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张衡传
范晔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B.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C.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D.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古代的学问和技能,其中的“御”就是防御。
B.太学是汉代时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的最高学府,“观太学”就是在太学学习。
C.孝廉是汉代设立的察举和选拨官员的科目,孝廉是“孝敬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D.公车是汉代官署名,汉代以公家车马遣送应征的人,后以“公车”为举人应试代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这句话表现了张衡不攀附权贵,洁身自好,不以权谋私,语言凝练平实,流露出作者对张衡品德的景仰之情。
B.本文是一篇典型的人物传记。本文以张衡“善属文”“善机巧”和“善理政”为纲组织全文,显示了张衡作为文学家、科学家、政治家的才干与成就。
C.本文介绍了张衡多方面的才能和成就,详写其政治方面的才能和成就,在介绍其科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时,则较简略;详略得当使文章重点突出。
D.全篇以记叙为主,记叙以时间为经,以张衡的事迹为纬,写候风地动仪则以说明为主;本文以客观记叙为主,字里行间也渗入了作者的评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2)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28 05:18: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蔡邕伯喈,陈留圉人也。少博学,师事太傅胡广。姸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与叔父、从弟同居,三世不分财,乡党高其义。桓帝时,中常侍徐璜、左馆等闻邕善鼓琴,遂白天子,敕陈留太守督促发遣。邕不得已,行到偃师,称疾而归。闲居玩古,不交当世。 感东方(朔)《答客难》及扬雄、班固之徒设疑以自通,乃斟酌群言,韪其是而矫其非,作《释诲》以戒厉云尔。建宁三年,辟司徒桥玄府,玄甚敬待。出补河平长。召拜郎中,校书东观。迁议郎。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贻误后学,熹平四年,奏求正定《六经》文宇。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于是后儒晚学,威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中平六年,灵帝崩,董卓为司空。闻邕名高,辟之,称疾不就。 卓大怒,詈曰;“我力能族人,蔡邕乃偃蹇者,致祸不旋踵矣。”又切敕州郡举邕诣府,邕不得已,到,署祭酒,甚见敬重。举高第,补侍御史,又转持书御史,还尚书。三日之间,周历三台。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毎集燕,辄令邕鼓琴赞事。邕亦每存匡益,然卓多自用,邕恨其言少从,谓丛弟谷曰董公性刚而遂非终难济也聂欲东奔兖州羞道远难达且遁逃山东以待之何如谷曰:“君状异于恒人,每行观者盈集。以此自匿,不亦难乎?”邕乃止。及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殊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允勃然叱之曰:“董卓国之大贼,几倾汉室。君为王臣,所宜同忿,而怀其私遇,以忘大节!今天诛有罪,而反相伤痛,岂不共为逆哉?”即收付廷尉治罪。邕陈辞谢,乞足,继成汉史。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邕遂死狱中。允悔,欲止而不及。时年六十一。搢绅诸儒莫不流涕。北海郑玄闻而叹曰:“汉世之事,谁与正之!”兖州、陈留间皆画像而颂焉。

(节选自《后汉书•蔡邕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谓从弟谷曰/董公性刚而遂/非终难济也/吾欲东奔兖州/若道远难达/且遁/逃山东以待之/何如/
B.谓从弟谷曰/董公性刚而遂非/终难济也/吾欲东奔兖州/若道远难达/且遁逃山东以待之/何如/
C.谓从弟谷曰/董公性刚而遂非/终难济也/吾欲东奔/兖州若道远难达/且遁逃山东以待之/何如/
D.谓从弟谷曰/董公性刚而遂/非终难济也/吾欲东奔/兖州若道远难达/且遁/逃山东以待之/何如/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字,成年时由尊长所取,对平辈或长辈称字,以示尊重。常常与名构成近义或反义关系,文中“邕”和“喈”为近义。
B.《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分别是《诗》《书》《礼》《乐》《易》《春秋》,而其中的《乐》失传,其余五部合称“五经”。
C.黥、刖,古代五刑中的两种。前者是在面部刺字,是较轻的一种;后者是砍掉双脚或脚趾的酷刑。
D.搢绅,把笏板插在带间,引申指士大夫。是以装束代指身份,类似的如“纨绔”“白衣”“青衫”“五陵年少”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蔡邕谨遵孝悌之道。母亲久病在床,他曾两个多月和衣而卧,随时照顾母亲;和叔父、堂弟同住,不斤斤计较,三代之间不分财产,深得当地百姓称赞。
B.蔡邕堪称儒生的楷模。因经书年代久远,多有讹误,蔡邕在灵帝的支持下修订《六经》;熹平石经建成,一时间观习者如堵。
C.蔡邕善鼓琴,且明于去就。桓帝时,他因善鼓琴被征召入朝,却称病躲避,半途而归;后遇董卓礼遇,为报知己之恩多在宴会上为其鼓琴助兴。
