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玄佐,滑州匡城人。少倜荡,不自业,为县捕盗,犯法,吏笞辱几死,乃亡命从永平军,稍为牙将。大历中,李灵耀据汴州反,玄佐乘其无备,袭取宋州,有诏以州遂隶其军,节度使李勉即表署刺史。

德宗建中初,进兼御史中丞,充宋、亳、颍节度使。时李纳叛李洧以徐州归纳急攻之诏玄佐援洧大破纳兵斩首万馀级东南饷漕乃通进围濮州徇濮阳皆下再降其守将遂通濮阳津。迁检校兵部尚书,兼曹濮观察、淄青郓招讨使、汴滑都统副使。

李希烈之反,玄佐与李勉、陈少游、哥舒曜联兵屯淮、汝,数困贼。帝在奉天,垂意关东,乃诏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希烈攻陈州,玄佐救之,希烈走,遂进取汴州。诏加汴宋节度使、陈州诸军行营都统。玄佐本名洽,至是赐名以尊宠之。入朝,复兼北庭兵马副元帅、检校司徒。

性豪纵,轻财好厚赏,故下益困。汴自李忠臣以来,士卒骄,不能自还,至玄佐弥甚。其后杀帅长,大钞劫,狃①于利而然也。玄佐贵,母尚在,贤妇人也。常月织纯一,示不忘本。数教敕玄佐尽臣节。见县令走廷中白事,退,戒曰:“长吏恐惧卑甚,吾思而父吏于县,亦当尔。而居高当之,可安乎?”玄佐感悟,故待下益加礼。

汴有相国寺,或传佛躯汗流,玄佐自往大施金帛,于是将吏、商贾奔走输金钱,惟恐后。十日,玄佐敕止,籍所入得巨万,因以赡军,其权谲类若此。初,李纳遣使至汴,玄佐盛饰女子进之,厚馈遗,皆得其阴谋,故纳最惮之。所宠吏张士南及假子乐士朝赀皆钜万;而士朝私玄佐嬖妾,惧事觉,酰②玄佐,死,年五十八,赠太傅,谥曰壮武。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九》)

(注)①狃,因袭,拘泥。②酰,同“耽”,沉溺,此处指毒酒。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时李纳叛李洧/以徐州归/纳急攻之/诏玄佐援/洧大破纳兵/斩首万馀级/东南饷漕乃通/进围濮州/徇濮阳/皆下/再降其守将/遂通濮阳津/
B. 时李纳叛/李洧以徐州归/纳急攻之/诏玄佐援洧/大破纳兵/斩首万馀级/东南饷漕乃通/进围濮州/徇濮阳/皆下/再降其守将/遂通濮阳津/
C. 时李纳叛/李洧以徐州归纳/急攻之/诏玄佐援洧/大破纳兵/斩首万馀级/东南饷漕乃通/进围濮州/徇濮阳/皆下/再降/其守将遂通濮阳津/
D. 时李纳叛李洧/以徐州归纳/急攻之/诏玄佐援/洧大破纳兵/斩首万馀级/东南饷漕乃通/进围濮州/徇濮阳/皆下/再降其守将/遂通濮阳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商贾”是商人的统称。古代有“行商坐贾”的说法,商是流动着贩卖商品的人,贾是开店铺卖东西的人,二字连用,泛指做买卖的人。
B. “汴州”是古地名,也称梁、汴,又称汴梁,简称汴,中国七大古都之一,为八朝古都,即 “直把杭州作汴州”中的“汴州”。
C. “端”是古代布帛的一种长度单位,二丈或六丈为“一端”;“端”在古代也指一种礼服,“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句中“端”就指礼服。
D. “表”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指臣子写给皇帝的书信或奏章;作为公文,它只能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能用来抒发个人情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刘玄佐孝敬母亲,听从教诲。他母亲多次告诫他要恪守为臣之道,他忠于朝廷;他母亲劝告他礼待属下官员,他奉行唯谨。
B. 刘玄佐平叛立功,获得尊宠。他平定李纳有功,晋升检校兵部尚书等职,打败李希烈,加官汴宋节度使等职,并被皇帝赐名。
