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于仲文,字次武。仲文少聪敏,髫龀就学,耽阅不倦。及长,倜傥有大志。起家为赵王属,寻迁安固太守。有任、杜两家各失牛,后得一牛,两家俱认,州郡久不能决。仲文于是令驱牛群至,乃放所认者,遂向任氏群中。又阴使人微伤其牛,任氏嗟惋,杜家自若。仲诃诘杜氏,杜氏服罪而去。始州刺史屈突尚,宇文护之党也,先坐事下狱,无敢绳者。 郡穷治,遂竞其狱。
祖为丞相,尉迥作乱,遣将檀让收河南之地。复使人诱致仲文,仲文拒之。迥怒,同宇文威攻之。仲文迎击,大破威众,斩首五百余级。迥又遣其将字文胄、宇文威道俱进,复攻仲文。贼势逾盛,人情大骇,郡人敬子哲等率众应迥。仲文自度不能支弃六十余骑开城西门溃围而遁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仲文获免师。进位大将军,领河南道行军总管。驰传旨洛阳发兵,以讨檀让。仲文以赢师挑战。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于是遣精兵左右翼击之,大败东之役,高丽将文德诈降,来入其营。仲文将执之。尚书右丞刘士龙固止。仲文遂寻悔,选骑渡水追之,每战破贱。时宇文述以粮尽欲还,仲文议以精锐追文德,可以有固止之。仲文曰:“昔周亚夫之为将也,决在一人,所以功成名遂。今者人各其心,何以赴敌!”述等不得已而从之。东至萨水,宇文述以兵馁退归,师遂败绩。帝以属吏,诸将皆委罪于仲文,帝大怒,释诸将,独系仲文。仲文忧恚发病,田笃方出之,卒于家,时年六十八。
(节选自《隋书于仲文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先坐事下狱,无敢绳者   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
B.由是述等不得已而从之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C.高祖为丞相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D.尚书右丞刘士龙固止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仲文自度不能/支弃妻子/将六十余骑/开城西门溃围/而遁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
B.仲文自度不能支/弃妻子/将六十余骑/开城西门/溃围而遁/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
C.仲文自度不能支/弃妻子/将六十余骑/开城西门溃围/而遁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
D.仲文自度不能/支弃妻子/将六十余骑/开城西门/溃围而遁/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
【小题3】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仲文善于断案。安固任、杜两家失牛案,州郡久久不能断决,于仲文用巧妙的方法查明了牛的归属,责备了说谎的杜氏。
B.于仲文不畏强暴。刺史屈突尚犯法,但因其为宇文护的党羽,所以没有人敢对他执法,于仲文到郡里后,一审到底,最终了结了这个案件。
C.于仲文忠贞善战。尉迥叛乱,派人利诱拉拢于仲文,仲文予以拒绝,并主动率军出击讨伐叛军,斩首贼军五百余级。
D.于仲文精于谋略。讨伐檀让时,他率领疲弱的军队前去挑战,假装败北,趁敌人骄傲轻敌时出精兵左右夹击,大败敌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仲文少聪敏,髫龀就学,耽阅不倦。
