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刘馥子靖,黄初中从黄门侍郎迁庐江太守,诏曰:“卿父昔为彼州,今卿复据此郡,可谓克负荷者也。”转在河内,迁尚书,赐爵关内侯,出为河南尹。散骑常侍应璩书与靖曰:“入作纳言,出临京任。富民之术日引月长藩落高峻绝穿窬之心五种别出远水火之灾农器必具无失时之阙蚕麦有苫备之用无雨湿之虞。封符指期,无流连之吏。鳏寡孤独,蒙廪振之实。加之以明擿幽微,重之以秉宪不挠;有司供承王命,百里垂拱仰办。虽昔赵、张、三王之治,未足以方也。”靖为政类如此。初虽如碎密,终于百姓便之,有馥遗风。母丧去官,后为大司农卫尉,进封广陆亭侯,邑三百户。
上疏陈儒训之本曰:“夫学者,治乱之轨仪,圣人之大教也。自黄初以来,崇立太学二十余年,而寡有成者,盖由博士选轻,诸生避役,高门子弟,耻非其伦,故无学者。虽有其名而无其人,虽设其教而无其功。直高选博士,取行为人表,经任人师者,掌教国子。依遵古法,使二千石以上子孙,年从十五,皆入太学。明制黜陟荣辱之路,其经明行修者,则进之以崇德;荒教废业者,则退之以惩恶。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浮华交游,不禁自息矣。阐弘大化,以绥来宾;六合承风,远人来格。此圣人之教,致治之本也。”
后迁镇北将军,假节都督河北诸军事。靖以“经常之大法,莫善于守防,使民夷有别”。遂开拓边守,屯据险要。又修广戾陵渠大堨,水溉灌蓟南北;三更种稻,边民利之。嘉平六年薨,迫赠征北将军,进封建成乡侯,谥曰景侯。子熙嗣。
(摘编自《三国志·魏书·刘司马梁张温贾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富民之术/日引月长藩/落高峻绝穿窬之心/五种别出远水火之灾/农器必具无失时之阙/蚕麦有苫备之用/无雨湿之虞
B.富民之术/日引月长/藩落高峻/绝穿窬之心/五种别出/远水火之灾/农器必具/无失时之阙/蚕麦有苫备之用/无雨湿之虞
C.富民之术日引/月长藩落高峻/绝穿窬之心五种/别出远水火之灾农器/必具无失时之阙蚕麦/有苫备之用/无雨湿之虞
D.富民之术日引/月长藩落高峻/绝穿窬之心五种/别出远水火之灾/农器必具无失时之阙/蚕麦有苫备之用/无雨湿之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鳏寡,鳏指的是男子死了妻子,寡指的是女子死了丈夫。
B.有司,指的是相关人员。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C.邑,指的是食邑,即以征敛封地内民户的赋税来作为食禄。
D.太学,始设于汉武帝,在京师设太学,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靖家世煊赫。其父刘馥曾任庐江太守,他自己曾任尚书,其子在他逝世后承袭了他的爵位。
B.刘靖重视民生。他关注农业生产,懂得任用官吏,关心弱势群体,使得百姓安居乐业。
C.刘靖重视教化。他认为应该选取行为端正通晓经学的人来教导儒生,让教化通达四方。
D.刘靖重视边防。他开拓边疆的防线,在险要的地方屯兵据守,让边民的生活安定祥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虽如碎密,终于百姓便之,有馥遗风。
(2)明制黜陟荣辱之路,其经明行修者,则进之以崇德。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03 06:32: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暨字公至,南阳堵阳人也。同县豪右陈茂,谮暨父兄,几至大辟。暨阳不以为言,庸赁积资,阴结死士,遂追呼寻禽茂,以首祭父墓,由是显名。举孝廉,司空辟,皆不就。乃变名姓,隐居避乱鲁阳山中。山民合党,欲行寇掠。暨散家财以供牛酒,请其渠帅,为安危。山民化之,终不为

太祖平荆州,为丞相士曹属。后选乐陵太守,徙监冶谒者。旧时冶,作马排。每一熟石用马百匹;更作人排,又费功力;暨乃因长流为水排,计其利益,三倍于前。在职七年,器用充实。黄初七年迁太常进封南乡亭侯邑二百户