C. 刘玄佐倜傥不羁,性情豪纵。他少年时期行为放荡,不事产业;发达以后,轻财好赏,因此汴州士兵变得贪财而又骄横。
D. 刘玄佐驭下不严,结局可悲。他不严格管理军队,结果他的士兵常常犯法乱纪;他对干儿子过分宠信,结果被其用酒鸩死。
【小题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十日,玄佐敕止,籍所入得巨万,因以赡军,其权谲类若此。
(2)然陈涉瓮牗绳枢之子,虻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09 09:01: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高崇文,字崇文。其先自渤海徙幽州,七世不异居。开元中,再表其。崇文性朴重寡言,少籍平卢军。贞元中,从韩全义镇长武城,治军有声。累官金吾将军。吐蕃三万寇宁州,崇文率兵三千往救,战佛堂原,大破之,封渤海郡王。
刘辟反,宰相杜黄裳荐其才。时显功宿将,人人自谓当选,及诏出,皆大惊。始,崇文选兵五千,常若寇至。至是,卯漏受命,辰已出师,器良械完,无一不具。过兴元,士有折旅匕箸者,即斩以。乃西自阆中出,却剑门兵,解梓潼之围,贼将邢泚退守梓州。诏拜崇文东川节度使。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攻。明日,战万胜堆,凡八战皆捷,贼心始摇。大将阿跌光颜与崇文约,后期,惧罪,请深入自赎,乃军鹿头西,断贼粮道。贼大震,其将李文悦兵三千自归,仇良辅举鹿头城二万众降。遂趣成都,余兵皆面缚送款。辟走,追禽之,槛送京师。
入成都也,师屯大达,市井不移,珍货如山,无秋毫之犯。邢泚已降而贰,斩于军,衣冠胁污者诣牙请命,崇文为条上全活之。诏令刻石记功于鹿头山。
崇文不通书,厌案牍谘判以为繁,且蜀优富无所事,请扞边自力,乃诏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邠宁庆节度使,为京西诸军都统。崇文恃功而侈,举蜀帑藏百工之巧者皆自随,又不晓朝廷仪,惮于觐谒,有诏听便道之屯。居邠三年,戎备整修。卒,年六十四,赠司徒,谥曰威武。
(节选自《新唐书•高崇文传》)
【小题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有折旅匕箸者    逆:背叛
B.即斩以徇   徇:示众
C.会雨不攻 克:能够
D.其将李文悦兵三千自归 以:率领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礼》记载“五家为比,五比为闾”。“闾”现为里巷、邻里之意。古时把贵族称为“豪右”,贫贱者居住之地称为“闾左”。
B.开元、贞元:属于古代皇帝的年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一个皇帝只能有一个年号。
C.《新唐书》:是北宋时期宋祁、欧阳修等合撰的一部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新唐书)在体例上第一次写出了《兵志》《选举志》,系统论述了唐代府兵等军事制度和科举制度。
D.吐蕃:是由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吐蕃王朝是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政权。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期,惧罪,请深入自赎,乃军鹿头西,断贼粮道。
(2)衣冠胁污者诣牙请命,崇文为条上全活之。
【小题4】结合文意,概括高崇文的形象特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刘玄佐,滑州匡城人。少倜荡,不自业,为县捕盗,犯法,吏笞辱几死,乃亡命从永平军,稍为牙将。大历中,李灵耀据汴州反,玄佐乘其无备,袭取宋州,有诏以州遂隶其军,节度使李勉即表署刺史。
