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来歙传
来歙字君叔,南阳新野人也。父仲,哀帝时为谏大夫,娶光武祖姑,生歙。歙女弟为汉中王刘嘉妻,嘉遣人迎歙,因南之汉中。更始败,歙劝嘉归光武,遂与嘉俱东诣洛阳。
帝见歙,大欢,即解衣以衣之,拜为太中大夫。是时方以陇、蜀为忧,歙因自请曰:“臣尝与隗嚣相遇长安。其人始起,以汉为名。今陛下圣德隆兴,臣愿得奉威命,开以丹青之信,嚣必束手自归,则述自亡之势,不足图也。”帝之。建武三年,歙始使隗嚣。五年,嚣遂遣子恂随歙入质。时山东略定,帝谋西收嚣兵,与俱伐蜀,复使歙喻旨。嚣将王元说嚣,多设疑故,久冘豫不决。歙素刚毅,遂发愤质责嚣曰:“国家以君知臧否,晓废兴,故以手书畅意。足下推忠诚,遣伯春委质,是臣主之交信也。今反欲用佞惑之言,为族灭之计,叛主负子,违背忠信乎?吉凶之决,在于今日。”欲前刺嚣,嚣起入,部勒兵,将杀歙,歙徐杖节就车而去。嚣愈怒,王元劝嚣杀歙。歙为人有信义,言行不违,及往来游说,皆可案覆,西州士大夫皆信重之,多为其言,故得免而东归。
八年春,歙与征虏将军祭遵袭略阳,遵道病还,分遣精兵随歙,合二千馀人,伐山开道,从番须、回中径至略阳,斩嚣守将金梁,因保其城。嚣大惊,乃悉兵数万人围略阳,斩山筑堤,激水灌城。歙与将士固死坚守,矢尽,乃屋断木以为兵。嚣尽锐攻之,自春至秋,其士卒疲弊。帝乃大发关东兵,自将上陇,嚣众溃走,围解。
明年,攻拔落门,隗嚣支党周宗、赵恢及天水属县皆降。
初王莽世,羌虏多背叛,而隗嚣招怀其酋豪,遂得为用。及嚣亡后,五溪、先零诸种数为寇掠,皆营堑自守,州郡不能讨。歙乃大修攻具,率盖延、刘尚及太中大夫马援等进击羌于金城,大破之,斩首虏数千人,获牛羊万馀头,谷数十万斛。又击破襄武贼傅栗卿等。
十一年,蜀人大惧,使刺客刺歙,未,驰召盖延。延见歙,因悲哀,不能仰视。歙叱延曰:“虎牙何敢然!今使者中刺客,无以报国,故呼巨卿,欲相属以军事,而反效儿女子涕泣乎!刃虽在身,不能勒兵斩公邪!”延收泪强起,受所诫。歙自书表,投笔抽刃而绝。帝闻大惊,使太中大夫赠歙中郎将、征羌侯印绶,谥曰节侯。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①更始:更始帝刘玄。②冘豫:同“犹豫”。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帝之     然:认为……正确
B.矢尽,乃屋断木以为兵 发:拆掉,毁坏
C.使刺客刺歙,未殊    殊:死
D.延见歙,因悲哀    伏:隐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05 12:55: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也。父让,王莽时为城门校尉,寓于北地而卒。鸿时尚幼,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后受业太学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其主犹以为少。鸿曰:“无它财,愿以身居作。”主人许之。因为执勤,不懈朝夕。邻家耆老见鸿非横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异焉,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归乡里。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同县孟氏有女,状肥丑而黑,力举石臼,择对不嫁,至年三十。父母问其故。女曰:“欲得贤如梁伯鸾者。”鸿闻而聘之。女求作布衣、麻屦,织作筐缉绩之具。及嫁,始以装饰入门。七日而鸿不答。妻乃跪下请曰:“窃闻夫子高义,简斥数妇,妾亦偃蹇数夫矣。今而见择,敢不请罪。”鸿曰:“吾欲裘褐之人,可与俱隐深山者尔。今乃衣绮缟,傅粉墨,岂鸿所愿哉?”妻曰:“以观夫子之志耳。妾自有隐居之服。”乃更为椎髻,着布衣,操作而前。鸿大喜曰:“此真梁鸿妻也。能奉我矣!”

