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华清宫

崔橹

草遮回磴绝鸣鸾, 云树深深碧殿寒。

明月自来还自去, 更无人倚玉阑干。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注)①华清宫:唐代宫名,故址在今西安市临潼区骊山上,山有温泉,唐贞观十八年建汤泉宫,
咸亨二年改名温泉宫。天宝六载大加扩建,改名华清宫。②崔橹、吴融:晚唐诗人。
【小题1】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A.崔诗“草遮” 一句,写用石头修得整齐的骊山磴道因无御辇经行而荒草丛生,格外冷清,与旲诗中华清宫温暖如春的景象形成鲜明反差。
B.崔诗“云树”一句形象地描绘了宫中碧树高耸的景象,但一个“寒”字,把宫中的富贵繁毕,珠歌翠舞一扫而空,使其充满寒冷的气氛。
C.崔诗“明月” 二句,描绘了多情的明月,虽然依旧出没其间,但玉阑纵存,已无人相依,突出了荒凉寥落的氛围,表现了历史的苍凉感。
D.吴诗开头二句I 一个“飞”字,突出雪大风猛,一个“暗”字,表明天色己晚,接着轻描宫中“落 旋干”的景象,不着议论,讽喻之情自在诗外。
E.吴诗“绿树” 二句,写华清宫内的绿树和碧绿的门帘相映,没有谁知道外面的天气己非常寒冷,表达了诗人对宫内气候的赞美之情。
【小题2】两首(华清宫》诗所用的手法、所表现的主旨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3-22 06:13: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张行信,字信甫,登大定二十八年进士第,累官铜山令。明昌元年,以廉擢授监察御史。时胡沙虎已除名为民,赂遗权贵,将复进用。举朝无敢言者,行信乃上章曰:“胡沙虎残忍凶悖,跋扈强梁,媚结近习,以图称誉。自其废黜,士庶莫不忻悦。今若复用,惟恐为害更甚前日。”书再上,不报。及胡沙虎弑逆,人甚危之,行信坦然不顾也。宣宗即位,胡沙虎诛,又言:“自兵兴以来,将帅甚难其人。今命将若不以文法拘绳、中旨牵制,委任责成,使得尽其智能,则克复之功可望矣。《易》称‘开国承家,小人勿用’。圣人所以垂戒后世者,其严如此。今大兵纵横,人情汹惧,应敌兴理,非贤智莫能。”上深善其言。二年三月,上书言:“近日朝廷令知大兴府胥鼎便宜计画军食,鼎因遣参知政事奥屯忠孝括官民粮。民粮止两月又夺之。大兵在迩,人方危惧,或生他变,则所得不偿所损矣。”兴定二年,出为彰化军节度使。行信始至泾,即上书曰:“马者甲兵之本,方军旅未息,马政不可缓也。又闻蕃地今秋薄收,鬻马得银辄以易粟。冬春之交必艰食,马价甚低。乞令所司辇银粟于洮、河等州,选委知蕃情、达时变如桓端者贸易之。”崇庆中,又曰:“大定间,尝立送宣礼,自五品以上各有定数,后竟停罢。彼军士效死立功,仅蒙恩赏,而反以馈献为苦,是岂朝廷之意哉。乞令有司依大定例,参以时务,明立等夷,使取予有限,无伤大体,则上下两得矣。”上多采纳焉。正大八年二月乙丑,薨于嵩山崇福宫,年六十有九。初游嵩山,尝曰:“吾意欲主此山!”果终于此。
(节选自《南史·张行信传》)
【小题1】下列各项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A.赂遗权贵,将复进用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B.今命将若不以文法拘绳、中旨牵制 合处如引绳,不相乱
C.圣人所以垂戒后世者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D.选委知蕃情、达时变如桓端者贸易之    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虽然官位并不高,但是权限很广。
B.《易》指《易经》,它是“六经”之一,向来专门用作卜筮,对事态的发展走向以及结果进行预测。
C.马政指政府对官用马匹的牧养﹑使用和采购等的管理制度。马政为国家重务,也是百姓的重要义务。
D.五品是封建社会中的一个官品。官分九品,每品有正、从两级之分,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行信不畏权贵,敢于直言劝谏。胡沙虎残忍骄横,想重新得到任用,对此满朝官员不敢表态,只有张行信敢于上奏,建议不要任用胡沙虎。
B.张行信心系时局,积极建言献策。战事兴起以来,朝廷很难得到合适的将帅,他建议对将领委以重任而不牵制,让他们发挥自己的全部才智。
C.张行信处事谨慎,国势识见深远。朝廷命令搜刮民间存粮时,他怕因此失去民心,上书分析大兵压境的情势下,再发生其它变故会得不偿失。
D.张行信才干出众,善于处理政务。崇庆年间对送给宣读使者的礼品数目并没有规定,他请求援引成例,让收取和奉送能有限度,使上下齐美。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胡沙虎弑逆,人甚危之,行信坦然不顾也。