德宗建中初,进兼御史中丞,充宋、亳、颍节度使。时李纳叛李洧以徐州归纳急攻之诏玄佐援洧大破纳兵斩首万。馀级_东南饷漕乃通进围濮州徇濮阳皆下再降其守将遂通濮阳津迁检校兵部尚书、兼曹濮观察、汴滑都统副使。
李希烈之反,玄佐与李勉、陈少游、哥舒曜联兵屯淮、汝,数困贼。帝在奉天,垂意关东,乃诏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希烈攻陈州,玄佐救之,希烈走,遂进取汴州。诏加汴宋节度使、陈州诸军行营都统。玄佐本名洽,至是赐名以尊宠之。入朝,复兼北庭兵马副元帅、检校司徒。
玄佐性豪纵,轻财好厚赏,故下益困。汴自李忠臣以来,士卒骄,不能自还,至玄佐弥甚。其后杀帅长,大钞劫,狃于利而然也。玄佐贵,母尚在,贤妇人也。常月织纯一端,示不忘本。数教敕玄佐尽臣节。见县令走廷中白事,退,戒日:“长吏恐惧卑甚,吾思而父吏于县,亦当尔。而居高当之,可安乎?”玄佐感悟,故待下益加礼。
汴有相国寺,或传佛躯汗流,玄佐自往大施金帛,于是将吏、商贾奔走输金钱,惟恐后。十日,玄佐敕止,籍所入得巨万,因以赡军,其权谲类若此。初,李纳遣使至汴,玄佐盛饰女子进之,厚馈遗,皆得其阴谋,故纳最惮之。所宠吏张士南及假子乐士朝赀皆钜万;而士朝私玄佐嬖妾,惧事觉,酰玄佐,死,年五十八,赠太傅,谥曰壮武。
始,玄佐养子士干与士朝皆来京师,士干知玄佐死无状,遣奴持刀绐为吊,入杀士朝于次。帝恶其专,亦赐士干死。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九》,有删改)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李纳叛李洧/以徐州归/纳急攻之/诏玄佐援/洧大破纳兵/斩首万馀级/东南饷漕乃通/进围濮州,徇濮阳/皆下/再降其守将,遂通濮阳津/
B.时李纳叛/李洧以徐州归/纳急攻之/诏玄佐援洧,大破纳兵/斩首万馀级/东南饷漕乃通/进围濮州,徇濮阳/皆下/再降其守将/遂通濮阳津/
C.时李纳叛李洧/以徐州归纳/急攻之/诏玄佐援/洧大破纳兵/斩首万馀级/东南饷漕乃通/进围濮州/徇濮阳/皆下/再降其守将/遂通濮阳津/
D.时李纳叛/李洧以徐州归纳/急攻之/诏玄佐援洧/大破纳兵,斩首万馀级/东南饷漕乃通/进围濮州/徇濮阳/皆下/再降,其守将遂通濮阳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指臣子写给皇帝的书信或奏章;作为公文,它只能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能用来抒发个人情感。
B.“汴州”是古地名,也称梁、汴,又称汴梁,简称汴,中国七大古都之一,为八朝古都,即 “直把杭州作汴州”中的“汴州”。
C.“商贾”是商人的统称。古代有“行商坐贾”的说法,商是流动着贩卖商品的人,贾是开店铺卖东西的人,二字连用,泛指做买卖的人。
D.“端”是古代布帛的一种长度单位,二丈或六丈为“一端”;“端”在古代也指一种礼服,“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句中“端”就指礼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玄佐倜傥不羁,性情豪纵。他少年时期行为放荡.不事产业;发达以后,轻财好赏,因此汴州士兵变得贪财而又骄横。
B.刘玄佐平叛立功,获得尊宠。他平定李纳有功,晋升检校兵部尚书等职,打败李希烈,加官汴宋节度使等职,并被皇帝赐名。
C.刘玄佐孝敬母亲,听从教诲。他母亲多次告诫他要恪守为臣之道,他忠于朝廷;他母亲劝告他礼待属下官员,他奉行唯谨。
D.刘玄佐驭下不严,结局可悲。他不严格管理军队,结果他的士兵常常犯法乱纪;他对干儿子过分宠信,结果被其用酒鸩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长吏恐惧卑甚,吾思而父吏于县,亦当尔。而居高当之,可安乎?
