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瘘,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②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③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④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⑤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甚善,名我固当
(2)勖尔植,督尔获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
A.伤害B.妒忌C.妨碍D.祸害
【小题3】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故病且怠
A.生病B.困苦C.贫困D.怨恨
【小题4】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旦暮吏来而呼曰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B.故乡人号之“驼”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
C.以致其性焉尔 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
D.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覆之以掌,虚若无物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小题6】本文题为《种树郭橐驼传》,为什么还写到了她植者和长人者?请作简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28 05:02: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之未始游,游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二)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共食。”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攀援而登,箕踞而 遨:游览,观赏
B.觞满酌,颓然就醉 引:引导
C.然后知吾之未始游 向:先前
D.非吾之所有    苟:如果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望西山,始指异/ 惟江上清风
B.游是乎始 / 此非曹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C.至无见而犹不欲归 / 而吾与子之共食
D.逝者如斯,未尝往也 / 蟹六跪二螯
【小题3】下列对节选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借客人的话从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因而,苏文中的主客问答其实是苏轼两种人生态度的交锋。
B.苏文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但在朋友的安慰下,苏轼最终从苦闷中走出来,通过明月与江水的阐述引发变与不变的哲理对比,表达了寄情自然的旷达情怀。
C.柳宗元是力主革新的政治家,政治抱负无法实现,感到郁闷,于是游山玩水以排遣心中的郁闷之情。本文是作者宴游西山之后所作,先写游其他山水时的心情的抑郁,以此来反衬西山之游给自己带来的心有所托的精神的愉悦。
D.寄情于景,托物寓志是柳文的一大特色。文中叙事写景都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感情色彩。“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作者仿佛融入西山景色之中,忘情于山水,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