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黄宪字叔度,汝南慎阳人也。世贫贱,父为牛医。

颍川荀淑至慎阳,遇宪于逆旅,时年十四,淑竦然异之,揖与语,移日不能去。谓宪曰: “子,吾之师表也。”既而前至袁阆所,未及劳问,逆曰:“子国有颜子,宁识之乎?”阆曰:“见吾叔度邪?”是时,同郡戴良才高倨傲,而见宪未尝不正容,及归,罔然若有失也。其母问曰:“汝复从牛医儿来邪?”对日:“良不见叔度,不自以为不及;既睹其人,则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固难得而测矣。”同郡陈蕃、周举常相谓日:“时月之间,不见黄生,则鄙吝之萌复存乎心。”及蕃为三公,临朝叹日:“叔度若在,吾不敢先佩印绶矣。”太守王龚在郡,礼进贤达,多所降致,卒不能屈宪。郭林宗少游汝南,先过袁阆,不宿而退;进往从宪,累 日方还。或以问林宗。林宗曰:“奉高之器譬诸氿滥虽清而易挹叔度汪汪若午顷陂澄之不清淆之不浊不可量也。”

宪初举孝廉,又辟公府,友人劝其仕,宪亦不拒之,暂到京师而还,竞无所就。年四十 八终,天下号日“征君”①。

论曰:黄宪言论风旨,无所传闻,然士君子见之者,靡不服深远,去瑕疵。将以道周性全,无德而称乎?余曾祖穆侯以为宪陆然②其处顺,渊乎其似道,浅深莫臻其分,清浊未议其方。若及门于孔氏,其殆庶乎!故尝着论云。(《后汉书·黄宪传》)

