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建初三年,率疏勒等国兵一万人攻姑墨石城,破之,斩首七百级。欲因此叵平诸国,乃上疏请兵。书奏,帝知其功可成,议欲给兵。平陵人徐幹素与超同志,上疏愿奋身佐超。先是莎车以为汉兵不出,遂降于龟兹,而疏勒都尉番辰亦复反叛。会徐幹适至,超遂与幹击番辰,大破之,斩首千余级,多获生口。八年,拜超为将兵长史,假鼓吹幢麾。以徐幹为军司马,别遣卫侯李邑护送乌孙使者,赐大小昆弥以下锦帛。李邑始到于,而值龟兹攻疏勒,恐惧不敢前,因上书陈西域之功不可成,又盛毁超拥爱妻,抱爱子,安乐外国,无内顾心,超闻之。叹曰: “身非曾参而有三至之谗,恐见疑于当时矣。”遂去其妻。帝知超忠,乃切责邑曰:“纵超拥爱妻,抱爱子,思归之士千余人,何能尽与超同心乎?”令邑诣超受节度。诏超:“若邑任在外者,便留与从事。”超即遗邑将乌孙侍子还京师。徐幹谓超曰:“邑前亲毁君,欲败西域。今何不缘诏书留之,更遣它吏送侍子乎?”超曰:“是何言之陋也!以邑毁超,故今遣之。内省不疚,何恤人言!快意留之,非忠臣也。”超在西域三十一岁。十四年八月至洛阳,拜为射声校尉。初,超被征,以戊己校尉任尚为都护。与超交代。尚谓超曰:“君侯在外国三十余年,而小人猥承君后,任重虑浅,宜有以诲之。”超曰:“年老失智,任君数当大位,岂班超所能及哉!必不得已,愿进愚言。塞外吏士,本非孝子顺孙,皆以罪过徙补边屯。而蛮夷怀鸟兽之心,难养易败。今君性严急,水清无大鱼,察政不得下和。宜荡佚简易,宽小过。总大纲而已。”超去后尚私谓所亲曰我以班君当有奇策今所言平平耳尚至数年而西域反罪被征如超所戒
(节选自《后汉书·班超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超去后尚/私谓所亲曰/我以班君当有奇策/今所言平平耳/尚至数年/而西域反/乱以罪被征/如超所戒
B.超去后尚/私谓所亲曰/我以班君当有奇策/今所言平平耳/尚至数年/而西域反乱/以罪被征/如超所戒
C.超去后/尚私谓所亲曰/我以班君当有奇策/今所言平平耳/尚至数年/而西域反乱/以罪被征/如超所戒
D.超去后/尚私谓所亲曰/我以班君当有奇策/今所言平平耳/尚至数年/而西域反/乱以罪被征/如超所戒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超眼光敏锐。洞悉西域发展形势。班超攻占姑墨石城以后。洞见平定西域各国的大好时机已至。就上书朝廷。请求增兵。得到朝廷的支持。
B.班超胸怀广阔。不与奸佞小人计较。李邑上书陈述西域之功不可成。又大肆诋毁班超。班超只是派遣李邑带着乌孙侍子返还京城。作为惩戒。
C.班超忠诚刚正。深受君主的信任。章帝深知班超忠诚。不仅没有因李邑而怀疑班超。反而严厉责备李邑。命令李邑到班超那里接受他的调度。
D.班超雄才大略。制定正确的民族政策。班超根据塞外更士、西域民族的特点。确定减少约束。简单从事。宽容小过。把握大方向的管理方针。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平陵人徐幹素与超同志。上疏愿奋身佐超。
(2)身非曾参而有三至之谗。恐见疑于当时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20 06:34: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伏湛字惠公,琅邪东武人也。九世祖胜,字子贱,所谓济南伏生者也。湛高祖父孺,武帝时,客授东武,因家焉。父理,为当世名儒,以《诗》授成帝,为高密太傅,别自名学。湛性孝友,少传父业,教授数百人。成帝时,以父任为博士弟子。更始立,以为平原太守。时仓卒兵起,天下惊扰,而湛独晏然,教授不废。谓妻子曰:“夫一谷不登,国君彻膳;今民皆饥,奈何独饱?”乃共食粗粝,悉分奉禄以赈乡里,来客者百余家。时门下督素有气力,谋欲为湛起兵,湛恶其惑众,即收斩之,徇首城郭,以示百姓,于是吏人信向,郡内以安。平原一境,湛所全也。光武即位,知湛名儒旧臣,欲令干任内职,征拜尚书,使典定旧制。时大司徒邓禹西征关中,帝以湛才任宰相,拜为司直,行大司徒事。车驾每出征伐,常留镇守,总撮群司。建武三年,遂代邓禹为大司徒,封阳都侯。时彭宠反于渔阳,帝欲自征之,湛上疏谏曰:“臣闻文王受命而征伐五国必先询之同姓然后谋于群臣加占蓍龟以定行事故谋则成卜则吉战则胜今京师空匮,资用不足,未能服近而先事边外;且渔阳之地,逼接北狄。今兖、豫、青、冀,中国之都,而寇贼从横,未及从化。渔阳以东,本备边塞,地接外虏,贡税微薄。安平之时,尚资内郡,况今荒耗,岂足先图?而陛下舍近务远,弃易求难,四方疑怪,百姓恐惧,诚臣之所惑也。复愿远览文王重兵博谋,近思征伐前后之宜,顾问有司,使极愚诚,采其所长,择之圣虑,以中土为忧念。”帝览其奏,竟不亲征。十三年夏,征,敕尚书择拜吏日,未及就位,因宴见中署,病卒。赐秘器,帝亲吊祠,遣使者送丧修冢。

