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亡姊王夫人墓志铭
苏辙
伯父大中大夫生女子四人,仲姊进士王君东美器之,独享上寿,年七十有五。从其子肄为梓州铜山尉,官满而归,没于乡闾,实建中靖国元年十二月庚寅也。前一岁,辙与兄子瞻皆自岭南蒙恩北还,将归扫先墓。是时兄弟惟仲姊在耳,而子瞻舟行至毗陵,复以疾不起。辙既哭之,则讣于乡曰:“天伦之爱,惟仲姊一人矣,东西相望,将谁诉者?”讣未达而仲姊又亡,盖哭之恸曰:“已矣,手足尽矣,何以立于世!”
惟夫人幼敏而静,四岁而知丝纩,十岁而知馈膳,父母以为能。既长,奉己以法,不妄言笑。二十而归王氏,早莫不懈,舅姑亦贤之。舅秘书丞兼,没于耀州,贫不能归,夫人劝其家尽所有以归葬。未几而姑亡,器之亦即世。生事不给,人不堪其忧,夫人处之,哀而不伤;被服饮食,虽窭必修;与亲族交,虽贫不傲,虽富不屈;训导诸子不失家法,遇其有过,未尝见声色。曰:“使尔自悟则善,勉强从我无益也。”春秋祠事必亲视涤濯执庖爨夜以达旦以此终其身尝梦一老人,旁有赞拜者。既觉,犹拜未已,旦求其家绘像,则四代祖母也。自是并祭四代。肄及元祐九年进士第,时辙备位政府,以亲祀圜丘,恩赐冠帔,使肄以归奉夫人。肄迎养铜山,夫人常称内外祖父从政之方以之。及其疾病,肄剔股以具膳。既执丧,水浆不入口者累日,哀毁殆不能胜,乡人称之。将以崇宁元年十月六日袱于器之之墓。
(选自《栾城集》卷二十四,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祠事/必亲视涤濯/执庖爨/夜以达旦/以此终其身/
B.春秋祠/事必亲视涤濯/执庖爨/夜以达旦/以此终其身/
C.春秋祠事/必亲视/涤濯执庖爨/夜以达旦/以此终其身/
D.春秋祠/事必亲视/涤濯执庖爨/夜以达旦/以此终其身/
【小题2】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适,女子出嫁。如《孔雀东南飞》中“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B.庚寅,是汉族干支纪法的干支之一,顺序为第27个。
C.天伦,原指自然的伦常关系,泛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
D.敕,帝王的诏书、命令。如敕命、敕书、敕封、奉敕、宣敕。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姐王夫人与哥哥苏子瞻的先后离世,使苏辙无比哀伤和痛苦,兄弟姐妹都已离世,他几乎没有了活下去的勇气。
B.王夫人的公婆和丈夫相继去世,家人沉浸在哀伤之中,王夫人在贫困中处之有度,艰难地支撑着这个家。
C.王夫人曾经梦到一个老人,醒后找来夫家先辈的画像一看,原来老人是四代祖母。从此,她一并祭祀四代祖先。
D.王肄对母亲非常孝顺,在母亲生病时剜肉来给她做药膳,母亲去世后,王肄几天滴水不进,极尽哀伤之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二十而归王氏,早莫不懈,舅姑亦贤之。
(2)训导诸子不失家法,遇其有过,未尝见声色。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05 06:02: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今家戒》叙

宋苏辙

老子曰:“慈故能勇,俭故能广。”或日:“慈则安能勇?”曰:“父母之于子也,爱之深,故为之虑事也精。以深爱而行精虑,故其为之避害也速,而就利也果,此慈之所以能勇也。非父母之贤于人,势有所必至矣。”

辙少而读书,见父母之戒其子者,谆谆乎惟恐其不尽也,恻恻乎惟恐其不入也,日:“呜呼!此父母之心也哉!”师之于弟子也,为之规矩以授之,贤者之,不贤者不强也。君之于臣也,为之号令以戒之,能者予之,不能者不取也。臣之于君也,可则谏,否则去。子之于父(甲),以几谏不敢显,皆有礼存(乙)。父母(丙)不然,子虽不肖,岂有弃子者(丁)!是以尽其有以告之,无憾而后止。《诗》日:“洞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馈饎。岂弟君子,民之父母。”夫虽行潦之陋,而无所弃,犹父母之无弃子也。故父母之于子,人伦之极也。虽其不贤,及其为子言也,必忠且尽,而况其贤者乎?

