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面小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小题1】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B.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C.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D.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小题2】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艺: 即儒学“六经”,具体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B.太史令:秦朝开始设置太史令,西汉因之,掌编写史书和天文历法,俸禄六百石。
C.下车:指官吏初到任。
D.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衡为人谦虚,洁身自守,辞谢了多次征召,“不行”“不就”“不应”等词语,强调了他的不慕利禄,无意仕途。
B.传记从地动仪的质地、尺寸、规模、形体、文饰以及制作过程的精细、测定时的效验,做了井然有序的说明介绍。
C.候风地动仪精巧灵敏,能在人察知不到的情况下指示地震发生的方向,陇西地震一事使人们都信服了它的精妙。
D.永和初年,张衡调离京城,担任河间王的相。当张衡狠狠打击了河间王的恶势力后,他就急流勇退,做出了极明智的决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2)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3)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7-06 01:23: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薄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帝大悦,涣由此显名。州举茂才,除温令。县多奸滑,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钞,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

(节选自《后汉书•王涣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B.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C.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D.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奏表中作为敬辞。
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为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城,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涣初入仕途,才干受到赏识。他在太守陈宠手下担任功曹,遇事敢于决断;陈入朝为大司农,回答皇上询问时褒奖他善于简贤选能,王由此得以显赫。
B.王涣扫除积弊,境内风清气正。他担任温县县令,以谋略清平,商人露宿于道;升任兖州刺史后,又依法整肃下属部门,极有声威。
C.王涣办案严谨,治事宽猛相济。他对于疑难案件以及法理南平者,探寻本来面目,尽力还以公正;又能够揭发奸隐之事,深受外界称叹,被誉为神算。
D.王涣政绩卓著,后任难以比肩。他死于洛阳令任上,皇上下令特选其继任者,均不称职;后来选用任俊,任充分发挥文武属吏才干,仍然忙得无法分身。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2)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种暠字景伯,河南洛阳人。父为定陶令,有财三千万。父卒,暠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之贫者。其有进趣名利,皆不与交通。顺帝末,为侍御史。擢暠监太子于承光宫。中常侍高梵从中单驾出迎太子,时太傅杜乔等疑不欲从,惶惑不知所为。暠乃手剑当车曰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梵辞屈不敢对,乔退而叹息,愧暠临事不惑。帝亦嘉其持重,称善者良久。出为益州刺史。在职三年,宣恩远夷,开晓殊俗,岷山杂落皆怀服汉德。时永昌太守冶铸黄金为文蛇,以献梁冀,暠纠发逮捕,驰传上言,而二府畏懦,不敢案之,冀由是衔怒于暠。会巴郡人服直聚党数百人,自称“天王”,暠与太守应承讨捕,不克,吏人多被伤害。冀因此陷之。传逮暠、承。太尉李固上疏救曰:“臣伏闻讨捕所伤,本非暠、承之意,实由县吏惧法畏罪,迫逐深苦,致此不详。”梁太后省奏,乃赦暠、承罪,免官而已。后凉州羌动,以暠为凉州刺史,甚得百姓欢心。被征当迁,吏人诣阙请留之,太后叹曰:“未闻刺史得人心若是。”乃许之。迁使匈奴中郎将。时辽东乌桓反叛,复转辽东太守,乌桓望风率服,迎拜于界上。征拜议郎,迁南郡太守,入为尚书。会匈奴寇并、凉二州,桓帝擢暠为度辽将军。暠到营所,先宣恩信,诱降诸胡,其有不服,然后加讨。诚心怀抚,信赏分明,由是羌胡、龟兹、莎车、乌孙等皆来顺服。暠乃去烽燧,除候望,边方晏然无警。延熹四年,迁司徒。在位三年,年六十一薨。

(节选自《后汉书﹒种暠传·卷五十六》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暠乃手剑当车/曰/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梵辞屈/不敢对/
B.暠乃手剑当车/曰/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梵辞/屈不敢对/
C.暠乃手剑当车/曰/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梵辞屈/不敢对/
D.暠乃手剑当车/曰/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梵辞/屈不敢对/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储副,储君,被确认为君位的继承者,君主之副,多指太子,所居常被称东宫。
B.刺史,官名,“刺”为检核问事之意,主要职责是纠察吏治事务,监督中央官员。
C.“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作为朝廷的代称,谒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
D.烽燧,即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两种信号。白天放烟叫“烽”,夜晚举火叫“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种暠为人谨慎,老成持重。在承光宫任职时,中常侍不按正常礼法来迎接太子,种暠以死相抗,收到杜乔的钦佩和皇帝的赞赏。
B.种暠声名远播,安土定边。乌桓人反叛朝廷,听闻种暠上任后闻风降服,到边界去迎拜他;匈奴进犯,他恩威并用,使边境安然。
C.种暠轻利重义,刚正不阿。他用父亲死后留下的家财救济宗族与乡里穷人,不与追求财利之人交往;发现太守又不法行为,及时上报。
D.种暠为政有方,深得民心。他传播朝廷恩泽,尊重并传播不同部族的乡俗,使他们感念和服从汉朝的恩德;他从凉州升迁时人们极力挽留。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时太傅杜乔等疑不欲从,惶惑不知所为。
(2)而二府畏懦,不敢案之,冀由是衔怒于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憙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方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后拜怀令。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王无复言。