   (节选自《后汉书·卷二十六·列传第十六》,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文王受命而征伐五国/必先询之同姓/然后谋于群臣/加占蓍龟以定行事/故谋则成/卜则吉/战则胜/
B.臣闻文王受命而征伐五国/必先询之同姓/然后谋于群臣/加占蓍龟/以定行事/故谋则成/卜则吉/战则胜/
C.臣闻文王/受命而征伐五国/必先询之同姓/然后谋于群臣/加占蓍龟/以定行事/故谋则成/卜则吉/战则胜/
D.臣闻文王受命而征伐五国/必先询之同姓/然后谋于群臣加占蓍龟/以定行事/故谋则成/卜则吉/战则胜/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郭,城墙。“郭”是指内城的墙;“城”是指外城的墙。
B.车驾,即“车”。因皇帝外出时所乘,故用作皇帝的代称。
C.北狄,古族名,因其主要居北方,故通称“北狄”。后成为对北方各族的泛称。
D.中国,最早指西周的京畿地区,后演变为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中国以外则称为四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伏湛内心安宁,不为乱局所扰。汉成帝时,他凭借父亲的功绩做博士弟子,任平原太守时,仍然教授学生;兵乱兴起,伏湛安定闲适,仍然继续教学。
B.伏湛以乡人为念,及时赈救。他教育妻子儿女在百姓挨饿的情况下不能独饱,和家人共吃粗粮,拿俸禄赈济乡里,一时间到他家做客的有一百多家。
C.伏湛能当机立断,赢得信服。门下有个管事的人,商量为他起兵,伏湛厌恶他蛊惑大家,立即抓住杀了他,拿其人头在城中示众,郡内因此安定下来。
D.伏湛忠于君王,积极进言。彭宠在渔阳造反,光武帝想亲自征讨,伏湛上疏劝谏,反对光武帝这样做,是为光武帝的安全着想,此意见最终被采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湛高祖父孺,武帝时,客授东武,因家焉。
(2)顾问有司,使极愚诚,采其所长,择之圣虑,以中土为忧念。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也。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于冢侧,动静以礼。与叔父从弟同居,三世不分财,乡党高其义。

②少博学,师事太傅胡广。好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每集宴,辄令邕鼓琴事,邕亦每存匡益。

③及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殊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允勃然叱之曰:“董卓国之大贼,几倾汉室。君为王臣,所宜同忿,而怀其私遇,以忘大节!今天诛有罪,而反相伤痛,岂不共为逆哉?”即收付廷尉治罪。邕陈辞谢,乞黥首刖足,继成汉史。

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太尉马日磾驰往谓允曰:“伯喈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而所坐无名诛之无乃失人望乎?”允曰:“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既无益圣德,复使吾党蒙其讪议。”日磾退而告人曰:“王公其不长世乎?善人,国之纪也;制作,国之典也。灭纪废典,其能久乎!”

