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   ①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徳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   ②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③     ④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   ⑤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东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   ⑥  ;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   ⑦  ,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   ⑧  。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小题1】请将文中空缺的语句补充完整。
①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    ⑦_____________    ⑧_____________
【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必其泉源(______)   (2)人君神器之重(______)   (3)盖在忧(______)
(4)虽之以严刑(______) (5)则思谦冲而自(______)   (6)则思正身以恶(______)
【小题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不是形容词用作名词的一项是(   )
A.人君当神器之B.简而任之
C.既得志,则纵情以D.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
【小题4】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没有使动手法的一项是(   )
A.必其根本B.兹九德C.之以威怒D.居思危
【小题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2)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3)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小题6】魏征提出的“十思”在构思和写法上有何特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6 03:44: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令狐熙,长熙,敦煌人也,代为西州豪右。熙性严重,有雅量,虽在私室,终日俨然。不妄通宾客,凡所交结,必一时名士。博览群书,尤明《三礼》;善骑射,颇知音律。起家以通经为吏部上士,寻授帅都督,转夏官府都上士,俱有能名。以母忧去职,殆不胜丧。其父戒之曰:“大孝在于安亲,义不绝嗣。何得过尔毁顿,贻吾忧也!”熙自是稍加饭粥。及武帝平齐,以留守功,增邑六百户。进位仪同,历司勋、吏部二曹中大夫,甚有当时之誉。
高祖受禅之际,熙以本官行纳言事。寻除司徒左长史,进爵河南郡公。时吐谷浑①寇边,以行军长史从元帅元谐讨之,以功进位上开府,后拜沧州刺史。时山东承齐之弊,户口簿籍类不以实。熙乃晓谕之,令自归首,至者一万户。在职数年,风教大洽。开皇四年上幸洛阳熙来朝沧州吏民恐其迁易悲泣于道及熙复还百姓出境迎谒欢叫盈路及上祠太山还,次汴州,恶其殷盛而多有奸侠,于是以熙为汴州刺史。下车禁游食,抑工商,民有向街开门者杜之,船客停于郭外星居者,勒为聚落,侨人逐令归本,其有滞狱,并决遣之,令行禁止,称为良政。上闻而嘉之。其年来朝,考绩为天下之最,赐帛三百匹,颁告天下。
上以岭南夷、越数为反乱,征拜桂州,总管十七州诸军事,许以便宜从事,刺史以下官得承制补授。熙至部,大弘恩信,其溪洞渠帅②更相谓曰:“前时总管皆以兵威相胁,今者乃以手教相谕,我辈其可违乎?”于是相率归附。先是,州县生梗,长吏多不得之官,寄政于总管府③。熙悉遣之,为建城邑,开设学校,华夷感敬,称为大化。

(选自《隋书·令狐熙传》,有删改)

