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也。父瑀,魏丞相掾,知名于世。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博览群籍,尤好《老》《庄》。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忘其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咸共称异。籍本有济世志属魏之后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帝引为大将军从事中郎。有司言有子杀母者,籍曰:“嘻!杀父乃可,至杀母乎!”坐者怪其失言。帝曰:“杀父,天下之极恶,而以为可乎?”籍曰:“禽兽知母而不知父,杀父,禽兽之类也。杀母,禽兽之不若。”众乃悦服。会帝让九锡,公卿将劝进,使籍为其辞。籍沈醉忘作,临诣府,使取之,见籍方眠。使者以告,籍便书案,使写之,无所改窜。辞甚清壮,为时所重。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将葬,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骨瘠立,殆致灭性.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悟,乃见青眼。由是礼德之士疾之若仇,而帝每保护之。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叹,于是赋《豪杰诗》。景元四年冬卒,时年五十四。
(节选自《晋书•阮籍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籍本有济世志/属魏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
B.籍本有济世/志属魏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泄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
C.籍本有济世志/属魏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
D.籍本有济世志/属魏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古时一般对人称字,对己称名。
B.有司文中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古代朝廷中设立官爵或官府,分派职权,各有其专司。
C.九锡是中国古代皇帝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人的车马、衣服等九种礼器,是最高的礼遇。
D.景元是帝王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可拥有多个年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阮籍生于名门,生性孤傲不羁。他举止有时难以被人理解,任何时候喜怒不表现在脸上,人们说他痴呆子。
B.阮籍嗜酒如命,文才高超。他在酩酊大醉中也能很快清醒,写出让世人叹服的文章,才华也得到族兄的认可。
C.阮籍不拘礼教,自然任情。他得知母亲去世却仍然继续下棋饮酒,对于固守礼教者往往只以白眼表达态度。
D.阮籍志向远大,自视甚高。文帝很赏识他,他本有治国安民的志向,并对刘邦、项羽在历史上建功留名很是不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籍沉醉忘作,临诣府,使取之,见籍方眠。
(2)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09 11:04: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裴秀,字季彦,河东闻喜人也。秀少好学,有风操,八岁能属文。叔父徽有盛名,宾客甚众。秀年十余岁,有诣徽者,出则过秀。然秀母贱,嫡母宣氏不之礼,尝使进馔于客,见者皆为之起。秀母曰:“微贱如此,当应为小儿故也。”宣氏知之,后遂止。时人为之语曰:“后进领袖有裴秀。”初,文帝未定嗣,而属意舞阳侯攸。武帝惧不得立,问秀曰:“人有相否?”因以奇表示之。秀后言于文帝曰:“中抚军人望既茂,天表如此,固非人臣之相也。”