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令狐熙,字长熙,敦煌人也,代为西州豪右。熙性严重,有雅量,虽在私室,终日俨然。不妄通宾客,凡所交结,必一时名士。博览群书,尤明《三礼》;善骑射,颇知音律。起家以通经为吏部上士,寻授帅都督,转夏官府都上士,俱有能名。及周武帝平齐,以留守功故,增邑六百户。历司勋、吏部二曹中大夫,甚有当时之誉。
高祖受禅之际,熙以本官行纳言事。寻除司徒左长史,进爵河南郡公。时吐谷浑寇边,以行军长史从元帅元谐讨之,以功进位上开府,后拜沧州刺史。时山东承齐之弊,户口簿籍类不以实。熙乃晓谕之,令自归首,至者一万户。在职数年,风教大洽,称为良二千石。开皇四年,上幸洛阳,熙来朝,沧州吏民恐其迁易,悲泣于道。及熙复还,百姓出境迎谒,欢叫盈路。
及上祠太山还,次汴州,恶其殷盛,多有奸侠,于是以熙为汴州刺史。下车禁游食,抑工商,民有向街开门者杜之,船客停于郭外星居者,勒为聚落,侨人逐令归本,其有滞狱,并决遣之,令行禁止,称为良政。上闻而嘉之,顾谓侍臣曰:“邺都者,天下难理处也。”其年来朝,考绩为天下之最,赐帛三百匹,颁告天下。
上以岭南夷、越数为反乱,征拜桂州总管十七州诸军事,许以便宜从事,刺史以下官得承制补授。熙至部,大弘恩信,其溪洞渠帅更相谓曰:“前时总管皆以兵威相胁,今者乃以手教相谕,我辈其可违乎?”于是相率归附。
在职数年,上表曰:“臣忝寄岭表四载于兹犬马之年六十有一才轻任重然所管遐旷绥抚尤难虽未能顿革夷风颇亦渐识皇化今年疾俱侵岂可犹当重寄请解所任。”优诏不许,赐以医药。后因李佛子为乱之事,上闻而疑之,遣使者锁熙诣阙。行至永州,忧愤发病而卒,时年六十三。
(选自《隋书·令狐熙传》,有删改)
[注] ①齐:指南北朝时期的北齐。②吐谷浑:也称吐浑,中国古代西北民族及其所建国名。③渠帅:武装反抗者的首领或部落酋长。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忝寄岭表/四载于兹/犬马之年/六十有一/才轻任重/然所管遐旷/绥抚尤难/虽未能顿革/夷风颇亦渐识皇化/今年疾俱侵/岂可犹当重寄/请解所任/
B.臣忝寄岭表四载/于兹犬马之年/六十有一/才轻任重/然所管遐旷/绥抚尤难/虽未能顿革夷风/颇亦渐识皇化/今年疾俱侵/岂可犹当重寄/请解所任/
C.臣忝寄岭表/四载于兹/犬马之年/六十有一/才轻任重/然所管遐旷/绥抚尤难/虽未能顿革夷风/颇亦渐识皇化/今年疾俱侵/岂可犹当重寄/请解所任/
D.臣忝寄岭表四载/于兹犬马之年/六十有一/才轻任重/然所管遐旷/绥抚尤难/虽未能顿革/夷风颇亦渐识皇化/今年疾俱侵/岂可犹当重寄/请解所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邑,本文指食邑,又称采邑,是古代帝王赐予臣子的土地及其耕种者,用以褒奖,承受者可在其间征收田租赋税。增邑,即增加食邑。
B.《三礼》,儒家经典《周礼》《仪礼》《礼记》的合称,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奠定了汉民族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
C.受禅,即封禅,指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大典,在泰山祭天称作封,在泰山下的梁父山祭地称作禅。文中的“祠太山”说的就是受禅。
D.阙,古代皇宫大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因两楼之间是道路,有空缺,故称阙或双阙。代称皇宫或宫门,如伏阕;也代指京都,如诣阙。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令狐熙为人严肃稳重,文武兼备。他出身名门望族,他博览群书,早在周武帝时就很受重用,仕途通达,他的才能颇得时人的赞誉。
B.令狐熙具有治世之能,受人拥戴。他治理沧州,使百姓安居。他被调往朝廷任职时,百姓悲伤不舍;他重返沧州主政,百姓无不欢欣鼓舞。
C.令狐熙主政讲求策略,讲究方法。他做汴州刺史,一到任就针对当地“殷盛”与“多奸侠”的现象,推行重农抑商等政策,清理了狱讼积案,受到了皇帝的嘉奖。