(注)①吐谷浑:也称吐浑,中国古代西北民族及其所建国名。②渠帅:武装反抗者的首领或部落酋长。③总管府:朝廷设置的区域性军事管理机构。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皇四年∕上幸洛阳∕熙来朝沧州∕吏民恐其迁易∕悲泣于道∕及熙复还∕百姓出境∕迎谒欢叫盈路∕
B.开皇四年∕上幸洛阳∕熙来朝沧州∕吏民恐∕其迁易悲泣于道∕及熙复还∕百姓出境迎谒∕欢叫盈路∕
C.开皇四年∕上幸洛阳∕熙来朝∕沧州吏民恐其迁易∕悲泣于道∕及熙复还∕百姓出境迎谒∕欢叫盈路∕
D.开皇四年∕上幸洛阳∕熙来朝∕沧州吏民恐∕其迁易悲泣于道∕及熙复还∕百姓出境∕迎谒欢叫盈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人的表字。古代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
B.吏部,隋唐到明清中央行政机构之一,掌吏治,负责文职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等事务,最高长官是吏部尚书。
C.下车,动词,意为官吏初到任,在文中指令狐熙初到汴州任职。另外,古代用作殉葬的粗陋之车,也称下车。
D.华夷,文中 “华”泛指中原地区的汉族,夷,古代称我国南方的少数民族为“夷”,而文中则指除汉族外的各少数民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令狐熙不随意结交朋友,所结交的都是当时的名士。他博览群书,文武兼备,又很懂音律。做官时以才能出众闻名。
B.母亲去世,令狐熙非常悲伤。父亲劝诫他大孝在于让父母安心,让家族延续后代,不能过度伤心委顿。他听从了父亲的劝告。
C.皇上对汴州因商贸富庶繁盛而不法之徒众多非常厌恶,派令狐熙前去治理。令狐熙治理效果显著。当年政绩考核天下第一。
D.岭南一带反叛的部落首领经常以武力威胁官府。令狐熙在管理此地军事时,广施恩德,使部落首领深受感动,率众归顺朝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熙性严重,有雅量,虽在私室,终日俨然。
(2)侨人逐令归本,其有滞狱,并决遣之,令行禁止,称为良政。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樊叔略,陈留人也。父欢,仕魏为南兖州刺史、阿阳侯。属高氏专权,将谋兴复之计,为高氏所诛。叔略时在髫龀,遂被腐刑,给使殿省。身长九尺,志气不凡,颇为高氏所忌。内不自安,遂奔关西。周太祖见而器之,引置左右。寻授都督,袭爵为侯。大冢宰宇文护执政,引为中尉。叔略多计数,晓习时事,护渐委信之,兼督内外,累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护诛后,齐王宪引为园苑监。时宪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兵谋,宪甚奇之。建德五年,从武帝伐齐,叔略部率精锐,每战身先士卒。以功加上开府,进封清乡县公,邑千四百户。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宣帝时于洛阳营建东京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功未就而帝崩尉迥之乱,高祖令叔略镇大梁。迥将宇文威来寇,叔略击走之。以功拜大将军,复为汴州刺史。高祖受禅,加位上大将军,进爵安定郡公。在州数年,甚有声誉。邺都俗薄,号曰难化,朝廷以叔略所在著称,迁相州刺史,政为当时第一。上降玺书褒美之,赐物三百段,粟五百石,班示天下。百姓为之语曰:“智无穷,清乡公,上下正,樊安定。”征拜司农卿,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自为司农,凡种植,叔略别为条制,皆出人意表。朝廷有疑滞,公卿所未能决者,叔略辄为评理。虽无学术,有所依据,然师心独见,暗与理合。甚为上所亲委,高颎、杨素亦礼遇之。性颇豪侈,每食必方丈,备水陆。十四年,从祠太山,行至洛阳,上令录囚徒。具状将奏,晨起,至狱门,于马上暴卒,时年五十九。上悼惜久之,赠亳州刺史,谥曰襄。

(选自《隋书·樊叔略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宣帝时于洛阳/营建东京/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功未就而帝崩/
B.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宣帝时/于洛阳营建东京/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功/未就而帝崩/
C.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宣帝时/于洛阳营建东京/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功未就而帝崩/
D.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宣帝时于洛阳/营建东京/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官室制度皆叔略所定功/未就而帝崩/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髫龀,指儿童时期。髫,指孩子下垂的头发;龀,指小孩换牙。
B.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酉的地区,古人以西为右,故也称为“关右”。
C.迁,和“拔”“擢”等在古代都指升官,而“左迁”则指贬官。
D.受禅,亦作“受嬗”。王朝更迭,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叔略在孩童时因为父亲的案件被牵累,遭受残酷的刑罚,后被派作官府的杂役,就这样还是被疑忌,只好逃走。
B.樊叔略为人多智,经常为上级出谋划策,从而得到他们的信任和赏识;而且他作战勇敢,多次获得军功,被封高官。
C.樊叔略任相州刺史时,教化当地的百姓,使民风变得淳朴,政绩列为当时第一,受到朝廷的嘉奖和百姓的赞扬。
D.樊叔略虽然不擅长书本学问,不会引经据典,但是因为能够深入思考,所以得出的独到见解往往与道理相契合。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宪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兵谋,宪甚奇之。
(2)朝廷有疑滞,公卿所未能决者,叔略辄为评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于仲文,字次武,少聪敏,髫龀就学,阅不倦。及长,倜傥有大志,气调英拔。起家为赵王属,寻迁安固太守。高祖为丞相,尉迥作乱,遣将檀让收河南之地。复使人诱致仲文,仲文拒之。迥怒其不同己,遣仪同宇文威攻之。仲文迎击,大破威众。斩首五百余级,以功授开府。迥又遣其将宇文胄渡石济,宇文威、邹绍自白马,二道俱进,复攻仲文。仲文自度不能支,弃妻子,将六十余骑,溃围而遁,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迥于是屠其三子一女。高祖见之,为之下泣。进位大将军,领河南道行军总管。给以鼓吹,驰传诣洛阳发兵,以讨檀让。仲文军蓼堤,去梁郡七里,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让悉众来拒,仲文伪,让军颇骄。于是遣精兵左右翼击之,大败让军。檀让以余众屯城武,别将高士儒以万人屯永昌。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积粟。”让谓仲文未能卒至,方槌牛飨士。仲文知其怠,选精骑袭之,一日便至,遂拔城武。迥将席毗罗,众十万,屯于沛县,将攻徐州。其妻子在金乡。仲文遣人诈为毗罗使者谓金乡城主徐善净曰檀让明日午时到金乡将宣蜀公令赏赐将士金乡人谓为信然皆喜。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善净望见仲文军且至,以为檀让,乃出迎谒。仲文执之。遂取金乡。毗罗恃众来官军。仲文背城结阵,设伏于麻田中,毗罗军大溃。获檀让,槛送京师,河南悉平。勒石纪功,树于泗上。史臣日:仲文博涉书记,以英略自许,平尉迥之乱,遂立功名。