字之曰德曜,名孟光。居有顷,妻曰:“常闻夫子欲隐居避患,今何为默默?无乃欲低头就之乎?”鸿曰:“诺。”乃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弹琴以自娱。有顷,又去适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伯通察而异之,曰:“彼佣以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乃方舍之于家。鸿潜闭著书十余篇。疾且困,告主人曰:“昔延陵季子葬子于赢博之间,不归乡里。慎勿令我子持丧归去。”及卒,伯通等为求葬地于吴要离冢傍。咸曰:“要离烈士,而伯鸾清高,可令相近。”葬毕,妻子归扶风。

(《后汉书•逸民列传第七十三》,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B. 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C. 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D. 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校尉”是中国古代高级军官。校指军事编制单位,尉即军官,校尉为部队长之意。
B. “太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其校长为祭酒,教师称博士,学生叫太学生。
C. “床”起源于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床字,在汉代使用范围更广,卧具、坐具都可称床。
D. “《诗》《书》”指《诗经》和《尚书》,与《礼》《易》春秋》并为儒家“五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梁鸿年幼丧父,且又遭逢乱世。他是扶风平陵人,父亲担任城门校尉,寓居在北方并死在那,年幼的他用席子把父亲卷着埋葬,后到太学就读
B. 梁鸿拒绝势家,礼聘孟氏之女。孟氏则先梳妆打扮,穿着绮丽的绢绸衣服,涂脂抹粉,再请求制作粗布衣服、草鞋,纺织用的筐、搓绳子的工具。
C. 梁鸿志在隐居,婚后不久实现。他给她取了字和名,在妻子对他隐居有所质疑后携妻一起进入霸陵山中,耕田纺织,读书弹琴。
D. 梁鸿气节高尚,备受妻子敬重。孟光为他准备吃的,不在梁鸿面前仰视,而把盛食的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
(2)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奂字然明,敦煌渊泉人也。父惇,为汉阳太守。奂少游三辅,师事太尉朱宠,后辟大将军梁冀府,以疾去官。复举贤良,对策第一,擢拜议郎。
永寿元年,迁安定属国都尉。初到职南匈奴左奥建台且渠伯德等七千余人寇美稷东羌复应之而奂壁唯有二百许人闻即勒兵而出军吏以为力不敌叩头争止之。奂不听,遂进屯长城,收集兵士,遣将王卫招诱东羌,因据龟兹,使南匈奴不得交通东羌。诸豪遂相率与奂和亲,共击南匈奴,连战破之。伯德惶恐,将其众降,郡界以宁。羌豪帅感奂恩德,上马二十匹,先零酋长又遗金鐻八枚。奂并受之,而召主簿于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马如羊,不以入厩;使金如粟,不以入怀。”悉以金马还之。羌性贪而贵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奂正身洁己,威化大行。
迁使匈奴中郎将。休屠各及乌桓并同反叛,兵众大恐,各欲亡去。奂安坐帷中,与弟子讲诵自若,军士稍安。乃潜诱乌桓,阴与和通,遂使斩屠各渠帅,袭破其众。在家四岁,复拜武威太守。平均徭赋,率厉散败,常为诸郡最,河西由是而全。其俗多妖忌,凡二月、五月产子及与父母同月生者,悉杀之。奂示以义方,严加赏罚,风俗遂改,百姓为立生祠。九年春,征拜大司农。鲜卑闻奂去,其夏,寇掠缘边九郡,杀略百姓。秋,鲜卑复率八九千骑入塞,缘边大被其毒。朝廷以为忧,复拜奂为护匈奴中郎将,以九卿秩督幽、并、凉三州及度辽、乌桓二营,兼察刺史、二千石,赏赐甚厚。匈奴、乌桓闻奂至,因相率还降,凡二十万口。奂但诛其首恶,余皆慰纳之。唯鲜卑出塞去。论功当封,奂不事宦官,赏遂不行,唯除家一人为郎,上书固让,卒不肯当。
