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皇甫诞字玄虑,安定乌氏人也。祖和,魏胶州刺史。父璠,周隋州刺史。诞少刚毅,有器局。周毕王引为仓曹参军。高祖受禅,为兵部侍郎。数年,出为鲁州长史。开皇中,复入为比部、刑部二曹侍郎,俱有能名。迁治书侍御史,朝臣无不肃惮,上以百姓多流亡,令诞为河南道大使以检括之,及还,奏事称旨,上甚悦,令判大理少卿。明年,迁尚书右丞。俄以母忧去职。未期,起令视事。寻转尚书左丞。
时汉王谅为并州总管,朝廷盛选僚佐,前后长史、司马,皆一时名士。上以诞公方著称,拜并州总管司马,总府政事,一以谘之,谅甚敬焉。及炀帝即位,征谅入朝,谅用谘议王支页之谋,发兵作乱。诞数谏止,谅不纳。诞因流涕曰:“窃料大王兵资,无敌京师者。加以君臣位定,逆顺势殊,士马虽精,难以取胜。愿王奉诏入朝,守臣子之节,必有松、乔之寿,累代之荣。如更迁延,陷身叛逆,一挂刑书,为布衣黔首不可得也。愿察区区之心,思万全之计,敢以死请。”谅怒而囚之。及杨素将至,谅屯清源以拒之。谅主簿豆卢毓出诞于狱,相与协谋,闭城拒谅。谅袭击破之,并抗节而遇害。帝以诞亡身徇国,嘉悼者久之,下诏曰:“并州总管司马皇甫诞,性理淹通,志怀审正,效官赞务,声绩克宣。值狂悖构祸,凶威孔炽,确殉单诚,不从妖逆。虽幽絷寇手,而雅志弥厉,遂潜与义徒据城抗拒。众寡不敌,奄致非命。可赠柱国,封弘义公,曰明。”子无逸嗣。
(节选自《隋书·皇甫诞传》,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王朝换代,新王朝的皇帝接受禅让的帝位。
B.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多就政事而言。
C.柱国,古代官名,楚国始设,为最高武官;唐以后,为勋官称号。
D.谥,指帝王死后,臣子根据其生前事迹及品德,给予的一个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03 10:57: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令狐熙,字长熙,敦煌人也,代为西州豪右。熙性严重,有雅量,虽在私室,终日俨然。不妄通宾客,凡所交结,必一时名士。博览群书,尤明《三礼》;善骑射,颇知音律。起家以通经为吏部上士,寻授帅都督,转夏官府都上士,俱有能名。及周武帝平齐,以留守功故,增邑六百户。历司勋、吏部二曹中大夫,甚有当时之誉。
高祖受禅之际,熙以本官行纳言事。寻除司徒左长史,进爵河南郡公。时吐谷浑寇边,以行军长史从元帅元谐讨之,以功进位上开府,后拜沧州刺史。时山东承齐之弊,户口簿籍类不以实。熙乃晓谕之,令自归首,至者一万户。在职数年,风教大洽,称为良二千石。开皇四年,上幸洛阳,熙来朝,沧州吏民恐其迁易,悲泣于道。及熙复还,百姓出境迎谒,欢叫盈路。
及上祠太山还,次汴州,恶其殷盛,多有奸侠,于是以熙为汴州刺史。下车禁游食,抑工商,民有向街开门者杜之,船客停于郭外星居者,勒为聚落,侨人逐令归本,其有滞狱,并决遣之,令行禁止,称为良政。上闻而嘉之,顾谓侍臣曰:“邺都者,天下难理处也。”其年来朝,考绩为天下之最,赐帛三百匹,颁告天下。
上以岭南夷、越数为反乱,征拜桂州总管十七州诸军事,许以便宜从事,刺史以下官得承制补授。熙至部,大弘恩信,其溪洞渠帅更相谓曰:“前时总管皆以兵威相胁,今者乃以手教相谕,我辈其可违乎?”于是相率归附。
在职数年,上表曰:“臣忝寄岭表四载于兹犬马之年六十有一才轻任重然所管遐旷绥抚尤难虽未能顿革夷风颇亦渐识皇化今年疾俱侵岂可犹当重寄请解所任。”优诏不许,赐以医药。后因李佛子为乱之事,上闻而疑之,遣使者锁熙诣阙。行至永州,忧愤发病而卒,时年六十三。
(选自《隋书·令狐熙传》,有删改)
注 ①齐:指南北朝时期的北齐。②吐谷浑:也称吐浑,中国古代西北民族及其所建国名。③渠帅:武装反抗者的首领或部落酋长。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忝寄岭表/四载于兹/犬马之年/六十有一/才轻任重/然所管遐旷/绥抚尤难/虽未能顿革/夷风颇亦渐识皇化/今年疾俱侵/岂可犹当重寄/请解所任/
B.臣忝寄岭表四载/于兹犬马之年/六十有一/才轻任重/然所管遐旷/绥抚尤难/虽未能顿革夷风/颇亦渐识皇化/今年疾俱侵/岂可犹当重寄/请解所任/
