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狄仁杰以资授汴州判佐,工部尚书阎立本黜陟河南,仁杰为吏人诬告,立本惊谢曰:“仲尼云:‘观过,斯知仁矣。’足下可谓海曲明珠,东南遗宝。”特荐为并州法曹。其亲在河阳别业,仁杰赴任,于并州登太行,南望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所居,近此云下。”悲泣伫立,久之,候云移乃行。
权善才,高宗朝为将军,中郎将范怀义宿卫昭陵,有飞骑犯法,善才绳之。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言善才等伐陵柏,大不敬。高宗悲泣不自胜,命杀之。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高宗大怒,命促刑。仁杰曰:“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奈何以数株小柏而杀大臣,请不奉诏。”高宗涕泣曰:“善才斫我父陵上柏,我为子不孝,以至是。知卿好法官,善才等终须死。”仁杰固谏,侍中张文瓘(guàn)以笏挥令出,仁杰乃引张释之高庙、辛毗牵裾之例,曰:“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难,臣以为不难。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不难。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陛下不纳臣言,臣瞑目之后,羞见释之、辛毗于地下。”高宗曰:“善才情不可容,法虽不死,朕之恨深矣。须法外杀之。”仁杰曰:“陛下作法,悬诸象魏徒流及死,具有等差。岂有罪非极刑,特令赐死?法既无恒,万方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今日为始。”高宗意乃解,曰:“卿能守法,朕有法官。”命编入史。又曰:“仁杰为善才正朕,岂不能为朕正天下耶?”授侍御史。
后因谏事,高宗笑曰:“卿得权善才便也。”时左司郎中王本立恃宠用事,朝廷惧之,仁杰按之,请付法。高宗特原之,仁杰奏曰:“虽国之英秀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不欲推问请曲赦之弃臣于无人之境以为忠贞将来之戒。”高宗乃许之。由是朝廷肃然。
(注)①飞骑:唐代皇帝的侍卫军士。②张释之:西汉人,以善谏闻名。辛毗(pí):三国魏人,以力谏闻名。③象魏:古代天子、诸侯宫门外的一对高建筑,也叫“阙”或“观”,为悬示教令的地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虽国之英秀/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不欲推问/请曲赦之/弃臣于无人之境/以为忠贞将来之戒
B.虽国之英秀/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不欲/推问请曲赦之/弃臣于无人之境/以为忠贞将来之戒
C.虽国之英秀/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不欲推问/请曲赦之/弃臣于无人之境/以为忠贞将来之戒
D.虽国之英秀/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不欲/推问请曲赦之/弃臣于无人之境/以为忠贞将来之戒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其中“黜”指对官员的晋升或进用,“陟”指对官吏的降职或罢免。
B.“陛下”原来指的是帝王宫殿的台阶之下,后来引申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逆龙鳞”比喻犯人主或强权之怒。传说龙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触之者则必杀人。后人用“龙鳞”指皇帝或其威严。
D.“徒流”是古代刑法。“徒”是剥夺罪犯一定期限的自由并强制其服劳役,“流”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罚。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狄仁杰凭着资历、声望被授予汴州判佐之职,却被吏人诬告,当时工部尚书阎立本为河南道黜陟使,得悉他的冤情后连忙向他道歉,并推荐他为并州法曹。
B.将军权善才查办了犯法的飞骑兵,得罪了飞骑兵,飞骑兵为了报复,到唐高宗面前捏造权善才的罪行,诬告其砍伐昭陵的柏树。唐高宗听了悲伤得痛哭流涕。
C.狄仁杰坚持为权善才进谏,在侍中张文瓘挥动笏板命令其出去时,狄仁杰援引古例强行劝谏,称赞高宗有如尧舜,最终说服了高宗,挽救了权善才的生命。
D.第二、三两段关于狄仁杰执法的故事,刻画人物以语言描写为主,通过典型事件和生动的人物对话,充分表现了狄仁杰高超的辩才和执法如山的可贵精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以及从课文中选取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法既无恒,万方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今日为始。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05 10:16: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薛嵩传