(2)十日,玄佐敕止,籍所入得巨万,因以赡军,其权谲类若此。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暹xiān,濮阳人也。自暹高祖至暹,五代同居,暹尤恭谨,事继母以孝闻。初明经,婺州参军,秩满将归,州吏以纸万余张以赠之,暹惟受一百,余悉还之。时州僚别者,见而叹曰:“昔清吏受一大钱,复何异也!”郑尉,复以清节见知,华州司马杨孚深赏重之。寻而孚大理正,暹坐公事下法司结罪,孚谓人曰:“若此尉得罪,则公清之士何以劝矣?”

开元四年,迁监察御史,仍往碛qì西覆屯。会安西副都护郭虔瓘与西突厥可汗史献等不叶,更相执奏,诏暹按其事实。时暹已回至凉州,承诏复往碛西,因入突骑施,以究虔瓘guàn等犯状。蕃人赍金以遗,暹固辞不受。左右曰:“公远使绝域,不可先蕃人情。”暹不得已受之,埋幕下,既去出境,乃移牒令收取之。蕃人大惊,度碛追之,不及而止。暹累迁给事中,丁继母忧去职。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明年,于阗王尉迟眺阴结突厥及诸蕃国图为叛乱。暹密知其谋,发兵捕而斩之,并诛其党与五十余人,更立君长,于阗遂安。暹在安西四年,绥抚将士,不惮勤苦,甚得夷夏之心。

二十年,为户部尚书。上行幸东都,诏暹为京留守。暹因抽当番卫士,缮修三宫,增峻城隍,躬自巡检,未尝休懈。上闻而嘉之曰:“卿素以清直,兼之勤干。自委居守,每事多能,政肃官僚,惠及黎庶。慰朕怀也。”二十八年,病卒,谥曰“贞孝”。

暹在家孝友,爱抚异母弟昱甚厚。常以公清勤俭为己任,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以终其身。及卒,上甚悼惜之,遣中使就家视其丧事,内出绢三百匹以赐之。尚书省及故吏赙赠者,其子孝友遵其素约,皆拒而不受。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四十八》,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
B.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
C.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
D.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忧”指遭逢父母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
B.“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C.“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中“弱冠”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D.文中有关古代官职任免的术语中, “举”“授”“擢”“拜”表示官职授予,“补”“迁”表示官职调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暹孝顺友爱。自高祖到杜暹,五代同居,他在家里不仅特别恭敬谨慎地侍奉继母,而且十分关心爱护异母弟弟杜昱;在任给事中时,还因继母去世而辞去官职,回家守丧。
B.杜暹为官清廉。在他进入突骑施营帐查究蕃人与郭虔瓘等人的冲突时,不得已接受了蕃人赠送的黄金,但他把黄金埋在幕帐之下,走出蕃境以后,才传书让蕃人去收取。
C.杜暹行事果敢有方。在他出使碛西期间,于阗王尉迟眺秘密勾结突厥和一些蕃国图谋叛乱,杜暹暗中探知他的阴谋,便发兵逮捕斩杀了他,并诛杀其党羽,重新选任君长,使于阗得以安定。
D.杜暹勤干多能。他在安西四年,安抚将士,不怕劳苦,深得蕃汉人民拥戴;皇上巡幸东都,作为京城留守的杜暹抽调轮流值勤的卫士,修缮三宫,加高城墙,受到了皇上的称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授郑尉,复以清节见知,华州司马杨孚深赏重之。
(2)暹坐公事下法司结罪,孚谓人曰:“若此尉得罪,则公清之士何以劝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臣闻帝王之道,务崇经略。经略之术,必仗英奇。李靖破突厥,苏定方开西域,虽奉国威灵,亦其才力所致。古语有之,“人无常俗,政有理乱;兵无强弱,将有能否”。由此观之,安边境,立功名,在于良将也。故赵充国征先零,冯子明讨南羌,皆计不空施,则良将立功之验也。然兵革之用王者大事存亡所系若任得其才则摧凶而扼暴苟非其任则败国而殄人。北齐段孝玄云:“持大兵者,如擎盘水。倾在俯仰间,一致蹉跌,求止岂得哉!”从此而言,周亚夫坚壁以挫吴、楚,司马闭营而困诸葛,俱为上策。是知大将临戎,以智为本。汉高之英雄大度,尚曰“吾宁斗智”;魏武之机神冠绝,犹依法孙、吴。假有项籍之气,袁绍之基,而皆泯智任情,终以破灭,何况复出其下哉?