C.臣忝寄岭表/四载于兹/犬马之年/六十有一/才轻任重/然所管遐旷/绥抚尤难/虽未能顿革夷风/颇亦渐识皇化/今年疾俱侵/岂可犹当重寄/请解所任/
D.臣忝寄岭表四载/于兹犬马之年/六十有一/才轻任重/然所管遐旷/绥抚尤难/虽未能顿革/夷风颇亦渐识皇化/今年疾俱侵/岂可犹当重寄/请解所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邑,本文指食邑,又称采邑,是古代帝王赐予臣子的土地及其耕种者,用以褒奖,承受者可在其间征收田租赋税。增邑,即增加食邑。
B.《三礼》,儒家经典《周礼》《仪礼》《礼记》的合称,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奠定了汉民族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
C.受禅,即封禅,指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大典,在泰山祭天称作封,在泰山下的梁父山祭地称作禅。文中的“祠太山”说的就是受禅。
D.阙,古代皇宫大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因两楼之间是道路,有空缺,故称阙或双阙。代称皇宫或宫门,如伏阕;也代指京都,如诣阙。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令狐熙为人严肃稳重,文武兼备。他出身名门望族,他博览群书,早在周武帝时就很受重用,仕途通达,他的才能颇得时人的赞誉。
B.令狐熙具有治世之能,受人拥戴。他治理沧州,使百姓安居。他被调往朝廷任职时,百姓悲伤不舍;他重返沧州主政,百姓无不欢欣鼓舞。
C.令狐熙主政讲求策略,讲究方法。他做汴州刺史,一到任就针对当地“殷盛”与“多奸侠”的现象,推行重农抑商等政策,清理了狱讼积案,受到了皇帝的嘉奖。
D.令狐熙为人守信用,善施恩信。他在平定岭南一带的动乱时,对作乱人不以武力胁迫,诚挚待人,使部落首领深受感动,从而率众归附。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山东承齐之弊,户口簿籍类不以实。熙乃晓谕之,令自归首,至者一万户。
②优诏不许,赐以医药。后因李佛子为乱之事,上闻而疑之,遣使者锁熙诣阙。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卢贲,字子徵,涿郡范阳人也。贲略涉书记,颇解钟律。时高祖为大司武,贲知高祖为非常人,深自推结。及高祖初被顾托,群情未一,乃引贲置于左右。高祖将之东第,百官皆不知所去。高祖潜令贲部伍仗卫,因召公卿而谓曰:“欲求富贵者,当相随来。”往往偶语,欲有去就。贲严兵而至,众莫敢动。高祖至东宫,门者拒不内。贲谕之,不去,瞋目叱之,门者遂却。后进说曰:“周历已尽,天人之望,实归明公,愿早应天顺民也。天与不取,反受其咎。”高祖甚然之。及受禅,命贲清宫,因典宿卫。高颎、苏威共掌朝政贲甚不平之谋黜频、威相与辅政谋泄上穷治其事以龙潜之旧不忍加诛并除名为民岁余,贲复爵位,检校太常卿。贵上表曰:“臣闻五帝不相沿乐,三王不相袭礼,此盖随时改制,而不失雅正者也。”上竟从之,即改七悬八,以黄钟为宫。诏贲与仪同杨庆和删定周、齐音律。后迁怀州刺史,决沁水东注,名曰利民渠,又派入温县,名曰温润渠,以溉舄卤,民赖其利。后数年,转齐州刺史。民饥,谷米踊贵,闭人粜而自粜之。坐是除名为民。后从幸洛阳,上从容谓贲曰:“我始为大司马时,卿以布腹心于我。卿若无过者,位与高颎齐。坐与凶人交构,由是废黜。何乃不思报效,以至于此!吾不忍杀卿,是屈法申私耳。”贲俯伏陈谢,诏复本官。后数日,对诏失旨,又自叙功绩,有怨言。上大怒。苏威进曰:“汉光武欲全功臣,皆以列侯奉朝请。至尊仁育,复用此道以安之。”上曰:“然。”遂废于家,是岁卒,年五十四。
(节选自《随书·卢贲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高颎苏威共掌朝政/贲甚不平之/谋黜颎威/相与辅政/谋泄/上穷治其事以龙潜之旧/不忍加诛/并除名为民
B.高颎苏威共掌朝政偾贲甚不平之谋黜颎威/相与辅政/谋泄上穷治其事/以龙潜之旧/不忍加诛/并除名为民
C.高颎苏威共掌朝政/贲甚不平之/谋黜颎威/相与辅政/谋泄/上穷治其事/以龙潜之旧/不忍加诛/并除名为民