(2)彼军士效死立功,仅蒙恩赏,而反以馈献为苦,是岂朝廷之意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贞现初,太宗谓萧瑀曰:“朕少好弓矢,自谓能尽其妙。近得良弓十数,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也。’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正,则脉理多斜,弓虽刚劲而遣箭不直,非良弓也。’朕始悟焉。朕以弧矢定四方,用弓矢多矣,而犹不得其理;况朕有天下之日浅,得为理之意,固未及于弓;弓犹失之,而况于理乎?”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比来惟觉阿旨顺情,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若惟署诏敕、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何烦简择,以相委付?自今诏敕疑有不稳便,须执言,无得妄有畏惧,知而寝默。”
贞观五年,太宗谓侍臣曰:“治国与养病无异也。病人觉愈,弥须将护,若有触犯,必至殒命。治国亦然,天下稍安,尤须兢慎,若便骄逸,必至丧败。今天下安危,系之于朕,故日慎一日,虽休勿休。然耳目股肱寄于卿辈,既义均一体,宜协力同心,事有不安,可极言无隐。倘君臣相疑,不能备尽肝膈,实为治国之大害也。”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看古之帝王,有兴有衰,犹朝之有暮,皆为蔽其耳目,不知时政得失。忠正者不言,邪谄者日进,既不见过,所以至于灭亡。朕既在九重,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书》云:‘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魏征对曰:“自古失国之主,皆为居安忘危,处治忘乱,所以不能长久。今陛下富有天下,内外清晏,能留心治道,常临深履薄,国家历数,自然灵长。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贞现十九年,太宗谓侍臣曰:“朕观古来帝王,骄矜而取败者,不可胜数。朕恐怀骄矜,恒自押折,日旰而食,坐以待晨。每思臣下有谠言直谏,可以施于政教者,当拭目以师友待之。如此,庶几于时康道秦尔。”
(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一·政体第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弓虽刚劲而遣箭不直  遣:发射B.病人觉愈,弥须将护  将:保养
C.既不见过,所以至于灭亡 过:错误D.皆为居安忘危,处治忘乱 治:治理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今天下安危,系之于朕 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①皆为蔽其耳目 ②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
C.①莫以天下无事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D.①骄矜而取败者,不可胜数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
B.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
C.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
D.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以自以为得“良弓”实际都不是“良材”设喻,由此领悟到自己虽然取得了天下,却并不全都明白天下事务。
B.太宗对机要部门逢迎苟且的现状很不满,要求臣下大胆指出朝廷政令中的疏漏,但不能在私下里妄议朝政。
C.太宗认为治理国家务必小心谨慎,尤其天下刚刚安定如大病初愈,一不小心必然败亡。   故而即使有条件休养他也不去享受。
D.太宗总结历代兴替教训,深知君主闭塞视听则必将因无道而遭百姓抛弃,他居安思危的做法得到了魏征的肯定。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惟署诏敕、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何烦简择,以相委付?
(2)每思臣下有谠言直谏,可以施于政教者,当拭目以师友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