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淩字彦云,太原祁人也。叔父王允诛董卓,卓将李傕等为卓报仇,入长安杀允,尽害其家。淩及兄晨,时年皆少,逾城得脱,亡命归乡里。淩举孝廉,为发干长,稍迁至中山太守,所在有治,太祖辟为丞相掾属。 
文帝践阼,拜散骑常侍。出为兖州刺史,与张辽等至广陵讨孙权。临江夜大风吴将吕范等船漂至北岸淩与诸将逆击捕斩首虏获舟船有功封宜城亭侯加建武将军转在青州是时海滨乘丧乱之后,法度未整。淩布政施教,赏善罚恶,甚有纲纪,百姓称之,不容于口。后从曹休征吴,休失利,淩力战决围,休得免难。仍徙为扬、豫州刺史,咸得军民之欢心。始至豫州,旌先贤之后,求未显之士,各有条教,意义甚美。正始初,为征东大将军,假节都督扬州诸军事。二年,吴大将全琮数万众寇芍陂,淩率诸军逆讨。与贼争塘,力战连日,贼退走。进封南乡侯,邑千三百五十户,迁车骑将军、仪同三司。 
是时,淩外甥令狐愚以才能为兖州刺史,舅甥并典兵,专淮南之重,淩就迁为司空。淩、愚密协计,谓齐王不任天位,楚王彪长而才,欲迎立彪都许昌。嘉平元年九月,愚遣将张式与彪相问往来。淩又遣舍人诣洛阳语子广。广言:“废立大事,勿为祸先。”其十一月,愚复遣式诣彪,未还,会愚病死。三年春,吴贼塞涂水,淩欲因此发,大严诸军,表求讨贼;诏报不听。淩阴谋滋甚,遣将军扬弘以废立事告兖州刺史黄华,华、弘连名以白太傅司马宣王。宣王将中军乘水道讨淩,先下赦淩罪,又为书喻淩,大军掩至百尺逼淩。淩自知势穷,乃乘船单出迎宣王,遣掾王彧谢罪。军到丘头,淩面缚水次。宣王承诏遣主簿解缚反服,见淩,慰劳之,遣步骑六百人送还京都。淩至项,饮药死。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王淩传》)
【注释】①司马宣王:指司马懿。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临江夜/大风/吴将吕范等船漂/至北岸/淩与诸将逆击捕/斩首/虏获舟船/有功封宜城亭侯/加建武将军/转在青州/
B.临江夜/大风/吴将吕范等船漂/至北岸/淩与诸将逆击捕斩/首虏获舟船/有功/封宜城亭侯加建武将军/转在青州/
C.临江/夜大风/吴将吕范等船漂至北岸/淩与诸将逆击/捕斩首虏/获舟船/有功/封宜城亭侯/加建武将军/转在青州/
D.临江/夜大风/吴将吕范等船漂至北岸/淩与诸将逆击/捕斩首虏/获舟船有功封/宜城亭侯加建武将军/转在青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孝廉:从汉朝开始实行的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被举人的资历,大多为州郡属吏或通晓经书的儒生。孝廉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
B.假节:假有借的意思,节指符节。皇帝将节借给执行临时任务的臣子使用,用以威慑一方,当这个臣子临时任务完成后,这个节将会被收回。
C.迁:移动,搬换,转变,古代是可指变动官职。如“左迁”指调动和晋升,“迁谪”指流放、放逐等。
D.掾:原为佐助的意思,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如掾史、掾吏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淩的叔父诛杀了董卓,被人复仇,王淩和兄长得以逃脱。后来王淩举孝廉做了发干长,不久又成为中山太守,因为有治理的政绩,被太祖征召为丞相掾属。
B.王淩骁勇善战,讨伐孙权时,乘着大风斩杀敌首。和曹休征伐吴军时,也奋力突围,救出曹休。正始初年以征东大将军的身份率军击退吴国大将全琮。
C.王淩赏罚分明,得军民欢心。在担任豫州刺史时,旌表先贤后人,广求人才。
D.王淩密谋造反,与外甥令狐愚一同谋废齐王而另立楚王曹彪。其子王广劝他慎重。事情泄露,司马懿将兵走水路讨伐王淩,王淩知回天乏术,于是投降,不久后服药自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淩外甥令狐愚以才能为兖州刺史,舅甥并典兵,专淮南之重,淩就迁为司空。
(2)三年春,吴贼塞涂水,淩欲因此发,大严诸军,表求讨贼;诏报不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27 11:13: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粲,仲宣,山阳高平人也。曾祖父龚,祖父畅,皆为汉三公。父谦,为大将军何进长史。进以谦名公之胄,欲与为,见其二女,使择焉。谦弗许。以疾免,卒于家。