D.令狐熙为人守信用,善施恩信。他在平定岭南一带的动乱时,对作乱人不以武力胁迫,诚挚待人,使部落首领深受感动,从而率众归附。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山东承齐之弊,户口簿籍类不以实。熙乃晓谕之,令自归首,至者一万户。
②优诏不许,赐以医药。后因李佛子为乱之事,上闻而疑之,遣使者锁熙诣阙。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07 07:34: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孝慈,扶风人也。孝慈少沉谨,有器干,美容仪。周初为中侍上士,后拜都督,聘于齐,以奉使称旨,大都督。其年又聘于齐,还授宣纳上士。后从武帝伐齐以功进位开府赐爵文安县公邑千五百户寻改封临水县公增邑千二百户累迁工部上大夫。高祖受禅,进爵安平郡公,拜太府卿。于时王业初基,百度伊始,征天下工匠,纤微之巧,无不毕集。孝慈总其事,世以为能。俄迁大司农,待遇逾密。时皇太子勇颇知时政,上欲重宫官之望,多令大臣领其职。于是拜孝慈为太子右卫率,尚书如故。明年,上于陕州置常平仓,转输京下。以渭水多沙,流乍深乍浅,漕运者苦之,于是决渭水为渠以属河,令孝慈督其役。渠成,上善之。又领太子右庶子,仍判工部、民部二尚书,称为干理。先是,以百僚供费不足,台省府寺咸置廨钱,收息取给。孝慈以为官民争利,非兴化之道,上表请罢之,请公卿以下给职田各有差,上并嘉纳焉。开皇十八年,将废太子,惮其在东宫,出为浙州刺史。太子以孝慈去,甚不平,形于言色,其见重如此。仁寿初,迁洪州总管,俱有惠政,其后桂林山越相聚为乱,诏孝慈为行军总管,击平之。其年卒官。
(选自《隋书·卷四十六•列传第十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后从武帝伐齐/以功进位开府/赐爵文安县公/邑千五百户/寻改封临水县公/增邑千二百户/累迁工部上大夫
B.后从武帝伐齐/以功进位/开府赐爵文安县公/邑千五百户/寻改封临水县公/增邑千二百户/累迁工部上大夫
C.后从武帝伐齐/以功进位开府/赐爵文安县公/邑千五百户/寻改封/临水县公增邑千二百户/累迁工部上大夫
D.后从武帝伐齐/以功进位/开府赐爵文安县公/邑千五百户/寻改封/临水县公增邑千二百户/累迁工部上大夫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古代多指调动官职,包括升、降、调三种情况,如迁授、左迁等均指贬职。
B.受禅,指王朝更迭时,新皇帝承受旧帝禅让的帝位,尧舜禅让是我国古代经典的传说。
C.廨钱,隋唐时期官府用以放债收息的公款,由各州令史负责,所收利息作为官员津贴。
D.东宫,因方位得名,一般指我国古代封建时期太子所居住的宫殿,也可借指太子本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孝慈颇具外交才能,曾两次奉命出使齐,皇帝十分满意并因此提拔了他。
B.苏孝慈军事才能出众,先从周武帝征齐,后接受隋文帝诏命,平定山越叛乱。
C.苏孝慈管理能力突出,隋文帝登基之初,由他总管从全国各地征召而来的工匠。
D.苏孝慈为官心系百姓,主动提出疏通渭水,并反对官民争利,对民施行惠政。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太子以孝慈去,甚不平,形于言色,其见重如此。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赵芬,字士茂,天水西人也。父演,周秦州刺史。芬少有辩智,颇涉经史。周太祖引为相府铠曹参军,历记室,累迁熊州刺史。抚纳降附,得二千户,加开府仪同三司。大冢宰宇文护召为中外府掾,俄迁吏部下大夫。芬性强济,所居之职,皆有声绩。武帝亲总万机,拜内史下大夫,转少御正。芬明习故事,每朝廷有所疑议众不能决者,芬辄为评断,莫不称善。后为司会,申国公李穆之讨齐也,引为行军长史,封淮安县男,邑五百户。复出为淅州刺史,转东京小宗伯,镇洛阳。  
②高祖为丞相,尉迥与司马消难阴谋往来,芬察知之,密白高祖。由是深见亲委,迁东京左仆射,进爵郡公。开皇初,罢东京官,拜尚书左仆射与郢国公王谊修律令俄兼内史令上甚信任之。未几,以老病出拜蒲州刺史,加金紫光禄大夫,仍领关东运漕,赐钱百万、粟五千石而遣之。后数年,上表乞骸骨,征还京师,赐以二马轺车,几杖被褥,归于家,皇太子又致巾帔。后数年,卒。上遣使致祭,鸿胪监护丧事。