由是世子乃定。武帝既即王位,拜尚书令、右光禄大夫。时安远护军郝诩与故人书云:“与尚书令裴秀相知,望其为益。”有司奏免秀官,诏曰:“不能使人之不加诸我,此古人所难。交关人事,诩之罪耳,岂尚书令能防乎!其勿有所问。”司隶校尉李憙复上言,骑都尉刘尚为尚书令裴秀占官稻田,求禁止秀。诏又以秀干翼朝政有勋绩于王室不可以小疵掩大德使推正尚罪而解秀禁止焉。久之,诏曰:“尚书令、左光禄大夫裴秀,雅量弘博, 思心通远,先命登庸,赞事前朝。受明命,光佐大业,勋德茂。宜正位居体,以康庶绩。其以秀为司空。”秀创制朝仪朝廷多遵用以为故事在位四载为当世名公服寒食散当饮热酒而冷酒泰始七年薨死时年四十八初,秀以尚书三十六曹统事准例不明,宜使诸卿任职,未及奏而薨。其友人料其书记,得表草言平吴之事,其词曰:"孙皓酷虐,不及圣明御世兼弱攻昧,使遗子孙,将遂不能臣;时有否泰,非万安之势也。臣昔虽已屡言,未有成旨。今既痪笃不起,谨重尸启。愿陛下时典施用。”乃封以上闻。诏报曰;“司空薨,痛悼不能去心。又得表草,虽在危困,不忘王室,尽忠忧国。省益伤切,辄当与诸贤共论也。”
(选自《晋书•裴秀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秀创制朝仪朝廷/多遵用之/以为故事/在位四载/为当世名公/服寒食散/当饮热酒而饮冷酒/泰始七年/薨死时年四十八
B.秀创制朝仪朝廷/多遵用之/为以故事/在位四载/为当世名公/服寒食散当饮热酒/而饮冷酒/泰始七年薨/死时年四十八
C.秀创制朝仪/朝廷多遵用以之/为故事/在位四载/为当世名公/服寒食散/当饮热酒而饮冷酒/泰始七年薨/死时年四十八
D.秀创制朝仪/朝廷多遵/用之以为故事/在位四载/为当世名公/服寒食散/当饮热酒而饮冷酒/泰始七年薨死时/年四十八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世子,就是太子,并且必须是嫡长子,帝王和诸侯的君位继承人。
B.有司,是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C.朕,秦以前不论尊卑,都可自称为此;自秦始皇时起专用作皇帝自称。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娘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秀少年出众,有风度节操。他八岁就能写文章,他叔父的门客来拜访叔父,临走 都要到裴秀那里看望一下;当时人品评他为年轻的表率人物。
B.裴秀为武帝继位功不可没。当时,文帝内心倾向让舞阳侯司马攸做继承人,是裴秀给文帝做工作,才促使文帝转而下决心定下了武帝。
C.裴秀深得武帝堙解和倩任。曾有人堊求免考他的职务,也曾有人要求软禁他,但因为武帝理解他,爱护他,都给其化解了这些危机。
D.裴秀尽忠忧国令武帝感动。裴秀建议武帝讨伐孙皓,让其臣服。临终前还不忘上奏,武帝看到奏后,和大臣们商议,采纳了他的建议。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秀母贱,嫡母宣氏不之礼,尝使进撰于客,见者皆为之起。
(2)诏又以有勋绩于王室,不可以小疵掩大德,使推正尚罪而解秀禁止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何充。字次道,庐江灊人。充风韵淹雅,文义见称。初辟大将军王敦,转主簿。敦兄含时为庐江郡,贪污狼藉,敦尝于座中称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威称之。”充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此。”敦默然。傍人皆为之不安,充晏然自若。由是忤敦。左迁东海王文学,寻属敦败,累迁中书侍郎。

成帝即位,迁给事黄门侍郎。出为东阳太守,在郡甚有德政,荐征士虞喜,拔郡人谢奉、魏顗等以为佐吏。王导、庾亮并言于帝曰:“何充器局方概有万夫之望必能总录朝端为老臣之副臣死之日愿引充内侍则外誉唯缉社稷无虞矣。”由是加吏部尚书,进号冠军将军,又领会稽王师。及导薨,转护军将军。寻迁尚书令,加左将军。充以内外统任,宜相纠正,若使事综一人,于课对为嫌。乃上疏固让。许之。

庾冰兄弟以舅氏辅王室,虑易世之后,戚属转疏,谋立康帝①,即帝母弟也。每说帝以国有强敌,宜须长君,帝从之。充建议曰:“父子相传,先王旧典,忽妄改易,惧非长计。故武王不授圣弟,即其义也。昔汉景亦欲传祚梁王。朝臣成以为亏乱典制。据而弗听。今琅邪践阼,如孺子何!社稷宗庙,将其危乎!”冰等不从。既而康帝立,帝临轩,冰、充侍坐。帝曰:“朕嗣鸿业,二君之力也。充对曰:“陛下龙飞,臣冰之力也。若如臣议。不睹升平之世。”帝有惭色。

