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魏万:肃宗上元进士。是李颀的后辈。和李白很有交情。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上句说魏万离去,下句再用“昨夜”点明其来的时间,“微霜初渡河”写出深秋时节宁静的气氛。
B.第二联用倒装手法,加深了描写,先写“鸿雁”“云山”这些感官能接触到的物象,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这就由景生情。
C.第三联“催”字用得精妙,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是树色把寒气催来的,一个“催”字,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
D.第四联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前面第三联后一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表明了诗人的谆谆告诫,可谓语重心长。
E. 本诗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中间四句或在议论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议论,描绘了一幅寒秋送别的凄凉画面。
【小题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3-31 06:01: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高祖武皇帝讳邕,字祢罗突,太祖第四子也。母曰叱奴太后。魏大统九年,生于同州,有神光照室。帝幼而孝敬,聪敏有器质。文帝异之曰:“成吾志者,必此儿也。”孝闵帝践阼,拜大将军,出镇同州。世宗即位,迁柱国,进封鲁国公,领宗师。甚见亲爱,参议朝廷大事。性沉深,有远识,非因问,终无所言。帝每叹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武成二年,即皇帝位,大赦。幸太学,以太傅、燕国公于谨为三老而问道焉。集群臣,亲讲《礼记》。诏诸胄子入学,但束脩于师,不劳释奠。皇太后叱奴氏崩帝居倚庐朝夕共一溢米群臣表请累旬乃止葬后于永固陵帝袒跣至陵所。诏曰:"縗麻之节,苫庐之礼,率遵前典,以申罔极。百寮以下,宜依遗令。"于是遂申三年之制,五服之内,亦令依礼。召大将军以上于大德殿,帝亲谕以伐齐之旨。言往以政出权宰,无所措怀,自亲览万机,便图东讨。恶衣菲食,缮甲练兵,数年以来,战备稍足。群臣咸称善。亲帅六军,入齐境,禁伐树残苗稼,犯者以军法从事。亲帅诸军,攻拔河阴大城。攻子城未克,身有疾,班师。建德五年冬十月,帝复谕群臣伐齐。诸将多不愿行。帝曰: “机者事之微,不可失矣。沮军事者,以军法裁之。”帝每日亲督战,乘常御马,从数人巡阵。所至辄呼主帅姓名以慰勉之,将士感见知之恩,各思自厉。帝幸晋州,仍率诸军追齐主。诸将固请还师,帝曰:“纵敌患生。卿等若疑,朕将独往。”诸将不敢言。大军次并州。诏齐王公以下,示以逆顺之道,于是齐将帅降者相继,突厥入寇幽州,帝总戎北伐,六月丁酉,帝疾甚,还京。其夜崩于乘舆,时年三十六。
(节选自《北史·本纪·卷十》)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皇太后叱奴氏崩/帝居倚庐/朝夕共一溢米/群臣表/请累旬乃止/弊后于永固陵/帝袒跣至陵所
B.皇太后叱奴氏崩/帝居倚庐朝夕/共一溢米/群臣表请/累旬乃止/葬后于永固陵/帝袒跣至陵所
C.皇太后叱奴氏崩/帝居倚庐/朝夕共一溢米/群臣表请/累旬乃止/葬后于永固陵/帝袒跣至陵所
D.皇太后叱奴氏崩/帝居倚庐朝夕/共一溢米/群臣表/请累旬乃止/葬后于永固陵/帝袒跣至陵所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践阼,古代庙寝堂前东阶称践阶,践阶上为主位,践阼可指登上践阶主位,也可指帝王即位。
B.束脩,古代相馈赠的干肉礼物,儿童入学用束脩作为拜师的礼物,而且礼物要厚重以示对老师的尊重。
C.五服,古代的丧服制度,即五种丧服,以血缘关系的远近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
D.班师,还师,调回出征的军队或出征的军队胜利归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武皇帝未当皇帝之前就深得前几任皇帝赏识,参与朝廷大事。
B.高祖武皇帝很重视教育,亲临太学,主动向儒学长老请教,下令让王公子弟入学读书。
C.高祖武皇帝极力推进汉化政策,亲自向群臣讲授儒家经典《礼记》,带头践行汉文化丧葬礼仪。
D.高祖武皇帝生活简朴,谋划长远,注重军事训练,亲帅大军,身先士卒,一举灭掉北齐,为后来天下统一奠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每叹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2)所至辄呼主帅姓名以慰勉之,将士感见知之恩,各思自厉。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国家思欲进忠良,退不肖,十有余载矣,徒闻其语,不见其人,何哉?盖言之是也,行之非也。言之是,则出乎公道,行之非,则涉乎邪径。是非相乱,好恶相攻。所爱虽有罪,不及于刑;所恶虽无辜,不免于罚。此所谓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者也。或以小恶弃大善,或以小过忘大功。此所谓君之赏不可以无功求,君之罚不可以有罪免者也。赏不以劝善,罚不以惩恶,而望邪正不惑,其可得乎?若赏不遗疏远,罚不阿亲贵,以公平为规矩,以仁义为准绳,考事以正其名循名以求其实则邪正莫隐善恶自分。然后取其实,不尚其华,处其厚,不居其薄,则不言而化,期月而可知矣。若徒爱美锦,而不为民择官,有至公之言,无至公之实,爱而不知其恶,憎而遂忘其善,徇私情以近邪佞,背公道而远忠良,则虽夙夜不怠,劳神苦形,将求至理,不可得也。

(《贞观政要》卷七)

【小题1】用“∕”给划线句断句。
考事以正其名循名以求其实则邪正莫隐善恶自分
【小题2】文末说“将求至理,不可得也”,这里的“至理”应指 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中“赏不以劝善,罚不以惩恶,而望邪正不惑,其可得乎?”一句中 “赏”的正确做法:_______________纵观全文,作者认为“国家思欲进忠良,退不肖”的最终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的话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