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嘉贞落魄有大志,亦不自异,亦不下人,自平乡尉免归乡里。布衣环堵之中,萧然自得。时人莫之知也。张循宪以御史出,还次蒲州驿。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问驿吏曰:“此有好客乎?”驿吏白以嘉贞,循完召与相见,咨以其事积时凝滞者,嘉贞随机应之,莫不豁然。及命表又出意外。他日,则天以问循宪,具以实对,因请以己官让之。则天曰:“卿能举贤,美矣,朕岂可无一官自进贤耶?”乃召见内殿,隔帘与语,嘉贞仪貌甚伟,神采俊杰,则天甚异之。翌日,拜监察御史。
开元初,拜中书舍人,迁并州长史、天平军节度使。有告其反者,鞫之无状。玄宗将罪告事者,嘉贞谏曰:“准法,告事不实,虽有反坐,此则不然。天下无虞,重兵利器,皆委边将。若告事者一不当,随而罪之。臣恐握兵者生心,为他日之患。且臣备陛下腹心,不宜为臣以绝言事之路。”玄宗大悦,许以衡轴处之。嘉贞因曰:“臣闻时难得而易失,及其过也,虽圣贤不能为时。昔马周起徒步谒圣主,血气方盛,太宗用之尽其才,才五十而终。向用稍晚,则无及也。今臣幸少壮,陛下不以臣不肖,雅宜及时用之。他日衰老,何能为也!”玄宗曰:“卿第往太原,行当召卿。”卒用为相。在职尚简易,善疏决。论者称之。
(选自《大唐新语》)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还次蒲州驿    次:经过,路过
B.准法,告事不实 准:依据,按照
C.虽有反坐,此则不然    坐:入罪,定罪
D.卿第往太原    第:副词,只管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张循宪以御史出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B.因请以己官让之     相如因持璧却立
C.虽有反坐,此则不然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D.及其过也,虽圣贤不能为时   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嘉贞在潦倒失意时仍胸怀大志,从平乡县尉免官归乡,虽住在四周土墙的屋子里但能怡然自得。
B.张循宪向武则天推荐张嘉贞,武则天隔帘同张嘉贞谈话,张嘉贞坦言己见,武则天看到张嘉贞高大英俊,神采出众,第二天就任命他为监察御史。
C.张嘉贞任天平军节度使,有人告发他反叛,经审查无罪状,唐玄守将判告发者的罪,张嘉贞则认为不能这样做,因为他担心掌握军队的人会生异心,而且会断绝言路。
D.张嘉贞向唐玄宗进言,举唐太守用马周的例子,说明应当及时任用人才,并希望趁自己少壮而得到皇帝任用。后唐玄宗用他为相。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
(2)今臣幸少壮,陛下不以臣不肖,雅宜及时用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30 05:02: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东海郡开国公徐公行状

唐李翱

公讳申,字维降,东海剡人。永泰元年,寄籍京兆府。举进士,初辟巡官于江西,后选授洪州大都督府长史。时刺史嗣曹王举江西兵讨李希烈,故以长史行刺史事,任职有成,曹王荐之,迁韶州刺史。

四十余年,刺史相循居于县城,州城与公田三百顷皆为墟,县令、丞、尉杂处民屋。公乃募百姓能以力耕公田者,假之牛犁、粟种与食,所收其半与之;不假牛犁者,三分与二。田久不理草根腐地增肥又连遇宜岁得粟比余田亩盈若干凡积粟三万斛。将复筑室于州故城,令百工之伎以其艺来者,与粟有差。刺史临视给与,吏无所行其私。应募者数千人,未十旬而城郭、室屋建立如初。刺史以官属迁于新城,县令之下各返其室。创六驿,新大市,器用皆具。曲江县五百人以状诣观察使,请作碑立生祠。公自陈所为不足述,乃刺史职宜如此,何足多者,不愿以小事市名。观察使嘉其让,迁合州刺史。其始来也,韶之人户仅七千,凡六年,倍其初之数,又盈四千户焉。

贞元十七年,诘里盗,通蛮夷道,责土贡。大首领黄氏帅其属,纳质供赋。黄氏、周氏、韦氏、依氏皆群盗也,黄氏之族最强,盘亘十数州。周、韦氏之不附之也,率群黄之兵以攻之,而逐诸海,群盗皆服。于是十三部二十九州之蛮宁息,无寇害。

元和元年,诏加金紫光禄大夫,检校礼部尚书,东海郡开国公。诏书未至,有疾薨于位。凡三佐藩屏之臣,五为刺史,一为经略使一为节度观察使,阶累升为金紫光禄大夫,爵超进为开国公,官亟迁为礼部尚书。其事业皆足以传示后嗣,为子孙法。享年七十。