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侻,不甚重也。表卒。粲劝表子琮,令归太祖。太祖辟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太祖置酒汉滨,粲奉觞贺曰:“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车即缮其甲卒,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横行天下;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此三王之举也。”后迁军谋祭酒。魏国既建,拜侍中。博物多识,问无不对。时旧仪废弛,兴造制度,粲恒典之。

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曰:“卿能暗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观人围棋,局坏,粲为覆之。棋者不信,以帊盖局,使更以他局为之。用相比校,不误一道。其强记默识如此。性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然正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著诗、、论、议垂六十篇。建安二十一年,从征吴。二十二年春,道病卒,时年四十一。粲二子,为魏讽所引,诛。后绝。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王粲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
B.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
C.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
D.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又称“表字”,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古人称呼他人时一般称字,如杜子美(杜甫),还可称官名如王右军(王羲之),称籍贯如王临川(王安石)等,也可兼称,《游褒禅山记》中“庐陵萧君圭君玉”,“庐陵”是籍贯,“君圭”是名,“君玉”是字。
B.婚,指婚姻关系。古代的婚烟,讲究六礼,一般要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六道手续。亲家之间,女方之父叫“婚”,男方之父叫“姻”;《鸿门宴》中“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此处“婚姻”就是指刘项两家结成儿女亲家。
C.太祖,庙号。一般开国皇帝称为“高祖”或“太祖”,如汉高祖刘邦、宋太祖赵匡胤。祖有“祖宗”之义,《荆轲刺秦王》中“至易水上,既祖,取道”,此处“既祖”就是指荆轲临行前祭祀祖先。
D.赋,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若名的赋有王粲的《登楼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杜牧的《阿房宫赋》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粲出身名门。他的曾祖父王龚、祖父王畅,都位列汉代的三公。大将军何进想让他父亲王谦做自己的女婿,王谦没有答应。
B.王粲少有才名。他很受当时位尊权重、才学出色的蔡邕的赏识,听说王粲来访,蔡邕急忙去迎接,把鞋子都穿倒了,还表示会把家里的书籍都送给王粲。
C.王粲怀才不遇。他起先没有接受司徒与朝廷的征召;投靠刘表,又因其貌不扬而不受重视;后归附曹操,认为袁绍喜爱贤才却不任用、刘表拥有贤才却任用不当。
D.王粲博闻强记。他能一字不差地背诵路边刚读过的碑文,可以复原先前的棋局;他还擅长计算,能提笔成文,写下的诗、赋、论、议将近六十篇。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车即缮其甲卒,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横行天下。
(2)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然正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人也。生而失父,与祖母居。家富于财,性好施与,大散财货,甚得乡邑欢心。

周瑜为居巢长,将数百人故过候肃,并求资粮。肃家有两囷米,各三千斛,肃乃指一囷与周瑜,瑜益知其奇也,遂相亲结,定侨、札之分。袁术闻其名,就署东城长。肃见术无纲纪,不足与立事,乃携老弱将轻侠少年百余人,南到居巢就瑜。瑜之东渡,因与同行,留家曲阿。会祖母亡还葬东城葬毕还曲阿时孙策已薨权尚住吴瑜因荐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不可令去也

权即见肃,与语甚悦之。众宾罢退,肃亦辞出,乃独引肃还,合榻对饮。因密议曰:“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肃对曰:“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张昭非肃谦下不足,颇訾毁之,云肃年少粗疏,未可用。权不以介意,益贵重之。

刘表死,肃进说曰:“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辑睦,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加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肃请得奉命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权即遣肃行。

