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放言五首(其一)
白居易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烙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注)①此诗是诗人因直言上谏被贬赴江州途中所作。②底事:何事。③臧生,即春秋时的臧武仲。当时的人称他为圣人,孔子却一针见血地斥之为凭实力要挟君主的奸诈之徒。宁子,即宁武子,孔子十分称道他在乱世中大智若愚的韬酶本领。④燔柴:大火:照乘:明珠。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开门见山地点明古往今来世界上朝真暮伪的事比较少,所以人们很难辨别出真实情况。
B.颔联,使用典故,说明世人的可悲:他们只爱臧生式的假圣人,但不知道还有宁子这样的高贤。
C.颈联,以萤火虫发光但不是火、荷叶上的露水呈球状但不是珍珠说明人们会被事物的假象送惑。
D.尾联,紧承颈联比喻,将大火与萤火、明珠与露珠作对比,指出大火、明珠处境的悲哀。
E. 诗人借助形象,运用比喻,阐明哲理,把抽象的议论形象化,虽通篇议论说理,却不使读者感到乏味。
【小题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7-25 09:01: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养竹记

白居易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数者。夫如是,故君子多树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斩焉,簪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荟郁,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翦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鸣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选自《古代散文选》)

注释①庭实:原指将贡品或礼物陈列于庭,让人观赏。这里是指将竹子种植在庭院中,随时观赏。②殄瘁:枯萎凋谢的样子。③篚:竹制的盛器。④簪:通“彗”,扫帚。这里作动词用。⑤寻:古代八尺为一寻。⑥封:培土。

【小题1】庭院中的竹子“枝叶殄瘁,无声无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用文中语句回答)。
【小题2】“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小题3】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写作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