俄而帝疾笃,冰、翼意在简文帝,而充建议立皇太子,奏可。及帝,充奉遗旨,便立太子,是为穆帝,冰、翼甚恨之。献后临朝。诏曰:“骠骑任重,可以甲杖百人入殿。”复加侍中,羽林骑十人。

充居宰相,虽无澄正改革之能,而强力有器局,临朝正色,以社稷为己任,凡堑选用,皆以功臣为先,不以私恩树亲戚。谈者以些重之。然所昵庸杂,信任不得其人,而性好释典,崇修佛寺,供给沙门以百数,糜费巨亿而不吝也。亲友至于贫乏,无所施遣,以此获讥于世。永和二年卒,时年五十五,赠司空,谥曰文穆。

(节选自《晋书•何充传》)

注:①时为琅邪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何充器局/方概有万夫之望/必能总录朝端/为老臣之副/臣死之日/愿引充内侍/则外誉唯缉/社稷无虞矣
B.何充器局方概/有万夫之望/必能总录朝端为老/臣之副/臣死之日/愿引充内侍/则外誉唯缉/社稷无虞矣
C.何充器局/方概有万夫之望/必能总录朝端为老/臣之副/臣死之日/愿引充内侍/则外誉唯缉/社稷无虞矣
D.何充器局方概/有万夫之望/必能总录朝端/为老臣之副/臣死之日/愿引充内侍/则外誉唯缉/社稷无虞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掾,即“掾史”,原为佐助的意思,后成为官府中佐助官吏的通称。根据分管事务的不同,可分为户曹掾史、水曹掾史、比曹掾史、仓曹掾史等。
B.征士,指的是不就朝廷征辟的士人。可见,魏晋以后,选择人才方面虽有九品官人法,但自汉代起存在的征辟制也没有完全被废除。
C.宗庙,是祭祀祖先的专用房屋。宗庙制度规定,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D.崩,古时指皇帝死亡。古代等级森严,天子之死谓“崩”或“驾崩”,诸侯、皇室成员等之死谓“薨”,士之死谓“不禄”,庶人之死谓“卒”。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充风韵宽宏儒雅,凭借文章道义著称,为人正直,因王敦之兄王含之事开罪于王敦,又因拥立皇帝之事得罪了康帝,故屡遭贬谪。
B.何充认为一些重要职位应分人统管,这样可以互相纠正错误,否则就会造成让事务专管于一人的局面,而且对此人的考核也难以公正。
C.康帝病重期间,庾冰、庾翼想立简文帝。然而何充提出了立皇太子的建议,并在康帝驾崩后奉遗诏,立皇太子为帝,这便是晋穆帝。
D.何充酷爱佛典,大修寺庙,供养的和尚以百计,浪费亿万而不吝惜。然而亲戚朋友贫困,他却没有任何施舍馈赠,世人对此颇有微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昔汉景亦欲传祚梁王,朝臣咸以为亏乱典制,据而弗听。今琅邪践阼,如孺子何!
②以社稷为己任,凡所选用,皆以功臣为先,不以私恩树亲戚,谈者以此重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②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③。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④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宫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二子:赐、兴。
(摘自《晋书·李密传》)
【注】①醮,jiào,改嫁。②烝烝,zhēng,热切的样子,形容李密对母亲思念之深。③游夏:孔子的学生子游、子夏,品格好,资质高。④安乐公,刘备之子刘禅。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B.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C.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D.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
B.“服阕”,指守丧期满后除服(不再穿丧服)。
C.“迁”,在古代有调动官职之意,多指升职,“左迁”则是贬官降职。
D.“太守”,秦朝至明清时期对郡守的尊称,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密重情义,幼年丧父,母亲再嫁,年仅几岁的他热切地思念双亲,不能自已,以致忧思成疾。