⑤邕遂死狱中。允悔,欲止而不及。时年六十一。搢绅诸儒莫不流涕

(摘编自《后汉书•蔡邕列传》)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1)母卒,于冢侧,动静以礼(_________)(2)方今国中衰,神器不固(_________)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准确的一项。
(1)辄令邕鼓琴事(_________)
A.帮助B.颂扬C.介绍D.引导
(2)复使吾党蒙其讪议(_________)
A.斗嘴,让人下不了台B.羞惭,难为情C.讥笑轻侮D.毁谤议论
【小题3】请为下列句子断句。
且 忠 孝 素 著 而 所 坐 无 名 诛 之 无 乃 失 人 望 乎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董卓国之大贼,几倾汉室。君为王臣,所宜同忿,而怀其私遇,以忘大节!今天诛有罪,而反相伤痛,岂不共为逆哉?。
【小题5】第④⑤段的划线句是什么描写方法?对表现中心起到什么作用?请简述。
【小题6】概括蔡邕的品格,并结合内容加以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畅宇叔茂。少以清实为称,无所交党。初举孝康,辞病不就。大将军梁商特辟举茂才,四迁尚书今,出为齐相。征拜司隶校尉,转渔阳太守。所在以严明为称,坐事免官。是时政事多归尚书,桓帝特诏三公,令高选庸能。太尉陈蕃荐清方公正,有不可犯之色,由是复为尚书。

寻拜南阳太守。前后二千石逼惧帝乡贵戚,多不称取。畅深疾之,下车奋厉威猛,其豪党有衅秽者,莫不纠发。会赦,事得散。暢追恨之,更为设法,诸受臧二千万以上不自首实者,尽入财物;若其隐伏,使吏发屋伐树,堙井夷灶,豪右大震。功曹张敞奏记谏曰:五教在宽,著之经典。汤去三面,八方归仁。武王入殷,先去砲格之刑。高祖鉴秦,唯定三章之法。孝文皇帝感一缇萦,蠲除肉刑。卓茂、文翁、召父之徒,皆疾恶严刻,务崇温厚。仁贤之政,流闻后世。夫明哲之君网漏吞舟之鱼然后三光明于上人物悦于下言之若迂其效甚近发屋伐树将为严烈虽欲惩恶难以闻远。以明府上智之才,日月之曜,敷仁惠之政,则海内改观,实有折枝之易,而无挟山之难。三后生自新野,士女沾教化,黔首仰风流,自中兴以来,功臣将相,继世而隆。愚以为恳恳用刑,不如行恩;孳孳求奸,未若礼贤。舜举皋陶,不仁者远。随会为政,晋盗奔秦。虞、芮入境,让心自生。化人在德,不在用刑。”暢深纳敞谏,更崇宽政,慎刑简罚,教化遂行。

郡中豪族多以奢靡相尚,暢常布衣皮褥,车马羸败,以矫其敞。同郡刘表时年十七,从暢受学。进谏曰:“夫奢不僭上,俭不逼下,循道行礼,贵处可否之间。蘧伯玉耻独为君子。府君不希孔圣之明训,而慕夷,齐之末操,无乃皎然自贵于世乎?”暢曰:“昔公仪休在鲁,拔园葵,去织妇;孙叔敖相楚,其子被裘刈薪。夫以约失之鲜矣。闻伯夷之风者,贪夫廉,懦夫有立志。虽以不德,敢慕遣烈。”