(节选自《隋书• 于仲文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髫龀就学,阅不倦    耽:沉迷B.仲文军蓼堤,去梁郡七里   次:驻扎
C.仲文伪,让军颇骄    北:败逃D.毗罗恃众来官军   薄:轻视
【小题2】下列选项中,句子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仲文遣人诈为毗罗使者/谓金乡城主徐善净曰/檀让明日午时到/金乡将宣蜀公/令赏赐将士/金乡人谓为信然/皆喜
B.仲文遣人诈为毗罗/使者谓金乡城主徐善净曰/檀让明日午时到/金乡将宣蜀公令/赏赐将士/金乡人谓为信然/皆喜
C.仲文遣人诈为毗罗使者/谓金乡城主徐善净曰/檀让明日午时到金乡/将宣蜀公令/赏赐将士/金乡人谓为信然/皆喜
D.仲文遣人诈为毗罗/使者谓金乡城主徐善净曰/檀让明日午时到金乡/将宣蜀公/令赏赐将士/金乡人谓为信然/皆喜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仲文年青时候就胸怀大志,气度超凡。尉迥发动叛乱,并派人联合于仲文,但于仲文不为所动,予以拒绝。尉迥对此极为愤怒,派遣宇文威对他实施进攻。
B.于仲文受到贼兵两路合击,被迫率领六十多个骑兵突围而逃,而贼兵穷追不舍,十七八个骑兵为阻击贼兵而战死,最终只有于仲文一人死里逃生,到达京师。
C.《孙子•计》云:“出其不意,攻其无备。”于仲文可谓深谙此道,在城武一役中,他在贼兵将士一片松懈之时,挑选精锐骑兵,火速出击,一举攻占了城武。
D.在平定尉迥之乱中,于仲文出谋划策,力经数战,最终生擒檀让。有鉴于此,朝廷为他勒石纪功,石碑立在泗水之滨。从此,于仲文功成名就。
【小题4】把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仲文自度不能支,弃妻子,将六十余骑,溃围而遁,
(2)让谓仲文未能卒至,方槌牛飨士。

同类题4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达奚长儒,字富仁,代人也。长儒少怀节操,胆烈过人。十五袭爵乐安公。周太祖引为亲信,以质直恭勤,授大都督。数有战功,辅国将军,累迁使持节、抚军将军、通直散骑常侍。平蜀之役,恒为先锋,攻城野战,所当必破之。宣政元年,除左前军勇猛中大夫。后与乌丸轨围陈将吴明彻于吕梁,陈遣骁将刘景率劲勇七千来为声援,轨令长儒逆拒之。长儒于是取车轮数百,系以大石,沉之清水,连毂相次,以待景军。景至船舰碍轮不得进长儒乃纵奇兵水陆俱发大破之俘数千人及获吴明彻以功进位大将军高祖受禅,进位上大将军,封蕲春郡公,邑二千五百户。