③子元恪嗣,官至扬州总管司马,左迁候卫长史。少子元楷,与元恪皆明干世事。
【注】①强济:精明干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镇洛阳  (2)左迁候卫长史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周太祖引为相府铠曹参军
A.延长B.率领C.引导D.推荐
【小题3】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拜尚书左仆射
A.拜见B.拜服C.授予官职D.拜谢
【小题4】第②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拜尚书左仆射与郢国公/王谊修律令/俄兼内史/令上甚信任之。
B.拜尚书左仆射/与郢国公王谊修律/令俄兼内史/令上甚信任之。
C.拜尚书左仆射/与郢国公王谊修律令/俄兼内史令/上甚信任之。
D.拜尚书左仆射与郢国公/王谊修律/令俄兼内史令/上甚信任之。
【小题5】把第①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芬明习故事,每朝廷有所疑议众不能决者,芬辄为评断,莫不称善。
【小题6】第②段一再写朝廷对赵芬丰厚的赏赐,这样写的作用是_______。
【小题7】最能体现“芬性强济”的两件事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衡,字建平,河内人也,幼怀志尚,有骨鲠之风。年十五,诣太学受业,研精覃思,为同辈所推。衡又就沈重受《三礼》,略究大旨。累迁掌朝大夫。高祖受禅,拜司九侍郎。及晋王广为扬州,衡拜扬州总管掾,王甚亲任之。衡亦竭虑尽诚事之,夺宗之计,多衡所建也。
以母忧去职,岁馀,起授扬州总管司马,赐物三百段。开皇中,拜开府。及王为皇太子,拜衡右庶子,仍领给事黄门侍郎。
炀帝嗣位,进位银青光禄大夫,迁御史大夫,甚见亲重。大业三年,帝幸榆林郡,还至太原,谓衡曰:“朕欲过公宅,可为朕作主人。”衡于是驰至河内,与宗族具牛酒。帝上太行,开直道九十里,以抵其宅。帝悦其山泉留宴三日因谓衡曰往从先皇拜太山之始途经洛阳瞻望于此深恨不得相过不谓今日得谐宿愿。衡俯伏辞谢,奉斛上寿,帝益欢。衡以藩邸之旧,恩宠莫与为比,颇自骄贵。
时帝欲大汾阳宫,令衡具图奏之。衡乘间进谏曰:“比年劳役繁多,百姓疲敝,伏愿留神,稍加折损。”帝意甚不平。后尝目衡谓侍臣曰:“张衡自谓由其计画,令我有天下也。”时齐王暕失爱于上,帝密令人求暕罪失,有人谮暕违制,帝谴衡以宪司皆不能举正,出为榆林太守。
明年,帝复幸汾阳宫,衡督役筑楼烦城,因而谒帝。帝恶衡不损瘦,以为不念咎,因谓衡曰:“公甚肥泽,宜且还郡。”衡复之榆林。俄而敕衡督役江都宫。有人诣衡讼宫监者,衡不为理,还以讼书付监,其人大为监所困。礼部尚书杨玄感使至江都,其人诣玄感称冤,玄感固以衡为不可。玄感具上其事,江都丞王世充又奏衡频减顿具。帝于是发怒,锁衡诣江都市,将斩之,久而乃释,除名为民,放还田里。
帝每令亲人觇衡所为。八年,帝自辽东还都,衡妾言衡怨望,谤讪朝政,竟赐尽于家。临死大言曰:“我为人作何物事,而望久活!”监刑者塞耳,促令杀之。义宁中,以死非其罪,赠大将军、南阳郡公,谥曰忠。
(节选自《隋书·张衡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悦其山泉留宴/三日/因谓衡曰/往从先皇拜太山之始/途经洛阳/瞻望于此/深恨不得相过/不谓今日得谐宿愿/
B.帝悦其山泉/留宴三日/因谓衡曰/往从先皇拜太山之始/途经洛阳/瞻望于此/深恨不得/相过不谓/今日得谐宿愿/
C.帝悦其山泉/留宴三日/因谓衡曰/往从先皇拜太山之始/途经洛阳/瞻望于此/深恨不得相过/不谓今日得谐宿愿/
D.帝悦其山泉留宴/三日/因谓衡曰/往从先皇拜太山之始/途经洛阳/瞻望于此/深恨不得/相过不谓/今日得谐宿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即部落各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后来中国的王朝更替,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