(2)帝以属吏,诸将皆委罪于仲文,帝大怒,释诸将,独系仲文。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09 11:01: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皇甫绩,字功明,安定朝那人也。绩三岁而孤,为外祖韦孝宽鞠养。尝与诸外兄弈棋,孝宽以其惰业,督以严训,愍绩孤幼,特舍之。绩叹曰:“我无庭训,养于外氏,不能克躬励己,何以成立?”深自感激,命左右自杖三十。孝宽闻而对之流涕。于是精心好学,略涉经史。
周①武帝为鲁公时,引为侍读。武帝尝避暑云阳宫,时宣帝为太子监国。卫剌王②作乱,城门已闭,百僚多有遁者。绩闻难赴之,于玄武门遇皇太子,太子下楼执绩手,悲喜交集。乱定,帝闻而嘉之,迁小宫尹。
隋开皇元年,出为豫州刺史,寻拜都官尚书。后数载,转晋州刺史,将之官,稽首而言曰:“臣实庸鄙,无益于国,每思犯难以报国恩。今伪陈③尚存,以臣度之,有三可灭。”上问其故,绩答曰:“大吞小,一也;以有道伐无道,二也;纳叛臣萧岩,于我有词,三也。陛下若命鹰扬之将,臣请预戎行,展丝发之效。”文帝嘉其壮志,劳而遣之。及陈平,拜苏州刺史。
高智慧等作乱江南,州民顾子元发兵应之,因以攻绩,相持八旬。子元素感绩恩,于冬至日遣使奉牛酒。绩与子元书曰:“曩者伪陈独阻声教,江东士民困于荼毒。皇天辅仁,假手朝廷,聊申薄伐,应时瓦解。金陵百姓,死而复生,吴会臣民,白骨还肉。唯当怀恩感德,行歌击壤,岂宜自同吠主,翻成反噬。卿非吾民,何须酒礼?吾是隋将,何容外交?易子析骸,未能相告,况是足食足兵,高城深堑,坐而待强援,绰有余力。何劳踵轻敝之俗,为虚伪之辞,欲阻诚臣之心,徒惑骁雄之志。以此见期,必不可得。卿宜善思活路,晓谕黎元,能早改迷,失道非远。”子元得书于城下顿首陈谢杨素援兵至合击破之拜信州总管十二州诸军事。俄以病乞骸骨,诏征还京,赐以御药,中使相望,顾问不绝。卒于家,时年五十二。
(《隋书•皇甫绩传》,有删改)
[注]①周:北周,南北朝时期的北朝之一。②卫剌王:宇文直,武帝宇文邕的同母兄弟。③陈: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四个朝代之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元得书于城下/顿首陈谢/杨素援兵至/合击破之/拜信州总管/十二州诸军事
B.子元得书/于城下顿首陈谢杨素/援兵至/合击破之/拜信州总管/十二州诸军事
C.子元得书/于城下顿首陈谢/杨素援兵至/合击破之/拜信州总管/十二州诸军事
D.子元得书于城下/顿首陈谢杨素/援兵至/合击破之/拜信州总管/十二州诸军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庭训,指父亲教导。出自孔子在庭院中训导儿子伯鱼学《诗》《礼》的故事,后泛指家教。
B.太子,是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预定为继承君位的人,也称东宫。历朝历代都以长子为太子。
C.开皇,隋文帝杨坚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
D.乞骸骨,指古代官员主动请求退职,意为乞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还有“致仕”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甫绩幼年不幸,克躬励己。他三岁时就失去了父亲,生活在外祖父家里;犯了错误,虽然外祖父不过多指责,但是他却严于律己,自请杖责三十。
B.皇甫绩遇乱不慌,勇赴急难。卫剌王在首都作乱时百官大都慌忙逃跑,皇甫绩听说后反而特意奔赴京城救难。因此,叛乱平定后,宣帝就嘉奖了他。
C.皇甫绩忠心谋国,主动请缨。他在就任晋州刺史拜别文帝时,表达了自己报效朝廷的忠心,提出灭掉陈国的三条理由,并且主动请求加入军队效力。
D.皇甫绩坚守原则,正气凛然。叛军顾子元一向感激皇甫绩的恩典,在冬至派人送上牛肉和酒,皇甫绩不为所动,在书信中揭示其用心,指出其出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尝与诸外兄弈棋,孝宽以其惰业,督以严训,愍绩孤幼,特舍之。
⑵臣实庸鄙,无益于国,每思犯难以报国恩。