D.高颎苏威共掌朝政/贲甚不平之谋/黜颎威/相与辅政/谋泄上/穷治其事以龙潜之旧/不忍加诛/并除名为民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子徵”中的“字”即“表字”,旧时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意义的名字。平辈之间不能称字,否则认为是不礼貌的表现。
B.“受禅”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即部落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后来中国的王朝更替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
C.“黄钟”是古代打击乐器,我国古代音韵十二律中六种阳律的第一律,多为庙堂所用。后以“黄钟大吕”形容音乐或言辞庄严、正大、高妙、和谐。
D.“俯伏”即俯首伏地,就是跪下后头趴在地上,身体向下接近地面,手前伸或者环于头前,多表示恐惧屈服或极端崇敬,是古代礼仪之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贲读书不多,但是精通音律。他在担任相关职务时,上表皇帝,修订音律,将黄钟定位宫调,后来又受皇帝诏命与人删定周齐的音律。
B.卢贲慧眼识人,助力高祖称帝。他在了解到高祖的不同寻常后,就与其深结交,在高祖辅政和最终登基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深受信任。
C.卢贲兴修水利,造福一方百姓。他虽被贬任怀州刺史,但是兴修了利民渠和温润渠,引沁河水东流,灌溉盐碱土地,百姓依靠它而受益。
D.卢贲追求名利,终遭皇帝废弃。因为追求权力利益,他多次犯错,虽然皇帝对他给以宽宥,但他自恃有功而心怀怨愤,被皇帝弃之不用。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祖至东宫,门者拒不内。贲谕之,不去,瞋目叱之,门者遂却。
(2)汉光武欲全功臣,皆以列侯奉朝请。至尊仁育,复用此道以安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颎,字昭玄,自云渤海蓚人也。父宾,背齐归周,大司马独孤信引为僚佐,赐姓独孤氏。颎少明敏,有器局,略涉书史,尤善词令。年十七,周齐王宪引为记室。武帝时,袭爵武阳县伯,除内史上士,寻迁下大夫。以平齐功,拜开府。寻从越王盛击隰州叛胡,平之。高祖得政,素知颎强明,又***载:“纳言,喉舌之官,听下言纳于上,受上言宣于下,必以信。”B.三军,我国古代指上、中、下或左、中、右或步、车、骑三军,与现代陆、海、空三军的实质意义不同,亦可用于对军队的统称。C.幸,文中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幸”有“召幸”与“近幸”之分,前者多指帝王对臣下的召见,后者则特指皇帝对嫔妃而言。D.禳,指消除灾邪。祈禳是道教最富特色的法术,祷告神明以求平息灾祸,福庆延长。《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欲用禳星术延长自己的寿命,意外失败。【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颎聪明敏捷。高祖在执掌北周大政时,因其能干聪明,擅长军事又多有谋略而重用之。
B.高颎有担当精神。朝廷危急,高颎辞母,仲方辞父,都体现了可贵的忠义与担当精神。
C.高颎深为皇帝倚重。高祖对高颎常呼其姓,留下高颎听政的槐树,足见高颎深得高祖的重视。
D.高颎直言敢谏。高颎以妲己祸乱殷商为鉴,劝谏晋王,冒着被晋王记恨的危险斩杀了张丽华。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长史郑译、司马刘昉并以奢纵被疏,高祖弥属意于颎,委以心膂。