D.蔡邕城府不深。董卓被杀后,他在王允家做客,不知不觉中提及董卓不禁叹息变色,结果惹怒王允而被治罪,最终死在狱中。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感东方(朔)《答客难》及扬雄、班固之徒设疑以自通,乃斟酌群言,韪其是而矫其非,作《释诲》以戒厉云尔。
②卓大怒,詈曰:“我力能族人,蔡邕乃偃蹇者,致祸不旋踵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邓皇后讳绥,太傅禹之孙也。父训,护羌校尉;母阴氏,光烈皇后从弟女也。后年五岁,太傅夫人爱之,自为剪发。夫人年高目冥,误伤后额,忍痛不言。左右见者怪而问之,后曰:“非不痛也,太夫人哀怜为断发,难伤老人意,故忍之耳。”六岁能史书,十二通《诗》《论语》。诸兄每读经传,辄下意难问。志在典籍,不问居家之事。母常非之,曰:“汝不习女工以供衣服,乃更务学,宁当举博士邪?”后重违母言,昼修妇业,暮诵经典,家人号曰“诸生”。父训异之,事无大小,辄与详议。
永元七年,后与诸家子俱选入宫,入掖庭为贵人,时年十六。恭肃小心,动有法度,和帝深嘉爱焉。及后有疾,特令后母兄弟入视医药,不限以日数。后言于帝曰:“宫禁至重,而使外舍久在内省,上令陛下有幸私之讥,下使贱妾获不知足之谤。上下交损,诚不愿也。”帝曰:“人皆以数入为荣,贵人反以为忧,深自抑损,诚难及也。”帝每欲官爵邓氏,后辄哀请谦让,故兄骘终帝世不过虎贲中郎将。
元兴元年,帝崩。殇帝生始百日,后乃迎立之。尊后为皇太后,太后临朝。是时新遭大忧,法禁未设。宫中亡大珠一箧,太后念,欲考问,必有不辜。乃亲阅宫人,观察颜色,即时首服。左右莫不叹服,以为圣明。及殇帝崩,太后定策迎安帝,犹临朝政,以连遭大忧,百姓苦役,殇帝殉器及诸丧礼,事事减约,十分居一。自太后临朝,水旱十载,四夷外侵,盗贼内起。每闻人饥,或达旦不寐,而躬自减彻,以救灾厄,故天下复平,岁还丰穰。
(选自《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人年高目冥   冥:眼睛昏花
B.母常非之 非:批评
C.后重违母言 重:再次
D.而躬自减彻 躬:亲自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文中用在邓皇后的名前,以示尊敬。古时称死后的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前常用。
B.从弟:文中指堂弟。唐代以前指同曾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
C.博士:文中指学官名。此称呼始于战国,秦汉相承,唐设太子博士等,后世沿置。
D.崩:文中指死,一种讳称,专指皇帝的死亡。此处可用 “崩殂、薨、不禄”替代。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父训异之,事无大小,辄与详议。
⑵是时新遭大忧,法禁未设。宫中亡大珠一箧,太后念,欲考问,必有不辜。
【小题4】根据第三段,概括邓皇后在临朝主政方面的特点,不超过30个字。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年二十余,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并州刺史高幹,袁绍甥也。素贵有名,招致四方游士,士多归附。统幹,幹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统谓幹曰:“君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所以为君深戒也。” 幹自多,不纳其言,统遂去之。无几,幹以并州叛,卒至于败。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统性俶傥,敢直言,不小节,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

(《后汉书·仲长统传》)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于文辞(_______) (2)统幹(________)  
(3)访以当时之事(_______) (4)幹自多(________) 
(5)不小节(__________)  (6)辄称疾不(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不是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
A.博涉书记B.幹善待遇
C.访以当时之事D.可以自娱
【小题3】下列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
A.作《师说》以贻之B.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
C.欲以立身扬名耳D.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
【小题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
(2)无几,幹以并州叛,卒至于败。
【小题5】文中写仲长统和高幹的交往,突出了仲长统哪些个性特点,请加以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延笃字叔坚,南阳郡犨县人。少从颍川唐溪典受《左氏传》旬日能讽之典深敬焉又从马融受业博通经传及百家之言能著文章有名京师举孝廉为平阳侯相到官表龚遂之墓,立铭祭祠,擢用其后于畎亩之间。以师丧弃官奔赴,五府并辟不就。桓帝以博士征,拜议郎,与朱穆、边韶共著作东观。稍迁侍中。帝数问政事,笃诡辞密对,动依典义。迁左冯翊,又徙京兆尹。其政用宽仁,忧恤民黎,擢用长者,与参政事,郡中欢爱,三辅咨嗟焉。先是陈留边凤为京兆尹,亦有能名,郡人为之语日:“前有赵、张、三王,后有边、延二君。”时,皇子有疾,下郡县出珍药,而大将军梁冀遣客赍书诣京兆,并货牛黄。笃发书收客,曰:“大将军椒房外家,而皇子有疾,必应陈进医方,岂当使客千里求利乎?”遂杀之。冀惭而不得言,有司承旨欲求其事。笃以病免归,教授家巷。前越巂太守李文德素善于笃,时在京师,谓公卿曰:“延叔坚王佐之才,奈何屈千里之足乎?”欲令引进之。笃闻,乃为书止文德曰:“夫道之将废,所谓命也。流闻乃欲相为求还东观,来命虽笃,所未敢当。吾尝昧爽栉梳,坐于客堂。朝则诵羲、文之《易》,虞、夏之《书》,历公旦之典礼,览仲尼之《春秋》。夕则消摇内阶,咏《诗》南轩。百家众氏,投闲而作。洋洋乎其盈耳也,涣烂兮其溢目也,纷纷欣欣兮其独乐也。”后遭党事禁锢。永康元年,卒于家。乡里图其形于屈原之庙。笃论解经传,多所驳正,后儒服虔等以为折中。所著诗、论、铭、书、应讯、表、教令,凡二十篇云。
