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题:
过骊山作
杜牧
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
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
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
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
【小题1】请从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找出与划线句内容相一致的句子。
【小题2】“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有三种理解:一种是秦始皇削平天下的确是十分辛苦,但应该是削平天下,让道路旁的穷苦百姓过上好日子;第二种理解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让天下百姓都变得贫穷了,“为”读阳平,制造出的意思;第三种理解,主语不是秦始皇,而是指刘邦、项羽,特别是指刘邦,原来不过是“道旁穷百姓”,一个小小的亭长,但却最终“辛勤”地“削平”了“天下”。你认为那种理解有道理?谈谈理由。
【小题3】简要归纳一下该诗与《阿房宫赋》在主旨及写作手法上的相同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1-07 09:02: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节选)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精英__________(2)独夫_____________(3)举___________(4)族____________
【小题2】下面句子中与“灭六国者六国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B.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C.固一世之雄也D.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小题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杜诗首句点明时间“两竿落日”,既非在红日高照之下,也非在暮色苍茫之中。地点是“溪桥上”,则说明诗人行吟之际,既非漫步岸边,也非泛舟溪面,这为后三句远眺岸上柳影、俯视水上绿荷定了方位。
B.杜诗前两句诗纯写景物。诗人所选的落日、烟柳之景,令人感到画面的景色不是那么明快,而是略带暗淡的,但本诗的情调却十分开朗,给人轻快愉悦之感。
C.杨诗描写的是诗人在初夏的一个傍晚到荷池边纳凉的情景,整首诗充满生活气息,新鲜、轻松,写的是热,透露出的是“清爽”之情。
D.杨诗第一、二句里含有一典故,楚人宋玉《风赋》云:“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 快哉此风……’”,诗人对此是化用其意。
E. 两首诗均以“荷”作为吟咏对象,但呈现出的情感却是不一样的,这与杜牧生活在晚唐,杨万里辞官回家,闲居乡里等生活经历不无关系,品鉴时应考虑这些因素。
【小题2】这首诗都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5

(一)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①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选自杜牧《阿房宫赋》)
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又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选自苏洵《六国论》)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族:灭族
B.则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递:传递
C.后秦击赵者 再:第二次
D.惜其用武而不也  终:坚持到底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A.夫六国秦皆诸侯 当秦相较
B.谁得族灭也     则施施
C.日削月割,趋于亡作    《师说》贻之
D.赵尝五战秦     齐人勿附
【小题3】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能守其土,不赂秦
A.至于颠覆,固宜然
B.以事秦之心天下之奇才
C.顺流而
D.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文和苏文都采用对比的手法逐层推进,都涉及到战国时代六国灭亡、秦国统一这段史实,都是为了借古讽今,对作者所处朝代的帝王进行规劝。
B.两篇文章中“呜呼”“嗟乎”“悲夫”等叹词的运用,增强了文章感慨的语气与说服的力量,表达了作者对时势的深切忧虑。
C.苏洵认为,燕赵两国“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但后来因为燕国“以荆卿为计”,赵国诛杀李牧,所以才导致了灭亡。
D.杜牧从秦亡的教训立意,提出“秦爱纷奢”而亡国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都是因为不爱民而自取灭亡,见解极为深刻。
【小题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