(2)颎深避权势,上表逊位,让于苏威。上欲成其美,听解仆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谯国夫人者,高凉冼氏之女也。世为南越首领,跨据山洞,部落十余万家。夫人幼贤明多筹略,在父母家,抚循部众,行军用师,压服诸越。梁大同初,罗州刺史冯融闻夫人有志行,为其子高凉太守宝娉以为妻。融本北燕苗商,三世为守牧,他乡羁旅,号令不行。至是夫人诚约本宗,使从民礼。每共宝参决辞讼,首领有犯法者,虽是亲族,无所舍纵。自此政令有序,人莫敢违。高州刺史李迁仕据大皋口,遣召宝。宝欲往,夫人止之曰:“刺史无故不合召太守,必欲诈君共为反耳。”宝曰:“何以知之?”夫人曰:“刺史被召援台,乃称有疾,铸兵聚众,而后唤君。今者若往,必留质,愿且无行,以观其势。”数日,迁仕果反夫人曰:“若君自往,必有战斗。宜遣使诈之,卑辞厚礼,我将千余人,步担杂物,得至栅贼必可图”宝从花迁住果太喜夫人众皆扭设备法人击之达走保于宁都及宝卒,岭表大乱,夫人怀集百越,数州晏然。高祖遣总管韦洸安抚岭外。初,夫人以扶南犀杖献于陈主,晋王广遣陈主遗夫人书,谕以国亡,令其归化,并以犀杖及兵符为信,夫人见杖,尽日恸哭。遺其孙魂帅众迎洸,岭南悉定。追赠宝为广州总管、谯国公,册夫人为谯国夫人。皇后以首饰及宴服一袭赐之,夫人并盛于金箧,并梁、陈赐物各藏于一库。每岁时大会,皆陈于庭,以示子孙,曰:“汝等宜尽赤心向天子。我事三代主,雎用一好心。今赐物具存,此忠孝之报也,愿汝皆思念之。”仁寿初,卒,赙物一千段,谥为诚敬夫人。
(摘自《隋书·谯国夫人传》)
(注)台:台城,此处指朝廷所在。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宝从之迁仕果大喜/觇夫人众皆担物不设备/夫人击之/大捷/迁仕遂走保于宁都
B.宝从之/迁仕果大喜/觇夫人众皆担物/不设备/夫人击之/大捷迁仕遂走保于宁都
C.宝从之/迁仕果大喜/夫人/众皆担物不设备/夫人击之/大捷迁仕/遂走保于宁都
D.宝从之/迁仕果大喜/觇夫人众皆担物/不设备/夫人击之/大捷/迁仕遂走/保于宁都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兵符,又称虎符,是传达命令或调兵遣将所用的凭证,制成两半,右半留存子国君,左半交予统帅,验合后方能生效。
B.岭表,五岭以南地区的简称,在两宋时为蛮荒之地,罪臣多被流放至此,苏轼就曾在此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
C.册,册立、册封,指古代帝王封立太子、皇后等。
D.谥,指历史上地位较高的人死后,给他的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称呼皇帝可用谥号,如隋炀帝、汉武帝,也可用年号,如唐高祖、乾隆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溶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谯国夫人贤明能干,大公无私。在父母家时,能行军用师,管理诸越;出嫁后,能参决辞讼,亲族犯法亦不徇私情,使当地政令有序。
B.谁国夫人智勇双全,巧避祸端。刺史李迁仕想使诡计诱骗冯宝与之一起谋反,被谁国夫人识破,并用计攻破李迁仕营寨,大胜而还。
C.谯国夫人深明大义,平定岭南。谯国夫人看到晋王杨广送来的信及信物,知晓陈已灭亡后,立即率领众人归化隋朝,岭南地区才得以平定。
D.谁国夫人忠心为国,忠孝传家。谁国夫人历经三朝,一心为国,皆受到当朝皇帝的认可和赏赐,亦以此教育子孙,以赤心对天子。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融本北燕苗裔,三世为守牧,他乡羁旅,号令不行。
(2)每共宝参决辞讼,首领有犯法者,虽是亲族,无所舍纵。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士谦子约,赵郡平棘人也。髫龀丧父,事母以孝闻。伯父玚,深所嗟尚,每称曰:“此儿吾家之颜子也。”年十二,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事。后丁母忧,居丧骨立。士谦服阕,舍宅为伽蓝(注)。博览群籍,兼善天文术数。赵郡王叡举德行,称疾不就。隋有天下,毕志不仕。

李氏宗党豪盛,每至春秋二社,必高会极欢,无不沉醉喧乱。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不敢弛惰,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览吾徒之不德也。”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