B.李密有才干,拜谯周为师,被其门人比作子游、子夏;失蜀时多次出使吴国,因颇有辩才而得到吴人称赞。
C.李密善为文。晋武帝读了李密婉拒朝廷征召的《陈情表》后,肯定了李密的才能和孝心,进而答应了他的请求。
D.李密巧进谏,他借皇上东堂赐宴饯别之机,以诗进谏,表达了对当时官场不良风气的不满,让武帝感到愤怒。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2)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干宝,字令升,新蔡人也。祖统,吴奋武将军、都亭侯。父莹,丹阳丞。宝少勤学,博览书记,以才器召为著作郎。平杜弢有功,赐爵关内侯。中兴草创,未置史官,中书监王导上疏曰:“夫帝王之迹,莫不必书,著为令典,垂之无穷。宣皇帝廓定四海武皇帝受禅于魏至德大勋等踪上圣而纪传不存于王府德音未被乎管弦陛下圣明,当中兴之盛,宜建立国史,撰集帝纪,上敷祖宗之烈,下纪佐命之勋,务以实录,为后代之准,厌率土之望,悦人神之心,斯诚雍熙之至美,王者之弘基也。宜备史官,敕佐著作郎干宝等渐就撰集。”元帝纳焉。宝于是始领国史。以家贫,求补山阴令,迁始安太守。王导请为司徒右长史,迁散骑常侍。著《晋纪》,自宣帝迄于愍帝五十三年,凡二十卷,奏之。其书简略,直而能婉,咸称良史。性好阴阳术数,留思京房、夏侯胜等传。宝父先有所宠侍婢,母甚妒忌,及父亡,母乃生推婢于墓中。宝兄弟年小,不之审也。后十余年,母丧,开墓,而婢伏棺如生,载还,经日乃苏。言其父常取饮食与之,恩情如生。在家中吉凶辄语之,考校悉验,地中亦不觉为恶。既而嫁之,生子。又宝兄尝病气绝,积日不冷,后遂悟,云见天地间鬼神事,如梦觉,不自知死。宝以此遂撰集古今神祇灵异人物变化。名为《搜神记》,凡三十卷。以示刘惔,惔曰:“卿可谓鬼之董狐。”宝既博采异同,遂混虚实,因作序以陈其志。宝又为《春秋左氏义外传》,注《周易》、《周官》凡数十篇,及杂文集皆行于世。
(节选自《晋书·干宝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宣皇帝廓定四海/武皇帝受禅于魏至德/大勋等踪上圣/而纪传不存于王府德音/未被乎管弦/
B.宣皇帝廓定四海/武皇帝受禅于魏/至德大勋等踪上圣/而纪传不存于王府德音/未被乎管弦/
C.宣皇帝廓定四海/武皇帝受禅于魏/至德大勋等踪上圣/而纪传不存于王府/德音未被乎管弦/
D.宣皇帝廓定四海/武皇帝受禅于魏至德/大勋等踪上圣/而纪传不存于王府/德音未被乎管弦/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爵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另外也是君主国家贵族的封号,旧说周代有公、侯、子、男四种爵位。
B.著作郎,官名,东汉末始置,属中书省,为编国史之任,晋惠帝时期改属秘书监。其下设著作佐郎、校书郎、正字等官,明代废。
C.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本文是指干宝升任始安太守。
D.《搜神记》是一部记录古代民间传说中神奇怪异故事的小说集,大多篇幅短小、情节简单,设想奇幻、极富浪漫色彩。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干宝才能卓著,建有功勋。他年少勤学,博览群书,凭才干被朝廷召任著作郎,在平定杜弢之乱中建立了功勋,被朝廷赐予爵位。
B.干宝受命修史,成果颇丰。他受到中书监王导提携,担任史官,直笔修史,语气委婉,在太守任上修有晋宣帝到晋宣帝到晋愍帝时期的史书。
C.干宝收集逸闻趣事,撰写成书。他父亲所宠侍婢、哥哥死后的奇异经历,激发了他收集神灵怪异人物变化的想法,后撰成《搜神记》三十卷。
D.干宝才学不凡,著述宏丰。他对史学有研究,曾领修国史,著有《晋纪》;他还精通易学,曾对《周易》作注;他还有杂文集流行于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敷祖宗之烈,下纪佐命之勋,务以实录,为后代之准,厌率土之望,悦人神之心。
(2)惔曰:“卿可谓鬼之董狐。”宝既博采异同,遂混虚实,因作序以陈其志。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傅咸长虞,刚简有大节。风格峻整,识性明悟,疾恶如仇,推贤乐善,常慕季文子、仲山甫之志。好属文论,虽绮丽不足,而言成规鉴。颍川庾纯常叹曰:“长虞之文近乎诗人之作矣!”