当今朝廷用人,类取将门子弟,亦有死事之家而蒙抽擢者。此等本非干略见知,虽竭力尽诚,亦不免于倾败,若之何使当阃外之任哉?后汉马贤讨西羌,皇甫规陈其必败;谢玄以书生之姿,拒苻坚天下之众,郗超明其必胜。虽时有今古,人事皆可推之,取验大体,观其锐志与识略耳。明者随分而察,成败之形,昭然自露。夫建功者,言其所济,不言所起;言其所能,不言所藉。若陈汤、吕蒙,并出自贫贱,勋济甚高,未闻其家代为将帅。董仲舒曰:“为政之用,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弦而更张之,乃可鼓也。”故阴阳不和,擢士为相;蛮夷不恭,拔卒为将,即更张之义也。以四海之广,亿兆之众,其中岂无卓越奇绝之士?臣恐未之思也。  
(节选自《旧唐书•魏元忠列传》,本文是魏元忠给皇帝的奏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兵革之用王者/大事存亡所系/若任得其才/则摧凶而扼暴/苟非其任/则败国而殄人
B.然兵革之用/王者大事/存亡所系/若任得其才则摧凶/而扼暴苟非其任/则败国而殄人
C.然兵革之用/王者大事/存亡所系/若任得其才/则摧凶而扼暴/苟非其任/则败国而殄人
D.然兵革之用王者/大事存亡所系/若任得其才则摧凶/而扼暴苟非其任/则败国而殄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域,汉以后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广大地区的总称,当时是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的桥梁。
B.魏武,指魏武帝曹操,曹操去世后庙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
C.抽擢,选取提拔的意思,“擢”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时的专用术语,常特指提升官职。
D.阃外,指京城以外或朝廷以外,亦指外任将吏驻守管辖的地域,与朝中、朝廷相对。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元忠认为,君王要治理好国家,成就一番伟业,一定要重视策略谋划,这就需要挑选并依靠具备雄才大略的俊杰英才。
B.段孝玄认为将领掌握重兵,如同人托着一盘水,倾覆只在一瞬间,贵在以静制动、以逸待劳。周亚夫、司马懿抗敌取胜便是很好的例子。
C.魏元忠反对朝廷多选用将门子弟的做法,主张任人唯能,因为没有才略的人,即使竭尽全力、忠心耿耿,也避免不了失败。
D.董仲舒认为处理政务如同弹琴,要善于调校、更换琴弦。魏元忠据此建议:危难之时,要唯才是举,破格提拔卓越的人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假有项籍之气,袁绍之基,而皆泯智任情,终以破灭,何况复出其下哉?