后征为长乐卫尉。建宁元年,迁司空,数月,以水灾策免。明年,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王畅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明哲之君/网漏吞舟之鱼/然后三光明于上/人物悦于下/言之若迂/其效甚近/发屋伐树/将为严烈/虽欲惩恶/难以闻远
B.夫明哲之君/网漏吞舟之鱼/然后三光明于上/人物悦于下/言之若迂/其效甚近/发屋伐树/将为严烈/虽欲惩/恶难以闻远/
C.夫明哲之君网漏/吞舟之鱼然后/三光明于上/人物悦于下/言之若迂/其效甚近/发屋伐树/将为严烈/虽欲惩恶/难以闻远/
D.夫明哲之君网漏/吞舟之鱼然后/三光明于上人物悦于下/言之若迂/其效甚近/发屋伐树/将为严烈/虽欲惩/恶难以闻远/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功曹,官名,亦称功曹史,西汉始置,为郡守、县令的主要佐更,主管考察记录业绩
B.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读书人的称呼,如贾谊(过秦论》“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C.府君,汉朝时期称太守为府君,如《孔东南飞)中:“府君得闻之,心中大欢喜”。
D.司空,古代官名,西周始置,与可马、司憲、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水利、营建之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畅品格高洁,多次被人举荐。最初他因孝廉而被举荐,辞职不上任;大将军梁商举荐他,后出任齐王的相,太尉陈審推荐他,因此再次做了尚书。
B.王畅不畏豪党,敢于揭发他们,他实施严刑峻法,对受赃一定数额的贵戚没收财物,如果隐藏就严惩,比起之前逼迫贵戚的太守们,他是称职的。
C.王畅明辨是非,善于听取意见,功曹张动谏他要以仁爱治民,施仁政,行教化,他深表赞同;对于学生刘表的进谏,他却认为不妥,没有采纳
D.王畅生活节俭,能够以身作则。做南阳太守期间,他穿布衣,坐陋车,娇正郡中豪族们奢侈的风气;与弟子的交谈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节俭的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畅深疾之,下车奋厉威猛,其豪党有衅秽者,莫不纠发。
(2)闻伯夷之风者,贪夫廉,儒夫有立志。虽以不德,敢慕遗烈。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英字季齐,南阳鲁阳人也。少受业三辅,兼明五经。隐于壶山之阳,受业者四方而至。州郡前后礼请不应;公卿举其贤良方正有道,皆不行。安帝初,征为博士。至建光元年,复诏公车赐策书,征英及同郡六人,英等四人并不至。

永建二年,顺帝策书备礼,玄纁征之,复固辞疾。乃诏切责郡县,驾载上道。英不得已,到京,称病不肯起。乃强舆入殿,犹不以礼屈。帝怒,谓英曰:“朕能生君,能杀君;能贵君,能贱君;能富君,能贫君。君何以朕命?”英曰:“臣受命于天。生尽其命,天也;死不得其命,亦天也。陛下焉能生臣,焉能杀臣!臣见暴君如见仇雠,立其朝犹不肯,可得而贵乎?虽在布衣之列,环堵之中,晏然自得,不易万乘之尊,又可得而贱乎?陛下焉能贵臣,焉能贱臣!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

帝不能屈,而敬其名,使出就太医养疾,月致羊酒。至四年三月,天子乃为英设坛席,待以师傅之礼,延问得失。英不敢辞,拜五官中郎将。数月,英称疾笃,诏以为光禄大夫,赐告归。英初被诏命,佥以为必不降志,及后应对,又无奇谋深策,谈者以为失望

初,河南张楷与英俱征,既而谓英曰:“天下有二道,出与处也。吾前以子之出,能辅是君也,斯人也。而子始以不訾之身,怒万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

颖川陈寔少从英学。尝有疾,妻遣婢拜问,英下床答拜。寔怪而问之。英曰:“妻,齐也,共奉祭祀,礼无不答。”其恭谨若是。年七十余,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樊英传》