到夏口,闻曹公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表子琮已降曹公,备惶遽奔走,欲南渡江。肃径迎之,劝备与权并力。备甚欢悦。备遂到夏口,遣亮使权,肃亦反命。

会权得曹公欲东之问,与诸将议,皆劝权迎之,而肃独不言。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肃对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权叹息曰:“此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此天以卿赐我也。”

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

肃年四十六,建安二十二年卒。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九》,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祖母亡/还葬东城/葬毕还曲阿/时孙策已薨/权尚住吴/瑜因荐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不可令去也/
B.会祖母亡还/葬东城/葬毕还曲阿时/孙策已薨/权尚住吴瑜/因荐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不可令去也/
C.会祖母亡还葬/东城葬毕还曲阿/时孙策已薨权尚住/吴瑜因荐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不可令去也/
D.会祖母亡还葬东城/葬毕还曲阿时/孙策已薨/权尚住吴/瑜因荐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不可令去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侨、札之分:春秋郑国公孙侨(子产)与吴国公子季札在外交事务中一见如故,互赠缟带纻衣以表友情。后以此比喻朋友之交。
B.孤:指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的人,这里孙权说的是父亲离世,自己也就成了孤儿。
C.桓文:春秋五霸中齐桓公和晋文公的并称。《孟子》中就有齐宣王问询“齐桓晋文之事”,由此可见他也想要建功立业,称霸天下。
D.吊:吊丧的意思,鲁肃要去悼念死去的刘表,慰问刘表的两个儿子,以借机行事。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肃为人不吝惜财物,愿以财物助人。不只是得到乡里之人的赞誉,也得到身为居巢长的周瑜的认可。
B.鲁肃在选择自己的出路时很有理性。虽然袁术给了自己东城长一职,但认为袁术不会有大发展,所以带人向南投靠周瑜。
C.鲁肃才华与众不同。孙权与他初次相谈,就发现鲁肃对天下形势的客观分析与众不同,后来曹操有欲东之问,孙权更深感鲁肃的不可替代。
D.鲁肃一心要帮助刘备。因为刘备堪称天下的英雄,且拥有十分有利的荆州,所以他说服了孙权联合刘备共同抗曹。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张昭非肃谦下不足,颇訾毁之,云肃年少粗疏,未可用。
(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陆逊字伯言,吴郡吴人也。本名议,世江东大族。逊少孤,随从祖庐江太守康在官。袁术与康有隙,将攻康,康遣逊及亲戚还吴。孙权为将军,逊年二十一,始仕幕府,历东西曹令史,出.为海昌屯田都尉,并领县事。县连年亢旱,逊开仓谷以振贫民,劝督农桑,百姓蒙赖。
会稽太守淳于式表逊枉取民人,愁扰所在,逊后诣都,言次,称式佳吏,权曰:“式白君而君荐之何也?”逊对曰:“式意欲养民,是以白逊。若逊复毁式以乱圣听,不可长也。”权曰:“此诚长者之事,顾人不能为耳。”
黄武元年,刘备率大军来向西界,权命逊为大都督,督朱然、潘璋等五万人拒之。备从巫峡、建平连围至夷陵界,立数十屯,先遣吴班将数千人于平地立营,欲以挑战。诸将皆欲击之,逊曰:“此必有谲,且观之。”备知其计不可乃引伏兵八千从谷中出逊曰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其后,逊上疏欲击备,诸将并曰:“攻备当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衔持经七八月,其诸要害皆以固守,击之必无利矣。”逊曰:“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犄角此寇,正在今日。”乃先攻一营,不利。诸将皆曰:“空杀兵耳。”逊曰:“吾已晓破之之术。”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尔势成,破其四十馀营。备升马鞍山,陈兵自绕。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万数。备因夜遁,驿人断后,仅得入白帝城。