时新都洛阳,制度未备,而宗庙主祏,皆在邺都。暨奏请迎邺四庙神主,建立洛阳庙,四时蒸尝,亲奉粢盛。崇明正礼,废去祀,多所匡正。在官八年,以疾逊位。夏四月薨,谥曰恭侯。

《三国志·魏书二十四》(有删改)

注:①中国古代五刑之一。隋以前死刑的通称。②受雇而为人劳作。③古代宗庙中所藏的神主。④泛指祭祀。⑤古代盛在祭器内以供祭祀的谷物。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为安危 (2)为丞相士曹属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终不为
A.迫害 B.害怕 C.祸患 D.陷害
(2)废去
A.邪乱 B. 盛大 C.过分 D. 侵犯
【小题3】第②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初七年/迁太常进/封南乡亭/侯邑二百户
B.黄初七年/迁太常/进封南乡亭/侯邑二百户
C.黄初七年/迁太常进/封南乡亭侯/邑二百户
D.黄初七年/迁太常/进封南乡亭侯/邑二百户
【小题4】将第①段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阴结死士,遂追呼寻禽茂,以首祭父墓,由是显名
【小题5】结合文本分析韩暨的人物形象。

同类题2

(一)文言文阅读,完成下列小题。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颐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且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
光和末,黄巾起。拜骑都尉,讨颍川贼。迁为济南相,国有十余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于是奏免其八;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肃然。久之,征还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乡里。
金城边章、韩遂杀刺史郡守以叛,众十余万,天下骚动。征太祖为典军校尉。会灵帝崩,太子即位,太后临朝。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未至而进见杀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其姓名,间行东归。
董卓遂杀太后及弘农王。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
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荈州牧韩馥、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同时俱起兵,众各数万。推绍为盟主。太祖行奋武将军辅之。
建安元年春正月,太祖军临武平,将迎天子。汝南、颍川黄巾何仪、刘辟、黄邵、何曼等,众各数万,初应袁术,又附孙坚。二月,太祖进军讨破之,斩辟、邵等,仪及其众皆降。天子拜太祖建德将军,迁镇东将军,封费亭侯。天子假太祖节钺.录尚书事,后以太祖为大将军,封武平侯。
初,公为兖州,以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既出,遂亡归。及吕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顾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以为鲁相。
十三年春,汉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g六月,以公为丞相。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将军何进集绍谋/诛宦官后/不听/进乃召卓/欲以胁太后/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
B.大将军何进集绍谋/诛宦官/后不听进/乃召卓欲以胁太后/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
C.大将军何进集绍谋诛宦官/后不听/进乃召卓/欲以胁太后/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
D.大将军何进集绍谋诛宦官/后不听进/乃召卓/欲以胁太后/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军哮的一项是
A.三公: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它职的合称,周代己有此词。西汉时一般指司马、司徒、司空。
B.节銊:符节与斧钺。古代朝廷授与食员或翻T,作为加重权力的标志。授予符节、节钺的过裡仪式常被称为“假节”,被授予符节的大由被称为“持节"。
C.孝廉:在汉代察举常科中,孝廉是最重要的一科,孝廉即“孝顺亲长、廉能正直”。一种写法,符合古时候对历史人物的名字避开不直接称谓的习惯。
D.讳:指给历史人物写传记的—的习惯。
【小题3】下列对原文名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重视人才、尊重人才。东平毕谌为亲人被挟持而离开曹操,也没回到曹操身边,后来曹操打败吕布生擒毕谌,又任命毕谌担任鲁国相。
B.曹操在乱世之中被反对董卓的盟军举荐为副盟主,以奋武将军的名号率军讨伐。
C.曹操为官有方,而又不贪恋官职。在济南职位上,全郡治理肃然;而董卓擅权之后,想要重用曹操,曹操却改名换姓暗中离去。
D.操年少之时不被人们所重视,主要是因为他尚义任侠、放荡不羁,但是梁国桥玄、南阳何顒二人却认为当时曹操非同常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且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2)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顾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各小题。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年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抄①。