注不訾:不可比量,指非常贵重。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复固辞疾 (2)君何以朕命 (3)谈者以为失望 (4)斯人也
【小题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语法现象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能君,能
A.少受业三辅,兼五经
B.顺帝策书备礼,玄纁征之
C.万乘之主
D.寔而问之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
(2)待以师傅之礼,延问得失。
【小题4】第四段“进退无所据”一句中“进’指的是________,“退”指的是__________。
【小题5】结合文章内容对樊英这个人物作简要评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耿弇字伯昭,扶风茂陵人也。父况,字侠游,以明经为郎。弇少好学,习父业,更始立,弇道闻光武在卢奴,乃驰北上谒,光武留署门下吏。闻邯郸兵方到,光武将欲南归,召官属计议。弇曰:“令兵从南来,不可南行,渔阳大中彭庞,公之邑人;上谷太守,即弇父也。发此两郡,控弦万骑,邯郸不足虑也。”更始见光武威声日盛,君臣疑虑,乃遣使立光武为萧王,令罢兵与诸将有功者还长安。弇因说曰闻使者从西方来欲罢兵不可从也令吏士死亡者多弇愿归幽州益发精兵以集大计光武大说。光武即位,拜弇为建威大将军。四年,诏弇进攻渔阳彭庞。弇以父据上谷,本与彭庞同功,又兄弟无在京师者,自疑,不敢独进,上书求诣洛阳。诏报曰:“将军出身举宗为国,所向陷敌,功效尤著,何嫌何疑,而欲求征?且与王常共屯涿郡,勉思方略。“五年,诏弇进讨张步。张步闻之,乃使其大将军费邑军历下,又分兵屯祝阿,别于太山钟城列营数十以待弇。弇旦度河击祝阿,日未中而拔之,故开围一角,今其众得奔归钟城。钟城人闻祝阿已溃,大恐惧,遂空壁亡去。费邑分遣弟敢守巨里。数日,有降者言邑闻弇欲攻巨里,谋来救之。弇乃严令军中趣修攻具,宣诸部,后三日当悉力攻巨里城。阴缓生口,令得亡归,归者以弇期告邑,邑至日果自将精兵三万余人来救之。弇喜。谓诸将曰:“吾以修攻具者,欲诱致邑耳。今来,适其所求也。”即分三千人守巨里,自引精兵上冈阪,乘高合战,大破之,临陈斩邑。既而收首级以示巨里城中,城中凶惧,费敢悉众亡归张步。弇复纵兵击诸未下者,平四十余营。遂定济南。弇凡所平那四十六,屠城三百,未尝挫折。十三年,增弇户邑,上火将军印绶,罢,以列侯奉朝请。每有四方异议,辄召入问筹策。年五十六,永平元年卒,谥为愍候。

(节选自《后汉书·卷四十九》,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弇因说/曰闻使者从西方来/欲罢兵/不可从也/今吏士死亡者多/弇愿归/幽州益发精兵/以集大计/
B.弇因说曰/闻使者从西方来/欲罢兵/不可从也/今吏士死亡者多/弇愿归/幽州益发精兵/以集大计/
C.弇因说曰/闻使者从西方来/欲罢兵/不可从也/今吏士死亡者多/弇愿归幽州/益发精兵/以集大计/
D.弇因说/曰闻使者从西方来/欲罢兵/不可从也/今吏士死/亡者多/弇愿归幽州益发精兵/以集大计/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经,通晓经术。汉以明经射策取士。唐始置明经科,以诗赋取者为明经。
B.宣敕,指发布命令,也可指国家任命或调遣官员的正式文书。本文使用前意。
C.印绶,旧时称印信和系印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在身。借指官爵。
D.列侯,古代爵位名。秦称彻侯,西汉沿置,后为避汉武帝刘彻讳而改称列候。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耿弇敢于提出见解。他归附光武帝后,向光武帝提议,面对来自南部的邯郸之敌不要南归,凭借渔阳、上谷两郡的兵力足以应对,没有必要为此忧虑。
B.耿弇为人小心谨慎,光武帝命令他进攻渔阳,他因父亲占据上谷,与彭宠有同样的功劳,兄弟又都不在京师,上书请回洛阳。光武帝下诏批评了他。
C.耿弇作战尽智多谋,讨伐张步时,他有意放走俘虏,使之传递准备攻打巨里城的情报,引诱敌人前来救援,乘机率军合击来援之敌,取得重大胜利。
D.联弇备受皇帝信任。光武十三年,皇帝增加他的食邑,他被免去大将军之职后,仍以列侯身份参加朝会;光武帝每遇各处有异议,就向他咨询策略。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弇旦度河击祝阿,日未中而拔之,故开围一角,令其众得奔归钟城。
(2)吾所以修攻具者,欲诱致邑耳。今来,适其所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