B.母忧指的是母亲去世,官员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的人不准为官,如无特殊原因,国家也不可以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因特殊原因国家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叫做“夺情”。
C.太山,即东岳泰山,历史上帝王常有到泰山封禅祭拜天地的传统。
D.炀帝为谥号。谥号为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衡勤于学问,为人所重。他15岁就进入太学学习,因勤学精思被同辈推重,跟随沈重学习《三礼》,后受到重用。
B.张衡与帝有旧,恩宠非常。早在杨广镇守扬州时他就辅佐杨广,很受信任;杨广继位以后还曾留宿他家,君臣尽欢。
C.张衡体恤民情,直言进谏。炀帝想扩建宫室,张衡借机进谏,规劝皇帝爱惜百姓,惹得皇帝很不高兴,但他并不回避。
D.张衡失宠被杀,结局悲惨。他被贬为平民之后,仍然被皇帝派人监视,因被妾告发他批评朝政,最终被杀于自己家中。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衡亦竭虑尽诚事之,夺宗之计,多衡所建也。
(2)有人诣衡讼宫监者,衡不为理,还以讼书付监,其人大为监所困。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鱼俱罗,冯翊下邽人也。身长八尺,膂力绝人,声气雄壮,言闻数百步。弱冠为亲卫,累迁大都督。从晋王广平陈,以功拜开府,赐物一千五百段。未几以母忧去职还至扶风会杨素率兵将出灵州道击突厥路逢俱罗大悦遂奏与同行。及遇贼,俱罗与数骑奔击,瞋目大呼,所当皆披靡,出左入右,往返若飞。以功进位柱国,拜丰州总管。初,突厥数入境为寇,俱罗辄擒斩之,自是突厥畏惧屏迹,不敢畜牧于塞上。初,炀帝在藩,俱罗弟赞,以左右从,累迁大都督。及帝嗣位,拜车骑将军。赞性凶暴,虐其部下。帝以赞藩邸之旧,不忍加诛,谓近臣曰:“弟既如此,兄亦可知。”因召俱罗,谴责之,出赞于狱,令自为计。赞至家,饮药而死。帝恐俱罗不自安,虑生边患,转为安州刺史。岁余,迁赵郡太守。后因朝集,至东都,与将军梁伯隐有旧,数相往来。又从郡多将杂物以贡献,帝不受,因遗权贵。御史劾俱罗以郡将交通内臣,帝大怒,与伯隐俱坐除名。大业九年,重征高丽,以俱罗为碣石道军将。及还,江南刘元进作乱,诏俱罗将兵向会稽诸郡逐捕之。于时百姓思乱,从盗如市,俱罗击贼帅朱燮、管崇等,战无不捷。然贼势浸盛,败而复聚。俱罗度贼非岁月可平,诸子并在京、洛,又见天下渐乱,终恐道路隔绝。于时东都饥馑,谷食踊贵,俱罗遣家仆将船米至东都粜之,益市财货,潜迎诸子。朝廷微知之,恐其有异志,发使案验。使者至,前后察问,不得其罪。帝复令大理司直梁敬真就锁将诣东都。俱罗相表异人,目有重瞳,阴为帝之所忌。敬真希旨,奏俱罗师徒败衄,于是斩东都市,家口籍没。
(选自《隋书·鱼俱罗传》,有删改)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鱼俱罗体力过人,得到重用。他身材高大,雄壮有力,说话声音很远就能听到,刚成年就成为亲卫,之后又做了大都督。
B.鱼俱罗凶猛英勇,吓退突厥。突厥人多次越过边境侵扰抢掠,鱼俱罗抓获并斩杀他们,将他们吓得不敢再在边境放牧。
C.鱼俱罗时运不济,受到连累。他的弟弟虐待部下,被皇帝知道,皇帝召见鱼俱罗责备了他,并且将他贬到安州做刺史。
D.鱼俱罗怀有私心,终被处斩。江南刘元进造反作乱,他奉命平乱,却暗中将儿子们接到身边,引起皇帝猜忌,最后被定罪斩杀。

同类题5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于仲文,字次武,髫龀①就学,耽阅不倦。及长,倜傥有大志,气调英拔。起家为赵王属,迁安固太守。

