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高)允好切谏朝廷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常屏左右以待之或自朝至暮或连日不出群巨莫知其所言。语或痛切,帝所不忍闻,命左右扶出,然终善遇之。时有上书为激讦者,帝省之,谓群臣曰:“君、父一也。父有过,子何不作书于众中谏之?而于私宣屏处谏者,岂非不欲其父之恶彰于外邪!至于事君,何独不然!君有得失,不能面陈,而上表显谏,欲以彰君之短,明己之直,此岂忠臣所为乎!如高允者,乃忠臣也。朕有过,未尝不面言,至有朕所不堪闻者,允皆无所避。朕知其过而天下不知,可不谓忠乎!”
允所与同征者游雅等皆至大官,封侯,部下吏至刺史、二千石者亦数十百人,而允为郎,二十七年不徙官。帝谓群臣曰:“汝等虽执弓刀在朕左右,徒立耳,未尝有一言规正;唯伺朕喜悦之际,祈官乞爵,今皆无功而至王公。允执笔佐我国家数十年,为益不少,不过为郎,汝等不自愧乎!”乃拜允中书令。
时魏百官无禄,允常使诸子樵采以自给。司徒陆丽言于帝曰:“高允虽蒙宠待,而家贫,妻子不立。”帝曰:“公何不先言?今见朕用之,乃言其贫乎!”即日,至允第,惟草屋数间,布被縕袍,厨中盐菜而已。帝叹息,赐帛五百匹,粟千斛,拜长子悦为长乐太守。允固辞不受。帝重允,常呼为令公而不名。
(节选自《资治通鉴·宋纪》)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允好切谏朝廷/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常屏左右以待之/或自朝至暮/或连日不出/群臣莫知其所言/
B.允好切谏/朝廷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常屏左右以待之/或自朝至暮/或连日不出/群臣莫知其所言/
C.允好切谏/朝廷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常屏左右以待之/或自朝至暮/或连日不出/群臣莫知其所言/
D.允好切谏朝廷/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常屏左右以待之/或自朝至暮/或连日不出/群臣莫知其所言/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朕”在先秦广泛用于自称,如“朕皇考日伯庸”,秦统一六国后,“朕”专为皇帝自称。
B.“二千石”是汉代的官轶,郡守的俸禄是一年二千石,因此,二千石也是郡守的代称。
C.“爵”即爵位,一般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位制度常因时而异。
D.“斛”是中国旧时常用的衡器名,是一种重量单位,一斛本为十斗,宋朝改为五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允对皇帝采取当面进谏的方式,即使有时言辞深痛悲切,皇帝听不下去,也只是命令左右侍从把高允搀扶出去,始终对高允很好。
B.皇帝用儿子对待父亲和臣子对待君主作比较,以高允为例,告诉群臣既能直陈政弊,又能注意维护君主形象,才是真正的忠臣。
C.高允对朝廷忠心耿耿,但二十多年没有升过官,而有些人在皇帝高兴时,要求官爵,而至王公,皇帝批评了他们并提拔高允至中书令。
D.虽然深受皇帝器重,但因北魏百官没有俸禄,高允生活非常困苦,常让他的儿子砍柴自给。皇帝知道后,感慨叹息,给他赏赐。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等虽执弓刀在朕左右,徒立耳,未尝有一言规正。
(2)即日,至允第,惟草屋数间,布被缊袍,厨中盐莱而已。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17 10:51: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初,宿卫之士累朝相承,务求姑息,不欲简阅,恐伤人情,由是羸老者居多,但骄蹇不用命,实不可用,每遇大敌,不走则降。其所以失国,亦多由此。帝因高平之战,始知其弊,癸亥,谓侍臣曰:“凡兵务精不务多。今以农夫百未能当甲士一,奈何浚民之膏泽,养此无用之物乎!且健懦不分,众何所劝!”乃命大简诸军,精锐者升之上军,羸者斥去之。又以骁勇之士多为诸藩镇所蓄,诏募天下壮士,咸遣诣阙,命太祖皇帝选其尤者为殿前诸班,其骑步诸军,各命将帅选士。由是士卒精强,所向皆捷,选练之力也。
