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两句用“吴丝”“蜀桐”突出箜篌构造精良、工艺精湛,借箜篌构造精良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B.诗的前四句虽然交代了弹奏的时间、地点、人物,但却并未按一般的顺序来写,而是先写琴、写声,突出了乐声,有先声夺人之力,“空山凝云”一句,更有以实写虚之妙。
C.诗的七、八两句用语平实,说的是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就连皇帝也被乐声打动,突出了箜篌声的高亢嘹亮,李凭弹奏箜篌技艺的高超。
D.“梦入”两句,用“老”和“瘦”两个看似干枯的字眼修饰鱼蚊,突出本己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的鱼蛟,竟伴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写出了音乐的神奇魅力。
E. 整首诗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通过对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和自我感受的直接描述,既表达了对李凭演奏技艺的赞赏,也寄托了自己的情思。
【小题2】清人方扶南把这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推为“摹写声音之至文”,请结合五六两句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3-06 10:14: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客 游
李 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⑤。
【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代著名的宫殿。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记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诗人希望能像冯谖那样展示政治才能。⑤裂帛:指写家信。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B.首联“日暖南山石”使用拟人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感受,“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C.颔联“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老作平原客”中的“老”字是“老迈、年岁已高”的意思,表达了诗人年事已高仍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之情。
D.颈联诗人用“四时”、“三年”强调了自己离开家乡和故国的时间之长,在外漂泊的不易,为尾联抒情蓄势。
E. 尾联“屡弹铗”,诗人希望展示政治才能,然而,世事艰难,根本无法实现,加之被迫客居异乡,失意之中又增添几分痛苦。
【小题2】杜甫《春望》中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诗中的“书”指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致酒行
李贺
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
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注】①元和初年,李贺因其父名曰“晋肃”的避讳而被剥夺了科举考试资格,之后诗人创作了这首诗歌。②客长寿:敬酒时的祝词,祝客人身体健康之意。③主父:据《汉书》载,主父偃擅长纵横之术,游历入关后请人举荐出仕,无果;不久财尽则“诸侯宾客多厌之”。④马周:据《旧唐书》载,马周投宿新丰时被旅店主人轻视对待,仍悠然独酌,后至长安当了中郎将常何的门客;贞观五年,马周代替常何条陈二十余事,皆合太宗心意,即被授监察御史。⑤迷魂:宋玉曾作《招魂》招屈原之魂,此处指执迷不悟。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诗构思别致,主客对答,情节性强,先总起写劝酒场面,接着两句是客人表白心怀,于是主人再次劝酒致辞,客人最后再作回应。
B.“主父”句使用了贤士主父偃入关后不得任用,资财匮乏,屡遭白眼的典故,客人以之自比,“困不归”一语中寓无限愤怒之意。
C.“马周”句使用唐初名臣马周年轻时投宿新丰的典故,马周当时处境或比主父偃更狼狈,这从“天荒地老无人识”的夸张表达中可推知。
D.“空将”句引用了马周后来代写条陈,令太宗大悦而被破格提拔的典故,但事实上马周并未“直犯龙颜”,主人如此表述大有言外之意。
E. “雄鸡一声天下白”写出了主人开导所产生的效果,但这开导激起了客人的愤怒反驳,“幽寒坐呜呃”五字形象刻画出客人此刻的悲愤之情。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加以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元和中,进士李贺善为歌篇。韩文公深所知重,于缙绅之间每加延誉,由此声华藉甚。时元相国稹年老,以明经擢第,亦攻篇什,常愿交结贺。一日,执贽造门,贺览刺不容,遽令仆者谓曰:“明经擢笫,何事来看李贺?”相国无复致情,惭愤而退。其后自左拾遗制策登科日当要路及为礼部郎中因议贺祖祢讳进不合应进士举。贺亦以轻薄为时辈所排,遂成轅轲。文公惜其才,为著《讳辩录》明之,然竟不成事。

——选自康軿《剧谈录》卷下

材料二

李藩侍郎尝缀李贺歌诗,为之集序。未成,知贺有表兄与贺笔砚之旧者,召之见,托以搜访所遗。其亼敬谢,且请曰:“某尽记其所为,亦见其多点窜者,请得所辑者视之当为改正。”李公喜,并付之,弥年绝迹。李公怒,复召诘之。其人曰:“某与贺中外,自小同处,恨其傲忽,常思报之,所得兼旧有者一时投于溷中矣。”李公大怒,叱出之,嗟恨良久。故贺诗篇什流传者少。

——选自张固《幽闲鼓吹》)

材料三

《剧谈录》:“元和中,进士李贺善歌诗,元相国稹年老,以明经擢第,常愿交结。执贽造门,贺览刺,遽令阍者谓曰:‘明经擢第,何事来看李贺?’相国惭愤而退。”按:元擢第既非迟暮,于贺亦称前辈,讵容执贽造门,反遭轻薄?小说之不根如此。

——选自王士禛《古夫于亭杂录》卷二

材料四

走马引

李贺

我有辞乡剑,玉锋堪裁云。

襄阳走马客,意气自生春。

朝嫌剑花净,暮嫌剑光冷。

能持剑向人,不解持照身。

材料五

剑客

贾岛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小题1】对上述材料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后自左拾遗制策/登科日当要路/及为礼部郎中因议贺祖祢讳进/不合/应进土举
B.其后自左拾遗制策登科/日当要路/及为礼部郎中因议贺/祖祢讳进不合/应进士举
C.其后自左拾遗制策登科/日当要路/及为礼部郎中/因议贺祖祢讳进/不合应进士举
D.其后自左拾遗制策登科日/当要路/及为礼部/郎中因议贺/祖祢讳进/不合应进士举
【小题2】对上述材料中加点词句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缙绅”,原指将笏板插于衣带,是旧时官宦的装束,转为官宦的代称。
B.“轅轲”,原指道路起伏不平,这里比喻朋友之间产生误会,发生矛盾。
C.“笔砚”,笔墨砚台是学习时的必备文具,也可以指在一起学习的同学。
D.“中外”,古代称父系血统的亲戚为“内”,父系血统之外的亲戚为“外”。
【小题3】对上述材料所作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李贺发现元稹在来信中暗含讥讽,所以一气之下拒绝与他会面。
B.韩愈欣赏李贺的才能,希望调解他和元稹的矛盾,但未能如愿。
C.李贺的表兄觉得李藩傲慢无礼,因而不愿为他整理搜集的资料。
D.李贺拒见元稹的传闻虽不可信,但反映了唐代注重进士科的风气。
【小题4】把上述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某尽记其所为,亦见其多点窜者,请得所辑者视之,当为改正。
(2)元擢第既非迟暮,于贺亦称前辈,讵容执贽造门,反遭轻薄?
【小题5】下列对李贺《走马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辞乡远游,仗剑独行,充分展现了襄阳走马客纵横洒脱、快意恩仇的风采。
B.“玉锋堪裁云”形容剑刃明净锋利,可以剪裁浮云,想象奇特,气势雄壮。
C.“朝嫌”与“暮嫌”互文见意,感叹宝剑虽锋利,却未能受到主人的重视。
D.同样是借剑抒情,李贺的《走马引》和贾岛《剑客》表达的情感并不相同。
【小题6】前人认为这首诗的主旨是“言己能持剑向人,而不能自照,所以不免于见嫌,感己不遇故云尔耳”。请结合材料一、二中所反映的诗人的性格和遭遇,对此做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