 [注)①征君:指有才德之士,经由朝廷征聘者。②随然:柔顺随和的样子。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淑竦然之   异:以……为异B.子有颜子    国:郡县
C.先袁阆 过:拜访D.宪亦不之    拒:抵御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见宪未尝不正容   有如此之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不自以为不及 军中无以为
C.鄙吝之萌复存乎心 三十日不还,请立太子为王。
D.殆庶乎  皆出于此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黄宪家世贫贱,但十四岁时即被当时贤达誉为“师表”并将其与孔子得意的弟子颜回相提并论,足见其德行操守出众。
B.第二段文字主要运用了对比、衬托等手法来表现黄宪的博大胸怀与深厚学识;“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是对黄宪极高的评价。
C.对于仕途,黄宪既不刻意回避,也不积极钻营,他曾听从朋友劝告到京师做官,虽 “竟无所就”,也不改黄宪在时人心中形象。
D.本文写人物,通篇没有正面着墨人物事迹,只是借别人的言论如绿叶烘托红花写出,体现出不同于一般人物传记的鲜明特色。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奉 高 之 器 譬 诸 氿 滥 虽 清 而 易 挹 叔 度 汪 汪 若 午 顷 陂 澄 之 不 清 之 不 浊 不 可 量 也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太守王龚在郡,礼进贤达,多所降致,卒不能屈宪。
(2)黄宪言论风旨,无所传闻,然士君子见之者,靡不服深远,去瑕疵。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04-08 10:56: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虞诩字升卿,陈国武平人也。诩年十二,能通《尚书》。早孤,孝养祖母。县举顺孙,国相奇之,欲以为吏。诩辞曰:”祖母九十,非诩不养。”相乃止,后祖母终,服阕,辟太尉李府,拜郎中。
后朝歌贼宁季等数千人攻杀长吏,屯聚连年,州郡不能禁,乃以诩为朝歌长。故旧皆吊诩曰::“得朝歌何衰!”诩笑曰:“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及到官,设令三科以募求壮士,自掾史以下各举所知,其攻劫者为上,伤人偷盗者次之,带丧服而不事家业为下。收得百余人,诩为飨会,悉贳其罪,使入贼中,诱令劫掠,乃伏兵以待之,遂杀贼数百人,贼由是骇散,咸称神明。迁怀令。
后羌寇武都,邓太后以诩有将帅之略,迁武都太守,引见嘉德殿,厚加赏赐。诩始到郡,户裁盈万,及绥聚荒余,招还流散,二三年间,遂增至四万余户。盐米丰贱,十倍于前。
永建元年,代陈禅为司隶校尉。数月间,奏太傅冯石、太尉刘熹、中常侍程璜、陈秉、孟生、李闰等,百官侧目,号为苛刻。三府劾奏诩盛夏多拘系无辜,为吏人患。诩上书自讼曰:“法禁者俗之堤防,刑罚者人之衔辔。今州曰任郡郡曰任县更相委远百姓怨穷以苟容为贤尽节为愚臣所发举臧罪非一二府恐为臣所奏遂加诬罪。臣将从史鱼死,即以尸谏耳。”顺帝省其章,乃为免司空陶敦。诩好刺举,无所回容,数以此忤权戚,遂九见谴考,三遭刑罚。而刚正之性,终老不屈。
永和初,迁尚书令,以公事去官。朝廷思其忠,复征之,会卒。临终,谓其子恭曰:“吾事君直道,行已无愧,所悔者为朝歌长时杀贼数百人,其中何能不有冤者。”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州曰/任郡郡曰/任县更相委远/百姓怨穷/以苟容为贤/尽节为愚/臣所发举/臧罪非一/二府恐为臣所奏/遂加诬罪
B.今州曰任郡/郡曰任县/更相委远/百姓怨穷/以苟容为贤/尽节为愚臣所发举/臧罪非一/二府恐为臣所奏/遂加诬罪
C.今州曰任郡/郡曰任县/更相委远/百姓怨穷/以苟容为贤/尽节为愚/臣所发举/臧罪非一/二府恐为臣所奏/遂加诬罪
D.今州曰/任郡郡曰/任县更相委远/百姓怨穷/以苟容为贤/尽节为愚臣所发举/臧罪非一/二府恐为臣所奏/遂加诬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简称“书”,与《诗》《礼》《易》《春秋》合称“五经”。
B.服阕,古代守丧时的礼节,指在守丧期间要穿丧服,忌穿鲜艳,丧服一般用粗麻布做成。
C.太守,是秦至汉时期对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更名为太守,后来也作为刺史或知府的别称。
D.三府,三公府简称。东汉曾设太尉、司空和司徒,并称三公,亦泛称国家最高行政长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诩孝敬长辈。他早年丧父,担负起奉养祖母的责任。国相认为他非凡出众,打算任用他为府吏,他却因祖母年老需亲自奉养而婉拒。
B.虞诩治理有方。他任朝歌长时,设计平息贼乱,众称神明。他担任武都太守时,抚恤百姓,仅用两三年就让武都人口增加,物丰价低。
C.虞诩自省悔过。他面对三府对自己的弹劾能够主动检举自己,而对平息朝歌叛乱时可能错杀无辜之事,他耿耿于怀,临死都不能释然。
D.虞诩刚正不屈。他任司隶校尉时不畏权贵,弹劾多人,百官为之惧怕,都说他过于严厉刻薄;他也因此遭到弹劾,但并不屈服。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
(2)诩好刺举,无所回容,数以此忤权戚,遂九见谴考,三遭刑罚。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邳彤字伟君,信都人也。彤初为王莽和成卒正。世祖河北,到下曲阳,彤举城降,复以为太守,世祖北至蓟,会王郎兵起,使其将狗地,所到县莫不奉迎,唯和成、信都坚守不下。彤闻世祖从蓟还,失军,欲至信都,乃先使五官掾张万、督邮尹线选精骑二千余匹,缘路迎世祖军。彤寻与世祖会信都。世祖虽得二郡之助,而兵众合,议者多言可国信都兵自送,西还长安。彤廷对曰:“议者之言皆非也。吏民歌吟思汉久矣,故更始举尊号而天下响应,三辅清宫除道以迎之。一夫荷戟大呼,则千里之将无不捐城遁逃,虏伏请降。自上古以来,亦未有感物动民其如此者也。又卜者王郎,假名因势,驱集乌合之众,遂震燕、赵之地;况明公二郡之兵,扬响应之威,以攻则何城不克,以战则何军不服!今释此而归,岂徒空失河北,必更惊动三辅,堕损威重,非计之得者也。若明公无复征伐之意,则虽信都之兵犹难会也。何者?明公既西,则邯郸城民不肯捐父母、背城主,而千里送公,其离散亡可必也。”

