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东轩记
苏辙(宋)
①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滥。既至,盐酒税治舍,水患尤甚。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厅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
②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心其害于学故也。
③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 !
④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
(有删改)
【小题1】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①段画线句。
【小题2】对第②段举颜回一例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达对颜回安于困顿、清贫自守行为的困惑。
B.揭示做官忙碌奔波的处境会妨害学道的道理。
C.对比作者疲累的现状,强调精神之乐的可贵。
D.表达对颜回自以为乐的生活态度的难以苟同。
【小题3】简析第③段“嗟夫”一词在构思上的作用。
【小题4】简析第③段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沉湎于物质的享乐,会堵塞住士人追求大道的进程。
B.求道者认为天地的大小和个体的死生是最重要的事。
C.臻于求道之境,可以无视境遇困窘而内心超然旷达。
D.官场奔波疲乏,让作者放低心态完全是不可能的事。
【小题5】结合全文,分析第④段画线句丰富的情感内涵。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13 02:46: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如建承露之茎;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庭,有不可犯之色。堂始为军六曹吏所居,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莫知贵也。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夫物之生,未有不直者也。不幸而风雨挠之,岩石轧之,然后委曲随物,不能自保。虽竹箭之良,松柏之坚,皆不免于此。惟杉能遂其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冰雪,而死能利栋宇者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求之于人,盖所谓不待文王而兴①者耶?

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称,不为皦察之政,而行不失于直。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诗》曰:“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堂成,君以客饮于堂上。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封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而人是依乎!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歌阕而罢。

元丰八年正月十四日,眉山苏辙记。

注:①“不待文王而兴”语出《孟子·尽心(上)》,“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
A直如引绳,高三     寻:
B惟杉能其性,不扶而直 遂: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堂始军六曹吏所居 秦则无礼,何施之
B.求之人  庚辰,将殡曲沃
C.以直过之 左右免胄
D.作堂而“直节”命焉。 释左骖,公命赠孟明
【小题3】根据文意填空:
文章既写景叙事,又记人明志,叙事描写自然贴切,情与心思俱入佳处。巨杉的“____________”(原文词语)之性即是本文核心所在,作者对此作了由衷的赞美。巨杉之性即________________之士的品格。表面状物,实则写人,赞赏徐望圣的品行节操。最后,作者写客醉而歌,畅抒胸怀,实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把文中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
(2)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小题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
【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词。
(1)玉之言有讽焉 (2)将何往而非
(3)而余兄子瞻之曰“快哉” (4)睹其为快也哉
【小题3】下列句子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
A.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
B.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C.快哉,此风!
D.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
【小题4】翻译: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东 轩 记

苏辙

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滥,登北岸,刺史府门。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①,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部使者府居。郡怜其无归也,许之。岁十二月,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则复出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每旦莫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②,尚可自养,而不害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生死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③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若夫孔子周行天下,高为鲁司寇,下为乘田委吏,惟其所遇,无所不可。彼盖达者之事,而非学者之所望也。

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休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     

注①漘:(chún)江边。②抱关击柝:守关击梆。这里指出任守门打更的小吏。③睎:仰慕。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刺史府门  败:冲毁
B. 部使者府以居 假:借用
C. 旦则复出职 营:谋生
D. 其华而收其实 落:抛弃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克支其欹斜  设九宾于廷,臣敢上璧。
B. 易穷饿不怨  潦水尽寒潭清
C. 假部使者府居 斧斤时入山林
D. 而不害学    见笑大方之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记叙开辟“东轩”,坐市区,公务繁忙的全天生活,简明地交代了作者去筠州的原因和“哑然自笑”的无奈心情。
B. 第二段,从东轩的简陋日子联想到颜回苦学生活;借颜回“箪食瓢饮”之乐,追求一种“安贫乐道”精神,抒发其政治失意后而又急于排遣的旷达心情。
C. 第三段,由颜回的安贫乐道,联想到将来“归伏田里”,抒发了他“分享颜氏之乐”的超然情怀。
D. 第四段,交代作记时间,目的是为了增强了“记”的真实感。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
(2)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
【小题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休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孟德传

苏辙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出其妻,以其子与人,而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十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公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注释)①:通“痢”,泄泻。②懑:胸闷。③弭耳:贴耳,顺服的样子。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⑴德其妻,以其子与人(_______) ⑵吾不复矣 (_______)
⑶张公安道知秦州(_______) ⑷德道本末 (_______)
【小题2】下列各句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凡猛兽能识人气/有道者B.故弱者侮/不自而物见之矣
C.其子与人/德不顾死D.未尝动/候者所执
【小题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
⑵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小题4】孟德对山林的喜好到了痴迷的地步,文中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__。
【小题5】苏轼在《书孟德传后》一文中说道:“使人之不惧,皆如婴儿、醉人与其未及知之时,则虎畏之,无足怪者。”结合这句话的内容,谈谈你对《孟德传》中所阐述的人生哲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