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百药,字重规,定州安平人。隋内史令德林子也。幼多病,祖母赵以“百药”名之。七岁能属文,父友陆乂等共读徐陵文,有“刈琅邪之稻”之语,叹不得其事。百药进曰:“《春秋》‘鄅子藉稻’,杜预谓在琅邪。”客大惊,号奇童。引荫补三卫长。乃性疏侻,喜剧饮。开皇初,授太子通事舍人,兼学士。被谗,辄谢病去。十九年,召见仁寿宫,袭父爵安平公。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爱其才,署礼部员外郎。奉诏定五礼、律令、阴阳书。
初以疾去舍人也,炀帝在扬州,召不赴,衔之。及即位,夺爵,为桂州司马。官废,还乡里。大业九年,戍会稽,管崇乱,城守有功,帝顾其名谓虞世基曰:“是子故在,宜斥丑处。”乃授建安郡丞。至乌程,江都难作,沈法兴、李子通、杜伏威更相灭,百药转侧寇乱中,数被伪署,危得不死。会高祖遣使招伏威百药劝朝京师既至历阳中悔欲杀之饮以石灰酒因大利濒死既而宿病皆愈伏威诒书辅公祏使杀之,为王雄诞保护得免。公祏反,授吏部侍郎。
贞观元年,拜中书舍人,封安平县男。明年,除礼部侍郎。时议裂土与子弟功臣,百药上《封建论》,理据详切,帝纳其言而止。四年,授太子右庶子。太子数戏媟无度,乃作《赞道赋》以讽。它日,帝曰:“朕见卿赋,述古储貳事,劝励甚详,向任卿,固所望耳!”赐彩三百段。帝尝与偕赋《帝京篇》,叹其工,手诏曰:“卿何身老而才之壮,齿宿而意之新乎?”卒,年八十四,谥曰康。
百药,名臣子,才行世显,为天下推重。侍父母丧还乡,徒跣数千里。服虽除,容貌癯瘠者累年。好奖荐后进,得俸禄与亲党共之。翰藻沈郁,诗尤其所长,樵厮皆能讽之。所撰《齐史》行于时。
(摘自《新唐书·李百药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高祖遣使/招伏威/百药劝朝京师/既至历阳/中悔欲杀之/饮以石灰酒/因大利/濒死/既而宿病皆愈/
B.会高祖遣使招伏威/百药劝朝京师/既至历阳中/悔欲杀之/饮以石灰酒/因大利/濒死/既而宿病/皆愈/
C.会高祖遣使/招伏威百药/劝朝京师/既至/历阳中悔/欲杀之/饮以石灰酒/因大利濒死/既而宿病皆愈/
D.会高祖遣使招伏威/百药劝朝京师/既至历阳/中侮/欲杀之/饮以石灰酒/因大利/濒死/既而宿病皆愈/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史令,中书省长官,在隋唐称为内史令,执掌中书省,相当于宰相。
B.阴阳书,本指战国时邹衍、邹奭等所作阴阳历律之书。后多指择日、占卜、星相等书。
C.县男,古代官爵名,又作“县伯”。唐朝始置,从五品,金、元沿置,明代废除。
D.裂土,古代分封诸侯的一种方式,君王对有功之臣予以重赏,将某地赏赐给臣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百药出身名门,聪明颖悟。他的父亲是隋朝官吏,李百药七岁便会写文章,而且对《春秋》有一定的了解。
B.李百药刚正不阿,不屈己逢迎。被人诋毁,他不屑于为自己辩白,他甚至不怕得罪皇帝,导致被远贬广西。
C.李百药品行高洁,为世人所重。父母去世,他光脚步行几千里护送灵柩返乡;他奖励提拔后学,重义轻财。
D.李百药学识渊博,才华出众。他受命修订与礼法相关的书籍,作文讽谏太子并受到皇帝的欣赏,撰修史书流行当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顾其名谓虞世基曰:“是子故在,宜斥丑处。”
(2)朕见卿赋,述古储贰事,劝励甚详,向任卿,固所望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19 10:12: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虞卿字师皋,虢州弘农人。父宁,有高操,谈辩可喜。擢明经①,调临涣主簿,弃官还夏,与阳城为莫逆交。德宗以谏议大夫召城,城未拜,诏宁即谕,与俱来。虞卿第进士、博学宏辞,为校书郎。抵淮南,委婚币焉,会陈商葬其先,贫不振,虞卿未尝与游,悉所赍助之。
穆宗初立,逸游荒恣,虞卿上疏曰:“乌鸢遭害仁鸟逝,诽谤②不诛良臣进。臣敢冒诛献瞽言③。臣闻尧、舜以天下为忧,不以位为乐。②况今北虏方梗,西戎弗靖④,两河有疮痏⑤之虞,五岭罹氛厉⑥之役。人之疾苦积下,朝之制度莫修。边亡见储⑦,国用寖屈⑧,固未可以高枕而息也。陛下初临万几,宜有忧天下心。当日见辅臣公卿百执事,垂意以问,使四方内外灼有所闻。而听政六十日,独三数大臣承圣问而已,它内朝臣偕入齐出,无所咨询。谏臣盈廷,忠言不闻,臣实羞之。盖主恩疏而正路塞也。公卿大臣宜朝夕燕见⑨,则君臣情接而治道得矣。”时又有衡山布衣赵知微亦上书指言帝倡优在侧驰骋■无度内作色荒外作禽荒辞颇危切帝诏宰相尉谢。宰相因是贺天子纳谏,然不能用也。
