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也。家贫,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恭俭义让,所居服其德。屡辟公府,不起。时陈蕃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稚不免之,既谒而退。蕃在郡不接宾客,唯稚来特设一榻,去则县之。后举有道,家拜太原太守,皆不就。

延熹二年,尚书令陈蕃、仆射胡广等上疏荐稚等曰:“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拔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伏见处士豫章徐稚、彭城姜肱、汝南袁闳、京兆韦著、颍川李昙,德行纯备,著于人听。若使擢登三事,协亮天工,必能翼宣盛美,增光日月矣。”桓帝乃以安车玄䌲,备礼征之,并不至。帝因问蕃曰:“徐稚、袁闳、韦著谁为先后?”蕃对曰:“闳生出公族,闻道渐训。著长于三辅礼义之俗,所谓不扶自直,不镂自雕。至于稚者,爰自江南卑薄之域,而角立杰出,宜当为先。”

稚尝为太尉黄琼所辟,不就。及琼卒归葬,稚乃负粮徒步到江夏赴之,设鸡酒薄祭,哭毕而去,不告姓名。时会者四方名士郭林宗等数十人,闻之,疑其稚也,乃选能言语生茅容轻骑追之。及于涂,容为设饭,共言稼穑之事。临诀去,谓容曰:“为我谢郭林宗,大树将颠,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遑宁处?”及林宗有母忧,稚往吊之,置生刍一束于前而去。众怪,不知其故。林宗曰:“此必南州高士徐孺子也。《诗》不云乎,‘生刍一束,其人如玉。’吾无德以堪之。”

灵帝初,欲蒲轮聘稚,会卒,时年七十二。子胤字季登,笃行孝悌,亦隐居不仕。太守华歆礼请相见,固病不诣。汉末寇贼从横,皆敬胤礼行,转相约敕,不犯其闾。建安中卒。

(节选自《后汉书·徐稚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拔/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
B.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拔/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
C.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拔/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
D.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拔/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孺子是徐稚的字。古人的名和字在意思上是相关的,“稚”和“孺子”皆指幼小。
B.陈蕃非常欣赏徐稚,在郡衙特地为他“设一榻”,这就是后来“下榻”一词的由来。
C.文中的“三辅”指京畿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达,所以韦著懂“礼义之俗”。
D.文中的“庐”指的是郭家房舍,与陶渊明诗中“结庐在人境”的“庐”意思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稚品德高尚,不羡富贵。他虽然家里贫困,自耕田地,自食其力,但为人恭敬节俭,讲义气,多谦让,所以邻居们都很佩服他。他常常回避官府,不与之打交道。
B.徐稚等人不赴桓帝的征召。陈蕃、胡广等上书举荐多位“处士”,认为这些人德才兼备,可以辅政治国。于是桓帝以很高的礼遇征召他们,结果没有一个人应召而至。
C.徐稚对待朋友真诚而友善。他与郭林宗彼此深知,让茅容传话,用“大树”喻国家,用“一绳”比喻郭林宗,劝他不要为国事过度忧虑,以致遑遑不安,不得清静。
D.引用《诗经》加强表意效果。文中共引用《诗经》两次,第一次是陈蕃等人引用,对国之贤才表示期盼、欣喜和自豪;第二次是郭林宗引用,对徐稚的行为表示理解和感谢。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之,疑其稚也,乃选能言语生茅容轻骑追之。
(2)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11 10:33: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乐恢字伯奇,京兆长陵人也。父亲,为县吏,得罪于令,收将杀之。恢年十一,常俯伏寺门,昼夜号泣。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恢长好经学,事博士焦永。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独皦然不污于法,遂笃志为名儒。信阳候阴就,数致礼请恢,恢绝不答。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归,复为功曹,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辟司空牟融府,会蜀郡太守第五伦代融为司空,恢以与伦同郡,不肯留,荐颍川杜安而退。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后征拜议郎。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入为尚书仆射。是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与窦宪厚善,纵舍自由。恢劾奏调、阜,并及司隶校尉。诸所刺举,无所回避,贵戚恶之。宪弟夏阳侯瑰欲往候恢,恢谢不与通。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妻每谏恢曰:“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恢叹曰:“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遂上疏谏曰:“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诸舅不宜干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 方今之宜,上以义自割,下以谦自引。”书奏不省。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未亲万机,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窦宪因是风厉州郡迫胁。恢遂饮药死。弟子缞绖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后窦氏诛,帝始亲事,恢门生何融等上书陈恢忠节,除子己为郎中。