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后青州大蝗,然侵入平原界辄死,百姓歌之。

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插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侯。

(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把嫌犯关进监狱进行拘捕拷问。
C.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D.“拜”是任以官职。古时表官职变动的词有“拜”“迁”“谪”,其中“迁”“谪”都指贬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熹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他自小有节操,从兄被害,为给从兄报仇,他有备而往,但知道仇家患病后,不愿乘人之困,因为暂时放过仇家。
B.赵熹忠于朝廷,除恶得到支持。他虽与邓奉友善,但屡次谴责邓谋反,最终受到皇上赞赏。担任怀令时,坚持诛杀李子春,皇上也拒绝了赵王求情。
C.赵熹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D.赵熹忠于职守,身后深享哀荣。他官拜太尉时,南单于称臣,乌桓等来朝,于是受命对边事作长久规划。他患病去世期间,皇上亲自前往慰问吊唁。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王无复言。
(2)后青州大蝗,然侵入平原界辄死,百姓歌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董卓,仲颖,陇西临洮人也。性粗猛有谋,少尝游中,尽与豪帅相结,后归耕于野,诸豪帅有来从之者,卓为杀耕牛与共宴乐,豪帅感其意,归相敛得杂畜千余头以遗之,由是以健侠知名。为州兵马掾,常徼守塞下。卓膂力过人,双带两鞬,左右驰射,为羌胡所畏。桓帝末,以六郡良家子为羽林郎①,从中郎将张奂为军司马,共击汉阳叛羌,破之,拜郎中,赐缣九千匹。卓曰:“为者则己,有者则士。”乃悉分与吏兵,无所留。稍迁西域戊己校尉,坐事免。后为并州刺史,河东太守明年春,将数万骑入寇三辅,侵逼园陵,托诛宦官为名。诏以卓为中郎将,副左车骑将军皇甫嵩征之。嵩以无功免归,而边章、韩遂等大盛。朝廷复以司空张温为车骑将军,假节,执金吾袁滂为副。拜卓破虏将军,与荡寇将军周慎并统于温。并诸郡兵步骑合十余万,屯美阳,以卫园陵。章、遂亦进兵美阳。温、卓与战,辄不利。十一月,夜有流星如火,光长十余丈,照章、遂营中,驴马尽鸣。贼以为不祥,欲归金城。卓闻之喜,明日,乃与右扶风鲍鸿等并兵俱攻,大破之,斩首数千级。章、遂败走榆中,温乃遣周慎将三万人追讨之。温参军事孙坚说慎曰:“贼城中无谷当外转粮食坚愿得万人断其运道将军以大兵继后贼必困乏而不敢战若走入羌中并力讨之则凉州可定也。”慎不从,引军围榆中城。而章、遂分屯葵园狭,反断慎运道。温时亦使卓将兵三万讨先零羌,卓于望垣北为羌胡所围,粮食乏绝,进退逼急。乃于所度水中伪立堰,以为捕鱼,而潜从堰下过军。比贼追之,决水巳深,不得度。时众军败退,唯卓全师而还,屯于扶风,封黧乡侯,邑千户。