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货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一无所受。他年又大饥,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将万计。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或谓士谦曰:“子多阴德。”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已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士谦平生时为咏怀诗。又尝论刑罚,其略曰:“今之赃重者死,是酷而不惩也。语曰: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恐之愚谓此罪宜从肉刑刖基一趾再犯者断其右腕小盗宜黥又犯则落其所思三指又不悛下其腕无不止也。”有识者颇以为得治体。

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赵郡士女闻之,莫不流涕曰:“我曹不死,而令李参军死乎!”会葬者万余人。乡人条其行状,诣尚书省请先生之谥,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

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恐之愚谓此罪宜从肉刑刖基一趾再犯者断其右腕小盗宜黥又犯则落其所思三指又不悛下其腕无不止也

(选自《隋书.卷七十七·列传第四十二》,有删改)

(注)伽蓝:佛寺。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恐之/愚谓此罪宜从肉刑/刖基一趾/再犯者断其右腕/小盗宜黥/又犯则落其所思三指/又不悛/下其腕无不止也
B.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恐之/愚谓此罪宜从肉刑/刖基一趾/再犯者断其右腕/小盗宜黥/又犯则落其所思三指/又不悛下其腕/无不止也
C.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恐之/愚谓此罪/宜从肉刑刖基一趾/再犯者断其右腕/小盗宜黥/又犯则落其所思三指/又不悛/下其腕无不止也
D.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恐之/愚谓此罪宜从肉刑刖基一趾/再犯者断其右腕/小盗宜黥/又犯则落其所思三指/又不悛下其腕/无不止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时男女成年行冠礼笄礼时所取;名,出生后由父母所取。“字”与“名”在字义上有所关联。
B.髫龀,垂鬢换牙之时,指童年。初中课文《桃花源记》《愚公移山》中“黄发垂髫”“始龀,跳往助之”中的“髫”“齔”与此处含义相同。
C.春秋二社,即春秋两季的社日。社日,是古代劳动人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其标志性习俗是祭祀和宴饮。
D.黥,在脸上刺字涂墨的刑罚。黥、刖、劓、杖、笞、髡等均是古代刑罚,轻重不一,其中刖比黥更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士谦事母至孝,淡泊名利。为母守丧,形销骨立;少为参军,后拒绝举荐,隋朝建立后仍矢志不做官。
B.李士谦勤勉好学,才华横溢。他不仅博览群书,时常写诗,擅长天文术数,对刑罚也有合情合理的见解。
C.李士谦乐善好施,富而不奢。赈济施舍,不惜用尽家产;家境殷实,却非常节俭,故而招待宾客常用黍米。
D.李士谦仁厚谦虚,生荣死哀。利益被他人侵害,不加追究反予宽慰;生前深受百姓爱戴,死时百姓流涕送葬。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
(2)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