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亡姊王夫人墓志铭
苏辙
伯父大中大夫生女子四人,仲姊进士王君东美器之,独享上寿,年七十有五。从其子肄为梓州铜山尉,官满而归,没于乡闾,实建中靖国元年十二月庚寅也。前一岁,辙与兄子瞻皆自岭南蒙恩北还,将归扫先墓。是时兄弟惟仲姊在耳,而子瞻舟行至毗陵,复以疾不起。辙既哭之,则讣于乡曰:“天伦之爱,惟仲姊一人矣,东西相望,将谁诉者?”讣未达而仲姊又亡,盖哭之恸曰:“已矣,手足尽矣,何以立于世!”
惟夫人幼敏而静,四岁而知丝纩,十岁而知馈膳,父母以为能。既长,奉己以法,不妄言笑。二十而归王氏,早莫不懈,舅姑亦贤之。舅秘书丞兼,没于耀州,贫不能归,夫人劝其家尽所有以归葬。未几而姑亡,器之亦即世。生事不给,人不堪其忧,夫人处之,哀而不伤;被服饮食,虽窭必修;与亲族交,虽贫不傲,虽富不屈;训导诸子不失家法,遇其有过,未尝见声色。曰:“使尔自悟则善,勉强从我无益也。”春秋祠事必亲视涤濯执庖爨夜以达旦以此终其身尝梦一老人,旁有赞拜者。既觉,犹拜未已,旦求其家绘像,则四代祖母也。自是并祭四代。肄及元祐九年进士第,时辙备位政府,以亲祀圜丘,恩赐冠帔,使肄以归奉夫人。肄迎养铜山,夫人常称内外祖父从政之方以之。及其疾病,肄剔股以具膳。既执丧,水浆不入口者累日,哀毁殆不能胜,乡人称之。将以崇宁元年十月六日袱于器之之墓。
(选自《栾城集》卷二十四,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祠事/必亲视涤濯/执庖爨/夜以达旦/以此终其身/
B.春秋祠/事必亲视涤濯/执庖爨/夜以达旦/以此终其身/
C.春秋祠事/必亲视/涤濯执庖爨/夜以达旦/以此终其身/
D.春秋祠/事必亲视/涤濯执庖爨/夜以达旦/以此终其身/
【小题2】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适,女子出嫁。如《孔雀东南飞》中“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B.庚寅,是汉族干支纪法的干支之一,顺序为第27个。
C.天伦,原指自然的伦常关系,泛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
D.敕,帝王的诏书、命令。如敕命、敕书、敕封、奉敕、宣敕。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姐王夫人与哥哥苏子瞻的先后离世,使苏辙无比哀伤和痛苦,兄弟姐妹都已离世,他几乎没有了活下去的勇气。
B.王夫人的公婆和丈夫相继去世,家人沉浸在哀伤之中,王夫人在贫困中处之有度,艰难地支撑着这个家。
C.王夫人曾经梦到一个老人,醒后找来夫家先辈的画像一看,原来老人是四代祖母。从此,她一并祭祀四代祖先。
D.王肄对母亲非常孝顺,在母亲生病时剜肉来给她做药膳,母亲去世后,王肄几天滴水不进,极尽哀伤之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二十而归王氏,早莫不懈,舅姑亦贤之。
(2)训导诸子不失家法,遇其有过,未尝见声色。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05 06:02: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武昌九曲亭记
宋苏 辙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① 齐安即黄州,今湖北黄冈。当时苏轼贬谪黄州,苏辙贬谪筠州。 ② 陂陁(pō tuó)不平坦。 ③ 浮图梵语,亦作佛图、浮屠,塔的意思。 ④ 乱流横绝江水。 ⑤ 幅巾不著冠,但以幅巾束首。 ⑥ 褰(qiān)裳提起衣服。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依山临壑,隐蔽松枥 临:面对
B.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 效:呈现
C.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 之:我
D.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     易:改变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经常游历西山,和山中的几个朋友开心自在地游玩,互相娱乐,都不觉得时间过得很久。
B.作者写自己年轻时跟随子瞻游玩,遇到可以攀登的山,可以游泳的水流,如不能尽兴游玩,就会长时间地闷闷不乐。
C.文章叙写了九曲亭的扩建情况,表达了子瞻着意建亭的愿望,也表达了九曲亭建成后子瞻极为高兴的心情。
D.文章以“武昌九曲亭记”为题,着力描写了西山的胜景,展现了子瞻“游于物外”,自得其乐的形象特点。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⑵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小题4】本文表现了子瞻被贬齐安后的两件乐事,请概括这两件乐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①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②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zào)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苏轼《方山子传》)
注释:①〔朱家、郭解〕西汉著名游侠,《史记·游侠列传》详载二人事迹。②〔方山冠〕古代的一种帽子。汉代为祭祀宗庙时乐工舞女所戴。唐宋时隐士多戴这种形状的帽子。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尊奉
B.折节读书   折:改变
C.方山子亦矍然 矍然:欣喜的样子
D.往往阳狂垢污 阳:通“佯”,假装
【小题2】下列用“/”给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B.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C.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D.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小题3】下列各项对文章的分析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山子出身微贱,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终不得意;晚年放弃了富贵生活,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记主人公少年时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可见作者对“异人”的仰慕,也隐含有对方山子超脱世俗、淡泊自守的赞扬之意。
D.结合苏轼被贬黄州的处境可知,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己之“不遇”,本文可以视为作者当时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小题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2)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巢谷,字元修。父中世,眉山农家也,少从士大夫读书,老为里校师。谷幼传父学,虽朴而博。举进士京师,见举武艺者,心好之。谷素多力,遂弃其旧学,畜弓箭,习骑射。久之业成,而不中第。

