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籍,谓功业可立就,故废退。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已能如司马刺史时,亦自不斥;斥时,有人力能举,且必复用不穷。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节选自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犹不欲归。心凝形,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节选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谓功业可立就,故废退   坐:因他人获罪而受牵连
B.使子厚在台省时   使:让
C.外与天 际:交会
D.心凝形 释:解除束缚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穷山之高止 至无所见犹不欲归
B.斥时有人力能举   不知日
C.虽有出人 游是乎始
D.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   是岁,元和四年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作者推崇柳宗元在文学辞章上的成就,并认为这比做将相有更有价值。
B.甲文总评柳宗元一生得失。先为之惋惜,后为之庆慰,先抑后扬,波澜起伏。
C.乙文作者感受到西山的“特立”,不知不觉与自然融为一体,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D.乙文正面描写西山高低起伏,“岈然洼然”,“尺寸千里”,令人心旷神怡。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
(2)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9 06:44: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③圣人无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之。

【小题1】下列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也。明:明智,贤明。
B.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之。贻:遗留,留下。
C.圣人无师。常:永恒的,固定不变的。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阿谀,奉承。
【小题2】下列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师道之不传久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B.于其身也,耻师焉  曰师曰弟子云者,群聚而笑之
C.句读不知,惑之不解  郯子徒,其贤不及孔子
D.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开头明确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接着阐述老师的职责,然后论述从师的重要性,最后阐明择师的态度和标准。
B.第②段,作者运用三组对比,批判“士大夫之族”的“耻学于师”的态度。尤其是第三组对比,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发人深省。
C.第③段仅用引用名言的论证方法就充分地阐明了师道、师生的关系。作者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师道、师生的关系的。
D.第④段说明写作《师说》的缘起,此缘起实际上不过是作者发表议论的一个借口,作者的真正目的是批判当时社一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
【小题5】将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惑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小题1】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  )
例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C.此世所以不传也D.得璧,传之美人
【小题2】下列文言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夫晋,何厌之有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孔子曰:“何陋之有
【小题3】《师说》中出现的“师”字大致有如下意义,“老师”“以……为师”“学习”“从师”“具有专门技艺的人”,下列各句中“师”字的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吾从而师之 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④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⑤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⑥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⑦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⑧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⑨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
A.①③⑤∕②⑥∕④⑦∕⑧∕⑨B.①⑤∕②⑨∕③④∕⑦⑧∕⑥
C.①⑤∕②④⑦∕⑥⑧∕③⑨D.①⑤∕②⑨∕③∕④∕⑥⑦⑧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争臣(注)论 (唐)韩愈
①或问谏议大夫阳城于愈:“可以为有道之士乎哉?学广而闻多,不求闻于人也。行古人之道,居于晋之鄙。晋之鄙人,熏其德而善良者几千人。大臣闻而荐之,天子以为谏议大夫,人皆以为华,阳子不色喜。居于位五年矣,视其德如在野,彼岂以富贵移易其心哉?” 
②愈应之曰:在王臣之位而高不事之心,则旷官之刺兴,志不可则,而尤不终无也。今阳子在位,不为不久矣;闻天下之得失,不为不熟矣;天子待之,不为不加矣,而未尝一言及于政。视政之得失,若越人视秦人之肥瘠。问其官,则曰谏议也;问其禄,则曰:‘下大夫之秩’也;问其政,则曰:‘我不知也’。有道之士,固如是乎哉?且吾闻之:‘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今阳子以为得其言乎哉?得其言而不言,与不得其言而不去,无一可者也。阳子将为禄仕乎?古之人有云:‘仕不为贫,而有时乎为贫,谓禄仕者也。’宜乎辞尊而居卑,辞富而居贫,若抱关击柝者可也。盖孔子尝为委吏矣,尝为乘田矣,亦不敢旷其职,必曰:‘会计当而已矣’,必曰‘牛羊遂而已矣’。若阳子之秩禄,不为卑且贫,章章明矣,而如此其可乎哉?”
(注)争臣,也叫谏官,唐代谏官有左右拾遗、左右补阙、左右谏议大夫。阳城与作者同朝为官。
【小题1】选文中作者主要针对问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评价作了旗帜鲜明的回答。
【小题2】在世人看来,阳城是个_________的人。在作者看来,阳城是个_________的人。
【小题3】分析第②段中作者援引孔子行为和言论的作用。
【小题4】下面的说法不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
A.如果为钱而做官又怕进谏得罪人,那就应该去守关或打更。
B.身为言官不言政,可见阳城是不顾百姓疾苦、朝政得失之人。
C.本文点名批评阳城,能明显看出韩愈“文以载道”的主张。
D.该说话却不说和不尽心进谏却不离开,没有一种可以容忍。
【小题5】在《师说》和本选段中,韩愈都表现出了敢于力排众议的一面。试联系两文分别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