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题1】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首联或颔联。
【小题2】如何理解尾联中的“艰难”一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1-12-23 03:33: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曲江二首(其一)
杜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更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注①本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唐军暂时击退叛军收复长安后。杜甫时任左拾遗,因屡次谏言,被皇帝疏远冷落,濒遭贬官。②经眼:从眼前经过。③翡翠:翡翠鸟。④麒麟:麒麟状的石雕墓饰。
【小题1】下列对本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首联从花瓣飘飞的景象落笔,描绘出“风飘万点”的暮春图景,“落花时节”所牵动的不仅是诗人的伤春之愁,还有对国家大难未靖、自己忠而见弃的哀愁。
B.“一片花飞减却春”,表现出诗人非同寻常的敏锐感觉,美好事物的一点点缺憾都引起诗人的惆怅,“一片花飞”与成语“一叶知秋”异曲同工,堪称锤炼语言的典范。
C.颔联写趁花还未落尽,赶快欣赏,不怕酒多会伤身,开怀畅饮。句中的“且看”是只管看之意,“莫厌”是不推辞之意,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光,尽情行乐的愿望。
D.颔联两句不但形象丰富,对仗工整,而且“且、莫、欲”等虚字的大量运用,更利于传达丰富的意蕴和幽微的情绪,展现了格律与灵活辩证统一的艺术成就。
E. 颈联与刘禹锡的两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内容和手法相同,都是以小见大,在荒凉破败之景中寄寓了作者慨叹盛衰兴亡、物是人非的伤感。
【小题2】尾联中“物理”指事物变化的规律。作者在诗中“细推”了哪些“物理”,体现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病, 潦倒新停浊酒杯。
【小题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的“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
B.尾联的“繁霜鬓”对“浊酒杯”,能使读者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体味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
C.全诗情景交融,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但落笔的角度相同,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
D.本诗对偶工稳,音调铿锵,琅琅上口。尾联两句的对偶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饬对称的美感,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
【小题2】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精选意象,多角度写景,既写出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又借景抒发了凄凉、孤寂之情。
B.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个人的痛苦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
C.颈联中“悲”是全诗的诗眼,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在全诗中蕴蓄的复杂情感,诗歌所抒之情缠绵悱恻,动人心弦。
D.诗歌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情与景浑然一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
【小题3】请分析诗中“无边”“不尽”两个词语的妙处。
【小题4】前人评此诗颈联有片言明百意之赞语,百意体现在哪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咏怀古迹(其一)
杜甫
支离①东北风尘②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③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④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注:①支离:流离。②风尘:指安史之乱以来的兵荒马乱。③五溪:指湘、黔、川边境的雄溪、满溪、酉溪、海溪、辰溪等。④庚信“幼而俊迈,聪敏绝伦”,南北朝著名文学家。侯景之乱时,奉命出使西魏,遂淹留北方。庾虽身居高位,但一方面深切思念故国乡土,另一方面又为自己身仕敌国而差愧,因不得自由而怨愤。最终在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老死北方。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之所以要咏怀庾信,是因为他对庾信的诗赋推崇备至。他曾经说:“清新庾开府”“庾信文章老更成”即是明证。
B.安史之乱后诗人居无定所,流落三峡、五溪与夷人共处,社会动荡、生活艰辛、报国无门等多方面的原因造就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诗风。
C.颈联中,诗人杜甫说自己漂泊异地,欲归不得的情景刚好和当年的庾信相反。庾信无赖地侍奉了多个主人,我这个词客常常为他的行为感到忧伤。
D.尾联说庾信晚年写的《哀江南赋》极为凄凉悲壮,惊动江关传之千里,表面在写庾信,实际上是借古人之杯酒,浇胸中之块垒,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后游
杜甫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注)杜甫于上元二年(761年)春曾一度到新津,写了《游修觉寺》,第二次即写了这首《后游》。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间,而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
【小题1】在以下选项中,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写诗人故地重游所生发的爱怜之情。这两句采取倒装句式,将宾语的“寺”和“桥”提到谓语动词“忆”与“怜”前,突出游览的处所,将对景物的深厚感情和盘托出,点出后游在感情上的深进。
B.颔联在表达情感上很含蕴的,它透露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弦外之音是大自然是无情的、偏私的,而人世间却是有情的、无私的。
C.颈联写诗人在概叙了江山花柳之情后,又具体描绘晨景和晚景两幅画面,以时间的推移表现了诗人对景色的喜爱之情。
D.尾联感慨作结,表面看来好像这仍是赞美此处风景绝佳,其实,这正是诗人心中有愁难解,强作豁达之语。中原干戈不止,诗人流寓西南,满腔愁愤,无由排解,只好终日徜徉于山水之间。
E. 这首五言绝句写得表面豁达,实则沉郁,以顿挫委曲之态来表现这样的情感。正因为如此,才产生更为感人的效果,此诗采用散文句式,而极为平顺自然,这一种创新,对后世的影响颇大。
【小题2】全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