初,孙桓别讨备前锋于夷道,为备所围,求救于逊。逊曰:“未可。”诸将曰:“孙安东公族,见围已困,奈何不救?”逊曰:“安东得士众心,城牢粮足,无可忧也。待吾计展,欲不救安东,安 东自解。”及方略大施,备果奔溃。桓后见逊曰:“前实怨不见救,定至今日,乃知调度自有方耳。” 加拜逊辅国将军,领.荆州牧,即改封江陵侯。
(节选自《三国志•陆逊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备知其计/不可/乃引伏兵八千/从谷中出/逊曰/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
B.备知其计不可/乃引伏兵八千/从谷中出/逊曰/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
C.备知其计/不可/乃引伏兵八千/从谷中出/逊曰/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
D.备知其计不可/乃引伏兵八千/从谷中出/逊曰/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幕府,本指将帅在外的营帐,后亦泛指军政大吏的府署。仕幕府,指在文武官署中担任一定官职,做军政大吏的佐助人员。
B.“出”,指官员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出”一般指贬官,有时也指平调。古人一般以出任京官为荣。
C.“诣都”,是到京城,到朝廷的意思,和它同义的词还有“诣阙”、“谒阙”。“诣阙上书”指越级上书中央司法机关申冤。
D.“领”即加封、兼任,是在原来官衔上增加某种荣衔,或官职较高的官员兼任级别较低的官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逊少年不幸,年轻有为。陆逊年少时失去父亲,跟随堂祖父陆康长大,二十一岁就到孙权的幕府中做官,历任东西曹令史。
B.陆逊一心为国,不计私仇。会稽太守淳于式上奏章揭发陆逊非法掠夺百姓,而后来陆逊却在孙权面前称赞他是好官。因为陆逊认为淳于式是为民着想,且互相诋毁的风气不可助长。
C.陆逊胸有谋略,坚持己见。刘备派吴班带人挑战。吴将都想要迎击刘备,陆逊认为必定有诈,没有出战,使刘备的计策失败。等时机成熟,才火烧了刘备四十余营,大获全胜。
D.陆逊用兵奇巧,调度有方。在与刘备的作战中,在对方军队疲惫,士气沮丧时才寻找战机出战;在孙桓被围求救时,陆逊观测到孙桓得人心,城牢粮足,不需要去救,就能解围。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县连年亢旱,逊开仓谷以振贫民,劝督农桑,百姓蒙赖。 
(2)初,孙桓别讨备前锋于夷道,为备所围,求救于逊。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各小题。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年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抄①。
是时董卓迁天子都长安,卓因留洛阳。朗父防为治书御史,当徙西,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或有告朗欲逃亡者,执以诣卓,卓谓朗曰:“卿与吾亡儿同岁,几大相负!”朗因曰:“明公以高世之德,遭阳九之会②,清除群秽,广举贤士,此诚虚心垂虑,将兴至治也。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到谓父老曰:“董卓悖逆,为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③东黎阳。黎阳有营兵,赵威孙乡里旧婚,为监营谒者,统兵马,足以为主。若后有变,徐复观望未晚也。”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后数月,关东诸州郡起兵,众数十万,皆集荧阳及河内。诸将不能相一,纵兵抄掠,民人死者且半。久之,关东兵散,太祖与吕布相持于濮阳,朗乃将家还温。时岁大饥,人相食,朗收恤宗族,教训诸弟,不为衰世解业。建安二十二年,遇疾卒,时年四十七。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节选自《三国志· 司马朗传》)
注抄:掠夺。②阳九之会:指灾难之年或厄运。③宗:宗族,宗室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B.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C.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D.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代察举专设童子科,规定儿童年龄在12岁至16岁之间,能博通经典可以入选,孝廉试经
