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小题1】这首诗描写诗人在淮上(今江苏淮阴一带)遇到了梁州故人的情况和感慨,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小题2】绘画艺术中有“密不透风,疏可走马”之说。诗歌的表现同样有疏密的问题,有些东西不是表现的重点,就应从略,使之疏朗;有些东西是表现的中心,就是应详写,使之细密。疏密相间,详略适宜,才能突出主体。请谈一谈你对本诗这一特点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3-02 11:55: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源子邕,字灵和。少好文雅,笃志于学,推诚待士,士多归之。累迁夏州刺史。时沃野镇人破六韩拔陵首为反乱,统万逆徒,寇害应接。子邕婴城自守,城中粮尽,煮马皮而食之。子邕善绥抚,无有离贰。以饥馑转切,欲自出求粮,留子延伯据守。僚属佥云,未若弃城俱去,更展规略。子邕泣请于众曰:“吾世荷国恩,此是吾死地,更欲何求!”遂自率羸弱向东夏运粮。延伯与将士送出城,哭而拜辞,三军莫不呜咽。子邕为朔方胡帅曹阿各拔所邀,力屈被执。乃密遣人赍书间行与城中云:“大军在近,汝其奉忠,勿移其操。”子邕虽被囚束,雅为胡人所敬,常以百姓礼事之。子邕为陈安危祸福之端,劝阿各拔令降。将从之,未果而死。拔弟桑生代总部众,竟随子邕降。
时北海王颢为大行台,子邕具陈诸贼可灭状。颢给子邕兵令其先出时东夏合境反叛所在屯结子邕转战而前九旬之中凡数十战乃平东夏徵税租粟运粮统万于是二夏渐宁
及萧宝夤等为贼所败,关右骚扰,时子邕新平黑城,遂率士马并夏州募义人,鼓行南出。贼帅康维摩守锯谷,断绝婴棠桥。子邕与战,大破之,禽维摩。又攻破贼帅契官斤于杨氏堡。出自西夏,至于东夏,转战千里。至是,朝廷始得委问。除兼行台尚书。复破贼帅纥单步胡提于曲沃,明帝玺书劳勉之。子邕在白水郡破贼率宿勤明达子阿非军,多所斩获。除给事黄门侍郎,封乐平县公。
以葛荣久逼信都,诏子邕为北讨都督。时相州刺史、安乐王鉴据邺反,敕子邕与都督李神轨先讨平之。改封阳平县公。遂与裴衍发邺,讨葛荣。而信都城陷,除子邕冀州刺史,与裴衍俱进。子邕战败而殁,赠司空,谥曰庄穆。
(选自《北史·源子邕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颢给子邕兵令/其先出时/东夏合境反叛/所在屯结/子邕转战而前/九旬之中/凡数十战/乃平东夏/徵税租粟/运粮统万/于是二夏渐宁/
B.颢给子邕兵/令其先出/时东夏合境反叛/所在屯结/子邕转战而前/九旬之中/凡数十战/乃平东夏/徵税租粟/运粮统万/于是二夏渐宁
C.颢给子邕兵令/其先出时/东夏合境反叛/所在屯结/子邕转战而前/九旬之中/凡数十战乃平/东夏徵税租粟/运粮统万/于是二夏渐宁
D.颢给子邕兵/令其先出/时东夏合境反叛/所在屯结/子邕转战而前/九旬之中/凡数十战乃平/东夏徵税租粟/运粮统万/于是二夏渐宁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刺史,古代官职,汉武帝时始置,主要监察地方事务,“刺”为检核问事之意。
B.三军,这种说法起源于春秋时骑马打仗的前中后三个兵种,后统称军队。
C.行台,魏晋至金代尚书省临时在外设置的分支机构,又称行尚书台或行台省。
D.玺,是用玉石雕刻的印章。玺书,是盖有玺印的书信,从秦朝起就开始流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源子邕待人坦诚,士人多归附他。后来劝阿各拔命令胡人归降,并最终成功让阿各拔弟弟归降,应该说与他的坦诚也不无关系。
B.源子邕善于安抚人心,所以手下人没有离叛之心。州城被包围,军民愿意同他死守,他要亲自出城去借粮,将士们哭着送他出城。
C.源子邕立有不少战功。他在九十天之内平定了东夏叛乱,平定了黑城后,又在锯谷擒获了康维摩,还在白水郡打败了宿勤明达的军队。
D.源子邕为国竭尽忠诚。他认为自家世代蒙受国家恩典,不能忘恩,身陷敌营,仍写信要求儿子源延伯坚持尽忠,最后自己也战死疆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僚属佥云,未若弃城俱去,更展规略。
②乃密遣人赍书间行与城中云:“大军在近,汝其奉忠,勿移其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