙恩宠,所言无不听,而大臣以妃故,多不敢争,独延光从容沮止之。明宗有疾,不能视朝,京师之人,汹汹异议,有司不能禁。或劝延光以严法制之,延光曰:“制动当以静,宜少待之。”已而明宗疾少间,京师乃定。
是时,秦王握兵骄甚,延光惧祸之及也,乃求罢去。明宗再三留之,延光继之以泣,不得已,乃罢之。已而秦王举兵见诛,明宗,潞王反,唐室大乱,弘昭、赟皆及祸以死。末帝复诏延光为枢密使,拜宣武军节度使。
(选自《新五代史》,有删节)
注 ①唐明宗:李嗣源(李亶),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第二位皇帝。②梁:又称后梁,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国家,与后唐是死敌。③末帝:明宗李嗣源养子,后唐末代皇帝,又称废帝。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肯言
B.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
C.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
D.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拜”指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名义或职位,如文中“拜检校工部尚书”中的“拜”,而文中的“拜而出之”中的“拜”则是“叩拜”的意思。
B.“幸”指封建帝王亲临某地或宠爱妃嫔,“明宗行幸汴州”中的“幸”即前一个意思。
C.“用事”指统治者执掌政权,“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两词中的“事”均指政事。
D.“崩”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表示天子的死,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不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延光具有谋略。朱守殷谋反,范延光建议趁敌人不备猛攻,带先头部队五百人飞驰至城下,以神速震慑对方,取得效果。
B.范延光勇气可嘉。明宗攻打郓州时,敌将康延孝递交降书,明宗打算将降书呈给庄宗,范延光主动请缨,前去送信,返回途中被捕入狱。
C.范延光遇事冷静。明宗患病,京师议论纷纷,有人劝延光严厉制裁,延光以静制动,不久,明宗病情好转,京师也安定下来。
D.范延光颇有远见。当时秦王握有兵权,非常骄纵,延光害怕祸患波及自己,力请辞官,后来果然唐室大乱,延光免受祸患。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明宗曰:“肥战马而瘠吾人,此吾所愧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桑维翰,字国侨,河南人也。为人丑怪,身短而面长,常临鉴以自奇曰:“七尺之身,不如一尺之面。”慨然有志于公辅。初举进士,主司恶其姓,以“桑”“丧”同音。人有劝其不必举进士,可以从他求仕者,维翰慨然,乃著《日出扶桑赋》以见志。卒以进士及第。晋高祖为河阳节度掌书记,其后常以自从。

高祖自太原徙天平,不受命,而有异谋,以问将佐,将佐皆恐惧不敢言,独维翰与刘知远赞成之,因使维翰为书求援于契丹。耶律德光已许诺,而赵德钧亦以重赂德光,求助己以篡唐。高祖惧事不果,乃遣维翰往见德光,为陈利害甚辩,德光意乃决,卒以灭唐而兴晋,维翰之力也。高祖即位,以维翰为翰林学士、礼部侍郎。

出帝即位,召拜侍中。而景延广用事,与契丹绝盟,维翰言不能入,乃阴使人说帝曰:“制契丹而安天下,非用维翰不可。”乃出延广于河南,拜维翰中书令,复为枢密使,封魏国公,事无巨细,一以委之。数月之间,百度理。维输权势既盛,四方略遗,岁积巨万。内客省使李彦幅、端明殿学士冯玉用事,共谗之。帝欲骤黜维翰,大臣刘晌、李崧管以为不可,卒以玉为枢密使,既而以为相,维翰日益见疏。契丹屯中渡,破栾城,

杜重威等大军隔绝,维翰曰:“事急矣!”乃见冯玉等计事,而谋不合。又求见帝,帝方调鹰于苑中,不暇见,维翰退而叹曰:“晋不血食矣!”

自契丹与晋盟,始成于维翰,而终败于景延广,故自兵兴,契丹凡所书檄,未尝不以此两人为言。耶律德光犯京师,遭张彦泽遗太后书,问此两人在否,可使先来。而帝以维翰尝议毋绝盟而已违之也,不欲使维翰见德光,因讽彦泽图之,而彦泽亦利其赀产。维翰状貌既异,素以威严自持,晋之老将大臣,见者无不屈服,彦泽以骁捍自,每往候之,虽冬月未尝不流汗。

初,彦泽入京师,左右劝维输避祸,维翰曰:“吾为大臣,国家至此,安所逃死邪!”安坐府中不动。彦泽以兵入,问:“维输何在?”维翰厉声曰:“吾,晋大臣,自当死国,安得无礼邪!”彦泽股栗不敢仰视,乃以帝命召维翰。维翰行,遇李崧,军吏前白维翰,请赴侍卫司狱。维翰知不免,顾崧曰:“相公当国,使维翰独死?”崧惭不能对是夜,彦泽使人缢杀之,以帛加颈,告德光曰:“维翰自缢。”德光曰:“我本无心杀维翰,维翰何必自致。”德光至京师,使人检其尸,信为缢死,乃以尸赐其家,而赀财悉为彦泽所掠。