薛嵩,绛州万泉人。祖仁贵,高宗朝名将,封平阳郡公。父楚玉,为范阳、平卢节度使。嵩少以门荫,落拓不事家产,有膂力,善骑射,不知书。自天下兵起,委质逆徒。广德元年,东都平,时皇太子为天下兵马元帅,遣仆固怀恩东收河朔。嵩贼守相州,闻贼朝义兵溃,王师至,嵩惶惑迎拜怀恩马前,怀恩释之,令守旧职,时怀恩二心已萌。怀恩平河朔旋,乃奏嵩及田承嗣、张忠志、李怀仙分理河北道;诏遂以嵩为相州刺史,充相、卫、洺、邢等州节度观察使,承嗣镇魏州,忠志镇恒州,怀仙镇幽州,各据数州之地。时多事之后,姑欲安人,遂以重寄委嵩。嵩感恩奉职,数年间,管内粗理,累迁检校右仆射。大历八年正月卒。
嵩子平,年十二。嵩卒,军吏欲用河北故事,胁平知留后务,平伪许之,让于叔父崿,一夕以丧归。及免丧,累授右卫将军,在南衙凡三十年。宰相杜黄裳深器之,荐为汝州刺史、兼御史中丞,理有能名。元和七年,淮西用兵,自左龙武大将军授兼御史大夫、滑州刺史、郑滑节度观察等使,累有战功。滑州城西距黄河二里,每岁常为水患。平询访得古河道,接卫州黎阳县界。平率魏博节度使田弘正同上闻,开古河南北长十四里,决旧河分水势,滑人遂无水患。居镇六年,入为左金吾大将军。未几,复为郑滑节度观察使。
长庆元年,幽镇叛,杜叔良统横海全军讨伐不胜,王庭凑围牛元翼于深州。棣州为贼窘,朝廷乃委平以偏师援棣州,平即遣将李叔佐以兵五百救之。居数月,刺史王稷馈给稍薄,兵士怨怒,叔佐不能戢,宵溃而归。仍推突将马狼儿为帅,行及青城镇,劫镇将李自劝,并其众;次至博昌镇,复劫其镇兵,共得七千馀人,径逼青州城。城中兵士不敌,平悉府库并家财募二千精卒,逆击之,仍先以骑兵掩其家属辎重,贼众惶惑反顾,因大败。狼儿与其同恶十数辈脱身窜匿,馀党降,稍后者斩于鞠场。明日,狼儿亦就擒戮,胁从者放归田里。诏加右仆射,进封魏国公,由是远近畏伏平之威略。
在镇六周岁,兵甲完利,井赋均一。至是入觐,百姓遮道乞留,数日乃得出。在河中凡六年,召拜太子太保。明年,上疏乞老,以司徒致仕,居一年卒,册赠太傅。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七十四》,有删改)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嵩贼守相州  秦王赵王击缶
B.嵩惶惑迎拜怀恩马前   激义而死焉者也
C.决旧河分水势 若舍郑为东道主
D.棣州为贼窘  诸侯之大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魏知古,深州陆泽人。方直有雅才,擢进士第。以著作郎修国史,累迁卫尉少卿,检校相王府司马。神龙初,为吏部侍郎,以母丧解。服除,为晋州刺史。睿宗立,以故属拜黄门侍郎,兼修国史。
会造金仙、玉真观,虽盛夏,工程严促,知古谏曰:“臣闻‘古之君人,必时视人之所勤,人勤于食则百事废’,故曰‘不作无益害有益’。又曰‘罔咈百姓以从己之欲’。此皆兴化立治、为政养人之本也。今为公主造观,将以树功祈福,而地皆百姓所宅,卒然迫逼,令其转徙,扶老携幼,剔瓦,呼嗟道路。乖人事,违天时,起无用之作,崇不急之务,群心震摇,众口藉藉。陛下为人父母,欲何以安之?愿下明诏,顺人欲,除功役,收之桑榆,其失不远。”不纳。复谏曰:“自陛下戡翦凶逆,保定大器,苍生颙颙以谓朝有新政。今风教颓替日益甚,府藏空屈,吏员浸增,诸司试补、员外、检校官已赢二千,太府之帛为殚,太仓之米不支。臣前请停金仙、玉真,讫亦未止。今前水后旱,五谷不立,繇兹向春,必甚饥馑,陛下欲何方以赈之?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帝嘉其直,以左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
先天元年,为侍中。从猎渭川,献诗以讽,手制褒答,并赐物五十段。明年,封梁国公。窦怀贞等诡谋乱国,知古密发其奸,怀贞诛,赐封二百户,物五百段。玄宗恨前赏薄,手敕更加百户,旌其著节。是冬,诏知东都吏部选事,以称职闻,优诏赐衣一副。自是恩意尤渥,由黄门监改紫微令。与姚崇不协,除工部尚书,罢政事。开元三年卒,年六十九。宋璟闻而叹曰:“叔向古遗直,子产古遗爱,兼之者其魏公乎!”赠幽州都督曰忠。
(节选自《新唐书魏知古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
B.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
C.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
D.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第”是科举考试录取考选进士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进士”是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服除”是古代丧礼仪式之一,即除去丧礼之服。亲族中,按五服制度,各人所服及服期不同,除服时间亦先后不一。
C.“赠幽州都督”中的“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赐死者以官爵或荣誉称号,也可称“追赠”。
D.“谥号”是古代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平民等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知古才能卓著,仕途顺利。他曾先后以著作郎和黄门侍郎的身份编修国史;考中进士后多次升迁,历任卫尉少卿、检校相王府司马、吏部侍郎等职。