咸宁初,袭父爵,拜太子洗马,累迁尚书右丞。时帝留心政事,访朝臣政之损益。咸上言曰:“陛下处至尊之位,而修布衣之事,亲览万机,劳心日昃。在昔帝王,躬自菲薄,以利天下,未有逾陛下也。然泰始开元以暨于今,十有五年矣。而军国未丰,百姓不赡,一岁不登便有菜色者,诚由官众事殷,复除猥滥,蚕食者多而亲农者少也。”
咸在位多所执正。豫州大中正夏侯骏上言,鲁国小中正、司空司马孔毓,四移病所,不能接宾,求以尚书郎曹馥代毓,旬日复上毓为中正。司徒三却,骏故据正。咸以骏与夺惟意,乃奏免骏大中正。司徒魏舒,骏之姻属,屡却不署,咸据正甚苦。舒终不从,咸遂独上。
咸以世俗奢侈,又上书曰:“臣以为谷帛难生而用之不节无缘不匮故先王之化天下食肉衣帛皆有其制。窃谓奢侈之费,甚于天灾。令使诸部用心,各如毛玠,风俗之移,在不难矣。”又议移县狱于郡及二社应立,朝廷从之。迁尚书左丞。
时太宰、汝南王亮辅政,咸致书曰:“咸以为太甲、成王年在蒙幼,故有伊①、周②之事。圣人且犹不免疑,况臣既不圣,王非孺子,而可以行伊、周之事乎?……无功而厚赏,莫不乐国有祸,祸起当复有大功也。人而乐祸,其可极乎!作此者,皆由东安公。谓殿下至止,当有以正之。正之以道,众亦何所怒乎!众之所怒,在于不平耳。咸之愚冗,不惟失望而已,窃以为忧。”
吴郡顾荣常与亲故书曰:“傅长虞为司隶,劲直忠果,劾按惊人。虽非周才,偏亮可贵也。”元康四年卒官,时年五十六,诏赠司隶校尉,朝服一具、衣一袭、钱二十万,曰贞。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十七》)
(注)①伊:指伊尹,商朝宰相。名伊,一说名挚;尹是官名。②周:指周公,姓姬名旦。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以为谷帛难生/而用之不节/无缘不匮/故先王之化/天下食肉衣帛/皆有其制/
B.臣以为谷帛/难生而用之/不节无缘不匮故/先王之化天下/食肉衣帛/皆有其制/
C.臣以为谷帛难生/而用之不节/无缘不匮/故先王之化天下/食肉衣帛/皆有其制/
D.臣以为谷帛难/生而用之不节/无缘不匮/故先王之化/天下食肉/衣帛皆有其制/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另取的一个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又称表字,对名进行解释补充,有表述阐明的作用。
B.诏书,用于上对下,先秦时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后专指帝王或朝廷官员的文书命令。
C.布衣,原义为布制衣服、麻布衣服,因平民不能穿绫罗锦绣,故以布衣借指平民百姓。
D.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等生前品行评定后给予的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咸恪尽职守,主持公道。他不满夏侯骏随心所欲褒贬他人,上奏罢免夏侯骏的职务,在司徒魏舒不同意的情况下毅然独自上书。
B.傅咸上书陈事,直言敢谏。他以昔日帝王亲自日理万机与陛下只做微薄之事作对比,劝诫晋帝集中精力振兴军国、免除徭役、重视农耕。
C.傅咸反对奢侈,针砭时弊。他以先王风化天下、吃肉穿帛都有定制为例,指出奢侈浪费的严重后果,提出了制止奢风的建议。
D.傅咸议论时政,忧国忧民。他认为如果无功加赏,人们会没有极限地以祸乱为乐,对此希望君王用法制之道使制度纯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好属文论,虽绮丽不足,而言成规鉴。
(2)圣人且犹不免疑,况臣既不圣,王非孺子,而可以行伊、周之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