(节选自《后汉书·乐恢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诸舅不宜干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
B.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诸舅不宜干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
C.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诸舅不宜干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
D.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诸舅不宜干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士”,古学官名,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后指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教授生徒的官职。
B.“刺举”,一谓探查举发,派人刺阴私加以检举揭发,二谓检举奸恶,举荐有功。文中用后一意。
C.“临朝”,特指皇室女性亲临朝廷处理政事,古时后宫不能上厅堂,后妃要掌权就要“临朝”。
D.“缞绖”,在古代缞和绖就是丧服和丧服中的麻带,缞绖合在一起指整套丧服,后来渐渐引申为丧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恢年少至孝,为人洁身自好。因父亲得罪县令被关押,他昼夜痛哭不已,县令被感动,释放了他的父亲;老师焦永因事被拷问,乐恢却没有为他疏通关系。
B.乐恢清正廉洁,做事正直无私。杨政多次当众诋毁他,他却举政子为孝廉;在司空牟融府任职期间,避第五伦同乡之嫌,荐杜安代己,受到好评。
C.乐恢不畏权贵,弹劾多名重臣。河南尹、洛阳令与权贵窦宪相互勾结,为非作歹,他上书弹劾;宪弟欲与其交好,乐恢因恨其不依附自己,也予以谢绝。
D.乐恢敢于直言,不计个人得失。妻子劝他明哲保身,他仍然上书劝谏;因意见未被采纳,他称病退职,后在窦宪鼓动下,州县官吏胁迫乐恢自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
(2)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①左雄字伯豪,南阳涅阳人也。安帝时,举孝廉,稍迁冀州刺史。州部多豪族,好请托,雄常闭门不与交通。奏案贪猾二千石,无所回忌。
②永建初,公车征拜议郎。时,顺帝新立,大臣懈怠,朝多阙政,雄数言事,其辞深切。尚书仆射虞诩以雄有忠公节,上疏荐之曰:“臣见方今公卿以下,类多拱默,以树恩为贤,尽节为愚,至相戒曰:‘白璧不可为,容容多后福。’伏见议郎左雄,数上封事,至引陛下身遭难厄,以为警戒,实有王臣蹇蹇之节,周公谟成王之风。宜擢在喉舌之官,必有匡弼之益。”由是拜雄尚书,再迁尚书令。
是时,大司农刘据以职事谴,召诣尚书,传呼促步,又加以捶扑。雄上言:“九卿位亚三事,班在大臣,行有佩玉之节,动有庠序之仪。孝明皇帝始有扑罚,皆非古典。”帝从而改之,其后九卿无复捶扑者。自雄掌纳言多所匡肃每有章表奏议台阁以为故事。迁司隶校尉。
④初,雄荐周举为尚书,举既称职,议者咸称焉。及在司隶,又举故冀州刺史冯直以为将帅,而直尝坐臧受罪,举以此劾奏雄。雄悦曰:“吾尝事冯直之父而又与直善,今宣光以此奏吾,乃是韩厥之举也。”由是天下服焉。明年坐法免。后复为尚书。永和三年卒。
(节选自《后汉书左雄传》)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宜擢在喉舌之官(__________)(2)坐臧受罪(__________)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
稍迁冀州刺史
A.只
B.渐渐
C.随即
D.稍微
【小题3】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又与直善( )
A.擅长
B.羡慕
C.友好
D.赞许
【小题4】文中画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自雄掌纳/言多所匡肃/每有章表/奏议台阁以为故事。
B.自雄掌纳言/多所匡肃/每有章表奏议/台阁以为故事。
C.自雄掌纳言多所匡肃/每有章表/奏议台阁/以为故事。
D.自雄掌/纳言多/所匡肃每有章表奏/议台阁以为故事。
【小题5】把文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是时,大司农刘据以职事谴,召诣尚书,传呼促步,又加以捶扑。
【小题6】概括第③段中左雄说服皇帝不捶扑九卿的理由。
【小题7】文章善用典故,根据文意推测典故中人物的主要品行,并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
(1)第②段中“王臣蹇蹇之节”是指______________的品质。
(2)第④段中“韩厥之举”是指______________的行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薄镡(tán姓氏)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帝大悦,涣由此显名。州举茂才,除温令。县多奸滑,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又能以谲数(jué shù诈术)发擿(tī 揭发)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zhuì酒)以千数。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

