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①“燃”“又” 两字有何表达效果? 
②古人在谈到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与“情”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3-02 12:19: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杜 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韩十四:名不详,十四是指他的排行。此诗是诗人在成都附近的蜀州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所写。②老莱衣:传说春秋时代楚国有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他的双亲欢娱。③黄牛峡:长江峡名,在今湖北宜昌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④白马江:在蜀州(治所在今四川崇州)东北十里处。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本诗是一首送别诗,但不像一般送别诗那样凄凄惨惨戚戚,诗人用笔苍劲,伸缩自如,感情激昂,可谓送别诗中的上乘之作。
B.首联于苍劲中蕴藏一股抑郁之气,暗扣题目,交代背景,揭示战争把天伦之乐甚至人间万事都破坏的现实。
C.颔联写自己与朋友的经历,前后形成流水对,用自己的经历引出对方的遭遇,宾主分明,寄寓遥深,一气流贯。
D.颈联虚实结合,实写黄牛峡水声回响不绝,虚写稀疏的树影在白马江边掩映摇曳,秋意更深,景象更觉怅然。
E.尾联“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各”字收束全诗,“犹恐”二字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意味深长。
【小题2】全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做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宿左省①
杜甫
花隐掖垣②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③多。
不寝听金钥④,因风想玉珂⑤。
明朝有封事⑥,数问夜如何?
【注】①至德二载(757)九月,唐军收复了被安史叛军所控制的京师长安;十月,肃宗自凤翔还京,杜甫于是从鄜州到京,仍任左拾遗。宿:指值夜。左省:即左拾遗所属的门下省,和中书省同为掌机要的中央政府机构,因在殿庑之东,故称“左省”。② 掖垣:门下省和中书省位于宫墙的两边,像人的两腋,故名。③九霄:在此指高耸入云的宫殿。④金钥:即金锁。指开宫门的锁钥声。⑤珂:马铃。⑥封事:臣下上书奏事,为防泄漏,用黑色袋子密封,因此得名。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歌首联妙在 “将题劈头写尽”,虽无一字有题,却又字字点题,独具匠心。
B.诗歌颈联本来是进一步贴诗题中的“宿”字,可是作者反用“不寝”两字,描写其宿省时睡不着觉时的所见所闻,另辟蹊径,独出机杼,显得词意深蕴,笔法空灵。
C.尾联交待“不寝”的原因,继续写诗人宿省时的心情。“数问”二字,则更加重了诗人寝卧不安的程度。全诗至此戛然而止,便有一种悠悠不尽的韵味。
D.诗中前两联写景,景中含情,流露出收复京师官复原职的喜悦,后两联写诗人彻夜不眠,担惊受怕,担心叛军卷土重来,勾勒了出一个略带不安牵挂封事的忠勤为国的诗人形象。
E. 诗歌叙述富于变化,描写真切而生动传神,体现了杜甫律诗结构既严谨又灵动,诗意既明达又蕴藉的特点。
【小题2】这首诗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