(选自《李文公集》,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寄籍京兆府 寄籍:落户B.不假牛犁者 不假:不租借
C.盘亘十数州 盘亘:盘踞D.周、韦氏之不附之也 不附:不纳贡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初辟巡官江西 臣诚恐见欺王而负赵
B.不愿小事市名 木欣欣向荣
C.逐诸海,群盗皆服 拔剑撞破之
D.凡三佐藩屏臣 师道不传也久矣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田久不理草/根腐/地增肥/又连遇宜/岁得粟比余田亩盈若干/凡积粟三万斛
B.田久不理草/根腐/地增肥/又连遇宜岁得粟比余田亩盈若干/凡积粟三万斛
C.田久不理/草根腐/地增肥/又连遇宜岁/粟比余田亩盈若干/凡积粟三万斛
D.田久不理/草根腐/地增肥/又连遇宜/得粟比余田亩盈若干/凡积粟三万斛
【小题4】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直接表现徐申为官功绩的一组是
①任职有成,曹王荐之   ②县令、丞、尉杂处民屋   ③未十旬而城郭、室屋建立如初
④创六驿,新大市,器用皆具   ⑤观察使嘉其让,迁合州刺史   ⑥阶累升为金紫光禄大夫
A.①③④B.①④⑥C.②③⑤D.②⑤⑥
【小题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用“行状”这种文体,记述了徐申的籍贯年纪、官职变化情况以及主要事迹。
B.文章重点记叙徐申任韶州刺史时的政绩,以突出他政绩显著,深受当地百姓拥戴。
C.鉴于徐申治理蛮夷有功,边地不再有强盗为害,皇帝封他为东海郡开国公以嘉奖。
D.徐申办事颇有成效,治理地方有方,又有军事才能,文章充满了对他的赞美之情。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刺史临视给与,吏无所行其私。
(2)刺史以官属迁于新城,县令之下各返其室。
(3)其事业皆足以传示后嗣,为子孙法。

同类题3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柳虬(qíu),字仲盘,河东解人也。虬年十三,便专精好学。时贵游子弟就学者,并车服华盛,唯虬不事容饰。遍受《五经》, 略通大义,兼涉子史,雅好属文。孝昌中,扬州刺史李宪举虬秀才,兖州刺史冯俊引虬为府主簿。樊义为扬州刺史,乃以虬为扬州中从事, 加镇远将军。非其好也,并弃官还洛阳。属天下丧乱,乃退耕于阳城,有终焉之志。
大统三年,冯翊王元季海、领军独孤信镇洛阳。于时旧京荒废人物罕存唯有虬在阳城裴诹在颍川信等乃俱征之以虬为行台郎中诹为北府属并掌文翰时人为之语曰:“北府裴诹,南府柳虬。”时军旅务殷,虬励精从事,或通夜不寝。季海常云:“柳郎中判事,我不复重看。”四年入朝,周文帝欲官之,虬辞母老,乞侍医药。周文许焉。又为独孤信开府从事中郎。信出镇陇右,因为秦州刺史,以虬为二府司马。虽处元僚,不综府事,唯在信左右谈论而已。因使见周文,被留为丞相府记室。追论归朝功,封美阳县男。
 虬以史官密书善恶,未足惩劝,乃上疏曰:“古者人君立史官,非但记事而已, 盖所为鉴诫也。伏惟陛下则天稽古,劳心庶政,开诽谤之路,纳忠谠之言。”事遂施行。除秘书丞。旧丞不参史事,自虬为丞,始令监掌焉。迁中书侍郎,修起居注。时人论文体者,有今古之异。虬又以为时有古今,非文有古今,乃为《文质论》。
虬脱略人间,不事小节,弊衣蔬食,未尝改操。人或讥之。虬曰:“衣不过适体,食不过充饥,孜孜营求,徒劳思虑耳。”恭帝元年冬卒,时年五十四。赠兗州刺史,谥曰孝。有文章数十篇,行于世。
(选自《北史•柳虬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时旧京荒废/人物罕存/唯有虬在阳城/裴诹在颍川/信等乃俱/征之以虬为行台郎中/诹为北府属/并掌文翰/
B.于时旧京荒废/人物罕存/唯有虬在阳城/裴诹在颍川/信等乃俱征之/以虬为行台郎中/诹为北府属/并掌文翰/
C.于时旧京荒/废人物罕存/唯有虬在阳城/裴诹在颍川/信等乃俱征之/以虬为行台郎中/诹为北府属/并掌文翰/
D.于时旧京荒废/人物罕存/唯有虬在阳城/裴诹在颍川/信等乃俱征之/以虬为行台郎中/诹为北府/属并掌文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秀才,原指才之秀者,在本文中与“孝廉”并为举士的科目。
B.“陛”阶梯,有时特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在文中是对皇帝的尊称。
C.元年,可以指帝王即位的第一年,也可以指帝王改换年号的第一年,还有其他含义。
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奖意义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虬崇尚简朴,不慕高官厚禄。他不注重打扮,也不追求车马衣服华丽整齐;他进入官场,却非其所好,弃官回了洛阳。
B.柳虬办事尽职尽责,得到赏识。他勤力应对公务,忠于职守,得到元季海的夸赞;他在独孤信手下得到重用,后被周文帝封为美阳县男。
C.柳虬积极建言,期待广开言路。他认为朝廷应该发挥史官的作用;还希望皇上关心政务,广纳忠言,因而被任命为中书侍郎,修起居注。
D.柳虬为人洒脱,坚守节操。他做事率性而为,不拘小节;而对别人的讥笑,他坚持自己的主张,始终穿破衣吃粗饭。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军旅务殷,虬励精从事,或通夜不寝。
(2)虬以史官密书善恶,未足惩劝,乃上疏曰:“古者人君立史官,非但记事而已, 盖所为鉴诫也。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