是时董卓迁天子都长安,卓因留洛阳。朗父防为治书御史,当徙西,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或有告朗欲逃亡者,执以诣卓,卓谓朗曰:“卿与吾亡儿同岁,几大相负!”朗因曰:“明公以高世之德,遭阳九之会②,清除群秽,广举贤士,此诚虚心垂虑,将兴至治也。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到谓父老曰:“董卓悖逆,为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③东黎阳。黎阳有营兵,赵威孙乡里旧婚,为监营谒者,统兵马,足以为主。若后有变,徐复观望未晚也。”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后数月,关东诸州郡起兵,众数十万,皆集荧阳及河内。诸将不能相一,纵兵抄掠,民人死者且半。久之,关东兵散,太祖与吕布相持于濮阳,朗乃将家还温。时岁大饥,人相食,朗收恤宗族,教训诸弟,不为衰世解业。建安二十二年,遇疾卒,时年四十七。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节选自《三国志· 司马朗传》)
注抄:掠夺。②阳九之会:指灾难之年或厄运。③宗:宗族,宗室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B.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C.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D.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代察举专设童子科,规定儿童年龄在12岁至16岁之间,能博通经典可以入选,孝廉试经
者拜为郎,年幼才俊者拜童子郎。
B.古人名是名,字是字,各有用途。古人一诞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除了名、字,有些古
人还有号。封建社会的中上层人物(特别是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为自己取号 。
C.冀州是我国九州之一。在我国历史中,冀州的概念,不仅有其地理上的含义,也有行政区划
上的含义,两者都随着时代的更迭而有所变化。文中“冀州” 则重在其地理上的含义
D.“卒” 古代指大夫死亡。古人死亡因其地位、年龄等因素的不同称呼不同。如:天子死曰崩,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朗小时候就善于应答,表现出不同于一般少年的敏捷与机智,这种才能在被董卓诘问时
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B.司马朗对冀州刺史李邵移家避难的做法很不赞成,一是因为移家于温不能真正避开灾难,二
是因为李邵的离开会引起当地居民的骚乱,但他的劝阻并未起作用。
C.司马朗认为,如果董卓能够清除众多的恶人,广泛推举贤能的人才,仔细考虑,就能取得盖
世的功业,董卓被他的忠心和诚意打动,最终放了他。
D.司马朗回到家乡,认为家乡也不是可以安居的地方,于是建议乡亲们跟他一起举家迁到黎明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或有告朗欲逃亡者,执以诣卓。
②时岁大饥,人相食,朗收恤宗族,教训诸弟,不为衰世解业。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也。本属公孙瓒,瓒遣先主为田楷拒袁绍,云遂随从,为先主主骑。(云别传曰: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为本郡所举,将义从吏兵诣公孙瓒。时袁绍称冀州牧,瓒深忧州人之从绍也,善云来附,嘲云曰:“闻贵州人皆愿袁氏,君何独回心,迷而能反乎?”云答曰:“天下讻讻,未知孰是,民有倒县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遂与瓒征讨。时先主亦依讬瓒,每接纳云,云得深自结讬。)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迁为牙门将军。先主入蜀,云留荆州。(云别传曰:初先主之败有人言云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顷之云至从平江南,以为偏将军,领桂阳太守,代赵范。范寡嫂日樊氏,有国色,范欲以配云。云辞曰:“相与同姓,卿兄犹我兄。”固辞不许。时有人劝云纳之,云曰:“范迫降耳,心未可测;天下女不少。”遂不取。范果逃走,云无纤介。)先主自葭萌还攻刘璋,召诸葛亮。亮率云与张飞等俱泝江西上,平定郡县。至江州,分遣云从外水上江阳,与亮会于成都。成都既定,以云为竭军将军。(云别传曰:益州既定,时议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云驳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今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先主即从之。孙权袭荆州,先主大怒,欲讨权。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先主不听。)建兴六年,亮出军,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云、芝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军退,贬为镇军将军。七年卒,追谥顺平候。