⑵夫建功者,言其所济,不言所起;言其所能,不言所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哥舒矅,哥舒翰之子,字子明。八岁,玄宗召见华清宫,擢尚辇奉御。以翰陷贼,哀愤号恸,故吏裴冕、杜鸿渐等见之叹息。李光弼讨河北,曜请行,为光弼副。降安太清,救宋州有功,改殿中监,袭封为东都镇守兵马使。德宗立,召为左龙武大将军。
李希烈陷汝州,以周晃为伪刺史。诏拜曜东都行营节度使,将兵万人讨希烈。帝召见问曰:“卿治兵孰与父贤?”对曰:“先臣,安敢比。但斩长蛇,殪封豕,然后待罪私室,臣之愿也。”帝曰:“尔父在开元时,朝廷无西忧;今朕得卿,亦不东虑。”及行,帝祖通化门。是日牙干折时以翰出师已如此而斩持旗者卒以败今曜复尔人忧之曜击贼收汝州禽晃以献斩其将二人。希烈退保许州。诏城襄城,曜以疲人版筑不如按甲持重以挫之,帝不许。曜进次颍挢,雷震军中七马毙,曜惧,还屯襄城。希烈遣众万人纵火攻栅,殪人于堑以薄垒,曜苦战破之。居数月,希烈自率兵三万围曜,筑甬道属城,矢集如雨。帝遣神策将刘德信以兵三千援之,又诏河南都统李勉出兵相掎角。勉以“希烈在外,许守兵少,乘虚袭之,希烈自解”,乃遣部将与徳信趋许,未至,有诏切让,使班师。徳信等惶惑还,军无斥候,至扈涧,为贼设伏诡击,死者殆半,器械辎重皆亡,德信走汝州。勉恐东都危,使将李坚华以兵四千往守,贼梗道,不得入。汴兵沮,襄城围益急。帝乃诏普王讨蔡州,诏泾原节度使姚令言救襄城。未行,京师乱,帝幸奉天。襄城陷,曜走洛阳。会母丧,夺为东都畿节度使,迁河南尹。曜拙于统御而锐杀戮,士畏而不怀。贞元元年,部将叛,夜焚河南门,曜挺身免。帝以汴州刺史薛珏代之。终右骁卫上将军,赠幽州大都督。
(节选自《新唐书·卷六十·哥舒曜传》)
注①牙干:军中长官住所的旗杆。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日/牙干折时/以翰出师已如此而斩持旗者卒以败/今曜复尔/人忧之/曜击贼/收汝州禽晃以献/斩其将二人
B.是日/牙干折/时以翰出师已如此/而斩持旗者/卒以败今/曜复尔/人忧之/曜击贼/收汝州/禽晃/以献斩其将二人/
C.是日/牙干折时/以翰出师已如此/而斩持旗者/卒以败今曜复尔/人忧之/曜击贼/收汝州/禽晃/以献斩其将二人
D.是日/牙干折/时以翰出师已如此/而斩持旗者/卒以败/今曜复尔/人忧之/曜击贼/收汝州/禽晃以献/斩其将二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古时男子成年后取的表字,自称用字表示谦虚,称人用名表示尊敬。
B.“擢”指官职提升,文中表示官职任免的词还有“封”“迁”“改”“拜”“夺”等。
C.“节度使”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节,故称。
D.斥候,也称“斥堠”,侦察,候望,据传起源于汉代,一般由行动敏捷的军士担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哥舒曜出身将门,屡立战功。他的父亲是唐朝名将哥舒翰,他曾随李光弻任副将讨伐河北,凭借军功继承父亲爵位,任东都镇守兵马使。
B.哥舒曜谦恭有度,深得信任。在与德宗的问答中,他曾自言治兵之才不及其父,表现出其谦虚谨慎,于是德宗放心地派他将兵讨李希烈。
C.哥舒曜虽历苦战,终失襄城。李希烈曾采用残忍办法进攻襄城,哥舒曜苦战守住城池;后来李希烈更加猛烈围攻,终因京师混乱,襄城被攻陷。
D.哥舒曜治军乏术,上下离心。他不善于统率部下,对土兵不加体恤;贞元元年,他的部将发动了叛变,哥舒曜脱身逃逸免于一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诏城襄城,曜以疲人版筑不如按甲持重以挫之,帝不许
(2)为贼设伏诡击,死者殆半,器械辎重皆亡,德信走汝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