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杨烈妇传
(唐)李翱
建中四年,李希烈陷汴州;既又将盗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盖将掠其玉帛,俘累其男女,以会于陈州。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也。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谁守?”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许之。乃徇曰:“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使侃与贼言曰:“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贼皆笑。有飞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侃遂忍之,复登陴。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其帅,希烈之婿也。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刺史上侃之功,诏迁绛州太平县令。杨氏至兹犹存。
妇人女子之德,奉父母舅姑尽恭顺,于卑幼有慈爱者,则贤矣。辨行列,明攻守勇烈之道,此公卿大臣之所难。厥自兵兴,朝廷宠旌守御之臣不知几人,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矣。彼何人哉!若杨氏者,妇人也,孔子曰:“仁者必有勇。”杨氏当之矣。
【小题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济:成功
B.侃率之以乘城  乘:登上
C.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   固:固守
D.朝廷宠旌守御之臣不知几人 旌:旗帜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中四年”是我国古代年号纪年法,始于汉武帝刘彻,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等。
B.县令,官名。一县之长。县令之名,起于战国。陶渊明义熙元年(405年)秋就出任彭泽县令,后辞官归隐田园。如今,县长是一个县的第二把手。
C.“迁”指移动,搬换,转变的意思。在古代有流放的意思,例如迁谪、迁客;也可指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后汉书·张衡传》“迁为太史令”,《琵琶行》“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D.古代称夫之父母为“舅姑”,文中“奉父母舅姑尽恭顺”和唐代朱庆馀《近试上张籍水部》中“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皆为此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氏临危不惧,仁勇双全。在叛贼兵临城下,其夫李侃不知所措时挺身而出,协助其发动胥吏百姓进行抵抗,以弱胜强,击退叛贼,保住了城池。
B.杨氏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李侃被流矢射中回家后,杨氏责备他身为一县之长尤其不应该临阵脱逃,并激励他立即回到城头,捐躯报国才是死得其所。
C.文中以李侃等守御之臣的行为与杨氏作对比,表现了杨氏的深明大义、勇烈果敢,谴责了李侃等深受国恩却弃城而逃的官员。
D.作者借孔子的话来评价杨氏,认为她虽为妇人,却有仁人之心,勇者之行,对此当之无愧,从而抒发了对杨氏的礼赞之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
(2)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7-06 12:53: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送别杜审言

(唐)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注)①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②《晋书•张华传》:“斗牛之间,常有紫气。豫章雷焕曰:‘宝剑之气,上彻于天。’华问在何郡?焕曰:‘在豫章丰城。’即补焕丰城令。焕到县掘狱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是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
【小题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写诗人卧病在家,社会交往甚少,自不免孤零寂寞之感;偏偏这时又传来了友人因贬谪而远行的消息,更是惆怅倍增。
B.“嗟”字用得好,自然而又蕴藉丰富:有惜别的含义,因同知己离别而怅惘;也表达出了伤怀之感,为故人被贬而引发的感伤更加浓厚。
C.一个“嗟”字表达了慨叹之情,由友人的被贬而感慨宦海沉浮,宠辱无常。渲染了一种悲凉沉重的气氛,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D.“江树远含情”一句别开生面,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情景,形象而含蓄地写出了自己与友人的深厚情谊,照应了标题“送别”二字。
E.律诗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的第二联对偶虽不甚工致,但流走匀称,宛转如意,说明诗人于此重在达意抒情,而不拘泥于形式上的刻意求工,体现了此诗舒展自由的特色。
【小题2】这首诗后四句接连用典,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后面的小题。
忆昔
唐•韦庄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
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注)①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时,正在长安应试的韦庄目击这座古都的衰颓,抚今伤昔,写下这首七律。 ②无忌,战国时代魏国公子信陵君;莫愁,战国末期楚国歌女。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全诗紧扣“忆昔”二字,首联以“昔年”领起,前六句回忆长安昔日繁华,尾联转向“今日”,抚今追昔,感慨遥深。
B.首联采用“五陵”之典故和“子夜”双关手法,展现了达官权贵声色犬马、笙歌达旦的奢靡生活,这也是唐王朝走向衰亡的表征。
C.颔联“长似昼”“不知秋”二语讽刺统治阶层沉迷酒色以致昼夜不分、春秋不辨,直抒胸臆,辞旨显达。
D.颈联中的西园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所在的邺都名园,曹丕、曹植兄弟有清夜游西园之举,故名“西园公子”。而“无忌”是战国四公子之一魏国信陵君的名号,这里显然是张冠李戴。
E. 莫愁是古代洛阳女子,李商隐《马嵬》中就有“不及卢家有莫愁”之句,这里取“不知愁”之意,暗含浮华歌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哀痛。
【小题2】尾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蔡撙,字景节,少方雅退默,与第四兄寅俱知名。任齐,位给事黄门侍郎。丁母忧,庐于墓侧。齐末多难,服阙,因居墓所。除太子中庶子、太尉长史,并不就。公事左迁太子中庶子,复为侍中,吴兴太守。口不言钱,及在吴兴,不饮郡井,斋前自种白苋紫茄,以为常饵,诏褒其清。加信武将军。天监九年,宣城郡吏吴承伯挟袄道①聚众攻宣城,杀太守朱僧勇,转寇吴兴,吏人并请避之。撙坚守不动,命众出战,摧破斩承伯,余党悉平。累迁吏部尚书,在选弘简有名称。又为侍中,领秘书监。武帝尝谓曰卿门旧尚有堪事者多少撙曰臣门客沈约范岫各已被升擢此外无人约时为太子少傅岫为右卫将军撙风骨鲠正,气调英嶷②,当朝无所屈让。尝奏用琅邪王药为殿中郎,武帝嫌不取参掌通署,乃推白牒于香橙③四地下,曰:“卿殊不了事。”搏正色俯身拾牒起,曰:“臣谓举尔所知,许允已有前事;既是所知而用,无烦参掌署名。臣撙少而仕宦,未尝有不了事之目。”因捧牒直出,便命驾而去,仍欲抗表自解。帝寻悔,取事为画。帝尝设大臣饼,撙在坐。帝频呼姓名,撙竟不答,食饼如故。帝觉其负气,乃改唤蔡尚书,撙始放箸执曰:“尔。”帝曰:“卿向何聋,今何聪?”对曰:“臣预为右戚,且职在纳言,陛下不应以名垂唤。”帝有惭色。性甚凝厉,善自居适。女为昭明太子妃,自詹事以下戚来造谒,往往称疾相闻,间遣之。及其引进,但暄寒而已,此外无复余言。后为中书令,卒于吴郡太守,曰康子。司空袁昂尝谓诸宾日:“自蔡侯卒,不复更见此人。”其为名辈所知如此。