B.魏知古为人耿直,敢于进谏。他针对给公主造道观而劳民伤财一事两次进谏;随从皇帝在渭川打猎时,献诗婉言规劝,但也称颂了皇帝的政绩。
C.魏知古忠于朝廷,敢于揭发。魏知古得知窦怀贞等将阴谋乱国,就秘密地揭发了他们的阴谋,终使窦怀贞被杀,他被赐封二百户,物五百段。
D.魏知古深受赏识,屡受封赏。他先因皇上赞赏他耿直而担任左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后在担任侍中期间,多次受到封地、财物的赏赐。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乖人事,违天时,起无用之作,崇不急之务,群心震摇,众口藉藉。
(2)玄宗恨前赏薄,手敕更加百户,旌其著节。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崔郾传
崔郾,字广略,姿仪伟秀,人望而慕之,然不可狎也。中进士第,补集贤校书郎,累迁吏部员外郎,下不敢欺。每拟吏,亲挟格,褒黜必当,寒远无留才。三迁谏议大夫。
穆宗立,荒于游畋,内酣荡,昕曙不能朝。郾进曰:“十一圣之功德,四海之大,万国之众,其治其乱,系于陛下。自山以东百城,地千里,昨日得之,今日失之。西望戎垒,距宗庙十舍,百姓憔悴,畜积无有。愿陛下亲政事以幸天下。”帝动容慰谢,迁给事中。
敬宗嗣位,拜翰林侍讲学士,旋进中书舍人,谢曰:“陛下使臣侍讲,历半岁,不一问经义。臣无功,不足副厚恩。”帝惭曰:“朕少间当请益。”高釴适在旁,因言:“陛下乐善而无所咨询,天下之人不知有向儒意。”帝重咎谢,咸赐锦、币。郾与高重类《六经》要言为十篇,上之,以便观省。迁礼部侍郎,出为虢州观察使。先是,上供财乏,则夺吏奉助输,岁率八十万。郾曰:“吏不能赡私,安暇恤民?”即以府常费代之。又诏赋粟输太仓者,岁数万石,民困于输,则又辇而致之河。郾乃旁流为大敖受粟,窦而注诸艚。民悦,忘输之劳。改鄂、岳等州观察使。自蔡人叛,鄂、岳常苦兵,江湖盗贼显行。郾修治铠仗,造蒙冲,驶追穷蹑,上下千里,岁中悉捕平。又观察浙西,迁检校礼部尚书,卒于官。赠吏部尚书,谥曰德。
郾不藏赀,有辄周给亲旧,为治其昏丧。居家怡然,不训子弟,子弟自化。室处庳漏,无步庑,至霖淖,则客盖而屐以就外位。治虢以宽,经月不笞一人。及莅鄂,则严法峻诛,一不贷。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闻者服焉。
注:①十一圣:穆宗之前的十一个皇帝。②敖:通“廒”,储存粮食的仓库。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
B.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
C.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
D.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如退避三舍;军队住一宿也叫舍。
C.《六经》,指《诗经》《尚书》《礼记》《论语》《周易》和《春秋》六部经书。
D.礼部,古代的官署,隋唐起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学校等事宜。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郾居室简陋,关心亲朋故友。他的房屋低湿漏雨,廊屋的宽度不足一步,到了下雨天,客人们只能打着伞穿着木屐站在屋外;他不积蓄钱财,经常周济亲朋好友,供他们办理婚丧大事。
B.崔郾为人耿直,善于劝谏皇帝。他从祖上基业、国家安危和百姓生计的角度直谏穆宗勤于朝政,后委婉劝谏敬宗习读儒家经典,他的建议都被采纳。
C.崔郾推行善政,体恤百姓疾苦。他在虢州修建粮仓和运粮通道,免去了百姓长途运粮之苦;在鄂州、岳州整治军务,消除了老百姓所受的盗匪之患。
D.崔郾忠于职守,严格要求官员。他在吏部任职时,每次选拔官吏,都亲自把握考查标准,注重选拔人才;在虢州为官时,对下属官吏不赡养父母、不体恤百姓的行为给予了严厉批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使臣侍讲,历半岁,不一问经义。臣无功,不足副厚恩。
(2)治虢以宽,经月不笞一人。及莅鄂,则严法峻诛,一不贷。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论次《平台秘略》。书成,王爱重之。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斥出府。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畤,繇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址令。勃往省,度海溺水,痵而卒,年二十七。
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沆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选自《新唐书·王勃传》
(乙)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选自《滕王阁序》
