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醉翁操
苏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
[注]①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②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③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④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
B.“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
C.“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
D.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人间。
【小题2】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
A.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李颀《听安万善吹蹙篥歌》)
B.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刘长卿《听笛声留别郑协律》)
C.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迸残声。(韦庄《听赵秀才弹琴》)
D.寒敲白玉声偏婉,暖逼黄莺语自娇。(王仁裕《荆南席上咏胡琴妓》)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12-16 02:16: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满庭芳
苏轼
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慥①来过余,因为赋此。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②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摐摐③,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④。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
【注】①陈慥:字季常,眉州人。东坡至黄州,季常数从之游。②司州:唐代武德初以黄陂置南司州;王长官时住黄陂。③摐摐:拟声词。④釭:灯。
【小题1】对词作表现的情感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友人的赞颂之情。“苍桧”之比,松竹云溪,赞颂友人不慕荣利、风骨凛然,志趣高雅。
B.相聚的欢愉之情。相见恨晚的友人相会,要“一饮空缸”,酒逢知己千杯少,豪爽奔放。
C.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主客相见恨晚而船鼓催发,表现了相互留恋、不忍离别的怅然之情。
D.对友人的埋怨之情。词人听说友人所在地宁静闲适,但从不邀请词人,表现内心的埋怨。
【小题2】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上阕开篇三句语出不凡,既包含着诗人岁月流逝、傲视天下的感慨,又将王长官其人与长江共论,有赞
B.“古县”表明历史悠久,“云溪’’“竹坞’’“松窗”凸显环境之幽,“江南岸”三句则写与王长官黄州会面的因由。
C.下阕转入景语,描写雨过风起、烟云迷离的景象,借景邀王先生喝酒,侧面表现了王先生高雅的志趣。
D.“居士先生老矣’’是劝酒之辞,意思是王先生虽然老矣,但相见如梦,还是要把酒言欢,珍惜相逢,一醉方休。
E. “逢逢”是象声词,形容鼓声,此处写分手在即,“行人未起”而鼓声催发,表现了相聚的愉悦和二人的相得。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问题。

①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②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小题1】写出下列加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幽壑之潜蛟 
②正襟危坐
江陵
④举匏樽以相
【小题2】下列句中加线词语不同类的一项是()
A.倚歌而和
B.此非曹孟德诗乎
C.固一世雄也
D.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1)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小题4】从情感的角度看,第①段写___,第②段写____。
【小题5】选文部分在语言方面有何特点?

同类题5

(2017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秦废封建
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 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而学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与焉。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故吾取其说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自书契(1)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者乎?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者,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
(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
注释:(1)书契:指有文字记载。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后属疏远 属:亲属
B.诸侯更相诛伐    更:交替
C.子房亦与焉 与:参与
D.不能易也 易:交换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以有侯王   争必以利
B.三代之兴   知诸侯之不可复
C.而学士大夫多非之   而诸子之论废矣
D.袭封而争位者 君臣父子相贼虐者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请立诸子
请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
B.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
诸皇子和功臣们皆封侯并用国家的赋税重赏他们
C.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
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封侯的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
D.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时非圣人之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
②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
【小题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题“秦废封建”意指秦王朝建立后废除了三代以来分封诸侯的国家制度。
B.始皇不急于说出己见,而让群臣议论丞相的谏言,群臣多赞成丞相的意见。
C.廷尉李斯深谙时移世变,以史为鉴,力排众议,反对恢复分封诸侯的制度。
D.苏东坡学养深厚,纵论古今,鞭辟入里,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
【小题6】第三段末句“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这是作者借柳宗元的话做出的判断。请用自己的话具体说明作者做出这个判断的直接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