闻西边多骁勇,骑射击刺为四方冠,去游秦凤、泾原间,所至友其秀杰。有韩存宝者,尤与之善,谷教之兵书,二人相与为金石交。熙宁中,存宝为河州将,有功,号熙河名将,朝廷稍奇之。会泸州乞弟扰边,诸郡不能制,乃命存宝出兵讨之。存宝不习蛮事,邀谷至军中问焉。及存宝得罪,将就逮,自料必死,谓谷日:“我泾原武夫,死非所惜,顾妻子不免寒饿,橐中有银数百两,非君莫使遗之者。”谷许诺,即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人无知者。存宝死谷逃避江淮间会赦乃出予以乡闾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

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闻者皆笑其狂。元符二年春正月,自梅州遗予书曰:“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予惊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将复见子瞻于海南,予悯其老且病,止之日:“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留之不可,阅其橐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获于新州,谷从之至新,遂病死。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闻谷有子蒙在泾原军中,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

(选自苏辙《巢谷传》)

注释①绍圣:宋哲宗赵煦的年号。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存宝死谷/逃避江淮间/会赦乃出/予以乡闾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
B.存宝死/谷逃避江淮间/会赦乃出/予以乡闾/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
C.存宝死谷/逃避江淮间/会赦乃出/予以乡闾/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
D.存宝死/谷逃避江淮间/会赦乃出予/以乡闾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B.妻子,文中解释为“妻儿”,这是古今词语在演变中出现的词义缩小现象,如“将军战河北”中的“河”。
C.金石,原指金和美石之类,后可指代乐器、丹药和镌刻文字的钟鼎碑碣之类的物件,喻指事物的坚固、刚强,心志的坚定、忠贞。
D.蛮,先秦非华夏民族的泛称之一,秦汉至魏晋南北朝为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后也有指南方汉族的意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巢谷崇尚武学。他先是学文,后弃其旧学,学习骑射;在游历秦凤、泾原期间,结交英雄豪杰。
B.巢谷重情重义。他与韩存宝结为金石之交,韩存宝遇难,他以身冒险,不负韩存宝交给自己的重托。
C.巢谷不趋炎附势。苏辙兄弟获罪被贬,亲友避之不及,士大夫都忌讳与他们兄弟交往,巢谷却不顾年高路远,前去拜访。
D.文章通过选取“弃文学武”“金石之交”“万里步行”三则典型事例,抒发了作者对巢谷的崇敬之情,也流露出对他“弃文学武”“而不中第”的委婉批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谷许诺,即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
(2)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3)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所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① 而辙也未之见焉。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ƒ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注释① 周公、召公:西周初年朝中的重臣。方叔、召虎:战功卓著的武将。
【小题1】“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的意思可用成语“□□□□”来概括。
【小题2】对“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倚仗(太尉)因而无忧,四夷惧怕(太尉)因而不敢发难
B.天下倚仗(太尉)而无忧,四夷惧怕(太尉)而无难
C.天下有依靠的所以无忧,四夷有惧怕的所以不敢发难
D.天下有所依靠因而无忧,四夷有所惧怕因而不敢发难
【小题3】第①段中作者为什么“恐遂汩没,决然舍去”?(用自己的话概括)
(1) (2) (3)
【小题4】从句式的角度评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
【小题5】“尽天下之大观,交天下之名流”是苏辙上书韩太尉的愿望,但不仅仅如此。从本文第③段中可以看出,苏辙的最大愿望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