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小题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写山峦众多,随着诗人行踪的变化而忽高忽低。“千山高复低”既暗示了鲁山之高,又间接表现了诗人山行的愉悦之情。
B.诗人在山中行走,所见的山峰也不断变换美好的形态。“好峰随处改”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有异曲同工之妙。
C.“径”而曰“幽”,“行”而曰“独”,正合了诗人的“野情”。着一“迷”字,表达了诗人因陶醉于山野景色而流连忘返的情形。
D.颈联一“霜”一“空”表现了深秋鲁山的空旷清幽,为尾联抒写诗人的思乡之情作铺垫。“云外一声鸡”暗示家乡之远,形象含蓄。
E. 诗运用丰富的意象,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斑斓多姿的山景图,表现了诗人爱好山野景色的情趣,歌颂了祖国山河的秀美。
【小题2】这首诗围绕“行”字叙事、写景、抒情。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9-21 03:43: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游玉华山记

(宋)张缗

由宜君县西南行四十里,有夹道而来者,玉华也。其南曰野火谷,有石常燃①,望之如爨烟,而莫知其所自也。野火之西曰凤凰谷,则唐置宫之故地也。今其尺只瓦无有存者,过而览之,但见野田荒草而榛荆也。其西曰珊瑚谷,盖有别殿在焉。珊瑚之北曰兰芝谷,昔太宗诏沙门玄奘者译经于此。其始曰肃成殿,后废而为寺云。中有石岩崖崭然有成。下有凿室,可容数十人,有泉悬焉,势若飞雨。有松十八,环其侧,皆生石上,高可十寻,端如植笔。其西南有崖曰驻銮,其始入也,双壁屹然,如削石而成。既至其处,若视瓮。侧有泉飞而下,如悬布,如喷珠,其名曰水帘。稍北,有崖与泉,亦若是而差小焉。

治平三年夏五月丁巳,余与六人者来游。乃相与坐石荫松,听泉而饮之。已而,览故宫以徘徊,问遗事于田老,方嚣然不欲归,而余六人者,或有官守,或有事牵,其势不可久留,既宿而遂去。然而,相视有不足之色。余为之言曰:夫山林泉石之乐奇伟之游常在乎穷僻之处而去人迹甚远故必为野僧方士与夫幽潜之人所据而有也。然幽潜之人知好之而力不足以营之,惟佛老之说可以动人,故其徒常有独力,而亭广厦、眺览之娱,莫不为其所先也。

夫以唐有天下之盛,穷天下之富,建宫于此,随而废没。而杜甫乃其时人,过之且有悲伤之感,至或于歌诗。独寺僧之徒,更相传而不息,迄于今而尚存,则虽天下之力,亦有屈于此欤?以太宗之贤,致政之美,宜其久而弥传也。今问诸遗老,无所称道。而彼玄奘者,特一浮屠耳;然说者至为荒怪难知之语,以增大其事。岂人之情常乐于放僻,而易忘于中正哉?岂物之盛衰废兴亦各有时,而此特其盛时也欤?斯可为之叹息也。若夫太宗之贤、天下之力,犹不能长有此也,则吾曹可以一寓目而足矣,又何必以不久为恨哉。然荒崖谷之崎危,废宫颓址之萧条,虽累岁月,末尝有一二人游焉,而余与六人者同时而来,亦可谓之盛哉!

(注)①然:“燃”的古字。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山林泉石之乐/奇伟之游常在乎穷僻之处/而去人迹甚远/故必为野僧方士与夫幽潜之人所据而有也
B.山林泉石之乐/奇伟之游/常在乎穷僻之处/而去人迹甚远/故必为野僧方士与夫幽潜之人/所据而有也
C.山林泉石之乐/奇伟之游/常在乎穷僻之处/而去人迹甚远/故必为野僧方士与夫幽潜之人所据而有也
D.山林泉石之乐/奇伟之游常在乎穷僻之处/而去人迹甚远/故必为野僧方士与夫幽潜之人/所据而有也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其尺只瓦无有存者 垣:墙壁
B.而亭广厦 危:高耸
C.至或于歌诗 形:形状
D.然荒崖谷之崎危 穷:幽邃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游记既写到了野火谷、珊瑚谷、兰芝谷等自然景观,又介绍了唐故宫等人文景观,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玉华山的喜爱。
B.作者和六人结伴同游,既游览前代的宫殿,又向当地老人询问这里的许多旧事,但因各种缘故都不能久留此处,深以为憾事。
C.作者听到当地人多在谈论玄奘逸事,却没有听到什么称赞唐太宗的话,于是感慨人们喜欢说放诞无稽之事,而易忘中正之道。
D.整篇文章语言平实,层次清楚,条理明晰。文章在表达方式上将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是议论的基础,议论是记叙的升华。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有官守,或以事牵,其势不可久留,既宿而遂去。
(2)以太宗之贤,致治之美,宜其愈久而弥传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外舅郭大夫①

(宋)陈师道

巴蜀通归使,妻孥且旧居。

深知报消息,不忍问何如。

身健何妨远,情亲未肯疏。

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

(注)①元丰七年五月,陈师道的岳父郭慨赴蜀任职,陈因家贫,无力赡养家室,所以妻子和三子女都随郭赴蜀。陈则留长安。此诗是分别后作。外舅:古代媳妇称公婆为“舅姑”,女婿称呼岳父为“外舅”。岳父。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句说从演员的四川,回来一个带信的使者。一个“通”字,把“巴蜀”和“归使”串联起来,说明获知“巴蜀”之地妻子儿女消息的艰难。
B.“妻孥且旧居”一句写妻子儿女仍在外家居住,这即使信使带来的消息,又是作者内心独白。
C.颔联中“深知”与“不忍”写作者明知道信使是报消息的,但又不忍心问,将作者想知道家人的消息但又害怕是坏消息的矛盾心理体现得淋漓尽致。
D.颈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距离遥远不算什么,亲情不会因此而生疏,关键是家人的身体要健康,这既是作者对妻儿的安慰,也是自我慰藉。
E.本诗含蓄委婉,慷慨悲壮,情真意切。首联情绪平静,颔联沉抑,颈联欢快,尾联感慨深沉,起伏跌宕,尽显真情之妙。
【小题2】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