德裕之相,出为常州刺史。宗闵复入,以工部侍郎召,迁京兆尹。大和九年,京师讹言郑注为帝治丹,剔小儿肝心用之。民相惊,扃护儿曹{11}。帝不悦,注亦内不安,而雅与虞卿有怨,即约李训奏言:“语出虞卿家,因京兆驺伍{12}布都下。”御史大夫李固言素嫉虞卿周比,因缚左端倪。帝大怒,下虞卿诏狱{13}。于是诸子弟自囚阙下称冤,虞卿得释,贬虔州司户参军,死。
(节选自《新唐书》)
注:①明经:科举考试科目之一, 下文中的“博学宏辞”也是考试科目之一。 ②诽谤:指责、议论过失。 ③瞽言:无见识的话,多用于谦词。 ④靖:平定。 ⑤疮痏(chuāng wěi):创伤,比喻民生疾苦。 ⑥氛厉:寒气灾疫。 ⑦见储(xiàn chǔ):现成的储备。 ⑧寖屈(jìn jué):逐渐竭尽。 ⑨燕见:“燕”通“宴”,帝王在闲暇时召见臣子。 ⑩驰骋:涉猎。 {11}儿曹:孩子们。 {12}驺伍:达官贵人出行时前后侍从的骑卒。  {13}诏狱:关押犯人的牢狱。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黑体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陈商葬其先 会:适逢
B.朝之制度莫修 修:修正
C.而雅与虞卿有怨    雅:美好
D.帝召宰相尉谢 尉:安抚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又有衡山布衣赵知微/亦上书指言帝倡优/在侧驰骋无度/内作色荒/外作禽荒/辞颇危切帝/诏宰相尉谢
B.时又有衡山布衣/赵知微亦上书指言帝/倡优在侧/驰骋无度/内作色荒/外作禽荒/辞颇危切/帝诏宰相尉谢
C.时又有衡山布衣赵知微/亦上书指言帝倡优/在侧驰骋/无度内作/色荒外作/禽荒辞颇危切/帝诏宰相尉谢
D.时又有衡山布衣赵知微/亦上书指言帝倡优在侧/驰骋无度/内作色荒/外作禽荒/辞颇危切/帝诏宰相尉谢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虞卿的父亲杨宁,有高尚的节操,能言善辩,考上明经科后,虽然调任临涣主簿,但他弃官回到夏,与阳城成为莫逆之交。
B.杨虞卿上奏章给穆宗,他认为穆宗应当每天接见、关心和询问辅政大臣和公卿百官,使四海之内外的人都能听到君王的声音。
C.衡山老百姓赵知微的进谏,言辞虽然率直,但是皇上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叫宰相安慰答谢他,最后采纳了他的建议。
D.杨虞卿因炼丹谣言事件被郑注、李训和李固言三人诬陷关进牢狱,后来他的子弟到京城喊冤才得以释放出来。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虞卿未尝与游,悉所赍助之。
(2)臣闻尧、舜以天下为忧,不以位为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梅圣俞诗集》序

欧阳修

①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②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馀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③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已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④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馀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⑤庐陵欧阳修序。

【小题1】第①段中,作者提出了□□□□的文学主张。
【小题2】第②段可分为三层,概括层次大意。
(1)
(2)
(3)
【小题3】对“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梅圣谕多次被举荐为进士,总是遭到主考官的压制。
B.梅圣谕多次被推荐为进士,但每次主考官都压抑他。
C.梅圣谕屡次被推荐考进士,总是遭到主考官的压制。
D.梅圣谕屡次参加进士考试,但每次主考官都压抑他。
【小题4】从动词运用的角度,分析第③④段中作者对梅圣谕的感情。
【小题5】欧阳修的这篇诗序,主要阐述了其文学创作方面颇有见地的主张,但其中也透露出了作者思想认识上的局限,请指出这种局限并加以评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也。尔三矢,尔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此三者,吾遗恨也    恨:遗憾