奂少立志节,尝与士友言曰:“大丈夫处世,当为国家立功边境。”及为将帅,果有勋名。董卓慕之,使其兄遗縑百匹。奂恶卓为人,绝而不受。光和四年卒,年七十八。    
(选自《后汉书•张奂传》,有删改)
(注)①美稷:南匈奴单于的居所。②先零:羌族的一支。③鐻:(qú)金属制的耳饰。④休屠各:部落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到职/南匈奴左奥建台且渠伯德等七千余人寇美稷/东羌复应之/而奂壁唯有二百许人/闻即勒兵而出/军吏以为力不敌/叩头争止之
B.初到职/南匈奴左奥建台且渠伯德等七千余人寇美稷/东羌复应之/而奂壁唯有二百/许人闻即勒兵而出/军吏以为力不敌/叩头争止之
C.初到职/南匈奴左奥建台且渠伯德等七千余人寇/美稷东羌复应之/而奂壁唯有二百许人/闻即勒兵而出/军吏以为力不敌/叩头争止之
D.初到职/南匈奴左奥建台且渠伯德等七千余人寇/美稷东羌复应之/而奂壁唯有二百/许人/闻即勒兵而出军/吏以为力不敌/叩头争止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辅,指西汉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个职官,其所辖地区也称三辅,《后汉书•张衡传》“游于三辅”中,“三辅”意为后者。
B.对策,汉代考试取士,以政事、经义等设问并写在简策上,应试者因其所问而作答。自汉起作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
C.二千石:汉代官员的俸禄等级。汉时郎将、知府、郡守等官员的俸禄都是二千石,所以也以二千石代指这些职官。
D.立生祠,是指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而加以奉祀,对象皆为有德之官员。本文中张奂因有德政于民,当地百姓为他立生祠以颂其功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奂临财清正廉洁,自律甚严。羌族各部的首领感激张奂的恩德,送来了金、马作为礼物,张奂把这些东西都还给了羌人。
B.张奂勇敢善战,足智多谋。面对南匈奴的两次反叛,张奂两次以招降瓦解部分人员、募集兵士占据有利地势等同样手段,在形势于己不利的情况下取胜。
C.张奂关心百姓,仁惠及民。任武威太守时,平徭均赋,减轻百姓负担;同时晓之以义,严加赏罚,革除民间陋习,深受百姓爱戴。
D.张奂功勋卓著,为人正直。身为将帅,多次以恩信安抚、招降外族,功劳卓著,董卓仰慕,派人送礼,张奂因不喜欢董卓而拒绝他的馈赠。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羌性贪而贵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为所患苦,奂正身洁己,威化大行。
(2)论功当封,奂不事宦官,赏遂不行,唯除家一人为郎。上书固让,卒不肯当。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般字伯兴,宣帝之玄孙也。般数岁而孤,独与母居。王莽败,天下乱,太夫人闻更始即位,乃将般俱奔长安。会更始败,复与般转侧兵革中,西行上陇,遂流至武威。般虽尚少,而笃志修行,讲诵不怠。其母及诸舅,以为身寄绝域,死生未必,不宜苦精若此。数以晓般,般犹不改其业。建武八年,隗嚣败,河西始通,般即将家属东至洛阳,修经学于师门。明年,光武下诏,封般为菑丘侯,奉孝王祀,使就国。后以国属楚王,徙封杼秋侯。十九年,行幸沛,诏问郡中诸侯行能。太守荐言般束脩至行,为诸侯师。帝闻而嘉之。

永平元年,以国属沛,徙封居巢侯,复随诸侯就国。数年,扬州刺史观恂荐般在国口无择言,行元怨恶,宜蒙旌显。显宗嘉之。十年,征般执金吾事,从至南阳,还为朝侯。明年,兼屯骑校尉。每行幸郡国,般常将长水胡骑从。帝曾欲置常平仓,公卿议者多以为便般对以常平仓外有利民之名而内实侵刻百姓豪右因缘为奸小民不能得其平置之不便帝乃止。是时下令禁民二业,又以郡国牛疫,通使区种增耕,而吏下检结,多失其实,百姓患之。般上言:“郡国以官禁二业,至有田者不得渔捕。今滨江湖郡率少蚕桑,民资渔采以助口实,且以冬春闲月,不妨农事。夫渔猎之利,为田除害,有助谷食,无关二业也。又郡国以牛疫、水旱,垦田多减,故诏敕区种,增进顷亩,以为民也。而吏举度田,欲令多前,至于不种之处,亦通为租。可申敕刺史、二千石,务令实核,其有增加,皆使与夺田同罪。”帝悉从之。