(隋)高祖为丞相,尉迥作乱,遣将檀让收河南之地。复使人诱致仲文,仲文拒之。迥怒其不同己,遣仪同宇文威攻之。仲文迎击,大破威众,斩首五百余级。以功授开府。迥又遣其将宇文胄渡石济,宇文威、邹绍自白马,二道俱进,复攻仲文。仲文自度不能支,弃妻子,将六十余骑,开城西门,溃围而遁。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迥于是屠其三子一女。高祖见之,引入卧内,为之下泣。进位大将军,领河南道行军总管。给以鼓吹,驰传诣洛阳发兵,以讨檀让。

仲文军次蓼堤,梁郡七里,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让悉众来拒,仲文佯北,让军颇骄。于是遣精兵左右翼击之,大败让军。檀让以余众屯城武,别将高士儒以万人屯永昌。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积粟。”让谓仲文未能卒至,方槌牛享士。仲文知其怠,选精骑袭之,一日便至,遂拔城武。迥将席毗罗,众十万,屯于沛县,将攻徐州。其妻子在金乡。仲文遣人诈为毗罗使者,谓金乡城主徐善净曰:“檀让明日午时到金乡,将宣蜀公②令,赏赐将士。”金乡人谓为信然,皆喜。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道而进。善净望见,以为檀让,乃出迎谒。仲文执之,遂取金乡。

毗罗薄官军,仲文背城结阵,去军数里,设伏于麻田中。两阵才合,伏兵发,俱曳柴鼓噪,尘埃张天。毗罗军大溃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获檀让槛送京师河南悉平。毗罗匿荥阳人家,执斩之,传首阙下。勒石纪功,树于泗上。

史臣曰:仲文博涉书记,以英略自诩,尉迥之乱,遂立功名。

(节选自《隋书·于仲文传》)

 注释:①髫龀(tiáo chèn):幼年,幼童。②蜀公:指尉迥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安固太守。   寻:不久。
B.仲文军次蓼堤,梁郡七里  去:距离。
C.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道而进  倍:通“北”,背向。
D.金乡人谓为然,皆喜 信:真实。
【小题2】下列各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毗罗军大溃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获檀让槛\送京师\河南悉平。
B.毗罗军大溃\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获檀让\槛送京师\河南悉平。
C.毗罗军大溃\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获檀让槛送京师\河南悉平。
D.毗罗军大溃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获檀让\槛送京师\河南悉平。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仲文年轻时就喜欢读书,胸怀大志,气度超凡。尉迥发动叛乱,并派人联合于仲文,但于
仲文不为所动,予以拒绝。尉迥对此极为愤怒,派遣宇文威率队攻打他。
B.《孙子兵法》云:“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于仲文可谓深谙其道,在城武一役中,他假意给各州县下令,要多多准备粮食来麻痹敌人。在贼兵将士一片松散之时,火速出击,一举攻占了城武。
C.于仲文击溃了宇文威的军队之后,尉迥又派遣两路大军围击于仲文。于仲文因麻痹大意而受到贼兵两路合击,被迫率领六十多个骑兵突围而逃,而贼兵穷追不舍。
D.在平定尉迥之乱中,于仲文运筹帷幄,历经数战,最后生擒檀让,斩杀席毗罗。因此,朝廷为他刻石纪功,石碑立在泗水之滨。于仲文因平定尉迥之乱而功成名就。
【小题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
(2)让悉众来拒,仲文佯北,让军颇骄。于是遣精兵左右翼击之,大败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