太常少卿长沙孙公景修少孤而教于母母贤能就其业。既老,而念母之心不忘,为《贤母录》,以其意。既又集《古今家诫》,得四十九人以示辙,日:“古有为是书者,而其文不完。吾焉,是以为此合众父母之心,以天下之人。庶几有益乎?”

辙读之而叹曰:虽有悍子忿斗于市,莫之能止也,闻父之声,则敛手而退;市人之过者,亦莫不泣也。慈孝之心人皆有之,特患无以发之耳。今是书也,要将以发之欤?虽广之天下可也。自周公以来,至于今,父戒四十五,母戒四,公又将益广之未止也。

元丰二年四月三日,眉阳苏辙叙 。

(注释)①叙:序。②恻恻:诚恳的样子。③几谏:对尊长婉言规劝。④路边的积水尚且可以用来蒸饭、作酒食。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贤者之 引:引导
B.以其意 致:表达
C.吾焉 病:忧虑
D.以天下之人   遗:失去
【小题2】下列词语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丁处,恰当的一项是
A.焉 也 固 哉
B.也 焉 则 哉
C.也 哉 则 焉
D.焉 哉 固 也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语句抄写在答题纸上,并用斜线(/)断句。
【小题4】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悍子“闻父之声,则敛手而退”的原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流奔放肆大。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若。清河张君梦得,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焉?士生于世, 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览观江流之胜  胜:胜景
B.盖有焉 讽:讽喻
C.而风何焉 与:结交,亲附
D.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所以:……的原因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与海若   及时遣归
B.周瑜、陆逊所骋骛 臣壮也,犹不如人
C.将何而非快     处分兄意
D.流奔放肆大    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
B.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
C.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
D.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
【小题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谪:封建时代特指官吏降职。“迁”指调动官职,“迁谪” 特指官吏降职,调往边外地方。
B.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如“退避三舍”就是主动退让九十里。
C.元丰:是皇帝纪年的名号,我国纪年法还有王公年次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等。
D.朔日: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此外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晦,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先写江流之胜,再点明筑亭始末及命名由来。这种从大处着眼的笔法,使行文不同凡响,也是览观胜景而“快哉”的需要。
B.文章清新开阔,气势奔逸,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熔于一炉,借用典故并加以发挥,把快意之情写得淋漓尽致。
C.前人认为开篇“谪居”二字,引起全文议论,其中,心中坦然,“不以物伤性”,而无往不快的思想,颇含人生的哲理。
D.作者借物抒怀,旨在以旷达之情来慰藉不得意的士人,希望他们能胸中坦然,生于世而无往不自得,提倡士人远离尘世、退居归隐。
【小题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

同类题3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君术策五

(宋)苏辙

臣闻事有若缓其变甚急者,天下之势是也。天下之人,幼而习之,长而成之,相咻而成风,相比而成俗,纵横颠倒,纷纷而不知以自定。当此之时,其上之人之则惧,驱之则听,其势若无能为者。然及其为变,常至于破坏而不可御。故夫天子者,观天下之势而制其所向,以定其所归者也。

夫天下之人,弛而纵之,拱手而视其所为,则其势无所不至。其状如长江大河,日夜浑浑,趋于下而不能止,抵曲则激,激而无所泄,则咆勃溃乱,荡然而四出,坏堤防、陵谷,汗漫而无所制。故善治水者,因其入而导之,则其势不至于激怒坌涌而不可收。既激矣,又能徐徐而泄之,则其势不至于破决荡溢而不可止。然天下之人常狎其安流无事之不足畏也,而不为去其所激;观其激作相,溃乱未发之际,而以为不至于大惧,不能徐泄其怒,是以遂至横流于中原而不可卒治。