(节选自裴松之注《三国志·卷三十六·蜀书》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初/先主之败/有人言云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顷之/云至/
B. 初/先主之败/有人言/云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顷之云至/
C. 初/先主之败/有人言/云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顷之云至/
D. 初/先主之败/有人言云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顷之/云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驳,驳议,就他人所论予以辩驳,臣属向君主上书的一种,其他有章、奏、表等。
B. 关中,函谷关以西地区,此地围绕着天然地形屏障,四面各有关口,故称“关中”。
C. 建兴,三国时蜀汉君主刘禅的年号。年号纪年法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纪年法。
D. 注,解释古书原文的注释,宋文帝以《三国志》记事过简,命裴松之作补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赵云很有见识。他看出赵范投降并不是真心的,拒绝娶赵范的寡嫂,免受牵累;他反对刘备伐吴,提出早图关中的构想,体现出一定的战略眼光。
B. 赵云能征善战。他在长阪坡救下了刘备的妻儿;跟随先主平定江南;与诸葛亮分兵两路夹击成都;在箕谷大战曹真,虽兵少战败却未大败。
C. 赵云不贪财物。平定益州后,有人主张把成都的田宅分给诸将,赵云引霍去病故事上奏刘备表示反对,主张把田宅归还给百姓以安其心。
D. 赵云深得刘备赏识信任。在公孙瓒帐下时,刘备就主动结交他;刘备战败时也坚信他不会弃己而去;后来又多次升迁他的职位,死后还追谥他为顺平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
(2)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苏则字文师,扶风武功人也。少以学行闻,举孝廉茂才,辟公府,皆不就。起家为酒泉太守,转安定、武都,所在有威名。太祖征张鲁,过其郡,见则悦之,使为军导。鲁破,则绥定下辩诸氏,通河西道,徙为金城太守。是时丧乱之后,吏民流散饥穷,户口损耗,则抚循之甚谨。外招怀羌胡,得其牛羊,以养贫老。与民分粮而食,旬日之间,流民皆归,得数千家。乃明为禁令,有干犯者辄戮,其从教者必赏。亲自教民耕种,其岁大丰收,由是归附者日多。

征拜侍中,与董昭同僚。昭常枕则膝卧,推下之,曰:“苏则之膝,非佞人之枕也。”初,则及临淄侯植闻魏氏代汉,皆发服悲哭,文帝闻植如此,而不闻则也。帝在洛阳,尝从容言曰:“吾应天而禅,而闻有哭者,何也?”则谓为见问,须髯悉张,欲正论以对。侍中傅巽掐则日:“不谓卿也。”于是乃止。文帝问则日:“前破酒泉、张掖,西域通使,敦煌献径寸大珠,可复求市益得不?”则对曰:“若陛下化治中国,德流沙漠,即不求自至;求而得之,不足贵也。”帝默然。后则从行猎,槎桎注拔,失鹿,帝大怒,踞胡床拔刀,悉收督吏,将斩之。则稽首曰:“臣闻古之圣王不以禽兽害人,今陛下方隆唐尧之化,而以猎戏多杀群吏,愚臣以为不可。敢以死请!”帝曰:“卿,直臣也。”遂皆赦之。然以此见惮。黄初四年,左迁东平相。未至,道病薨,谥曰刚侯。

(选自《三国志》)

注槎桎(chá zhì):拦截野兽的围栏。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以学行闻  学问品行
B.公府,皆不就  躲避
C.求而得之,不贵也  值得
D.德流沙漠  指西域
【小题2】魏文帝称苏则:“直臣也。”以下句子中能表现苏则“直”的一组是( )
①乃明为禁令,有干犯者辄戮   ②苏则之膝,非佞人之枕也。
③须髯悉张,欲正论以对 ④求而得之,不足贵也。
⑤悉收督吏,将斩之 ⑥然以此见惮
A.①③⑤B.④⑤⑥C.①②⑥D.②③④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则年轻时曾谢绝了朝廷的征召,后来由平民出任酒泉太守,几经调任,所在之处都传颂他的威名。
B.苏则很有管理才能,他体恤百姓,安抚异族,赏罚分明。他还亲自教导百姓耕种,使他们丰衣足食,颇有政绩。
C.苏则反对魏氏废汉自立,面对魏文帝的指责,他非常紧张,想用正当的理由辩解,后被别人阻止。
D.苏则为人正直,无论对朝臣还是对帝王,他都表现出鲜明的爱憎。因而,他的谥号为刚侯。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干犯者辄戮,其从教者必赏。
(2)吾应天而禅,而闻有哭者,何也?
(3)太祖征张鲁,过其郡,见则悦之,使为军导