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词,回答问题。
西涧即事示卢陟
韦应物
寝扉临碧涧,晨起澹忘情。空林细雨至,圆文遍水生。
永日无余事,山中伐木声。知子尘喧久,暂可散烦缨。
【注】西涧:在滁州南岩寺内。
(1)请简要赏析诗篇中间四句的写景特色。
(2)诗歌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7-05 12:17: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江西钟傅,本豫章人,少倜傥,以勇毅闻于乡里。不事农业,恒好射猎。熊鹿野兽,遇之者无不获焉。一日,有亲属酒食相会,傅素能一饮,是日大醉。唯一小仆侍行,比暮方归。去家二三里,溪谷深邃,有虎黑文青质,额毛圆白,眈眈然自中林而出。百步之外顾望前来。仆夫见而股栗,谓傅曰:“速登大树,以逃生命。”傅时酒力方盛,胆气弥粗。即以仆人所持白梃,山立而拒之。虎即直搏傅,傅亦左右跳跃,挥杖击之。虎又俯伏,傅亦蹲踞。须臾,复相拿攫。如此者数四。虎之前足搭傅之肩,傅即以两手抱虎之项。良久,虎之势无以用其爪牙,傅之勇无以展其心计。两相擎据,而仆夫但号呼于其侧。其家人怪日晏未归,仗剑而迎之。及见相捍,即挥刃前斫。虎腰既折,傅乃免焉。数岁后,江南扰乱,群盗四集。傅以斗虎之名,为众所服,推为酋长,竟登戎帅之任,节制钟陵,镇抚一方,澄清六郡。唐僖、昭之代,名振江西,官至中书令。

【小题1】翻译文中加粗加线的句子,并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暮方归: (2)仆夫见而栗:
【小题2】本语段在刻画钟傅打虎时,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描写手法。
【小题3】本语段在写钟傅打虎时多次写到仆人的言行,请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竟陵文宣王萧子良,字云英,武帝第二子也。幼聪敏,武帝为赣县时,与裴后不谐,遣人船送后还都,已登路,子良时年小,在庭前不悦。帝谓曰:“汝何不读书?”子良曰:“娘今何处?何用读书?”帝异之,即召后还县。

子良敦义爱古,郡人朱百年有至行,先卒,赐其妻米百斛,蠲一人,给其薪苏。郡阁下有虞翻旧床,罢任还,乃致以归。后于西邸起古斋,多聚古人器服以充之。

武帝即位,封竟陵郡王、南徐州刺史,加都督。永明二年,为护军将军,兼司徒。四年,进号车骑将军。子良少有清向,礼才好士,倾意宾客,天下才学皆游集焉。善立胜事,夏月客至,为设瓜饮及甘果,著之文教。士子文章及朝贵辞翰,皆发教撰录。

武帝豫,诏子良甲仗入延昌殿侍医药。子良日夜在殿内,太孙间日入参。居几月,武帝暴渐,内外皇惧,百僚皆已变服,物议疑立子良。武帝俄项而苏,问太孙所在,因召东宫器甲皆入,遗诏使子良辅政,萧鸾知尚书事。子良素仁厚,不乐时务,乃推萧鸾。诏云:“事无大小,悉与鸾参怀。”子良所志也。太孙少养于子良妃袁氏,甚著慈爱,既惧前不得立,自此深忌子良。

子良又与文惠太子同好释氏,甚相友悌,其劝人为善,未尝厌倦,以此终致盛名。进位大傅,增班剑为三十人,本官如故,解侍中。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遣人视,见淮中鱼无算,皆浮出水上向城门。寻薨,年三十五。

(《南史•萧子良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
B.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
C.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
D.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百斛”,泛指多斛。斛,量器,方形,口小,底大,容量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
B.“东宫”,是中国古代宫殿指称,因方位得名。后多借指居住东宫的储君,即“太子”。
C.“友悌”,与朋友相友爱。“申之以孝悌之义”,即把孝顺父母、朋友友爱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
D.“不豫”,“豫”为安和之喻,“不豫”就是不舒服,文中是天子有病的讳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子良孝顺有加。母亲裴后因与武帝不和睦被送还,年幼的萧子良心中不悦,废书不读,这触动了武帝,他便召回了裴后。
B.萧子良重义好古。本郡人朱百年有极高的德行,他死后,黹子良善待他的妻子。萧子良还在西邸建了一座古斋,收集了许多古人的器具衣服布置在里边。
C.萧子良礼遇贤士。夏天客人到了,子良为他们摆出瓜果和饮料,宣扬文教。士子的文章以及朝贵的作品,子良也让人撰录。
D.萧子良深受信任。武帝生前有意传位于子良,在遗诏中让子良辅政,可惜子良志不在此,对政治事务不感兴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良少有清向,礼才好士,倾意宾客,天下才学皆游集焉。
(2)居几月,武帝暴渐,内外皇惧,百僚皆己变服,物议疑立子良。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王昌龄隐居

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注:①王昌龄及第时三十七岁。此前,他曾隐居石门山,即本诗所说“清溪”所在。常建任职于盱眙,辞官归隐途中,就近到石门山一游,并在王昌龄隐居处住了一夜。②药院,种芍药的庭院。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人细致地描绘了王昌龄隐居之处的自然景色,赞颂了王昌龄的清高品格和隐居生活的高尚情趣。诗歌语言风格绚丽飘逸。
B.首联写清溪水流入石门山深处,见不到头,隐居的地方只有孤独的白云。“溪水”“白云”都是隐者居处的象征,“清”“孤”写出了此地的凄清。
C.中间两联写夜宿王昌龄隐居处所见所感。王昌龄住处清贫幽雅,一座孤零零的茅屋,屋前有松树,屋边种花,院里芍药,独居而情不孤,遁世而爱生活。
D.尾联写自己的归志。“鸾鹤群”用姜淹《登庐山香炉峰》“此山具鸾鹤,往来尽仙灵”语,表示将与鸾鹤仙灵为侣,隐逸终生。
E.诗人用“茅亭”“花影”“药院”等意象的描写,写出了隐者的清贫,隐处的雅趣,描绘出了一幅清贫幽雅、清高不俗的隐居图。
【小题2】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长安秋望
赵 嘏
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注)学楚囚。
(注)南冠:楚冠。因为楚国在南方,所以称楚冠为南冠。《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使税(通“脱”,释放)之,召而吊之。”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
B.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C.“红衣落尽渚莲愁”一句,以“愁”状莲,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这与李清照《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借菊之憔悴写人的愁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D.“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钟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曰“空”,是痛言自己被囚长安的无奈与辛酸。
【小题2】据《唐诗纪事》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诗的颔联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请从意境和表现手法两方面对颔联进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