同类题2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于仲文,字次武,髫龀①就学,耽阅不倦。及长,倜傥有大志,气调英拔。起家为赵王属,迁安固太守。

(隋)高祖为丞相,尉迥作乱,遣将檀让收河南之地。复使人诱致仲文,仲文拒之。迥怒其不同己,遣仪同宇文威攻之。仲文迎击,大破威众,斩首五百余级。以功授开府。迥又遣其将宇文胄渡石济,宇文威、邹绍自白马,二道俱进,复攻仲文。仲文自度不能支,弃妻子,将六十余骑,开城西门,溃围而遁。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迥于是屠其三子一女。高祖见之,引入卧内,为之下泣。进位大将军,领河南道行军总管。给以鼓吹,驰传诣洛阳发兵,以讨檀让。

仲文军次蓼堤,梁郡七里,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让悉众来拒,仲文佯北,让军颇骄。于是遣精兵左右翼击之,大败让军。檀让以余众屯城武,别将高士儒以万人屯永昌。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积粟。”让谓仲文未能卒至,方槌牛享士。仲文知其怠,选精骑袭之,一日便至,遂拔城武。迥将席毗罗,众十万,屯于沛县,将攻徐州。其妻子在金乡。仲文遣人诈为毗罗使者,谓金乡城主徐善净曰:“檀让明日午时到金乡,将宣蜀公②令,赏赐将士。”金乡人谓为信然,皆喜。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道而进。善净望见,以为檀让,乃出迎谒。仲文执之,遂取金乡。

毗罗薄官军,仲文背城结阵,去军数里,设伏于麻田中。两阵才合,伏兵发,俱曳柴鼓噪,尘埃张天。毗罗军大溃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获檀让槛送京师河南悉平。毗罗匿荥阳人家,执斩之,传首阙下。勒石纪功,树于泗上。

史臣曰:仲文博涉书记,以英略自诩,尉迥之乱,遂立功名。

(节选自《隋书·于仲文传》)

 注释:①髫龀(tiáo chèn):幼年,幼童。②蜀公:指尉迥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安固太守。   寻:不久。
B.仲文军次蓼堤,梁郡七里  去:距离。
C.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道而进  倍:通“北”,背向。
D.金乡人谓为然,皆喜 信:真实。
【小题2】下列各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毗罗军大溃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获檀让槛\送京师\河南悉平。
B.毗罗军大溃\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获檀让\槛送京师\河南悉平。
C.毗罗军大溃\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获檀让槛送京师\河南悉平。
D.毗罗军大溃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获檀让\槛送京师\河南悉平。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仲文年轻时就喜欢读书,胸怀大志,气度超凡。尉迥发动叛乱,并派人联合于仲文,但于
仲文不为所动,予以拒绝。尉迥对此极为愤怒,派遣宇文威率队攻打他。
B.《孙子兵法》云:“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于仲文可谓深谙其道,在城武一役中,他假意给各州县下令,要多多准备粮食来麻痹敌人。在贼兵将士一片松散之时,火速出击,一举攻占了城武。
C.于仲文击溃了宇文威的军队之后,尉迥又派遣两路大军围击于仲文。于仲文因麻痹大意而受到贼兵两路合击,被迫率领六十多个骑兵突围而逃,而贼兵穷追不舍。
D.在平定尉迥之乱中,于仲文运筹帷幄,历经数战,最后生擒檀让,斩杀席毗罗。因此,朝廷为他刻石纪功,石碑立在泗水之滨。于仲文因平定尉迥之乱而功成名就。
【小题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
(2)让悉众来拒,仲文佯北,让军颇骄。于是遣精兵左右翼击之,大败让军。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卢贲,字子徵,涿郡范阳人也。贲略涉书记,颇解钟律。时高祖为大司武,贲知高祖为非常人,深自推结。及高祖初被顾托,群情未一,乃引贲置于左右。高祖将之东第,百官皆不知所去。高祖潜令贲部伍仗卫,因召公卿而谓曰:“欲求富贵者,当相随来。”往往偶语,欲有去就。贲严兵而至,众莫敢动。高祖至东宫,门者拒不内。贲谕之,不去,瞋目叱之,门者遂却。后进说曰:“周历已尽,天人之望,实归明公,愿早应天顺民也。天与不取,反受其咎。”高祖甚然之。及受禅,命贲清宫,因典宿卫。后高颎、苏威共掌朝政贲甚不平之谋黜频、威相与辅政谋泄上穷治其事以龙潜之旧不忍加诛并除名为民岁余,贲复爵位,检校太常卿。贵上表曰:“臣闻五帝不相沿乐,三王不相袭礼,此盖随时改制,而不失雅正者也。”上竟从之,即改七悬八,以黄钟为宫。诏贲与仪同杨庆和删定周、齐音律。后迁怀州刺史,决沁水东注,名曰利民渠,又派入温县,名曰温润渠,以溉舄卤,民赖其利。后数年,转齐州刺史。民饥,谷米踊贵,闭人粜而自粜之。坐是除名为民。后从幸洛阳,上从容谓贲曰:“我始为大司马时,卿以布腹心于我。卿若无过者,位与高颎齐。坐与凶人交构,由是废黜。何乃不思报效,以至于此!吾不忍杀卿,是屈法申私耳。”贲俯伏陈谢,诏复本官。后数日,对诏失旨,又自叙功绩,有怨言。上大怒。苏威进曰:“汉光武欲全功臣,皆以列侯奉朝请。至尊仁育,复用此道以安之。”上曰:“然。”遂废于家,是岁卒,年五十四。