(节选自《后汉书•王涣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开头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B.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C.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D.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
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为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城,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涣初入仕途,才干受到赏识。他在太守陈宠手下担任功曹,遇事敢于决断;陈入朝为大司农,回答皇上询问时褒奖他善于简贤选能,王由此得以显名。
B.王涣扫除积弊,境内风清气正。他担任温县县令,以谋略铲除奸猾之徒,世面清平,商人露宿于道;升任兖州刺史后,又依法整肃下属部门,极有声威。
C.王涣办案严谨,治事宽猛相济。他对于疑难案件以及法理难平者,探寻本来面目,尽力还以公正;又能够揭发奸隐之事,深受外界称叹,被誉为有神算。
D.王涣政绩卓著,后任难以比肩。他去世后,皇上下令特选其继任者,均不称职;后来选用任俊,任充分发挥文武属吏才干,忙得无法分身,仍然不如王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2)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A.(1)衡少善属文(写文章)   (2)衡乃班固《两都》(模仿)
B.(1)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常听说) (2)大将军邓骘其才(奇特)
C.(1)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没有应验) (2)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方向)
D.(1)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巡查政事)(2)覆盖周密无(痕迹)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之人称为孝廉。
B.班固《两都》中“两都”,指长安和洛阳,与张衡的《二京赋》中的“二京”不同。
C.豪右:豪族大户,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右边,故称“豪右”。
D.乞骸骨: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衡才高于世,却无骄尚之情,不好交接俗人,无论是公府的征辟,还是大将军的征召,他都从容淡静,不去就职。
B.张衡精于历算,擅于机械。他通过对阴阳之学的精心研究,透彻地掌握了测天仪器的结构道理,制作出了浑天仪,并写成了《灵宪》《算罔论》。
C.候风地动仪最能代表张衡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文中不仅详尽记述了其制造的时间、质地、大小、形状、装饰、功用等,还用生动有趣的事件来证明其功效。
D.张衡不屈服于权贵,执法严明,在任河间相时,他整治法度,严格执法,对图谋不轨的权贵给与了严厉的打击,因此被升调为尚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2)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初仕郡,孝廉,除郎中。后遭母忧,弃官行丧。太尉李固表荐,迁为乐安太守。

郡人周璆,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臵一榻,去则县之。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拜尚书。时,零陵、桂阳山贼为害,公卿议遣讨之,又诏下州郡,一切皆得举孝廉、茂才。蕃上疏曰:“昔高祖创业,抚养百姓同之赤子。今二郡之民,亦陛下赤子也。致令赤子为害,岂非所在贪虐,使其然乎?宜严救三府①,隐核牧守令长,其有在政侵暴百姓者,即便 举奏,更选清贤之人能班宣法令情在爱惠者,可不劳王师,而群贼弭息矣。”以此忤左右,故出.为豫章太守。后迁大鸿胪。会白马令李云抗疏谏,桓帝怒,当伏重诛,上书救云,坐免归田里。永康元年,帝崩.。窦太后临朝,时新遭大丧,国嗣未立,诸尚书畏惧权官,托病不朝。蕃以书责之曰:“古人立节,事亡如存。今帝祚未立,政事日蹙,诸君奈何委茶蓼②之苦,息偃在床?于义不足,焉得仁乎!”诸尚书惶怖,皆起视.事.。灵帝即位,窦太后复优诏蕃,封蕃高阳乡 侯,食邑三百户。帝乳母赵娆,旦夕在太后侧,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与共交构,谄事太后。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用理泄,曹节等矫诏诛武等。蕃时年七十余,闻难作,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并拔刃突入承明门。王甫时出,遂令收蕃,即日害之。

(节选自《后汉书•陈蕃传》

注:①三府:汉制,三公皆可开府,因称三公为“三府”。②茶蓼:泛指田野沼泽间的杂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
B.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
C.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
D.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古代选拔官员的方式,属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B.出:被调出京城任官职。文中实为贬官,陈蕃因提建议被贬为豫章太守。
C.崩:古代称帝王之死。《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 禄,庶人曰死。”
D.视事: 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陈蕃劝说托病不上朝的大臣要尽职尽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蕃自有名节,能招徕贤士。郡人周璆不接受本郡前后太守的招命,而陈蕃能够招徕,正是 因为陈蕃本人自是名节之士。
B.陈蕃识见卓异,颇有方略。他认为地方官吏贪赃枉法、虐待百姓是导致山贼危害一方的重要 原因;应该选贤任能,更换地方官吏。
C.陈蕃尽孝尽忠,反而受到杀害。他因母亲去逝,宁愿弃官守丧;虽然多次免官,但他仍然上 疏,最后窦太后还是下令捕杀他。
D.陈蕃少有大志,为人称赞。十五岁时闲处一室而庭院芜秽,他以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回答 父亲好友,被认为有澄清天下的志气,受到赞叹。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
(2)致令赤子为害,岂非所在贪虐,使其然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