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范增论

(苏轼)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未至彭城,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曰:‘知几其神乎!’《》曰:‘如彼雨雪,先集为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之叛之也,以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亦人杰也哉!

注:①知几其神乎:知道事物变化的微小征兆,那就是神明。②卿子冠军:公元前207年,秦围赵,义帝(楚怀王孙心)封卿子冠军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兵救赵。途中卿子冠军畏缩不前,项羽杀之,率兵破釜沉舟,在巨鹿消灭秦军主力。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陋矣
B.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陋矣
C.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陋矣
D.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陋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赐骸骨,即“乞骸骨”,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 而“致仕”就是古代的官员走上仕途,开始做官。
B.《易》《诗》属五经。 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C.弑 ,古时称臣杀君、下杀上、子杀父母。凡自虐其君曰弑,自外曰戕。
D.疽,今称作毒疮。古代中医学的病症名称和现代有些区别。如 糖尿病,中医古称消渴症;大发作型癫痫,中医古称羊角风;急性气管炎,中医古称风热犯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引用《易》和《诗》中的话,其作用是以此为论据,证明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征兆,范增应该在出现征兆时离开。
B.作者认为拥立义帝,范增实为主谋。义帝的存亡,岂止决定楚国的盛衰;范增也与此祸福相关。绝没有义帝被杀,而单单范增能够长久得生的道理。
C.作者认为从项氏立楚怀王孙心而后又杀之,可以看出项氏是出尔反尔之人,因此,范增不宜留在这样的人身边,应该早早离开。
D.作者认为由于范增的存在而使高帝畏惧项羽,范增是难得的具有深谋远虑的谋士,因此作者对范增充满敬意,称赞他为“人杰”。
【小题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2)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14 09:08: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喜雨亭记
苏 轼
亭以雨名,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曰:“五日不雨,则无麦。”
“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繄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亭以雨名,喜也 志:记载
B.叔孙胜狄,以其子   名:命名
C.雨麦于岐山之 阳:山的北面
D.农夫相与于野 抃:鼓掌,表示欢喜
【小题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周公得禾,名其书/举匏尊相属
B.以为休息所/唯江上清风
C.官吏相与庆庭/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D.五日不雨,可/相与枕藉舟中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一雨三日/繄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B.一雨三日繄/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C.一雨三日繄/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D.一雨三日/繄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引经据典,借古代周公、汉武、叔孙等历史名人的史实说明以喜名物古已有之,表示不忘的用意。
B.苏轼认为不但自然界的雨对百姓很重要,施政者施行的好的政令一样是百姓的“及时雨”。
C.文章认为雨是上天对百姓的恩赐,因此应归功于上天。
D.文章开门见山,劈首破题,继而述说亭以雨名的经过,最后以歌作结,首尾圆合。
【小题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2)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净因院画记

苏轼

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所知。故凡可以欺世而取名者,必托于无常形者也。虽然,常形之失,止于所失,而不能病其全;若常理之不当,则举废之矣。以其形之无常,是以其理不可不谨也。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而至于其理,非高人逸才不能辨。

与可①之于竹石枯木,真可谓得其理者矣。如是而生,如是而死,如是而挛拳瘠蹙,如是而条达遂茂;根茎节叶,牙角脉缕,千变万化,未始相袭,而各当其处。合于天造,厌于人意,盖达士之所寓也欤!昔岁尝画两丛竹于净因之方丈②,其后出守陵阳而西也,余与之偕别长老道臻师,又画两竹梢、一枯木于其东斋。臻师方治四壁于法堂,而请于与可,与可既许之矣。故余并为记之。必有明于理而深观之者,然后知余言之不妄。

(注)①与可:文与可,名同,字与可,北宋著名画家,作者表兄,②方丈:佛寺长老或住持居室。
【小题1】苏轼,字_____________。
【小题2】第一段“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一句中,“工人”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以下选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与可的画作不合常形却合常理。
B.与可为净因院前后共计作了两幅画。
C.作者认为与可的画既符合事物的本来面貌特征又体现内在神韵。
D.本文是作者应道臻师的邀请而写的。
【小题4】从句式的角度赏析文中的画线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