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游褒禅山记》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小题1】对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余与四人火以入  拥:拿着
B.火尚足以也 明:明亮
C.后世之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弄错
D.而在为有悔 己:自己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独为文犹可识 ②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③以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④问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小题3】下列叙述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人要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首先必须有志向,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B.“力不足”或“无物以相之”,要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同样是困难的。
C.“有志矣”,而且“力足以至”,却“不能至”,这对于自己来说,是会感到“有悔”的。
D.“力”和“物”有时难以强求,因此,只要“尽吾志”,即使“不能至”,也“可以无悔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16 11:32: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①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②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③于是予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④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⑤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其出,则或其欲出者   咎:责怪
B.而不得夫游之乐也 极:尽情享受
C.而无物以之     相:帮助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者   名:留有名声,出名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其华山之阳名之也   彼能是,而我不能是
B.不出,火尽   其意不在书
C.险远,则至者少 轻约,故人乐为善
D.而余亦悔随之 尔无忘乃父之志
【小题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2)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原毁》)
(3)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祭十二郎文》)
(4)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 (《进学解》)
【小题4】根据文章第③段,概括作者认为“于险远”得“非常之观”需具备的条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王逢原书
王安石
某顿首逢原足下:比得足下于客食中,窘窘相造谢,不能取一日之闲,以与足下极所欲语者,而舟即东矣。
间阅足下之诗,窃有疑焉,不敢不以告。足下诗有叹苍生泪垂之说。夫君子之于学也,固有志于天下矣。然先吾身而后吾人,吾身治矣,而人之治不治,系吾得志与否耳。身犹属于命,天下之治,其可以不属于命乎?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又曰:“道之将行也欤,命也;道之将废也欤,命也。”孔子之说如此,而或以为君子之学,汲汲①以忧世者,惑也!惑于此而进退之行不得于孔子者有之矣,故有孔不暇暖席之说。
吾独以圣人之心,未始有忧。有难予者曰:“然则圣人忘天下矣?”曰:“是不忘天下也!”《否》之象曰:“君子以俭德避难,不可荣以禄。”不可荣以禄者,知命也。吾虽不忘天下,而命不可必合,忧之其能合乎?《易》曰“遁世无闷”“乐天知命”是也。《诗》三百,如《柏舟》《北门》之类,有忧也。然仕于其时,而不得其志,不得以不忧也。仕不在于天下国家,与夫不仕者,未始有忧,《君子阳阳》《考槃》之类是也。借有忧者,不能夺圣人不忧之说。
孟子曰:“伊尹视天下匹夫匹妇有不被其泽者,若己推而纳之沟中。”可谓忧天下也。然汤聘之,犹嚣嚣然曰:“我处畎田之间,以乐尧、舜之道。岂如彼所谓忧天下者,仆仆自枉而幸售其道哉?”又论禹、稷、颜回同道。曰:“乡邻有斗者,被发缨冠而救之,则惑也。”今穷于下,而曰“我忧天下”,至于恸哭者,无乃近救乡邻之事乎?孔子所以极其说于知命不忧者,欲人知治乱有命,而进不可以苟,则先王之道得伸也。世有能谕知命之说,而不能重进退者有矣,由知及之,仁不能守之也。
始得足下文,特爱足下之才耳。既而见足下衣刓屦缺;坐而语,未尝及己之穷;退而询,足下终岁食不荤,不以丝忽妄售于人。世之自立如足下者有几?吾以谓知及之,仁又能守之,故以某之所学报足下。
(选自《王安石文集》,有改动)
注:①汲汲:形容急切的样子。
②遁世无闷:指逃避世俗而心无烦恼。
③嚣嚣:自得而没有什么欲求的样子。
④衣刓屦缺:衣服鞋子磨损残缺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得足下于客食中  比:近来
B.有难予者曰 难:责难
C.不能夺圣人不忧之说 夺:改变
D.特爱足下之才耳   特:特别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道之将行也欤 雪九庙之耻
B.故以某之所学报足下  以其无礼于晋
C.忧之其能合乎 其疾病而死
D.被发缨冠而救之 缇骑按剑而前
【小题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间阅足下之诗,窃有疑焉,不敢不以告。
⑵伊尹视天下匹夫匹妇有不被其泽者,若己推而纳之沟中。
⑶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小题4】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作者写信的缘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①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②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作动词 ,走到尽头
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侧:从旁边
C.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明亮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帮助
【小题2】请结合你对“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的“阳”的有关传统文化阴阳知识的理解,选出对以下地名“湘阴”、“洛阳”、“衡阳”、“华阴”的解释正确的一项(   )
A.湘江南岸、洛河南岸、衡山南边、华山北边
B.湘江南岸、洛河北岸、衡山南边、华山北边
C.湘江北岸、洛河南岸、衡山北边、华山南边
D.湘江北岸、洛河北岸、衡山北边、华山南边
【小题3】对上述文字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游记,但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之美的描写和景物的叙述,或者寄托某种情致怀抱,而重在借景生论,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
B.文章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C.用“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人生的最高境界,但这种境界“人之所罕至”,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怎样才能达到。作者认为有志、有力的人才能到达。
D.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