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韩愈是继司马迁之后又一位优秀的散文家,他一生写了三百多篇不同体裁的文章,都有名篇传世,其散文的语言新颖简洁、鲜明生动,绝少陈词滥调,如“不耻相师”“不拘于时”“小学大遗”等等,完全达到了他所提出的“辞必己出”的要求。
B.一个人力车夫本无责任却主动承担车祸的责任。坐在车上的“我”认为这是“多事”,是“自讨苦吃”,当看到车夫搀扶老女人向巡警分驻所走去时,“我”终于认识到车夫的高大,自己灵魂的渺小。《一件小事》中所写的事虽小却撼人心魄。
C.宝黛初见,宝玉听说黛玉没有玉,立刻狠命地摔自己的那块玉。《红楼梦》中有不少涉及二人这种“不是冤家不聚头”的纠葛,然而“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宝黛二人,虽不为贾府舆论所容,但他们之间的感情却是纯洁的、可爱的。
D.哈姆莱特突遭父死母嫁的打击,一时找不到扭转乾坤的办法,于是暂且佯狂,寻机复仇,但他的恋人奥菲莉娅却叹息这是一个“明星”的陨落,在举目无亲时,终不堪悲愁而忧极成疯。佯狂最终在复仇决斗中死去,真疯也在落水时而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4-04-18 12:20: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与汝州卢郎中论荐侯喜状
韩 愈
进士侯喜。
右其人,为文甚古,立志甚坚,行止取舍,有士君子之操。家贫亲老,无援于朝,在举场十余年,竟无知遇。愈常慕才,而恨其屈。与之还往,岁月已多,尝欲荐之主司,言之于上位,名卑官贱,其路无由。
去年愈从调选,本欲携持同行,适遇其人自有家事,迍邅坎坷,又废一年。及春末自京还,怪其久绝消息。五月初至此,自言为阁下所知,辞气激扬,面有矜色。曰:“侯喜死不矣!喜辞亲入关,羁旅道路,见王公数百,未尝有如卢公之知我也。比者将委弃泥途,老死草野,今胸中之气勃勃然,复有仕进之路矣。”
愈感其言,贺之以酒,谓之曰:“卢公,天下之贤刺史也。未闻有所推引,盖难其人而重其事。今子郁为选首,其言‘死不恨’,固宜也。古所谓知己者正如此耳。身在贫贱,为天下所不知,独见遇于大贤,可贵耳。若自有名声,又托形势,此乃市道之事,又何足贵乎?子之遇知于卢公,真所谓知己者也。士之修身立节,而竟不遇知己,前古以来,不可胜数。或日接膝而不相知,或异世而相慕。以其遭逢之难,故曰‘士为知己者死’,不其乎?不其然乎?”
阁下既已知侯生,而愈复以侯生言于阁下者,非为侯生谋也;感知己之难遇,大阁下之,而怜侯生之心,故因其行而献于左右。谨状。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有删改)
(注)①状:文体的一种,用于陈述事件经过或人的事迹。②右其人:古代书写从右至左竖写,侯喜的名字最先在右边写出,故如此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侯喜死不矣 恨:遗憾
B.比者将委弃泥途     分:料想
C.不其乎  然:这样
D.大阁下之  德:感激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愈常慕才,而恨其屈 此志不在小
B.尝欲荐之主司   极娱游暇日
C.独见遇于大贤,可贵耳   而后今培风
D.故因其行而献于左右 有鱼,其广数千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侯喜非常有才华,但参加科举考试十几年,却没有遇到一位赏识他的人,以致考场败北,有志难展。
B.侯喜被卢郎中赏识之后,一改颓态,重新有了雄心壮志。作者也为他感到高兴。
C.作者认为,知己难遇,所以才有“士为知己者死”。侯喜能够被卢郎中赏识,卢郎中正是侯喜的知己。
D.作者写这封信的主要目的不是推荐侯喜,而是感慨知己难遇,赞美卢郎中能慧眼识人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春末自京还,怪其久绝消息。
(2)士之修身立节,而竟不遇知己,前古以来,不可胜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西观察使韦公墓志铭
韩 愈
公讳丹,字文明,姓韦氏。公之父政,卒雒县丞,赠虢州刺史。公既孤,以甥孙从太师鲁公真卿学,太师爱之。举明经,选授峡州远安令。顺宗嗣位,诏拜谏议大夫。
刘辟反,围梓州,诏以公为东川节度使、御史大夫。公行至汉中,上疏言:“梓州在围间,守方尽力,不可易将。”征还入议蜀事。刘辟去梓州,因以东川节度使高崇文,拜晋、慈、隰等州观察防御使。将行,上言:“臣所治三州,非要害地,不足张职,为国家费,不如属之河东。”上以为忠。
一岁,拜洪州刺史、江南西道观察使。公既至,则计口受俸钱,委其余于官。罢八州无事之食者,聚其财。始教人为瓦屋,取材于山,召陶工教人陶,聚材瓦于场,度其费以为估,不取赢利。凡取材瓦于官,业定而受其偿,从令者免赋之半;逃未复者,官为之;贫不能者畀财,载食与浆,亲往劝之。为瓦屋万三千七百,为屋四千七百,民无火忧,署湿则乘其高。明年,筑堤捍江,长十二里,疏为斗门,以走潦水。公去位之明年,江水平堤,老幼泣而思曰:“无此堤,吾尸其流入海矣!”灌陂塘五百九十八,得田万二千顷。凡为民去害兴利若嗜欲。
卒有违令当死者,公不果于诛,杖而遣之去。上书告公所为不法若干条,朝廷方勇于治,且以为公名才能巨,治功闻天下,不辨则受,诏罢官留江西待辨。使未至,月余,公以疾薨。使至,辨凡卒所告事若干条,皆无丝毫实。诏笞卒百,流岭南。公能益明。
(选自《韩愈文集》,有删改)
【注】①高崇文:唐代大将,刘辟反,统兵往讨,平定叛乱。②畀(bì):给予。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明经     第: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
B.因以东川节度使高崇文 让:责备
C.为屋四千七百 重:双层的
D.不辨则受   垢:污秽,耻辱
【小题2】下列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罢八州无事之食者,聚其财  ②其竟此而殒其生乎
B.①逃未复者,官为之 ②吾书汝曰
C.①从令者免赋之半    ②信然邪?梦邪
D.①贫不能者畀财 ②汝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小题3】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韦文明“治功”的一组是(   )
①凡为民去害兴利若嗜欲   ②罢八州无事之食者
③为瓦屋万三千七百 ④征还入议蜀事
⑤得田万二千顷   ⑥筑堤捍江
A.①②⑥B.①④⑥C.②③⑤D.③④⑤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所治三州,非要害地,不足张职,为国家费,不如属之河东。
(2)公既至,则计口受俸钱,委其余于官。
(3)卒有违令当死者,公不果于诛,杖而遣之去。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未见其也 明:明智B.彼与彼年相若也   相若:相似
C.官盛则谀 近:套近乎D.余其能行古道   嘉:赞许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
B.“巫医”,在古代,巫和医不分,巫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C.“学者”在古代指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学识水平、创造能力,能在相关领域引领社会文化潮流的人。
D.“六艺”在本文中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小题3】下列有关原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文章第二段,作者运用三个事实进行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了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作者对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而他们却比不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一事,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D.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的老师,只属于“小学”这一水平。
【小题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