(节选自《南史•蔡撙传》)

(注)①袄道:即妖道,大多与民间信仰或邪教有关。②英嶷:(yīng  nì)才德超群。③香橙:同“香蹬”。守庙内讲经说法者坐的高凳。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武帝尝谓/曰卿门旧尚有/堪事者多少/撙曰/臣门客沈约/范岫各已被升擢/此外无人/约时为太子少傅/岫为右卫将军/
B.武帝尝谓/曰卿门旧尚有/堪事者多少/撙曰/臣门客沈约/范岫各已被升/擢此外无人/约时为太子少傅/岫为右卫将军/
C.武帝尝谓曰/卿门旧尚有堪事者多少/撙曰/臣门客沈约/范岫各已被升擢/此外无人/约时为太子少傅/岫为右卫将军/
D.武帝尝谓曰/卿门旧尚有堪事者多少/撙曰/臣门客沈约/范岫各已被升/擢此外无人/约时为太子少傅/岫为右卫将军/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迁,降低官职,即“降官”,犹言下迁。古代官场常贵右,将贬官称为左迁。
B.尚书,古代官名,原是宫廷里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唐代起是各部的最高职位。
C.丁母忧,指遇母亲的丧事,又称之为“丁内艰”。按照旧制,父母去世后,子女要守丧,不做官、不赴宴、不应考。
D.谥,即谥号。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等人死后所给子的带有褒扬意义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撙勇敢坚定,平定吴承伯之乱。吴承伯聚集妖道的信徒们进攻吴兴时,官吏和百姓都请求躲避,他坚守不动,命令众人出战,最终斩杀吴承伯,平定叛乱。
B.蔡撙很有骨气,遇事不屈节退让。他曾上奏选用王筠任殿中郎,武帝嫌他没拿奏书给全部参掌官员署名,他坚持认为推荐自己了解的人无须参掌官员署名。
C.蔡撙据礼力争,使皇帝感到羞愧。有一次皇帝多次叫他的姓名,他始终不答应,他认为自己已贵为皇亲,因此皇帝不该再当众直呼其名,这使得皇帝面有愧色。
D.蔡撙庄重严厉,不与贵戚私下结交。他女儿做了昭明太子妃,很多官员都来拜访,蔡撙却常以生病为由推脱,不能推脱的,见面也只是说说客套话,不与客人深谈。
【小题4】把文中断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不饮郡井,斋前自种白苋紫茄,以为常饵,诏褒其清。
(2)因捧牒直出,便命驾而去,仍欲抗表自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