(选自《新五代史·晋臣传第十七·桑维翰传》,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慨然有志于公辅  公辅:公卿辅臣
B.而赵德钧亦以重赂德光  啖:引诱
C.数月之间,百度理 浸:全都
D.彦泽以骁捍自  矜:夸耀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辟,表示征召并授予官职。与“除”“拜”都含有任职的意思。
B.翰林,唐初设翰林院,作为文人和卜医技术待诏的处所,并非中央机关。后来另建学士院,入院的称为翰林学士,专掌皇帝的机密诏令。宋朝后翰林学士成为正式官职。
C.公,文中指爵位,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春秋时期有五等爵位,分别是公、侯、伯、子、男。
D.出,调出京城,表示贬官,古代表示贬官的还有“夺”“谪”“左迁”“黜”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桑维翰长得丑陋奇特,颇有大志。有人劝他不一定考进士,可以从别的途径谋求做官,桑维翰不为所动,最终进士及第。
B.晋高祖从太原调任天平,不接受任命,而别有打算,只有桑维翰和刘知远赞成,晋高祖怕事情不成功,于是派桑维翰去见耶律德光,得到了契丹的帮助,晋高祖最终消灭唐而建立晋,桑维翰立了大功。
C.桑维翰被封为魏国公后,权势日盛,内客省使李彦韬、端明殿学士冯玉当权时,一起说他的坏话,劝说皇帝立即罢免桑维翰。桑维翰于是被疏远了。后来契丹攻破栾城,他求见皇帝,皇帝都借故不见他。
D.桑维翰颇有威严气度,忠于国家,张彦泽见到他都害怕,只有以皇帝的命令召桑维翰,桑维翰临危不惧,与李崧谈话,令李崧羞愧。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又求见帝,帝方调鹰于苑中,不暇见,维翰退而叹曰:“晋不血食矣!”
②而帝以维翰尝议毋绝盟而己违之也,不欲使维翰见德光,因讽彦泽图之,而彦泽亦利其赀产。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珏,唐宰相綮之诸孙也。其父徽,为河南尹张全义判官。珏少依全义居河南,举进士数不中,全义以珏属有司,乃得及第。昭宗时,为监察御史。梁太祖即位,拜左补阙。梁诸大臣以全义故数荐之,累拜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奉旨。末帝时,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唐庄宗自郓州入汴,末帝闻唐兵且至,惶恐不知所为,与李振、敬翔等相持恸哭,因召珏问计安出,珏曰:“臣有一策,不知陛下能行否?”末帝问其策如何,珏曰:“愿得陛下传国宝驰入唐军,以缓其行,而待救兵之至。”帝曰:“事急矣,宝固不足惜,顾卿之行,能了事否?”珏俯首徐思曰:“但恐不易了。”于是左右皆大笑。

庄宗入汴,珏率百官迎谒道左。贬莱州司户参军,量移曹州司马。张全义为言于郭崇韬,复召为太子宾客。明宗即位欲用任圜为相而安重诲以圜新进不欲独相之以问枢密使孔循循尝事梁与珏善因言珏故梁相性谨慎而长者乃拜珏平章事

明宗汴州,六军家属自洛迁汴,而明宗又欲幸邺都,军士愁怨,大臣颇以为言。明宗不省,上下汹汹,转相动摇,独珏称赞,以为当行。赵凤极言于安重诲,重诲惊惧,入见明宗切谏,乃诏罢其行。而珏又称赞之,以为宜罢。珏在相位既碌碌无所为,又病聋,孔循罢枢密使,珏不自安,亟以疾求去职。明宗数留之,珏章四上,乃拜左仆射致仕,赐郑州庄一区。,赠司空。

(《新五代史·卷五十四杂传第四十二》)

