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武昌九曲亭记
[宋]苏 辙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① [齐安]即黄州,今湖北黄冈。当时苏轼贬谪黄州,苏辙贬谪筠州。 ② [陂陁(pō tuó)]不平坦。 ③ [浮图]梵语,亦作佛图、浮屠,塔的意思。 ④ [乱流]横绝江水。 ⑤ [幅巾]不著冠,但以幅巾束首。 ⑥ [褰(qiān)裳]提起衣服。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依山临壑,隐蔽松枥 临:面对
B.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 效:呈现
C.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 之:我
D.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     易:改变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经常游历西山,和山中的几个朋友开心自在地游玩,互相娱乐,都不觉得时间过得很久。
B.作者写自己年轻时跟随子瞻游玩,遇到可以攀登的山,可以游泳的水流,如不能尽兴游玩,就会长时间地闷闷不乐。
C.文章叙写了九曲亭的扩建情况,表达了子瞻着意建亭的愿望,也表达了九曲亭建成后子瞻极为高兴的心情。
D.文章以“武昌九曲亭记”为题,着力描写了西山的胜景,展现了子瞻“游于物外”,自得其乐的形象特点。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⑵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小题4】本文表现了子瞻被贬齐安后的两件乐事,请概括这两件乐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19 11:39: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
太子少保赵公诗石记
苏辙
①高安太守朝请大夫毛公,与资政殿大学士、太子少保赵公,里人也。公始以老归故乡,大夫适方家居,与公出入相从,为山林之游,朝夕无间。公好为诗,而大夫以诗自名,遇其得意,辄以诗相属。
②元丰三年,大夫来守高安,簿书期会,非其意也。间与客语,有归欤之叹,曰:“要当从公于松石之间,逍遥以忘吾老。”时又出公之诗,以夸其坐人。公诗清新律切,笔迹劲丽,萧然如其为人,盖老而益精,不见衰惫之气。卒然观之,不知其既老之为也。
③辙昔少年,始见公于成都,中见公于京师,其容晬然以温,其气肃然以清。十年之间,富贵炜烨,谈笑于廊庙,而其所以为公者,湛然无毫发之异。自不见公,今又十余年。间而闻之公之乡人,见之公之诗书,其风力骨骼有加而无损,亦与始见无异。然后知公之所以过人者远甚。
④盖人必有不可变者,然皆汩没于尘垢,与物流转而不返。于是索然茫然,与发皆白,与齿皆落,忽然失之而不自知也。若夫公之不可变者,辙亦安足识之,盖亦见其见于外者而已。
⑤大夫将刻公诗于石,而属辙为记。
(注释)①晬然:颜色润泽。②湛然:安然的样子。
【小题1】第①②两段作者写毛公的意图是
【小题2】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不愿处理官府中的公文政令等繁杂的俗事。
B.不会处理官府中的公文政令等繁杂的俗事。
C.文书簿册按时学习,并不能领会它的意思。
D.文书簿册按时学习,并不是他愿意做的事。
【小题3】“清新律切,笔迹劲丽,萧然如其为人”和“其容晬然以温,其气肃然以清”分别从□□和□□两方面写赵公。
【小题4】第③段的记叙有特色,请对此加以赏析。
【小题5】作者怎样认识“公之不可变者”?请作具体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齐州泺源石桥记

苏辙

⑴泺水之源,发于城之西南山下,北流为瑝①,其浅可揭。城之西门,跨而为桥。自京师走海上者,皆道于其上。每岁霖雨,南山水潦暴作,汇于城下,桥不能支,辄败。熙宁六年,七月不雨,明年夏六月乃雨,淫潦继作,桥遂大坏。知历城施君辩言于府曰:“水岁为桥害,请为石桥,以纾其役。距城之东十五里,有废河败堰焉,其弃石铁可取以为用。”府用其言,以告转运使,得钱二十七万,以具工廪之费。取石于山,取铁于府,取力于兵。自九月至十一月而桥成,民不知焉。三跌二门,安如丘陵,惊流循道,不复为虐。

