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红 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 ①此诗写于苏轼因“乌台诗案”受到政敌的迫害,元丰三年被贬黄州。此时,刚刚过去两年。②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石曼卿笔下的《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意思是把红梅看作桃花吧,不见桃树上应有的绿叶;把红梅看作杏花吧,它的枝子又是青的。
【小题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
A.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秋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颔联的“故作”是没有丝毫贬义的,它不是忸怩作态,而是在她的“冰容”之外的另一种性格,即是她的与人为乐,她的朴实。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E. 诗的尾联用自己敬仰前辈诗作,表明梅花高洁,古今同赞。
【小题2】诗人运用哪些艺术手法来勾画红梅的?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9-14 03:03: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姓张氏,讳方平,字安道。其先宋人也,后徙扬州。尧卿,生而端默寡言,有出世间意。公年十三,入应天府学。颖悟绝人。家贫无书,尝就人借三史,旬日辄归之,曰:“吾已得其详矣。”凡书皆一阅,终身不再读。属文未尝起草。宋绶、蔡齐见之曰:“天下奇材也。”

景祐元年中选,授校书郎,知昆山县。蒋堂为苏州,得公所著《刍荛论》五十篇,上之。迁著作佐郎,通判睦州。

公献《平戎十策》,大略以边城千里,我分而贼专,虽屯兵数十万,然贼至常以一击十,必败之道也。既败而图之,则老师费财,不可为已。宜及民力之完,屯重兵河东,示以形势。贼入寇,必自延、渭而兴州,巢穴之守必虚,我师自麟、府渡河,不十日可至。此所谓攻其所必救,形格势禁之道也。宰相吕夷简见之,谓宋绶曰:“君能为国得人矣。”然不果用其策。

公刚简自信,不恤毁誉,故小人思有以中之。自杭太夫人,服除,以旧职还朝。后官参知政事,历三朝,以太子太保致仕。其年十二月二日薨,享年八十五,有司议谥曰文定。

轼尝论次其文曰:“常恨孔北海、诸葛孔明二人之文,不见其全,公其庶几乎?公为布衣,则颀然已有公辅之望。自少出仕,至老而归,未尝以言徇物,以色假人。虽对人主,必同而后言,毁誉不动,得丧若一,真孔子所谓‘大臣以道事君’者。世远道散,虽志士仁人或少贬以求用。公独以迈往之气,行正大之言,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上不求合于人主故虽贵而不用用而不尽下不求合于士大夫故悦公者寡不悦公者众然至言天下伟人则必以公为首。

(选自《苏轼文集·张文定公墓志铭》,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不求合于人主故/虽贵而不用/用而不尽/下不求合于士大夫/故悦公者寡/不悦公者众/然至言天下伟人/则必以公为首
B.上不求合于人主/故虽贵而不用/用而不尽/下不求合于士大夫/故悦公者寡/不悦公者众/然至言天下伟人/则必以公为首
C.上不求合于人主/故虽贵而不用/用而不尽/下不求合于士大夫/故悦公者寡/不悦公者众/然至言天下/伟人则必以公为首
D.上不求合于人主故/虽贵而不用/用而不尽/下不求合于士大夫/故悦公者寡/不悦公者众/然至言天下/伟人则必以公为首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考:父亲,多指已经去世的父亲。与此相对,“妣”多指去世的母亲。
B.三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史”加上《左传》,称为“前四史”。
C.丁忧:遭逢丧事。多指朝廷官员在父母去世时,辞官归乡为父母守制。
D.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词指退休。
【小题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方平的祖先是宋人,后来迁徙到扬州。张方平十三岁时,进入应天府学习,聪颖过人。
B.张方平写出了《平戎十策》,书中认为我军分兵而守,敌军集中兵力,所以我军常常以寡击众,最终大败。
C.张方平在杭州遭遇母亲的丧事,服丧期满,以原来的官职返回朝廷。后以太子太保的身份
退休,死后谥号为文定。
D.苏轼认为,张方平的文章与孔融、诸葛亮两人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并为张方平感到遗憾。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刚简自信,不恤毁誉,故小人思有以中之。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3)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同类题5

阅读下列课文中的文言语句,回答问题:

《诸子喻山水》:

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
上下交朴,以道为舍。故长利积,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
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仲尼亟称于水

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秋水》:

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吾在天地之间,犹小木小石之在大山也。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前赤壁赋》: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何为其然也。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游褒禅山记》: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小题1】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心不地则物不必载B.明主不厌人
C.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D.舞幽壑之潜蛟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字用法与“始于其址”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声闻过情,君子B.以其善
C.孔子登东山而D.孤舟之嫠妇
【小题3】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C.以为莫己若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小题4】下列各句中“而”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下江陵,顺流东也B.固一世之雄也,今安在哉
C.不知何时止不盈D.尽吾志也不能至者
【小题5】下列各句中“以”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余与四人拥火
B.方存乎见少,又奚自多
C.上下交朴,道为舍
D.又悲夫古书之不存
【小题6】下列各句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犹小木小石在大山也
B.不知东方既白
C.野语有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D.又以悲夫古书不存
【小题7】下列各句中“于”字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名成前,德垂于后B.吾长见笑大方之家
C.唐浮图慧褒始舍其址D.况吾与子渔樵江渚之上
【小题8】指出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与例句“又奚以自多”相同的一项:(    )
A.以为莫己若B.客有吹洞箫者
C.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D.方存乎见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