世祖善其言而止。即日拜彤为后大将军,和成太守如故,使将兵居前。比至堂阳,堂阳已反属郎,彤使张万、尹绥先晓譬吏民,世祖夜至,即开门出迎。

信都复反为王郎,郎所置信都王捕系彤父弟及妻子,使为手书呼彤曰:“降者封爵,不降族灭。”彤递泣报曰:“彤亲属所以至今得安于信都者,刘公之恩也。”“公方争国事,彤不得复念私也。”会更始所遣将攻拔信都,部兵败走,彤家属得免。

论曰:凡言成事者,以功著易显;谋几初者,以理隐难昭。斯固情比迹,所宜推察者也。若乃议者欲因二郡之众,建入关之策,成业,临不测,而世主未悟,谋夫景同,邳彤之廷对,其为几乎!语曰“一言可以兴邦”,斯近之矣。

(选自《后汉书·卷二十一·任李万邳刘耿列传》)

注①世祖:即光武帝刘秀,②更始:指更始皇帝刘玄。③假名:指诈称是汉成帝之子刘子舆。④几初:事物开始或初露端倪的时候。几:苗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祖河北 徇:巡视B.况明公二郡之兵   奋:振作
C.斯固情比迹   原:推究D.成业,临不测   委:放弃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邳彤生活在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他本是王莽属下,后归降刘秀,为刘秀推翻王莽,中兴汉朝帝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B.刘秀被王郎追剿,众人主张护送刘秀西还长安:邳彤力排众议,主张合力抵御。刘秀认为他说得对,采纳了他的主张。
C.邳彤忠诚刘秀,在刘秀、王郎两军拉锯战中,信都王将邳彤的家人抓作人质,以此要挟邳彤投降,但邳彤终不为所动。
D.作者认为,邳彤谋事有先见之明,在出谋划策的人像影子般附和西还长安这一建议时,能像邳彤那样廷对的人寥寥无几。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夫荷戟大呼,则千里之将无不捐城遁逃,虏伏请降。
(2)彤涕泣报曰:“彤亲属所以至今得安于信都者,刘公之恩也。”
【小题4】邳彤认为放弃信都、西归长安有哪些不利?请根据文本,用自己的话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张衡传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乌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已,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B.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C.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D.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三辅”,汉朝称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所管辖的长安附近的三个地区为三辅。
B.“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书。
C.“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D.“公府”,古代对官署的统称,也称“官府”。
【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张衡学识广博,自然科学知识超越前人,这正是他发明创造的重要前提。他的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B.张衡创作的《二京赋》“因以讽谏”,可见他具有忧国忧民之心,“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可见他严谨的创作态度。
C.张衡在科技上的才能和成就,于他对理论的精心研究,对科学实验的非常重视,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对科学事业的坚强决心和毅力。
D.张衡为人“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不仅影响了他在仕途上的发展,也影响了他的学业和科学研究。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2)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憙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方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后拜怀令。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王无复言。

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后青州大蝗,然侵入平原界辄死,百姓歌之。

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插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侯。