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组:泛指绳索
C.抑本其成败之迹 本:本来
D.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举:所有的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其所以失之者 ②尔三矢
B.①皆背晋以归梁 ②因人之力敝之,不仁
C.①尔无忘乃父之志 ②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D.①方其系燕父子组 ②则天地曾不能一瞬
【小题3】下列各句中,画线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虽曰天命,岂非人事
B.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C.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小题4】下列各句中,“所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小题5】下列对“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强调得天下困难和失天下容易。
B.强调“得”“失”都是由人事决定的。
C.否定“得”“失”的难易都是由人事决定的。
D.否定得天下困难,承认失天下容易。
【小题6】根据文意,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将庄宗极盛之时“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的情景,与极衰之时“士卒离散”“泣下沾襟”的惨象进行对比,鲜明地推导出成败由人的道理。
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对称的语句与文章开头的论断相呼应,揭示了“人事”的具体涵义,强化了文章的观点。
C.文章通过一个“夫”字,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这一结论既着眼于总结历史教训,又含蓄地提醒北宋王朝统治者,应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以免重蹈庄宗的覆辙。
D.本文作为一篇政论文,毫无生硬的说教,而是娓娓道来,婉转动人,即使是在慨叹晋王败亡时,也只有惋惜之意而无责难之词,可谓义正词婉。
【小题7】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小题8】简答题。
(1)晋王临终遗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答。
(2)文章第二段和第三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试具体说明。
(3)第四段以反问结尾,有何用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崔仁师,定州安喜人。武德初擢制举,调管州录事参军。陈叔达荐仁师才任史官,迁右武卫录事参军,与修梁、魏史。贞观初,改殿中侍御史。时青州有男子谋逆,有司捕支党,累系填狱,诏仁师按覆。始至,悉去囚械,为具食,以情讯之,坐止魁恶十余人,它悉原纵。大理少卿孙伏伽谓曰:“雪者众,谁肯让死?就决而事变,奈何?”仁师曰:“治狱主仁怒,使吾以一介易十囚命,固吾愿也!”及敕使覆讯,诸囚咸叩头曰:“崔公仁怒,必无枉者。”举无异辞。由是知名。迁度支郎中。尝口陈移用费数千名,太宗怪之,诏黄门侍郎杜正伦持薄,使仁师对唱,无一谬。帝奇之。时校书郎王玄度注《尚书》、《毛诗》,抵孔、郑旧学,请遂废。招诸儒大议,博士以下不能话。河间王孝恭请与孔、郑并行,仁师以玄度不经,条不合大义者奏之。玄度报罢。迁给事中。时有司以律“反逆者缘坐兄弟没官”为轻,诏八坐议。咸言汉、魏、晋谋反夷三族,请改从死。仁师曰:“父子天属,足累其心,此而不恤,何爱兄弟?”遂不改。后密请魏王为太子,失帝旨,左迁鸿护少卿。稍进民部侍郎。及征辽东,副韦挺知海运,又别知河南漕事。仁师以漕路回远恐所输不时至以便宜发近海租赋饷军坐运卒亡命不以闻除名帝还至中山,起为中书舍人、检校刑部侍郎。幸翠微宫,上《清暑赋》以讽。帝称善,赐帛五十段。二十二年,迁中书侍郎,参知机务,被遇尤渥。中书令褚遂良忌之,会有伏閤诉者,仁师不时上,帝大怒,流连州。永徽初,授简州刺史,卒。

(节选自《新唐书·崔仁师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仁师以漕运路回远/恐所输不时/至以便宜发近海租赋饷军/坐运卒亡命/不以闻/除名/