(节选自《后汉书·延笃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少从颍川唐溪典受《左氏传》/旬日能讽之典/深敬焉/又从马融受业/博通经传及百家之言/能著文章/有名京师/举孝廉/为平阳侯相/到官/
B.少从颍川唐溪典受《左氏传》/旬日能讽之/典深敬焉/又从马融受业/博通经传及百家之言/能著文章/有名京师/举孝廉/为平阳侯/相到官/
C.少从颍川唐溪典受《左氏传》/旬日能讽之/典深敬焉/又从马融受业/博通经传及百家之言/能著文章/有名京师/举孝廉/为平阳侯相/到官/
D.少从颍川唐溪典受《左氏传》/旬日能讽之典/深敬焉/又从马融受业/博通经传及百家之言/能著文章/有名京师/举孝廉/为平阳侯/相到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旧时人在本名以外由父母或师长为自己取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在社会上与人交往时使用,以示相互尊重。
B.旬:古人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了阴历,把一年分为12个月,又把每个月分为上中下三旬,一句为十天,文中即采用十天之意。
C.孝廉:分别为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的科目,后来往往合为一科,也指被推选的士人,说明延笃是一个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人。
D.侯:原本是古代诸侯受封建国时,以箭程确立新建侯国的四至,即四境。寓意为能力高强的男子,选文中正是采用这个寓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延笃为政宽厚,爱惜百姓。他选用有道德修养的人参与政事管理,受到郡里人的欢迎,三辅也赞叹他办事的成绩。
B.延笃刚强正直,罢归故里。他因处死大将军梁冀的手下而不愿与之为伍,于是以有病为由辞官归乡,靠教书为生。
C.延笃决意隐居,写信明志。当好友前任越巂太守李文德想让公卿们引荐他时,他以“吾独,乐其乐”为由婉言谢绝。
D.延笃虽遭祸患,仍配享屈庙。他后来遭遇党锢之祸,永康元年在家中去世,乡里人就把他的形貌供奉在了屈原庙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数问政事,笃诡辞密对,动依典义。
(2)冀惭而不得言,有司承旨欲求其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迁光禄勋主事。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仪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弃官而去。郭林宗闻而让蕃曰:“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蕃乃谢焉。复为太尉黄琼所辟,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甚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贪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吏不能诘。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职,严整疾恶。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里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资乃止后牢修诬言钩党,滂坐系黄门北寺狱。滂后事释,遂还乡里。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滂曰:“滂死则祸弭,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滂从父归黄泉,得其所矣。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资/乃止/
B.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资乃止/
C.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资乃止/
D.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资乃止/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登车揽辔:登上马车,掌握马缰绳,文中指范滂接受清诏使后准备巡行各地监察吏治。
B.解印绶:古人勋章上多系有丝带,方便佩带在身,解下来往往意味着主动放弃官职。
C.寿考:犹言高寿,是一种美好的追求,但“修短随化”,古人对此往往情感复杂。
D.李杜:两位文笔相当的诗人的并称,有大小之分,但文中并未指明是哪两大诗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滂年轻时就注重品德修养,受到州郡和乡里的钦佩。冀州因灾荒而动荡,范滂被委任为清诏使。刚到州境,贪官污吏就慑于他的廉直刚正,弃官而逃。
B.范滂因为弹劾的人数非常多,受到了尚书的责备与怀疑,但范滂不为所屈,大义凛然地表示,如果检举的不是贪污腐败、奸邪残暴的人,甘愿接受死刑。
C.范滂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不仅上书揭发欺压百姓的刺史和享有二千石俸禄的权豪二十余人,而且曾在休息的时候拒绝召见为乡里人所鄙弃的外甥李颂。
D.皇上下诏缉捕范滂等人,督邮吴导不忍拘捕范滂,县令郭揖要与范滂一同出逃,他们的行为,表现了对朝廷此举的不满,也表现了对范滂为人的敬仰。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
(2)滂从父归黄泉,得其所矣。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