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经李征君故居
唐·温庭筠
露浓烟重草萋萋,树映阑干柳拂堤。一院落花无客醉,五更残月有莺啼。
芳筵想像情难尽,故榭荒凉路已迷。惆怅羸骖往来惯,每经门巷亦长嘶。
【注】李征君,温庭筠的挚友。征君:不受朝廷征召的隐士。
【小题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本诗从体裁上属于律诗。律诗通常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依次称首联、颈联、颔联、尾联,一般要求二、三两联对仗。
B.第一联展现了故居周围的环境:芳草萋萋,笼烟带露;树叶纷飞,柳条拂堤。
C.第三联承“无客醉”而来,抚今追昔,回想起当日宾朋满座、飞觞畅饮的欢乐情景,一切仿佛历历在目,而今故地重游,人事已非,神思恍惚间竟然迷失了路径。
D.尾联写自己乘坐的羸马熟悉道路,经过友人故居时就发出嘶鸣。直接描写诗人自己的内心感受,表达了诗人对亡友的无限哀思。
E. 全诗情景交融,诗人怀念友人的凄然之情已经渗透在前面的景物描写之中。
【小题2】有诗家评论:(温诗)写景如“一院落花无客醉,五更残月有莺啼”……真令人谡(sù,风声峻急)谡在耳,忽忽在目(《戟酒园诗话又编》)。结合全诗,请从表达技巧上简要赏析这两句诗。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8-02 09:02: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过陈琳墓①

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注释):①陈琳墓:陈琳是“建安七子”之一,为曹操所器重,其墓址在今江苏省邳州市。
【小题1】以下对本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开头两句用充满仰慕、感慨的笔调领起全篇。“青史见遗文”,不仅点出陈琳以文章名世,而且寓含着歆慕尊崇的感情。
B.颔联中的“霸才”,是指陈琳。陈琳遇到曹操那样一位豁达大度、爱惜才士的主帅。而诗人自己的际遇,则与陈琳相反,作者运用对写的手法,曲折的表现了对陈琳际遇的欣羡。
C.颈联写墓前实景。年深日久,陈琳墓前的石麟已经埋藏在萋萋春草之中,铜雀台也只剩下荒凉的遗迹,在遥对黯淡的暮云。
D.尾联写文章无用,只能弃文就武,持剑从军,使人不胜感慨;而时代不同,今日从军,又焉知不是无所遇合,再历飘蓬。
E. 本诗突出的手法是对比,如青史垂名和书剑飘零的对比。诗歌文采斐然,寄托遥深,既凭吊陈琳,又自伤身世,堪称咏史佳作。
【小题2】《唐诗隽》说此诗“感怀寄意中,尽伤心语。”结合全诗,说说作者流露了哪些“伤心语”。请简要赏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过陈琳墓
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独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注)①陈琳:建安七子,初为大将军何进主簿,曾向何进献计诛灭宦官,不被采纳;后为袁绍效力;袁绍败灭后,归附曹操。曹操不计前嫌,予以重用。②石麟:陵墓前的石雕的麒麟。③铜雀:指铜雀台,远在邺都,曹操所建。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对陈琳充满仰慕又饱含诗人的感慨,说自己昔日曾在史书上拜读过陈琳的文章,今天在漂泊的生活中又正好经过陈琳的坟墓。
B.颔联中“识”含有真正了解、相知的意思,蕴含着诗人复杂的情感:既有对自己才能的自信,又有人才之间的惺惺相惜、异代同心。
C.诗人自谓生不逢时,颔联中“应”字不单有自负自信,还有世无知音的自伤和愤慨之情;“怜”写出自己与陈琳同命相怜的感伤之情。
D.全诗贯穿着诗人和陈琳这样的人才在不同时代有不同际遇的对比,即霸才无主和霸才有主的对比,青史垂名和书剑飘零的对比。
【小题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的颈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