(节选自《后汉书·董卓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贼城中无谷/当外转粮食/坚愿得万人/断其运道将军以大兵继后/贼必困乏而不敢战/若走入羌中/并力讨之/则凉州可定也
B.贼城中无谷/当外转粮食/坚愿得万人断其运道/将军以大兵继后/贼必困乏而不敢战/若走入羌中/并力讨之/则凉州可定也
C.贼城中无谷/当外转粮食/坚愿得万人断其运道/将军以大兵继后贼必困乏/而不敢战/若走入羌中/并力讨之/则凉州可定也
D.贼城中无谷/当外转粮食/坚愿得万人/断其运道/将军以大兵继后贼必困乏/而不敢战/若走入羌中/并力讨之/则凉州可定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女子十五岁行笈礼时,取的一个与本名含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
B.羌,我国古代民族,主要分布在今甘、青、川一带。部落分散,以游牧为主,与汉人杂处从事农耕。
C.太守,战国时对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时为一郡最高长官。《桃花源记》中“诣太守”与文中“太守”相同,都指官名。
D.假节,借给符节。皇帝将符节拿给执行临时任务的臣子使用。当任务完成后,臣子可自行处理符节。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卓外游结交部族首领。年轻时曾游历羌人的聚居地,广交部族首领。有部族首领来投奔他,他杀牛设宴款待。
B.董卓力量过人使人生畏。他可以同时带着两副装箭的弓匣,左右奔驰发射,羌胡地区的人都十分畏惧他。
C.董卓所得赏赐全部分发。他击败羌族人,升任郎中,得到了赏赐,便把赏赐全部分给将土,自己什么也不留。
D.董卓用谋略保全了军队。在葵园狭被羌胡围困时,他就在要渡的河上修建一道水堰来假装捕鱼,暗地撤走了军队。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年春,边章将数万骑寇三辅,侵逼园陵,托诛宦官为名。
(2)并诸郡兵步骑合十余万,屯美阳,以卫园陵。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冯衍字敬通,京兆杜陵人也。衍幼有奇才,年九岁,能诵诗,至二十而博通群书。王莽时,诸公多荐举之者,衍辞不肯仕。
时天下兵起,莽遣更始将军廉丹讨伐山东。丹衍为掾,与俱至定陶。莽追诏丹曰:“将军受国重任,不捐身于中野,无以报恩塞责。”丹惶恐,夜召衍,以书示之。衍因说丹曰:“方今为将军计,莫若屯据大郡,镇抚吏士,砥厉其节,百里之内,牛酒日赐,纳雄桀之士,询忠智之谋,要将来之心,待从横之变,兴社稷之利,除万人之害,则福禄流于无穷,功烈著于不灭。何与军覆于中原身膏于草野功败名丧耻及先祖哉圣人转祸而为福智士因败而为功愿明公深计而无与俗同。”丹不能从,与赤眉战死。
建武六年日食,衍上书陈八事。书奏,帝将召见。初,衍为狼孟长,以罪摧陷大姓令狐略,是时略为司空长史,谗之于尚书令王护、尚书周生丰曰:“衍所以求见者,欲毁君也。”护等惧之,即共排间,衍遂不得入。
后韂尉阴兴、新阳侯阴就以外戚贵显,深敬重衍,衍遂与之交结,由是为诸王所聘请,寻为司隶从事。帝惩西京外戚宾客,故皆以法绳之,大者抵死徙,其余至贬黜。衍由此得罪,尝自诣狱,有诏赦不问。西归故郡,闭门自保,不敢复与亲故通。
建武末,上疏自陈。书奏,犹以前过不用。衍不得志,退而作赋,又自论曰:“历观九州山川之体,追览上古得失之风,愍道陵迟,伤德分崩。夫睹其终必原其始,故存其人而咏其道。疆理九野,经营五山,眇然有思陵云之意。”乃作赋自厉,命其篇曰《显志》。
显宗即位,又多短衍以文过其实,遂废于家。居贫年老,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冯衍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何与军覆于中原身膏于草野功败名丧耻及先祖哉圣人转祸而为福智士因败而为功愿明公深计而无与俗同
B.何与军覆于中原身膏于草野功败名丧耻及先祖哉圣人转祸而为福智士因败而为功愿明公深计而无与俗同
C.何与军覆于中原身膏于草野功败名丧耻及先祖哉圣人转祸而为福智士因败而为功愿明公深计而无与俗同
D.何与军覆于中原身膏于草野功败名丧耻及先祖哉圣人转祸而为福智士因败而为功愿明公深计而无与俗同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辟,征辟制是中国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B.社稷,原指土神和谷神。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这里指国家。
C.建武,汉光武帝刘秀的第一个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每个帝王都至少有一个年号。
D.即位,文中指君主登位,又叫“践极”、“践祚”。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冯衍见解独到。王莽派廉丹讨伐山东,冯衍劝廉丹驻守大郡,抚励将士、招贤纳杰、寻求谋略,但是廉丹没有听从。
B.冯衍厌恶权贵。他在担任狼孟长时,用罪名诬陷当时担任司空长史的世家大族令狐略。
C.冯衍交友不慎。与外戚结交,皇帝惩戒外戚宾客,将他们绳之以法,罪重的判死罪、流放,其余的被贬谪。
D.冯衍追求美德。他痛惜大道衰落,感伤美德败坏,于是整理九州原野、往来五岳名山,萌生高尚脱俗的志趣,作赋自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衍所以求见者,欲毁君也。”护等惧之,即共排间,衍遂不得入。
(2)夫睹其终必原其始,故存其人而咏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