⑵方其未成也,太守李公日至于城上,视其工之良窳与其役之劳佚②,而劝相之。知历城施君实具其材,兵马都监张君用晦实董③其事。桥之南五里,有大沟焉,属于四涧,以杀暴水之怒,久废不治,于是疏其堙塞,筑其缺而完之。桥之西二十步有沟焉,居民裴氏以石壅之,而屋于其上,水不得泄,则桥受其害,亦使去之,皆如其旧而止。又明年,水复至,桥遂无患。

⑶从事苏辙言曰:桥之役虽小也,然异时郡县之役,其利与民共者,其费得量取于民,法令宽简,故其功易成;今法严于恤民,一切仰给于官,官不能尽办,郡县欲有所建,其功比旧实难。非李公之老于为政与二君之敏于临事,桥将不就。夫桥之役虽小,然其劳且难成于旧则倍,不可不记也。遂为之记。

注①瑝:通“隍”,即护城河。②窳(yǔ):粗劣;劳佚:劳动的轻重程度。③董:监督管理。

【小题1】苏轼、苏辙和_____号称“三苏”;高中课本中曾学过苏辙的散文《____》
【小题2】第⑴段中“以纾其役”中的“役”具体是指
【小题3】第⑴段中画线处的表达效果。
【小题4】总结泺源石桥建成的经验。
【小题5】下列对第⑶段苏辙的话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法”对百姓更为严苛
B.今法“宽简”不如“异时”
C.按“今法”来建桥更难
D.建桥的功与劳超过“异时”
【小题6】结合文意,对第⑵段的补叙作评析。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各题。
东轩记    苏辙(宋)
①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溢。既至,盐酒税治舍,水患尤甚。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厅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皆适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
②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 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③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感谢关注“沈姐的语文课堂”微信公众号!欢迎转发!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
④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休田里,治先人之敝 庐 , 为 环 堵之 室而 居 之。 然 后追 求 颜氏 之 乐, 怀 思东 轩, 优 游以 忘 其老 。 然 而非 所 敢望也
(有删改)
【小题1】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①段画线句。。。
【小题2】对第②段举颜回一例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达对颜回安于困顿、清贫自守行为的困惑。
B.揭示做官忙碌奔波的处境会妨害学道的道理。
C.对比作者疲累的现状,强调精神之乐的可贵。
D.表达对颜回自以为乐的生活态度的难以苟同。
【小题3】简析第③段“嗟夫”一词在构思上的作用。
【小题4】对第③段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沉湎于物质的享乐,会堵塞住士人追求大道的进程。
B.求道者认为天地的大小和个体的死生是最重要的事。
C.臻于求道之境,可以无视境遇困窘而内心超然旷达。
D.官场奔波疲乏,让作者放低心态完全是不可能的事。
【小题5】结合全文,分析第④段画线句丰富的情感内涵。。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六国论

(宋)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睢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睢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B.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睢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C.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睢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D.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睢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小题2】下列对上述文中加点的词及教材涉及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家,原指门第高贵、世代为官的人家,司马迁撰《史记》时以之记王侯诸国之事。
B.山西、山东,这里的“山”通常指崤山,而《过秦论》里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中的“山东”就是指崤山以东。
C.苏辙,字子由。字,也称表字,古人幼时命名,但只有男子成年后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则出于礼貌和尊敬。
D.六艺,“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的是儒家的六本经书,在古代还指读书人应该掌握的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六国世家”,一笔总括,括出一个“怪”字,问题由此提起。铺陈六国人多地广,以优势攻秦,反被秦所灭,气势充沛,反跌有力。
B.“自安之计”一句,为“咎”字作铺垫,一个“咎”字,推出全文中心论点。由“怪”而“思”而“咎”,步步紧逼,一气呵成,具有破竹之势。
C.“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借用一个生动贴切的比喻,强调韩、魏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比喻是上述论点的推论和深化。
D.文章结尾对六国的贪利忘义、不顾大局终取灭亡提出尖锐的批评,并表达了痛惜之情,对强大秦国发动不义的侵略战争表示了愤怒指责。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