契丹自晋、汉以来屡寇河北,轻骑深入,无籓篱之限,效野之民每困杀掠。言事者称深、冀之间有胡卢河,横亘数百里,可浚之以限其奔突。是月,诏忠武节度使王彦超、彰信节度使韩通将兵夫浚胡卢河,筑城于李晏口,留兵戍之。自是契丹不敢涉胡卢河,河南之民始得休息。
壬戌,诏群臣极言得失,其略曰:“朕于卿大夫,才不能尽知,面不能尽识;若不采其言而观其行,审其意而察其忠,则何以见器略之浅深,知任用之当否!若言之不入,罪实在予;苟求之不言,咎将谁执!”
以枢密院承旨清河张美为右领军大将军,权点检三司事。初,帝在澶州,美掌州之金谷隶三司者,帝或私有所求,美曲为供副。美治财精敏,当时鲜及,故帝以利权授之;然思其在澶州所为,终不以公忠待之。
帝以县官久不铸钱,而民间多销钱为器皿及佛像,钱益少,九月,丙寅朔,敕始立监采铜铸钱,自非县官法物、军器及寺观钟磐钹鐸之类听留外,自馀民间铜器、佛像,五十日内悉令输官,给其直;过期隐匿不输,五斤以上其罪死,不及者论刑有差。上谓侍臣曰:“卿辈勿以毁佛为疑。夫佛以善道化人,苟志于善,斯奉佛矣。彼铜像岂所谓佛邪!且吾闻佛志在利人,虽头目犹舍以布施,若朕身可以济民,亦非所惜也。”
《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二年》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且健懦不分,众何所劝  劝:勉励
B.命太祖皇帝选其尤者为殿前诸班   尤:杰出
C.帝或私有所求,美曲为供副 副:符合
D.五斤以上其罪死,不及者论刑有差 差:差错
【小题2】对下列各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又以骁勇之士多为藩镇所蓄 ②可浚之以限其奔突
③则何以见器略之浅深   ④帝以县官久不铸钱
A.①④相同,②③不同B.①④不同,②③不同
C.①④相同,②③相同D.①④不同,②③相同
【小题3】把文中面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以农夫百未能养甲士一,奈何浚民之膏泽,养此无用之物乎!
(2)若言之不入,罪实在予;苟求之不言,咎将谁执!
【小题4】文中周世宗的哪些举措体现出他是一位明君?请加以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苏公堤
①苏轼知杭州,杭频海,水泉咸苦。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白居易复浚西湖,放水入运河,自河入田,溉田且千顷。自唐及钱氏,岁辄开治至宋废而不理湖中葑积为田而水无几矣。运河失湖水之利而取给于江,潮水游河,泛溢阛阓,三年一浚,为居民大患,六井亦几废。
②轼间至湖上,周视良久,曰:“今欲去葑田,将安所置之?湖南北三十里,环湖往来,终日不达,若取葑田积为长堤以通南北,则葑田去而行者便矣。又吴人种菱,春辄芟除,不遗寸草。葑田若去,募人种菱,收其利以备修湖可也。”乃取救荒之法,得钱数万贯、粮数万石,复请于朝,得百僧度牒以募役者。堤成,南北径十三里,植芙蓉、杨柳于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曰“苏公堤”。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宋纪八十一》
〔注〕葑:葑田,在沼泽上以木作架,上铺泥土,作为种植水生植物的农田。
阛阓:huán huì,街市;街道。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轼间至湖上 ②不遗寸草
【小题2】下列对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岁辄开治//至宋废而不理//湖中葑积为田//而水无几矣。
B.岁辄开治至宋//废而不理湖中葑积为田//而水无几矣。
C.岁辄开治//至宋废而不理//湖中葑积//为田而水无几矣。
D.岁辄开治至宋//废而不理湖中葑积//为田//而水无几矣。
【小题3】苏轼带领百姓治理西湖的好处有哪些,请写出三点。
【小题4】“苏公堤”因苏轼而名载千古,请再举出一个名人名景相得益彰的例子并简析。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侍中刘晔为帝所亲重。帝将伐蜀,朝臣内外皆曰不可。晔入与帝议则曰可伐出与朝臣言则曰不可。晔有胆智,言之皆有形。中领军杨暨,帝之亲臣,又重晔,执不可伐之议最坚,每从内出,辄过晔,晔讲不可之意。后暨与帝论伐蜀事,暨切谏,帝曰:“卿书生,焉知兵事!”暨谢曰:刘晔,先帝谋臣,常曰蜀不可伐。”帝曰:“晔与吾言蜀可伐。”暨曰:“晔可召质也。”诏召晔至,帝言诚不足采,侍中问晔,终不言。