(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把嫌犯关进监狱进行拘捕拷问。
C.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D.“拜”是任以官职。古时表官职变动的词有“拜”“迁”“谪”,其中“迁”“谪”都指贬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熹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他自小有节操,从兄被害,为给从兄报仇,他有备而往,但知道仇家患病后,不愿乘人之困,因为暂时放过仇家。
B.赵熹忠于朝廷,除恶得到支持。他虽与邓奉友善,但屡次谴责邓谋反,最终受到皇上赞赏。担任怀令时,坚持诛杀李子春,皇上也拒绝了赵王求情。
C.赵熹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D.赵熹忠于职守,身后深享哀荣。他官拜太尉时,南单于称臣,乌桓等来朝,于是受命对边事作长久规划。他患病去世期间,皇上亲自前往慰问吊唁。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王无复言。
(2)后青州大蝗,然侵入平原界辄死,百姓歌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恺字伯豫,以当袭父般爵,让与弟宪,遁逃避封。久之,章和中,有司奏请绝恺国,肃宗美其义,特优假之,恺犹不出。积十余岁,至永元十年,有司复奏之,侍中贾逵因上书曰:“孔子称‘能以礼让为国,于从政乎何有’。窃见居巢侯刘般嗣子恺,素行孝友,谦逊洁清,让封弟宪,潜身远迹。有司不原乐善之心,而绳以循常之法,惧非长克让之风,成含弘之化。前世扶阳侯韦玄成,近有陵阳侯丁鸿,并以高行洁身辞爵,未闻贬削,而皆登三事。今恺景仰前,有伯夷之节,宜蒙矜宥,全其先功,以增圣朝尚德之美。”和帝纳之,下诏曰:“故居巢侯刘般嗣子恺,当袭般爵,而称父遗意,致国弟宪,遁亡七年,所守弥笃。盖王法崇善,成人之美。其听宪嗣爵。遭事之宜,后不得以为。”乃征恺,拜为郎,稍迁侍中。
恺之入朝,在位者莫不仰其风行恺性笃古,贵处士,每有征举,必先岩穴。论议引正,辞气高雅。旧制,公卿、二千石、刺史不得行三年丧,由是内外众职并废丧礼。元初中,邓太后诏长吏以下不为亲行服者,不得典城选举。时有上言牧守宜同此制,诏下公卿,议者以为不便。恺独议曰:“诏书所以为制服之科者,盖崇化厉俗,以弘孝道也。今刺史一州之表,二千石千里之师,职在辩章百姓,宣美风俗,尤宜尊重典礼,身先之。而议者不寻其端,至于牧守则云不宜,是犹浊其源而望流清,曲其形而欲景,不可得也。”太后从之。
时征西校尉任尚以奸利被征抵罪。尚曾副大将军邓骘,骘党护之,而太尉马英、司空李郃承望骘旨,不复先请,即独解尚臧锢,恺不肯与议。后尚书案其事,二府并受谴咎,朝廷以此称之。
安帝时,诏引恺拜太尉。视事三年,以疾乞骸骨,久乃许之。岁余,卒于家。
(取材于《后汉书·刘般传》)
(注)①三事:三公之位,这里指丞相;后文提及的“公卿”即三公九卿,是朝廷高官;“二千石”“刺史”指地位较高的州郡牧守级长官;“长吏”指地位较高的县级官员。②风行:风操品行。③岩穴:即岩穴之士,指隐士。④景:通“影”,影子。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恺景仰前 修:修长
B.后不得以为 比:比照
C.不得典城选举 选举:选拔举用(贤能)
D.身先之 以:用,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横线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有司奏请绝恺国,肃宗美其义,特优假之
有关部门上书请求撤除刘恺的封国,肃宗赞美刘恺的义行,特别优待宽容他
B.有司不原乐善之心,而绳以循常之法
有关部门不肯体谅刘恺乐于为善的心理,因而依照平常的法规惩治了刘恺
C.恺性笃古,贵处士,每有征举,必先岩穴
刘恺性情纯厚古朴,推崇隐士,每逢征召举荐人才时,他一定优先推荐隐士
D.诏书所以为制服之科者,盖崇化厉俗,以弘孝道也
诏书制定长吏以下须守丧三年的法令,是为了崇尚教化、移风易俗,弘扬孝道。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贾逵上书引用孔子“礼让为国”的名言,列举韦玄成等人以高行洁身辞爵的事例,有力地驳斥了撤除刘恺封国的提议。
B.和帝认为国法的本意就在于推崇善举,助人完成美事,所以采纳贾逵建议,准许刘恺承袭其父的爵位,并任命他为郎。
C.汉旧制高级官员实行短丧制、不服三年丧,邓太后下诏长吏以下官员须服三年丧,后来经刘恺建议扩大到牧守级官员。
D.文章褒扬高行洁身的“礼让”,弘扬服三年丧的“孝道”,反映了犯法抵罪的“法治”情况,展现了当时的与一些社会风尚。
【小题4】刘恺的“风行” 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举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