(节选自《随书·卢贲传》)

注古代诸侯春季朝见天子叫“朝”,秋季朝见天子叫“请”因称定期参加朝会为“奉朝清”。东汉给予退职的三公、外戚、宗室、诸侯定期参加朝会的待遇,就赐给他“奉朝清”的名号,以示优待。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后高颎、苏威共掌朝政/贲甚不平之/谋黜颎、威/相与辅政/谋泄/上穷治其事/以龙潜之旧/不忍加诛/并除名为民/
B.后高颎、苏威共掌朝政/贲甚不平之谋/黜颎、威/相与辅政/谋泄/上穷治其事/以龙潜之旧/不忍加诛/并除名为民/
C.后高颎、苏威共掌朝政/贲甚不平之/谋黜颎、威/相与辅政/谋泄上/穷治其事以龙潜之旧/不忍加诛/并除名为民/
D.后高颎、苏威共掌朝政/贲甚不平之谋/黜颎、威/相与辅政/谋泄上/穷治其事以龙潜之旧/不忍加诛/并除名为民/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卢贲慧眼识人,助力高祖称帝。他在了解到高祖的不同寻常后,就与高祖深交,在高祖辅政和最终登基的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
B.卢贲虽读书不多,但精通音律。他在担任相关职务时,曾上表请求修订音律,并得到皇帝批准;后又受诏与人删定周、齐音律。
C.卢贲兴修水利,造福一方百姓。他在被贬为怀州刺史后,兴修了利民渠和温润渠,引沁河水灌溉盐碱地,使百姓依靠它而受益。
D.卢贲追求名利,终遭皇帝废弃。因贪求权力、利益,他两度犯错,皇帝两度宽宥了他,但他终因自恃有功且言语不当而被弃用。
【小题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祖至东宫,门者拒不内。贲谕之,不去,瞋目叱之,门者遂却。
(2)汉光武欲全功臣,皆以列侯奉朝请。至尊仁育,复用此道以安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颎,字昭玄,自云渤海蓚人也。父宾,背齐归周,大司马独孤信引为僚佐,赐姓独孤氏。颎少明敏,有器局,略涉书史,尤善词令。年十七,周齐王宪引为记室。武帝时,袭爵武阳县伯,除内史上士,寻迁下大夫。以平齐功,拜开府。寻从越王盛击隰州叛胡,平之。高祖得政,素知颎强明,又***载:“纳言,喉舌之官,听下言纳于上,受上言宣于下,必以信。”B.三军,我国古代指上、中、下或左、中、右或步、车、骑三军,与现代陆、海、空三军的实质意义不同,亦可用于对军队的统称。C.幸,文中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幸”有“召幸”与“近幸”之分,前者多指帝王对臣下的召见,后者则特指皇帝对嫔妃而言。D.禳,指消除灾邪。祈禳是道教最富特色的法术,祷告神明以求平息灾祸,福庆延长。《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欲用禳星术延长自己的寿命,意外失败。【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颎聪明敏捷。高祖在执掌北周大政时,因其能干聪明,擅长军事又多有谋略而重用之。
B.高颎有担当精神。朝廷危急,高颎辞母,仲方辞父,都体现了可贵的忠义与担当精神。
C.高颎深为皇帝倚重。高祖对高颎常呼其姓,留下高颎听政的槐树,足见高颎深得高祖的重视。
D.高颎直言敢谏。高颎以妲己祸乱殷商为鉴,劝谏晋王,冒着被晋王记恨的危险斩杀了张丽华。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长史郑译、司马刘昉并以奢纵被疏,高祖弥属意于颎,委以心膂。
(2)颎深避权势,上表逊位,让于苏威。上欲成其美,听解仆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