者拜为郎,年幼才俊者拜童子郎。
B.古人名是名,字是字,各有用途。古人一诞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除了名、字,有些古
人还有号。封建社会的中上层人物(特别是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为自己取号 。
C.冀州是我国九州之一。在我国历史中,冀州的概念,不仅有其地理上的含义,也有行政区划
上的含义,两者都随着时代的更迭而有所变化。文中“冀州” 则重在其地理上的含义
D.“卒” 古代指大夫死亡。古人死亡因其地位、年龄等因素的不同称呼不同。如:天子死曰崩,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朗小时候就善于应答,表现出不同于一般少年的敏捷与机智,这种才能在被董卓诘问时
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B.司马朗对冀州刺史李邵移家避难的做法很不赞成,一是因为移家于温不能真正避开灾难,二
是因为李邵的离开会引起当地居民的骚乱,但他的劝阻并未起作用。
C.司马朗认为,如果董卓能够清除众多的恶人,广泛推举贤能的人才,仔细考虑,就能取得盖
世的功业,董卓被他的忠心和诚意打动,最终放了他。
D.司马朗回到家乡,认为家乡也不是可以安居的地方,于是建议乡亲们跟他一起举家迁到黎明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或有告朗欲逃亡者,执以诣卓。
②时岁大饥,人相食,朗收恤宗族,教训诸弟,不为衰世解业。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刘馥子靖,黄初中从黄门侍郎迁庐江太守,诏曰:“卿父昔为彼州,今卿复据此郡,可谓克负荷者也。”转在河内,迁尚书,赐爵关内侯,出为河南尹。散骑常侍应璩书与靖曰:“入作纳言,出临京任。富民之术日引月长藩落高峻绝穿窬之心五种别出远水火之灾农器必具无失时之阙蚕麦有苫备之用无雨湿之虞。封符指期,无流连之吏。鳏寡孤独,蒙廪振之实。加之以明擿幽微,重之以秉宪不挠;有司供承王命,百里垂拱仰办。虽昔赵、张、三王之治,未足以方也。”靖为政类如此。初虽如碎密,终于百姓便之,有馥遗风。母丧去官,后为大司农卫尉,进封广陆亭侯,邑三百户。
上疏陈儒训之本曰:“夫学者,治乱之轨仪,圣人之大教也。自黄初以来,崇立太学二十余年,而寡有成者,盖由博士选轻,诸生避役,高门子弟,耻非其伦,故无学者。虽有其名而无其人,虽设其教而无其功。直高选博士,取行为人表,经任人师者,掌教国子。依遵古法,使二千石以上子孙,年从十五,皆入太学。明制黜陟荣辱之路,其经明行修者,则进之以崇德;荒教废业者,则退之以惩恶。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浮华交游,不禁自息矣。阐弘大化,以绥来宾;六合承风,远人来格。此圣人之教,致治之本也。”
后迁镇北将军,假节都督河北诸军事。靖以“经常之大法,莫善于守防,使民夷有别”。遂开拓边守,屯据险要。又修广戾陵渠大堨,水溉灌蓟南北;三更种稻,边民利之。嘉平六年薨,迫赠征北将军,进封建成乡侯,谥曰景侯。子熙嗣。
(摘编自《三国志·魏书·刘司马梁张温贾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富民之术/日引月长藩/落高峻绝穿窬之心/五种别出远水火之灾/农器必具无失时之阙/蚕麦有苫备之用/无雨湿之虞
B.富民之术/日引月长/藩落高峻/绝穿窬之心/五种别出/远水火之灾/农器必具/无失时之阙/蚕麦有苫备之用/无雨湿之虞
C.富民之术日引/月长藩落高峻/绝穿窬之心五种/别出远水火之灾农器/必具无失时之阙蚕麦/有苫备之用/无雨湿之虞
D.富民之术日引/月长藩落高峻/绝穿窬之心五种/别出远水火之灾/农器必具无失时之阙/蚕麦有苫备之用/无雨湿之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鳏寡,鳏指的是男子死了妻子,寡指的是女子死了丈夫。
B.有司,指的是相关人员。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C.邑,指的是食邑,即以征敛封地内民户的赋税来作为食禄。
D.太学,始设于汉武帝,在京师设太学,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靖家世煊赫。其父刘馥曾任庐江太守,他自己曾任尚书,其子在他逝世后承袭了他的爵位。
B.刘靖重视民生。他关注农业生产,懂得任用官吏,关心弱势群体,使得百姓安居乐业。
C.刘靖重视教化。他认为应该选取行为端正通晓经学的人来教导儒生,让教化通达四方。
D.刘靖重视边防。他开拓边疆的防线,在险要的地方屯兵据守,让边民的生活安定祥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虽如碎密,终于百姓便之,有馥遗风。
(2)明制黜陟荣辱之路,其经明行修者,则进之以崇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