【小题1】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B.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C.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D.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腹稿,指内心酝酿成熟以供表达的诗文构想。“腹稿”的典故,源出自王勃写作的故事。后来,人们就把预先想好而没有写出来的文稿称为“腹稿”。
B.冠,帽子,指代成年。古时人20岁左右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后世泛指二十左右年纪的男子或女子。
C.簪笏:冠簪和手板。古代笏以书事,笏笔以备书。臣僚奏事。执笏簪笔即谓簪笏。比喻官员或官职。
D.《汉书》,又称《前汉书》,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唐朝颜师古释注。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小题3】对上述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高宗麟德初年,官员刘祥道奉旨巡行关内,王勃给刘祥道写了一封信,毛遂自荐,刘祥道读了信以后,就上表朝廷,推荐王勃这个年轻的人才。
B.当时,皇子们之间经常玩斗鸡游戏,王勃替沛王写了一篇声讨英王鸡的檄文,高宗皇帝听说以后,非常生气,说这么下去势必会挑起皇子之间的矛盾,就把王勃作为替罪羊,轰出了王府。
C.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了罪,跑到王勃家里藏起来,王勃缺乏处世经验,就收留下来。过了些日子,又怕事情暴露受到牵连,情急之下,王勃就下手杀了这个官奴。
D.《新唐书·王勃传》所记载的“勃往省,度海溺水,痵而卒”指的就是《滕王阁序里》说的”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这句话的意思,“喜托龙门”表明王勃会坠海而死。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语句
(1)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
(2)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高崇文,字崇文。其先自渤海徙幽州,七世不异居。开元中,再表其闾。崇文性朴重寡言,少籍平卢军。贞元中,从韩全义镇长武城,治军有声。累官金吾将军。吐蕃三万寇宁州,崇文率兵三千往救,战佛堂原,大破之,封渤海郡王。
刘辟反,宰相杜黄裳荐其才。时显功宿将,人人自谓当选,及诏出,皆大惊。始,崇文选兵五千,常若寇至。至是,卯漏受命,辰已出师,器良械完,无一不具。过兴元,士有折逆旅匕箸者,即斩以徇。乃西自阆中出,却剑门兵,解梓潼之围,贼将邢泚退守梓州。诏拜崇文东川节度使。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明日,战万胜堆,凡八战皆捷,贼心始摇。大将阿跌光颜与崇文约,后期,惧罪,请深入自赎,乃军鹿头西,断贼粮道。贼大震,其将李文悦以兵三千自归,仇良辅举鹿头城二万众降。遂趣成都,余兵皆面缚送款。辟走,追禽之,槛送京师。
入成都也,师屯大达,市井不移,珍货如山,无秋毫之犯。邢泚已降而贰,斩于军。衣冠胁污者诣牙请命,崇文为条上全活之。诏令刻石记功于鹿头山
崇文不通书,厌案牍谘判以为繁,且蜀优富无所事,请扞边自力,乃诏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邠宁庆节度使,为京西诸军都统。崇文恃功而侈,举蜀帑藏百工之巧者皆自随,又不晓朝廷仪,惮于觐谒,有诏听便道之屯。居邠三年,戎备整修。卒,年六十四,赠司徒,谥曰威武。
(节选自《新唐书·高崇文传》。有删改)
(注释)逆旅:旅馆,客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
B.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
C.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
D.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元,属于古时皇帝的年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B.卯、辰,属于十二地支。地支和天干(甲、乙、丙、丁……)组合在一起可以用来纪年,而且天干又可以单独用来表示一天的时间。
C.觐谒,即入觐,是古代政治礼节,专指地方官员入朝朝见帝王。
D.中书,为中国古代文官官职名,清代沿明制,于内阁置中书若干人。在清朝之位阶约为从七品,中书职能通常为辅佐主官,为基层官员编制之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崇文能征善战,屡受封赏,他率三千军马大破吐蕃侵略者,被封渤海郡王。
B.高崇文爱护百姓,率军进入成都时,让军队驻扎在大路上,对财务秋毫无犯。
C.高崇文明辨是非,穿戴很破烂的穷苦的叛乱者到衙门请求保全性命,高崇文为他们分条上奏,使他们都保住了性命。
D.高崇文恃功而侈,把蜀地国库中的奇珍异宝和机巧工匠都擅自带走,又不懂朝廷的礼仪制度,不敢入朝觐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的。
(1)过兴元,士有折逆旅匕箸者,即斩以徇。
(2)贼大震,其将李文悦以兵三千自归,仇良辅举鹿头城二万众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