B.仁师以漕路回远/恐所输不时/至以便宜发近海租赋饷军/坐运卒亡命不以闻/除名/
C.仁师以漕路回远/恐所输不时至/以便宜发近海租赋饷军/坐运卒亡命不以闻/除名/
D.仁师以漕路回远/恐所输不时至/以便宜发近海租赋饷军/坐运卒亡命/不以闻/除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制举,唐代科举制度之一。由皇帝亲自诏试于殿廷,也称“制举科”或“制科”。
B.八坐,封建时代八种高级官员。唐以六部尚书及尚书令、尚书左右仆射为八坐。
C.民部,即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唐朝避太宗李世民讳,改称户部。
D.漕事,和潜运有关的事项。遭运是我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经水路运送军粮的方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仁师才学出众,颇受重用。经人推荐,他参与梁、魏史的修撰;贞观初年,他改任殿中侍御史,皇帝下诏书让他前往审查核实谋逆案件。
B.崔仁师精于事务,记忆过人。担任度支郎中时,他曾经口述支出费用数千项;太宗责怪他,下诏让人拿账册提问,他的回答没有一处错误。
C.崔仁师治狱宽仁,敢于担当。处理青州谋逆事件时,他秉持仁恕原则,立场鲜明;有人担心判决时事情有变,他情愿用自己的性命来承担责任。
D.崔仁师得遇恩宠,遭人忌恨。贞观二十二年,他升任中书侍郎,参与主持机要事务,得到太宗优厚的恩宠礼遇,引起中书令褚遂良的嫉妒。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始至,悉去囚械,为具食,以情讯之,坐止魁恶十余人,它悉原纵。
(2)河间王孝恭请与孔、郑并行,仁师以玄度不经,条不合大义者奏之。

同类题5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文后各题。
伶官传序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其根本。
B.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约:订立盟约。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组:束缚捆绑。
D.函梁君臣之首  函:用木匣装。
【小题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从事: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
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乃:于是,就
C.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誓天:对天发誓
D.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仇雠:仇人
【小题3】下列各句对文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呜呼”起笔,发出了对伶官误国的感慨。接着语用反问,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不在天命,而在人事。这一叹一问,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
B.第二段以“三矢”贯穿文意。先写庄宗受命,再写庄宗复命,着力描写了庄宗“请矢”的恭谨态度,从中看出他是矢志复仇的,这就突出了“人事”的作用。
C.第三段对比庄宗极盛、极衰的两种情形,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就通过对“盛衰之理”的议论,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基本内涵。
D.文末紧承上文进一步议论,得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讽谏北宋统治者,要借鉴历史,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因而意味深长。
【小题4】将下面的文言文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2)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