②后独见,晔责帝曰:“伐国,大谋也,臣得与闻大谋,常恐眯梦漏泄以臣罪,焉敢向人言之!夫兵诡道也,军事未发,不其密。陛下显然露之,臣恐敌国已闻之矣。”于是帝谢之。晔见出,责暨曰:“夫钓者中大鱼,则纵而随之,须可制而后牵,则无不得也。人主之威,岂徒大鱼而已!子诚臣,然计不足采,不可不精思也。”暨亦谢之。

③或谓帝曰:“晔不尽忠,善伺上意所趋而合之。陛下试与晔言,皆反意而问之,若皆与所问反者是晔常与圣意合也。每问皆同者,晔之情必无所复逃矣。”帝如言以验之,果得其情,从此疏焉。晔遂发狂,出为大鸿胪,以忧死。

④《傅子》曰:巧许不如拙诚,矣!以晔之明智权计,若居之以德义,行之以忠信,古之上贤,何以加诸!独任才智,不敦诚悫,内失君心,外困于俗,卒以自危,岂不惜哉!

﹣﹣《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二)(有删改)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不其密_____②矣_____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常恐眯梦漏泄以臣罪_____
A.有益  B.渐渐  C.更加  D.增加
②子诚臣_____
A.只是  B.正义  C.正直  D.爽快
(3)第①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_
A.晔入/与帝议则日可伐出与朝臣言则日不可。
B.晔入与帝议则日可伐/出与朝臣言则曰不可。
C.晔入与帝议则日可伐出/与朝臣言则日不可。
D.晔入与帝议则日可伐出/与朝臣言则日不可。
(4)第③段画线句“果得其情”中“情”指的是_____。
(5)将第④段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以晔之明智权计,若居之以德义,行之以忠信,古之上贤,何以加诸!
(6)依据全文,简析刘晔的性格特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闽越王郢兴兵击南越边邑,南越王守天子约,不敢擅兴兵,使人上书告天子。于是天子多南越义,大为发兵,遣大行令王恢出豫章,大农令韩安国出会稽,击闽越。淮南王安上书谏曰:“陛下临天下,布德施惠,天下摄然,人其生,自以没身不见兵革。今闻有司举兵将诛越,臣安窃为陛下重之。

“越,方外之地,剪发文身之民也,不可以冠带之国法度理也。自三代之盛,胡、越不与受正朔,非强勿能服,威弗能制也;以为不居之地,不牧之民,不足以烦中国也。自汉初定以来七十二年,越人相攻击者不可胜数,然天子未尝举兵而入其地也。臣闻越非有城郭邑里也,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习于水斗,便于用舟,地深昧而多水险。中国之人不知其势阻而入其地,虽百不当其一。得其地,不可郡县也,攻之,不可取也。地图察其山川要塞,相去不过寸数,间独数百千里,险阻、林丛弗能尽著,视之若易,行之甚难。天下赖宗庙之灵,方内大宁,戴白之老不见兵革,民得夫妇相守,父子相保,陛下之德也。越人各为藩臣,贡酎(zhòu)之奉不输大内,一卒之奉不给上事,自相攻击,陛下发兵救之,是反以中国而劳蛮夷也!且越人愚戆轻薄,负约反复,其不用天子法度,非一日之积也。壹不奉诏,举兵诛,臣恐后兵革无时得息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十七卷》

故圣人制礼乐,而不制礼乐。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而令行为上。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夫夏、商之衰也,不变法而亡;三代之起也,不相袭而。故圣人法与时变,礼与俗化。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故变古未可非,而循俗未足多也。百川异源,而皆归海;百家殊业,而皆务于治。

节选自《淮南子·汜论训》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摄然,人其生 安:使……安定
B.攻之,不可取也 暴:残暴
C.政教有,而令行为上   经:常法
D.三代之起也,不相袭而 王:称王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今闻有司举兵将诛越   地图察其山川要塞
B.间独数百千里 陛下发兵救之
C.其不用天子法度 壹不奉诏,举兵诛
D.而不制礼乐   百川异源,而皆归
【小题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闽越王的进攻,南越王向汉武帝上书告急。汉武帝很赞赏南越王的忠义,准备发兵援救南越。
B.在淮南王看来,夏商周三代王朝认为越人的土地无法居住,越人野蛮无法统治,不值得烦劳中原王朝。
C.淮南王从地理环境和国家当前形势等角度规劝武帝不要出兵,否则战争就没有停止的时候。
D.选文二告诉我们,改变古法不对,因循守旧也不值得赞赏,法令制度要适合当时的情况。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小题5】淮南王劝阻武帝发兵的理由印证了选文二的哪一句话?为什么?请结合选文一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6】听了淮南王刘安的话后,你认为汉武帝该不该出兵?引用《论语》中的句子阐释你的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于孙将军。”遂与鲁肃俱诣孙权。

②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州遹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激,闻追豫州,轻骑一百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

……

③进,与操遇于赤壁。

④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益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萩枯柴,液油其中,裹以惟幕,上建旌旗,豫备走,系于其尾。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时乃得过。赢兵为人马所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节选自《资治通鉴》)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必上将军(____________)
(2)悉使兵负草填之(____________)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相同的一项。
(1)引江北(   )
A.余船以俱进 B.秦伯素服郊
C.列坐其   D.全国为上,破破国
(2)先书遗操(   )
A.余船次俱进 B.木欣欣向荣
C.臣险衅   D.伏惟圣朝孝治天下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海内大乱/零丁孤苦
B.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九岁不行
C.鼎足之形成矣/初一交战
D.北面而事之/至于成立
【小题4】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小题5】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写诸葛亮到东吴求救,却无一语涉及求救,言谈诙谐成趣,态度不卑不亢。
B.第③段略写孙刘联军的进军过程,交代了决战地点,为下文描写赤壁之战铺垫。
C.第④段描描写“操军吏士皆岀营立观,指言盖降”,反映了其骄傲情绪和麻痹心态。
D.选文写曹军向南挺进遇阻,与孙刘联军在赤壁交战,结果曹军失利,败于江北。
【小题6】从《秦晋殽之战》到《赤壁之战》,请你推断我国历史散文著作描写战争有什么特点,意图是什么,请举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