开皇二年,突厥沙钵略可汗并弟叶护及潘那可汗众十馀万,寇掠而南,诏以长儒为行军总管,率众二千击之。遇于周,众寡不敌,军中大惧,长儒慷慨,神色愈烈。为虏所冲突,散而复聚,且战且行,转斗三日,五兵咸尽,士卒以拳殴之,手皆见骨,杀伤万计,虏气稍夺,于是解去。长儒身被五创,通中者二;其战士死伤者十八九。突厥本欲大掠秦、陇,既逢长儒,兵皆力战,虏意大沮,明日,于战处焚尸恸哭而去。高祖曰:“长儒受任北鄙,式遏寇贼,凡十有四战,所向必摧。自非英威奋发,奉国情深,抚御有方,士卒用命,岂能以少破众,若斯之伟?”

其年,授宁州刺史,寻转鄜州刺史,母忧去职。长儒性至孝,水浆不入口五日,毁悴过礼,殆将灭性,天子嘉叹。起为夏州总管三州六镇都将事,匈奴惮之,不敢窥塞。以病免。又除襄州总管,在职二年,转兰州总管。复转荆州总管三十六州诸军事,高祖谓之曰:“江陵要害,国之南门,今以委公,朕无虑也。”岁馀,卒官。谥曰威。

(摘编自《隋书·列传第十八》)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景至船舰/碍轮不得进/长儒乃纵奇兵/水陆俱发/大破之/俘数千人及获吴明彻/以功进位大将军/
B.景至/船舰碍轮不得进/长儒乃纵奇兵/水陆俱发/大破之/俘数千人及获吴明彻/以功进位大将军/
C.景至船舰/碍轮不得进/长儒乃纵奇兵/水陆俱发/大破之/俘数千人/及获吴明彻/以功进位大将军/
D.景至/船舰碍轮不得进/长儒乃纵奇兵/水陆俱发/大破之/俘数千人/及获吴明彻/以功进位大将军/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此处是临时担任、代理官职之意,古汉语中还有权、摄、署等词也有代理官职的意思。
B.受禅,指古代王朝更迭,新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后来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
C.可汗,指的是我国古代北方突厥、契丹、蒙古、匈奴等游牧民族建立的汗国的最高统治者。
D.母忧,亦称为“母艰”“内艰”,如若母亲去世,古代朝廷官员按制须离职回祖籍守制三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达奚长儒出身贵族,自幼胆识过人。在北周与隋两朝他都凭才略出众而受皇帝的赏识和重用。
B.达奚长儒足智多谋,作战屡次立功。在对抗陈将刘景一战中他因出奇制胜而进位为上大将军。
C.达奚长儒不畏强敌,御敌视死如归。对突厥一战,他率兵奋勇拼杀,身负重伤,终使敌离去。
D.达奚长儒善掌军事,赤诚报效国家。他担任军中要职,震慑了敌人,为国家消除了边塞之忧。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长儒受任北鄙,式遏寇贼,凡十有四战,所向必摧。
⑵长儒性至孝,水浆不入口五日,毁悴过礼,殆将灭性,天子嘉叹。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谏太宗十思疏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 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 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为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小题1】本文作者______,根据以下释义“老百姓可以拥戴统治者,也可以推翻统治者。”可填写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
【小题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求木之(________)者  (______)恶
【小题3】解释加点字词
(1)百元首(________)    (2)承天命(________)
(3)终者盖寡(________)  (4)能而任之(________)
【小题4】下列对“十思”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作者提出,作为帝王,在他计划营造宫殿时,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以尽可能减轻百姓负担,使他们安居乐业。
B.帝王担负着治理天下的重任,当他产生骄傲自满时,就应想到自己要像江海那样宽广低下,有能容纳百川的胸怀。
C.帝王担心自己偏信谗言邪说,就要想到首先端正自身以便除去邪恶,将要施恩奖赏人时,要警惕不因自己的偏爱而赏错。
D.帝王喜欢到郊外去打猎,就要想到最多只能去三次。
【小题5】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闻求木长者
②源不深而望流
③人君当神器
④岂取易守之难乎?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小题6】翻译下列句子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