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红 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 ①此诗写于苏轼因“乌台诗案”受到政敌的迫害,元丰三年被贬黄州。此时,刚刚过去两年。②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石曼卿笔下的《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意思是把红梅看作桃花吧,不见桃树上应有的绿叶;把红梅看作杏花吧,它的枝子又是青的。
【小题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
A.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秋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颔联的“故作”是没有丝毫贬义的,它不是忸怩作态,而是在她的“冰容”之外的另一种性格,即是她的与人为乐,她的朴实。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E. 诗的尾联用自己敬仰前辈诗作,表明梅花高洁,古今同赞。
【小题2】诗人运用哪些艺术手法来勾画红梅的?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9-14 03:03: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小题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苏子愀然 何为其然也
B.侣鱼虾而友麋鹿   耳得之而为声
C.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惟江上之清风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寄蜉蝣于天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壬戌:根据古代的干支纪年法,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两字相配,用以纪年。
B.既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叫朔。
C.美人: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典出《离骚》。
D.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著名的文学家:诗、词、散文都有很高造诣,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
【小题3】对这篇赋所表达的感情,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写在夜游赤壁,月夜泛舟,把酒诵诗,油然而生“遗世”“羽化”,飘飘欲仙的快乐情感。
B.作者写曹操横槊赋诗,慨叹自己谪贬黄州,抒发了对历史人物的无限同情。
C.主客对话,先悲后乐,既有哀怨消极,也有豁达乐观。
D.联想古人古事,借题发挥,抒发了内心的愤懑,表现了超然独立,不计得失的情怀。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庭芳
苏轼
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会仲览1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2,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注释:(1)仲览:指李仲览,即作者友人李翔。(2)坐见:空过了。再闰:阴历三年一闰,两闰为六年,作者自元丰二年贬黄州,元丰三年闰九月,六年闰六月,故云再闰。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去黄移汝:离开黄州,改任汝州。移是量移,指被贬谪远方的臣子,遇赦酌情移近安置,并非平反复官。
B.首句“归去来兮”,一字不易地搬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首句,仅仅表达了作者思归西蜀故里的强烈愿望。
C.社酒:原指春秋两次祭祀土地神用的酒,此泛指酒。这里表现黄州的父老乡亲与作者聚会宴饮,互相劝酒的场面,体现黄州的父老乡亲的淳朴热情以及与作者之间情谊的纯真。
D.下片中“秋风洛水”引用西晋张翰的典故,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起故乡吴郡的菰莱,莼羹、鲈鱼脍,便弃官而归,苏轼在此表示退隐还乡之志。
E. 本词措辞直白,在表情达意上注重细节刻画,使情感表达既直白又情真意切。
【小题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同类题5

(四)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氏山房藏书记 (宋)苏轼
①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材,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
②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①老聃为多书。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季札聃于上国3,然后得闻风、雅、颂。而楚独有左史倚相3,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面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世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④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
③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A)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凡九千余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④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注释)①柱下史:掌管王室藏书的官。老聃會任东周王室柱下史。②上国:中原地区的诸侯国,此指鲁国。③倚相∶春秋时楚国的史官。周代史官分左史、右史。④倍蓰(xi):超过数倍。蓰,本意为五倍,此处泛指。
【小题1】可填入第①②段末尾方框处的虚词是( )。
A.哉 耳B.矣 乎C.乎 也D.耳 矣
【小题2】下列对第③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中人捋李公择当年读书处取名为李氏山房。
B.李公择读书循流探源、含英咀华,获益良多。
C.李公择少年时代刻苦读书的事迹闻名于当世。
D.李公择将书卷藏于僧舍是为了供后来者阅读。
【小题3】下列对文章运用材料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象犀珠玉与金石草木等各有利弊突出书的功能价值。
B.以老聃、韩宣子、季札等事例说明古人能够博览群书。
C.以作者听闻老儒先生手抄勤读来批评近岁市人不读书。
D.第②段详写先秦圣贤,而同时代学风因众所周知略写
【小题4】从文章结构方面分析第①②段的作用。
【小题5】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