肃宗即位,以为长乐少府。建初二年,迁宗正。般在位数言政事。其收恤九族,行义尤著,时人称之。年六十,建初三年卒。

(选自《后汉书·刘般传》,有删改)

(注)①择言:败言,不合法度的话。②常平仓:古代为调节粮价而设置的粮仓,丰年谷贱,加价购进粮食,饥年谷贵,低价卖出,以平衡粮价。③二业:农民从事农业以外的行业,指经商。①区种:按一定距离开沟挖穴,播入种子。区种法是综合运用深耕细作、密植全苗、增肥灌溉、精细管理等措施创造高产的方法。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后以国属楚王/徙封杼秋候/十九年/行幸沛/诏问郡中诸侯行能/太守荐言般束修至行/为诸侯师/帝闻而嘉之
B.后以国属楚王徙/封杼秋候/十九年/行幸沛/诏问郡中诸候/行能太守荐言/般束修至行/为诸侯师/帝闻而嘉之
C.后以国属楚王/徙封杼秋候/十九年/行幸沛/诏问郡中诸侯/行能太守荐言/般束修至行/为诸侯师/帝闻而嘉之
D.后以国属楚王徙/封杼秋候/十九年/行幸沛/诏问郡中诸候行能/太守荐言般束修至行/为诸侯师/帝闻而嘉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夫人:大夫人,即嫡妻,是人生中第一次娶的妻子,也称结发之妻。
B.行:代理。“行执金吾事”即代理执金吾的事务,但并没有获得这一官衔。
C.郡国:“郡”为汉代行政区划,直属朝廷;而“国”是诸侯王的封地。
D.二千石:汉制,郡守体禄为二千石,故称郡守(太守)为“二千石”。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般立志求学,刻苦不怠。即使流落到边地武威,他也讲习诵读,从不懈息;河西道路开始通行,他就带着家人到洛阳,在老师门下修习经学。
B.刘般重视修养,言行谨慎。刘般做居巢候时,扬州刺史向皇帝举荐他,说他在封地没有不合法度的言论,没有招致怨恨憎恶的行为。
C.刘般批评政事,犯颜敢谏。对朝廷下令禁止百姓兼事农商、官吏虚报田亩数量的做法,刘般持批评态度,最终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
D.刘般心系百姓,关心民生。他认为常平仓实际上是侵害百姓,又建议允许农民渔猎,要求官员如实核查田亩,为民谋利。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其母及诸舅,以为身寄绝域,死生未必,不宜苦精若此,数以晓般,般犹不改其业。
(2)今滨江湖郡率少蚕桑,民资渔采以助口实,且以冬春闲月,不妨农事。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年二十余,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并州刺史高幹,袁绍甥也。素贵有名,招致四方游士,士多归附。统幹,幹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统谓幹曰:“君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所以为君深戒也。” 幹自多,不纳其言,统遂去之。无几,幹以并州叛,卒至于败。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统性俶傥,敢直言,不小节,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

(《后汉书·仲长统传》)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于文辞(_______) (2)统幹(________)  
(3)访以当时之事(_______) (4)幹自多(________) 
(5)不小节(__________)  (6)辄称疾不(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不是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
A.博涉书记B.幹善待遇
C.访以当时之事D.可以自娱
【小题3】下列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
A.作《师说》以贻之B.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
C.欲以立身扬名耳D.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
【小题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
(2)无几,幹以并州叛,卒至于败。
【小题5】文中写仲长统和高幹的交往,突出了仲长统哪些个性特点,请加以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黄)琬字子琰,少失父,早而辩慧。祖父琼,初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傍,日:“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后琼为司徒,琬以公孙拜童子郎,辞病不就,知名京师