昔者天下既安,其人皆欲安坐而守之,循循以为敦厚,默默以为忠信。忠臣义士之义愤闷而不得发,豪俊之士不忍其郁郁之心,起而振之。而世之士大夫好勇而轻进、喜气而不慑者,皆乐从而群和之,直言忤世而不顾,直行犯上而不忌。今之君子累累而从事于此矣。然天下犹有所不从,其余风故俗犹众而未去,相与抗拒,而胜负之数未有所定,邪正相搏,曲直相,二者溃溃而不知其所终极,盖天下之势已小激矣。而上之人不从而遂决其壅,臣恐天下之贤人,不胜其忿而自决之也。夫惟天子之尊,有所欲为,而天下从之。今不为决之于上,而听其自决,则天下之不同者,将悻然而不服。而天下之豪俊,亦将奋踊不顾而决之,发而不中,故大者伤,小者死,横溃而不可救。譬如东汉之士,李膺、杜密、范滂、张俭党,慷慨议论,本以矫拂世俗之弊,而当时之君,不为分别天下之邪正以快其气,而使天下之士发愤以自决之,而天下遂以大乱。由此观之,则夫英雄之士,不可以不少遂其意也。

是以治水者惟能使之日夜流注而不息则虽有蛟龙鲸鲵之患亦将顺流奔走奋迅悦豫而不暇及于为变。苟其潴畜浑乱,壅闭而不决,则水之百怪皆将勃然放肆,求以自快其意而不可御。故夫天下亦不可不为少决,顺适其意也。

选自《唐宋名家文集·苏辙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上之人之则惧   刑:刑法
B.坏堤防、陵谷 包:淹没
C.观其激作相 蹙:通“蹴”,踩、踏
D.曲直相犯   犯 :冲突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臣闻事有若缓其变甚急者 耳得之为声
B.因其入而导之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劫哉
C.李膺、杜密、范滂、张俭党 定乎内外
D.顺适其意也    有杀身成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自然形成的群体虽然涣散,似乎不能有所作为,但一旦作乱则势不可挡,因此为人君者要善于把握天下的大势。
B.作者认为,当水流安然流淌时,就要敏锐地觉察是否有阻碍水势畅通的暗礁山石,做到防微杜渐。
C.作者认为,水流不畅时要着手清除障碍,那么社会上士气郁积时就得严厉打击压制,不得顺其发展。
D.文章以水为喻,说理具体而形象;文章本身也文情充畅,浩荡流转,如长江大河,一气贯注,气势逼人。
【小题4】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断5处)
是以治水者惟能使之日夜流注而不息则虽有蛟龙鲸鲵之患亦将顺流奔走奋迅悦豫而不暇及于为变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夫天下之人,弛而纵之,拱手而视其所为,则其势无所不至。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苏辙
①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表惫之气。
②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①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平生出仕,以犯世惑,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③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来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方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
④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③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④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注】①黾勉 mǐn miǎn:努力。②梭:悔改之意。③沛然:盛大的样子。④驰骤:比喻用力地追。
【小题1】可填入方框处的虚词是
A.乎B.哉C.夫D.焉
【小题2】对第②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并立志学陶的原因。
B.苏轼认为陶诗的特点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己很难企及。
C.苏轼认为陶渊明为人“性刚才拙”,自己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D.陶渊明临终时的感叹让苏轼深以为然,遗憾自己病重不久于人世。
【小题3】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才想用晚年的光景比附陶渊明其人,难道有人会相信吗?
B.竟然想凭借晚年时期的水平自比陶渊明,能有人相信吗?
C.才想起在晚年从渊明身上求得寄托,哪里有人肯相信呢?
D.竟然想在晚年时效仿陶渊明的做法,怎么会有人相信呢?
【小题4】分析第②段转录苏轼信中的文字有何作用。
【小题5】分析第④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同类题5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注释: “郊”“野”,互文,泛指国土。疆埸(yì),疆界。
(苏辙《六国论》节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发愤西向 西向:向西,指抗秦
B.韩、魏塞秦之冲     冲:对着,向着
C.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摈:排斥
D.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阴:暗中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阅读答案
【小题2】下列黑体词语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以攻山西千里之秦
B.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C.若此可以应夫无穷
D.而四国休息于内
【小题3】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是(  )
A.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韩、魏亲魏以摈奉”
B.苏辙所说的“天下之势”是“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C.苏辙认为六国的“自安之计”是“厚韩亲魏以摈秦”。
D.苏辙认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
(2)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