(注)①五代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明宗即位/欲用任圜为相/而安重诲以圜新进不欲/独相之/以问枢密使孔循/循尝事梁/与珏善/因言珏故梁相/性谨慎而长者/乃拜珏平章事
B.明宗即位/欲用任圜为相/而安重诲以圜新进/不欲独相之/以问枢密使孔循/循尝事梁/与珏善/因言珏故梁相/性谨慎/而长者乃拜珏平章事
C.明宗即位/欲用任圜为相/而安重诲以圜新进不欲/独相之/以问枢密使孔循/循尝事梁/与珏善/因言珏故梁相/性谨慎/而长者乃拜珏平章事
D.明宗即位/欲用任圜为相/而安重诲以圜新进/不欲独相之/以问枢密使孔循/循尝事梁/与珏善/因言珏故梁相/性谨慎而长者/乃拜珏平章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古代臣子上奏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殿前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
B.幸,封建帝王到达某地叫做“幸”,臣子受到皇帝的宠信也叫“幸”,妃、嫔等受皇帝宠爱也叫“得幸”。
C.卒,古代,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称不禄,士死曰卒,庶人死称死;后来,“卒”成为死亡的通称。
D.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交还官职叫作“致仕”。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郑珏的仕途之路与张全义有极大的关系。梁时他考取进士,拜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奉旨都因张全义的举荐帮助,到唐时“复召为太子宾客”、任平章事也是张全义举荐的。
B.郑珏是个政治小丑。唐军到来时,梁末帝束手无策,诏郑珏献策,郑珏说计策时表现得信心十足,然而面对皇帝有多大把握的追问,却说“但恐不易了”,说了等于白说,只能让人笑话而已。
C.在唐军到来时,梁末帝早已丧失人心。从“闻唐兵且至”时的“君臣恸哭”到郑珏说了“但恐不易了”,后“左右皆笑”,可以看出左右大臣只不过“助哭”而已,并非为梁的江山社稷而哭。
D.郑珏是个不问是否曲折只知点头称是的“点头虫”。皇帝要幸邺都,虽然大家反对,但他站在皇帝一边,说皇帝的做法好;但安重诲反对幸邺都进谏成功后,他又说安重诲做得好。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宗不省,上下汹汹,转相动摇,独珏称赞,以为当行。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明宗纪论
北宋 欧阳永叔
①呜呼!自古治世少而乱世多。三代之王有天下者,皆数百年,其可道者,数君而已,况于后世邪,况于五代邪!
②予闻长老为予言:“明宗虽出夷狄,而为人纯质,宽仁爱人。”于五代之君,有足称也。尝夜焚香仰天而祝曰:“臣本藩人,岂足治天下!世乱久矣,愿天早生圣人。”自初即位,减罢宫人、令官;废内藏库,四方所上物悉归之有司。广寿殿火灾,有司理之,请加丹雘,喟然叹曰:“天以火戒我,岂宜增以侈邪!”岁尝旱已而雪暴坐庭中诏武德司宫中无得扫雪,曰:“此天所以赐我也。”数问宰相冯道等民间疾苦,闻道等言谷帛贱,民无疾疫,则欣然曰:“吾何以堪之,当与公等作好事,以报上天。”吏有犯赃,辄置之死,曰:“此民之蠹也!”以诏书褒廉吏孙岳等,以风示天下。其爱人恤物,盖亦有意于治矣。
③其即位时,春秋已高,不迩声色,不乐游畋①在位七年,于五代之君,最为长世。兵革粗息,年屡丰登,生民实赖以休息。然夷狄性果,仁而不明,屡以非辜诛杀臣下②。至于从荣父子之间,不能虑患为防,而变起仓卒,卒陷之以大恶,帝亦由此饮恨而终③……若从荣之变,任圜、安重诲等之死,可谓上下相徇④而毁誉乱真⑤之敝矣。……凡为国者,可不戒哉!
(节选自《新五代史·唐本纪·明宗纪》)
(注)①畋:打猎。②臣下:指下文任圜、安重诲等人。③“至于从荣”五句:李从荣为唐明宗的次子,封秦王。长兴四年十一月,明宗病重,从荣认为已死,怕别人争位,带兵入宫,被诬为弑父篡位,死于乱军中。明宗本有意传位于从荣,闻从荣死,亦悲痛而死。大恶:弑父弑君之罪。趁唐明宗病危之际,起兵夺帝位,虽被镇压,但造成日后皇室成员内斗的祸因。④上下相徇:群臣互相猜忌。⑤毁誉乱真:说好说坏都不符合实际。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自古治世少而乱世多
A.安定B.治理C.医治D.整治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于五代之君|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B.当与公等作好事,以报上天|以诏书褒廉吏孙岳等,以风示天下
C.此天所以赐我也|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D.而变起仓卒|二败而三胜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况于后世邪,况于五代邪!
何况在后代的君主中呢!何况在五代的君主中呢!
B.数问宰相冯道等民间疾苦
(明宗)多次询问宰相冯道等关于百姓患病的痛苦。
C.以诏书褒廉吏孙岳等,以风示天下
(明宗)用诏书称赞廉吏孙岳等,来教化百姓。
D.生民实赖以休息
人民确实依赖(这些条件)来休养生息。
【小题4】用 “/”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共三处,多断不得分)。
岁 尝 旱 已 而 雪 暴 坐 庭 中 诏 武 德 司 宫 中 无 得 扫 雪。
【小题5】作者认为明宗的治国特点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加以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