稍迁五官中郎将。时陈蕃为光禄勋,深相敬待,数与议事。旧制,光禄举三署郎,以高功久次才德尤异者为茂才四行。时权富子弟多以人事得举,而贫约守志者以穷退见遗,京师为之谣曰:“欲得不能,光禄茂才。”于是琬、蕃同心,显用志士,平原刘醇、河东朱山、蜀郡殷参等并以才行蒙举。蕃、琬遂为权富郎所中伤,事下御史中丞王畅、侍御史刁韪。韪、畅素重蕃、琬,不举其事,而左右复陷以朋党,畅坐左转议郎而免蕃官,琬、韪俱禁锢。

琬被废弃几二十年。至光和末,大尉杨赐上书荐琬有拔乱之才,由是征拜议郎,擢为青州刺史,迁侍中。中平初,出为右扶风,征拜将作大匠、少府、太仆。又为豫州牧。时寇贼陆梁,州境雕残,琬讨击平之,威声大震。政绩为天下表,封关内侯。

及董卓秉政,以琬名臣,征为司徒,迁太尉,更封阳泉乡侯。卓议迁都长安,琬与司徒杨彪同谏不从。时人惧卓暴怒琬必及害固谏之琬对曰昔白公作乱于楚屈庐冒刃而前崔杼弑君于齐晏婴不惧其盟吾虽不德诚慕古人之节。”琬竟坐免。卓犹敬其名德旧族,不敢害。后与杨彪同拜光禄大夫,及徙西都,转司隶校尉,与司徒王允同谋诛卓。及卓将李榷、郭汜攻破长安,遂收琬下狱死,时年五十二。

(选自《后汉书》,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人惧卓暴怒/琬必及害/固谏之/琬对曰/昔白公作乱于楚/屈庐冒刃而前/崔杼弑君于齐/晏婴不惧其盟/吾虽不德/诚慕古人之节
B.时人惧卓暴/怒琬必及害/固谏之/琬对曰/昔白公作乱于楚/屈庐冒刃而前/崔杼弑君于齐/晏婴不惧其盟/吾虽不德/诚慕古人之节
C.时人惧卓暴怒/琬必及害/固谏之琬/对曰/昔白公作乱于楚/屈庐冒刃而前/崔杼弑君于齐/晏婴不惧其盟/吾虽不德/诚慕古人之节
D.时人惧卓暴怒/琬必及害/固谏之/琬对曰/昔白公作乱于楚/屈庐冒刃而前/崔杼弑君于齐/晏婴不惧其盟/吾虽不德诚/慕古人之节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茂才,即秀才,汉代推举人才的科目之一。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讳,改为茂才,后世有时也称秀才为茂才。
B.朋党,同类的人为私利结合成的小集团,后世专指政治斗争中结合成的派别、团体,多为争夺权力、排斥异己。
C.右扶风,汉代三辅之一。汉武帝时将掌管京畿地区的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称三辅。三辅所辖地区也称三辅。
D.豫州牧,“牧”字形似手持棍棒驱赶牲畜,引申指放牧的场地、郊外,后为官职,代指掌管畜牧的地方官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琬早年聪明,能言善辩。太后下诏询问日食的情状,黄琬以聪明的回答替祖父解了诏对之难,从而深受喜爱。
B.黄琬正直无私,为国选贤。针对举三署郎中存在的弊端,黄琬与陈蕃戮力同心,力除积弊,受到权富郎的中伤。
C.黄琬平定寇贼,政绩卓然。他在豫州任上,寇贼十分猖獗,他率军平定寇贼,威名大震,任内政绩为天下表率。
D.黄琬不畏强权,反对迁都。董卓掌权时,主张迁都长安,黄琬与司徒杨彪一起反对,董卓最终免除了他的罪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琼为司徒,琬以公孙拜童子郎,辞病不就,知名京师。
(2)于是琬、蕃同心,显用志士,平原刘醇、河东朱山、蜀郡殷参等并以才行蒙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